卷十一

關燈
離王去後。

    知此宿緣不可得避。

    此宿命智觀其所由。

    觀諸釋種必當受苦即從坐而去。

    還至比丘僧中在衆而坐。

    時大目連見如來憐愍五親如有憂悒。

    往到佛所前白佛言:今流離王攻舍夷國。

    念其中人當遭辛苦。

    欲以方便救接彼國。

    一者舉舍夷國着虛空中。

    二者舉舍夷國着大海中。

    三者舉舍夷國着須彌山腹裡四者舉舍夷國人。

    着此地下他方世界。

    令流離王不知其處。

    佛告目連。

    知卿雖有此智德神足無量。

    安隐舍夷國人耳。

    何能安處宿對人耶。

    于是目連禮已便退。

    爾時世尊與諸大衆。

    敷演其義。

    欲使正法久存于世。

    示現宿對永不可避。

    大衆聞其所說怅然悲泣。

    愍流離王當報宿緣。

    在于大衆而說頌曰: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

    莫能于是處,避免宿惡殃。

    衆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衆生有苦惱者,若見他人非法之事覺寤。

    比丘專念五法。

    然後興發人意。

    雲何為五。

    一者謂為前人契經不流利。

    二者戒不成就。

    三者定意不具。

    四者愚無黠慧。

    五者諸漏不盡。

    是故說曰衆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也。

    唯有人智者,欲止彼人當自謹慎。

    己自為穢複止他者,為人所譏嗤其所為。

    是故智者終已遠離。

    縛中牢者莫若緣對。

    縛處在泥犁無有系縛者,随罪輕重各受其報。

    是故說曰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也。

     妄證求賂,行己不正,怨谮良人。

    以枉治士,罪縛斯人,自投在坑。

     妄證求賂者,或有衆生不自量己内不思惟。

    恒求人短。

    見非則喜見善不從。

    所行衆事以邪為正。

    是故說曰妄證求賂行己不正也。

    怨谮良人者,或有良善之人。

    意在貪學。

    衣不蓋形食不充口。

    為愚者所輕障塞其德不使顯現。

    緣是緻咎。

    複當經曆百三十六地獄。

    從一地獄至一地獄。

    其中受苦不可稱計。

    以融銅為食。

    以釜湯為室。

    以膿血為盛馔。

    以髓腦為脂澤。

    畢彼罪已來入畜生。

    受形若幹志趣不同。

    或高或下。

    食以刍草擔負重載。

    皆由先世抵突所緻。

    若生餓鬼以空氣充腹以針刺腹。

    内氣洩出尋還滿腹,猶如羅縠觀空表裡悉現。

    是故說怨谮良人以枉治士也。

    罪縛斯人者,行對追身如影随形。

    奔趣五道涉苦無量。

    所至到處不離四縛五結。

    設處為人恒在牢獄系閉。

    身被考掠求死不得。

    是故說曰罪縛斯人自投于坑也。

     夫士為行,好之與惡,吝自為身。

    終不敗亡。

     夫士為行者,一切有形衆生之類。

    心念口言身口意行。

    是故說夫士為行也。

    好之與惡者,或善不善若好若鬼若苦若樂。

    或苦痛樂痛。

    斯名善惡皆由行興。

    是故說好之與惡也。

    各自為身者,人為善惡若苦若樂若好若鬼盡。

    當受報無免之者,善生天上惡入地獄。

    是故說各自為身。

    終不敗亡也。

    夫善惡之行猶形影相追。

    受對由行終不毀敗。

    正使天焦地融須彌崩頹海水枯涸日月堕地星宿凋落善惡之報終不毀敗。

    于是頌曰: 動轉屈申,影常親附,或起或住。

    不離其形,不但影随,形亦随影。

    猶行善惡,終不相離,是故說終。

    不敗亡也。

     好取之士,自以為可,沒取彼者,人亦滅亡。

     好取之士者,夫人自善其身不當念彼長短。

    亦莫譏别。

    擇地取要。

    若詭欺于人虛妄不實。

    于百千生沒彼生此。

    恒為人欺展轉受報不離縛着。

    随本作行今受其報。

    如種果樹苦得苦果甜得甜果。

    善惡之報亦複如是,善受天福惡報地獄。

    是故說曰好取之士自以為可沒彼取者人亦沒亡也。

     作惡不起,如兵所截,牽往不覺。

    己堕惡道,後受苦報,乃知前習。

     作惡不起者,愚人思慮不與善俱。

    晝夜興想殺盜淫逸犯十惡行。

    是故說作惡不起也。

    如兵所截終不還變有回顧心。

    何以故爾。

    愚人自作是念。

    檀越施主素自貧匮。

    悭嫉之人反更富貴。

    是以愚者見此譏變。

    執意遂堅心不開悟。

    是故說曰作惡不起如兵所截也。

    牽往不覺己堕惡道者,不知現世後世所作善惡諸不善行。

    不慮後當無有覆護。

    是故說曰牽往不覺己堕惡道也。

    後受苦報乃知前習者,昔有居士戒敕家人以雉為食。

    先持雉肉着釜中。

    然後方覓火煮之。

    不覺蛇堕釜中居士食法。

    要當問師。

    師曰此。

    不可食不。

    從師教遂便食之。

    經宿蛇毒内發。

    方更問師。

    師曰:不從我命知當如何。

    爾時醫師向彼而說頌曰: 貪味遂食毒,不從吾往言:為毒之所困,後乃自覺悟。

     爾時世尊告衆會人。

    當為是離是。

    夫人為惡死入地獄。

    修行善者受彼天福。

    然此衆生者有來久不計無常遷變之事。

    不受如來真實至教。

    謂惡為善以是為非。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愚心不開悟,習惡不從吾。

    受苦地獄痛,後乃憶真教。

     後受苦報乃知前習者,地獄燒炙痛。

    餓鬼饑馑苦。

    畜生常重苦。

    是故說曰後受苦報乃知前習也。

    兇人行虐,沈漸數數,快欲為之。

    罪報自然。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在閑堂空室自生想念。

    何等衆生不自念己。

    時王複重思惟。

    諸有身口意念惡颠倒者,是謂斯人不自念己。

    雲何衆生而自念己。

    若有衆生身口意行清淨。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