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人當興瞋恚。

    是故說舉衆輕之有力者忍也。

    夫忍為上宜常忍羸者,忍為第一力。

    世間無過者,雖神通鑒照成道相好皆是忍力。

    達明今世後世。

    徹照無外亦由忍力。

    是故說夫忍為上宜常忍羸。

     自我與彼人,大畏不可救。

    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

     自我與彼人大畏不可救者,夫人思惟先自察己。

    然後觀彼相其顔色。

    即能分别。

    斯性弊惡斯性良善。

    恒自謹慎不造惡行。

    恐後世報受苦無量。

    從今世至後世無有解脫。

    是故說自我與彼人大畏不可救也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者,知彼瞋恚顔色隆盛。

    己便默然内自思惟。

    設我與彼競者則非其儀。

    我今宜默與彼诤為是故說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也。

     二俱行其義,我與彼亦然。

    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

     二俱行其義我與彼亦然者,亦自為己複為他人。

    亦自護己複護他身。

    恒自思惟避于二事。

    一者恐現身受殃。

    二者恐後得報。

    是故說二俱行其義我與彼亦然也。

    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者,躬見前人瞋恚隆怒。

    或見把持瓦石欲來見害。

    己亦防備瓦石拒。

    之如有一人手執白杖欲往鬥诤。

    手所執杖即化為刀。

    其人見以即投。

    刀于地。

    時有國王在高樓上遙見此人。

    始以把草複化為刀。

    尋複見之即投于地。

    王尋遣信喚來诘問。

    汝何以故前如把草草化為刀。

    所以投刀于地。

    其人白王曾聞佛經言:佛告侍者,吾将淪虛寂滅無為。

    時後五鼎沸世。

    衆生共诤捉推瓦石即化為刀劍。

    臣積善來久不敢為惡原首。

    是故投刀于地。

    王聞此語大自感激歎未曾有。

    即賞彼人給與民戶。

    是故說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也。

     俱行二義,我為彼然,愚謂無力。

    觀法亦然。

     俱行二義我為彼然者,常護己身亦護彼人。

    如護寶貨。

    内自思惟降伏己心不堯前人。

    亦使彼人不來得我。

    彼此将護不令有失。

    是故說俱行二義我為彼然也。

    愚謂無力觀法亦然者,愚者意闇不察來變。

    謂鬥者常鬥未始有解和者,常和未始诤說。

    智者觀見非鬥者必有損。

    雖得稱勝莫若本無鬥。

    是故說愚謂無力觀法亦然。

     若愚勝智,粗言惡說,欲常勝者,于言宜默。

     若愚勝智粗言惡說者,常惡同友壞敗良善。

    發言惡至終日無善。

    惡惡相随積罪如山。

    同類歎譽各诤勝。

    如此名穢濁不至究竟。

    是故說若愚勝智粗言惡說也。

    欲常勝者于言宜默者,賢聖默然智者所歎。

    惡來加己不以為慼。

    若得榮寵不以為歡。

    罵不報罵行忍為業。

    若撾捶者默受不報。

    是故說常欲勝者于言宜默也。

     當習智者教,不與愚者集。

    能忍穢漏言,故說忍中上。

     當習智者教。

    觀勝己人慎莫違彼教。

    猶尚不與卑賤共诤。

    況複與勝己者诤乎。

    此事不然。

    何以故智慧之人為尊為上無有過者,是故說當習智者教也。

    不與愚者集。

    以類相從善入善聚惡入惡友。

    善者聞惡見則避之。

    惡者聞善便欲毀蔑。

    諸佛賢聖及諸得道者,歎說不鬥诤之德。

    是故說不與愚者集。

    能忍穢漏言者,弊惡之人不自惜身為人所憎。

    性行卒暴與彼诤者為人所嗤。

    既自毀辱朋友不歡為人所責。

    雲何以金寶身貿彼瓦石。

    是以智者以忍為默。

    是故說能忍穢漏言也。

    故說忍中上者,賢聖之人具足衆業。

    善本無漏皆悉成就。

    見彼穢行自攝其心。

    我今何為複與彼同。

    遇聖無數由忍得成。

    晝夜防備如處熾然。

    意念修善日欲增多。

    若複過惡日損使滅。

    是故說忍中上。

     恚者不發言,處衆若屏處。

    人恚以熾然,終已不自覺。

     恚者不發言者,受此人形積無數行乃得成辦。

    既得人身舌根具足。

    常當歎說佛法聖衆。

    承事二親敬奉師尊。

    晝夜誦習深妙契經。

    何以故?佛亦引喻。

    舌為劍戟招緻殃禍。

    由舌蚩言喪滅門族。

    舌有十号言為殊異。

    為人重任未始離舌。

    是故說恚者不發言也。

    處衆若屏處者,夫習學人常自謹慎護口過失。

    若在大衆及在屏處。

    出言柔軟不傷彼意。

    前言覆後理不煩重。

    是故說處衆若屏處也。

    人恚為熾然終己不自覺者,如彼惡人喜怒發動。

    恚蓋所覆不自照見。

    但自損辱無益于世。

    垢膩自纏不自拔濯。

    一日為惡乃積億劫之殃況複終身行惡。

    望欲得道終己不可得。

    是故說人恚以熾然終己不自覺也。

     谛說不瞋恚,乞者念以施。

    三分有定處,自然處天宮。

     谛說不瞋恚者,人行至誠人所恭敬。

    為數千萬人所見念待。

    斯由不瞋緻斯德也。

    乞者念以施。

    不懷悭吝有來乞亦不逆意者,此乃名曰開泰人也。

    乞者不為貪求欲後世緣緣積善滿自然得聖道。

    是故說乞者念以施也。

    三分有定處自然處天宮者,三業是行不枯朽。

    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