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者,須陀洹斯陀含能斷欲界縛諸纏陰入。
是故說曰:向得能盡原也。
禅定是縛魔者,入定坐禅之人。
樂處閑靜志崇一意。
計出入息執意牢固。
能斷魔縛反縛于魔。
入定之人能使役鬼神如意即至。
佛契經亦說我于天上人間遍觀察之。
縛中牢者不過魔縛。
然為漏盡羅漢所見摧辱。
于當來變更不受生。
是故比丘當作是學當求方便斷魔牢縛。
說法雖微少,一意專聽受。
此名護法人,除去淫怒癡。
衆結永盡者,故名為沙門。
說法雖微少者,少而有要義味相應。
昔有二比丘在深山中學。
一人多聞一人寡淺。
時少聞者持戒完具所誦經文唯有一句。
日日諷誦更不求受。
時虛空神及山林神日日稱善。
願樂欲聞道人所說,時彼多聞比丘。
以已所知衆妙之義甚深經句高聲諷誦。
山林諸神默然不對。
亦不唱善。
時多聞比丘。
尋懷恚怒語彼山神。
今此晚學比丘所學淺薄唯誦一句。
天便稱善哉。
我今多聞義理甚深。
采拾衆經言詞妙語。
與汝誦習。
然諸天神亦不應對亦不稱善。
天神報曰:比丘不自責方複責我。
此少聞比丘言與行相應。
汝今比丘雖誦三藏行與經。
違佛所演出曜。
亦有此偈。
說法雖微少,一意專聽受。
此名護法人,除去淫怒癡。
此比丘與法相應。
雖未盡淫怒癡方便令盡。
汝雖多聞晝夜習淫怒癡貪着色聲香味細滑法。
此少聞比丘晝夜禅思念不分散。
是故恒與稱善。
汝雖多聞意不專一。
是故不稱善。
時彼比丘聞諸天語即懷慚愧自恥所作。
山神由尚見我穢行。
況神通得道而不觀見耶。
我今自改思惟妙智。
不複興念着淫怒癡。
如其所行言行相應。
諸天日日稱善無量。
夫人履行随朋友誘于善法得具足成就。
爾時比丘執行精勤。
得世俗妙法不淨安般念四意止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
以次得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比丘得道已報謝諸天。
遭蒙勸誘拔濯清淵。
我今得道盡蒙神祇之力。
多所饒益多所成就。
複重與諸天說法心開意解得法眼淨。
是故說曰說法雖微少。
不放而得稱,放逸緻毀謗。
不逸摩竭人,緣淨得生天。
過去久遠無數世時有佛出世名曰迦葉。
至真等正覺在世教化所度有緣衆生已訖。
于無馀泥洹界而般泥洹。
爾時衆生四部之衆耶旬舍利起七寶塔興敬供養。
複經數世塔遂凋壞無補治者,是時義合邑衆九萬二千人。
時瓶沙王最為上首。
瓶沙王告諸大衆。
汝等各自勸勵共造福德。
佛世難遇人身難得。
雖得為人或堕邊地生邪見家。
我等何為貪着世俗歡樂。
不如開意修治朽故塔寺。
諸人靡從受王教。
令即共修治朽故塔寺。
複共發願。
我等諸人心齊意同共治此寺。
設有毫釐福德者,不堕三塗八難之中。
便生天上人中同處不異。
複聞将來有佛出現名釋迦文。
彼初說法使我大衆最初得度。
以王為首。
是時九萬二千人。
随其世壽各各命終。
盡生天上處忉利天宮。
複經數世。
閻浮利内有佛出世名釋迦文至真等正覺。
十号具足。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圓光七尺。
語聲八種如羯毗鳥音。
是時九萬二千天。
受天福已各各命終生摩竭國界。
瓶沙王長年八歲系嗣王後以法治化。
無有阿曲修治正法恩慈下及不害生命。
分檀布施周窮濟戹遠行經過暫停息者盡供給之。
是時儒童菩薩。
舍八萬采女捐王重位。
夜非人時舍國求道自剃頭發。
複脫寶衣所乘白馬盡付車匿還國白王。
生死苦惱憂勞無數。
子今學道要求果證。
若成所願還當度王。
是時菩薩轉複前進。
道逢獵師着其法服狀如沙門。
菩薩問獵者所着法服名為何等。
獵師報曰:此名袈裟被着遊獵群鹿見已謂為學道之人。
皆來敬附各無恐懼。
我等以次取殺用自存命。
菩薩聞此倍興悲慈。
夫人依四等,拔濟衆生類。
袈裟如來服,除穢而造穢。
我今有此着身天衣極細軟好可共博貿。
獵師報曰:王子生長深宮身體軟細。
不更寒苦恐壞王子身。
菩薩報曰:但貿無苦。
此是古聖賢人票式。
獵師報曰:王子寶衣價直無數。
今此袈裟無所任施何為苟欲博貿。
菩薩報曰:意欲所須不計貴賤。
獵師報曰:此衣垢穢膿血臭處不敢博貿。
菩薩報曰:臭之與香開意見與自當浣濯。
獵師即脫衣貿菩薩寶衣。
是時菩薩着法衣手執藕華葉。
入羅閱城乞食。
爾時數千萬衆普集一處。
逢見菩薩舉手贊歎。
或言:善來。
或言:日月。
或有叉手自歸命者,或相問訊。
為是天耶。
梵耶。
釋提桓因耶。
衆人所圍不容乞求。
尋執華葉還至城外徑至東山。
人衆追逐前後相次。
時瓶沙王在高樓上。
遙見人衆追逐菩薩。
即問左右此諸人衆皆奔趣山為有何故。
有一大臣審識菩薩。
即白王曰:此是釋種子辭家出學遊蕩在外。
或能謀圖國事當往誅殺。
瓶沙聞已告彼臣曰:護卿種族勿吐此言:正使釋子紹王位者作轉輪聖王。
我等便為臣佐。
若使出家學道自緻佛者,我等願為上首弟子。
最初說法先在其例。
是瓶沙王車載飲食種種甘馔。
往就山中與菩薩相見尋前禮足。
自稱姓字摩竭國界瓶沙王者我身是也。
菩薩報曰:我先識矣何須緻敬。
瓶沙王啟曰:今獻微貢供食之馀願見納受以示微心。
菩薩默然受食食訖行清淨水。
王前白言:若使王子成無上道者,當見先度永離世苦。
時瓶沙王禮足取别。
菩薩進路到阿蘭所。
阿蘭諸弟子等。
遙見菩薩來即白其師。
今有一人端正殊特徑趣師門必求為弟子也。
時阿蘭即告弟子而說此頌。
是故說曰:向得能盡原也。
禅定是縛魔者,入定坐禅之人。
樂處閑靜志崇一意。
計出入息執意牢固。
能斷魔縛反縛于魔。
入定之人能使役鬼神如意即至。
佛契經亦說我于天上人間遍觀察之。
縛中牢者不過魔縛。
然為漏盡羅漢所見摧辱。
于當來變更不受生。
是故比丘當作是學當求方便斷魔牢縛。
說法雖微少,一意專聽受。
此名護法人,除去淫怒癡。
衆結永盡者,故名為沙門。
說法雖微少者,少而有要義味相應。
昔有二比丘在深山中學。
一人多聞一人寡淺。
時少聞者持戒完具所誦經文唯有一句。
日日諷誦更不求受。
時虛空神及山林神日日稱善。
願樂欲聞道人所說,時彼多聞比丘。
以已所知衆妙之義甚深經句高聲諷誦。
山林諸神默然不對。
亦不唱善。
時多聞比丘。
尋懷恚怒語彼山神。
今此晚學比丘所學淺薄唯誦一句。
天便稱善哉。
我今多聞義理甚深。
采拾衆經言詞妙語。
與汝誦習。
然諸天神亦不應對亦不稱善。
天神報曰:比丘不自責方複責我。
此少聞比丘言與行相應。
汝今比丘雖誦三藏行與經。
違佛所演出曜。
亦有此偈。
說法雖微少,一意專聽受。
此名護法人,除去淫怒癡。
此比丘與法相應。
雖未盡淫怒癡方便令盡。
汝雖多聞晝夜習淫怒癡貪着色聲香味細滑法。
此少聞比丘晝夜禅思念不分散。
是故恒與稱善。
汝雖多聞意不專一。
是故不稱善。
時彼比丘聞諸天語即懷慚愧自恥所作。
山神由尚見我穢行。
況神通得道而不觀見耶。
我今自改思惟妙智。
不複興念着淫怒癡。
如其所行言行相應。
諸天日日稱善無量。
夫人履行随朋友誘于善法得具足成就。
爾時比丘執行精勤。
得世俗妙法不淨安般念四意止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
以次得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比丘得道已報謝諸天。
遭蒙勸誘拔濯清淵。
我今得道盡蒙神祇之力。
多所饒益多所成就。
複重與諸天說法心開意解得法眼淨。
是故說曰說法雖微少。
不放而得稱,放逸緻毀謗。
不逸摩竭人,緣淨得生天。
過去久遠無數世時有佛出世名曰迦葉。
至真等正覺在世教化所度有緣衆生已訖。
于無馀泥洹界而般泥洹。
爾時衆生四部之衆耶旬舍利起七寶塔興敬供養。
複經數世塔遂凋壞無補治者,是時義合邑衆九萬二千人。
時瓶沙王最為上首。
瓶沙王告諸大衆。
汝等各自勸勵共造福德。
佛世難遇人身難得。
雖得為人或堕邊地生邪見家。
我等何為貪着世俗歡樂。
不如開意修治朽故塔寺。
諸人靡從受王教。
令即共修治朽故塔寺。
複共發願。
我等諸人心齊意同共治此寺。
設有毫釐福德者,不堕三塗八難之中。
便生天上人中同處不異。
複聞将來有佛出現名釋迦文。
彼初說法使我大衆最初得度。
以王為首。
是時九萬二千人。
随其世壽各各命終。
盡生天上處忉利天宮。
複經數世。
閻浮利内有佛出世名釋迦文至真等正覺。
十号具足。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圓光七尺。
語聲八種如羯毗鳥音。
是時九萬二千天。
受天福已各各命終生摩竭國界。
瓶沙王長年八歲系嗣王後以法治化。
無有阿曲修治正法恩慈下及不害生命。
分檀布施周窮濟戹遠行經過暫停息者盡供給之。
是時儒童菩薩。
舍八萬采女捐王重位。
夜非人時舍國求道自剃頭發。
複脫寶衣所乘白馬盡付車匿還國白王。
生死苦惱憂勞無數。
子今學道要求果證。
若成所願還當度王。
是時菩薩轉複前進。
道逢獵師着其法服狀如沙門。
菩薩問獵者所着法服名為何等。
獵師報曰:此名袈裟被着遊獵群鹿見已謂為學道之人。
皆來敬附各無恐懼。
我等以次取殺用自存命。
菩薩聞此倍興悲慈。
夫人依四等,拔濟衆生類。
袈裟如來服,除穢而造穢。
我今有此着身天衣極細軟好可共博貿。
獵師報曰:王子生長深宮身體軟細。
不更寒苦恐壞王子身。
菩薩報曰:但貿無苦。
此是古聖賢人票式。
獵師報曰:王子寶衣價直無數。
今此袈裟無所任施何為苟欲博貿。
菩薩報曰:意欲所須不計貴賤。
獵師報曰:此衣垢穢膿血臭處不敢博貿。
菩薩報曰:臭之與香開意見與自當浣濯。
獵師即脫衣貿菩薩寶衣。
是時菩薩着法衣手執藕華葉。
入羅閱城乞食。
爾時數千萬衆普集一處。
逢見菩薩舉手贊歎。
或言:善來。
或言:日月。
或有叉手自歸命者,或相問訊。
為是天耶。
梵耶。
釋提桓因耶。
衆人所圍不容乞求。
尋執華葉還至城外徑至東山。
人衆追逐前後相次。
時瓶沙王在高樓上。
遙見人衆追逐菩薩。
即問左右此諸人衆皆奔趣山為有何故。
有一大臣審識菩薩。
即白王曰:此是釋種子辭家出學遊蕩在外。
或能謀圖國事當往誅殺。
瓶沙聞已告彼臣曰:護卿種族勿吐此言:正使釋子紹王位者作轉輪聖王。
我等便為臣佐。
若使出家學道自緻佛者,我等願為上首弟子。
最初說法先在其例。
是瓶沙王車載飲食種種甘馔。
往就山中與菩薩相見尋前禮足。
自稱姓字摩竭國界瓶沙王者我身是也。
菩薩報曰:我先識矣何須緻敬。
瓶沙王啟曰:今獻微貢供食之馀願見納受以示微心。
菩薩默然受食食訖行清淨水。
王前白言:若使王子成無上道者,當見先度永離世苦。
時瓶沙王禮足取别。
菩薩進路到阿蘭所。
阿蘭諸弟子等。
遙見菩薩來即白其師。
今有一人端正殊特徑趣師門必求為弟子也。
時阿蘭即告弟子而說此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