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香不逆風,芙蓉栴檀香。
德香逆風熏,德人遍聞香。
昔佛在羅閱祇迦蘭陀竹園所。
爾時尊者大迦葉在耆阇崛山中。
然大迦葉生長豪族。
身體柔軟食則甘細不曾粗<麥廣>。
意所開化多愍貧窮。
至貧家乞得食粗惡食便生疾。
内風變動遂成暴下。
是時世尊告大目連。
汝今随我問諸疾人。
對曰如是。
世尊即将目連詣耆阇崛山。
時大迦葉獨坐閑房無有瞻病之人。
如來即往詣大迦葉窟。
迦葉見佛欲從坐起。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曰:汝今抱患但坐勿起吾自有坐具自随。
爾時世尊知而問迦葉曰:汝今獨空房無有瞻視病者,雲何能樂此空山中。
時釋提桓因在迦葉後立。
時大迦葉白世尊曰:而說此偈。
舍天王位,為德不惓,心懷歡喜。
枸翼瞻視。
爾時世尊告釋提桓因而說此偈。
天身性清淨,香熏以自塗。
雲何降神意,瞻視臭穢身。
爾時釋提桓因叉手合掌而白佛言:重說此偈。
最勝今當知,戒香無等倫。
我今嗅功德,不計鬼陋形。
然今世尊天上諸香增熾結本長益塵勞。
賢聖戒香斷諸結使閉塞禍門不漏諸欲。
然今世尊如此凡香流轉生死涉曆劫數。
不能令人永入寂靜。
賢聖戒香億千百劫時時乃有。
爾時世尊微察釋提桓因而說此偈。
善哉天帝因,今意甚希有。
能于放逸中,攝意修德本。
爾時世尊因此法本處在大衆而說此頌。
華香不逆風,芙蓉旃檀香。
德香逆風熏,德人遍聞香。
夫世間諸華香盡順風香不逆風香。
戒德之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
世間華香齊熏欲界不熏色界。
或直熏一方不熏三方。
持戒之香香徹十方。
華香逼近乃别。
持戒之香上徹一究竟天。
是故說曰:華香不逆風德人遍聞香。
旃檀多香,青蓮芳華,雖謂是真。
不如戒香。
旃檀多香者諸世所說,沈水木■旃檀都良此是根香。
華香者,青蓮芙蓉瞻蔔須乾提末須乾提華至解脫華純日精華分陀利華。
如是衆華數十百種于持戒香百倍千倍萬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非心所思非意所度。
今此衆香随人一世現身娛樂。
不能随人至于後世。
持戒之香現世蒙祐于百千劫未曾唐捐。
是故說曰:雖謂是真不如戒香也。
華香氣微,不可謂真,持戒之香。
到天殊勝。
華香氣微者,旃檀木■中國所貴邊土所無。
戒德之香上熏過諸天。
下徹十方彌滿世界無不聞者,是故說曰:華香氣微不可謂真持戒之香到天殊勝者,忉利諸天縱情放意所念自由猶尚歎譽。
持戒之人修善得福為惡堕罪。
諸在戒品定品慧品解脫見慧品度知見品可敬可貴為無上道。
何以故?如此之人為人導師牽示正路。
開人愚冥令見慧明。
是故說曰:持戒之香到天殊勝。
戒具成就,定意度脫,魔迷失道。
魔不知道。
戒具成就者,四部之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斯戒具清淨無有毫釐缺漏。
魔王雖有豪勢統領欲界于中獨尊。
然不能知四部之衆所獲果證。
亦複不知從何道果得盡漏結。
是時弊魔口與心語。
此諸黑服之士。
剃發露譬偏袒右肩修禅習定。
或有進至離我濁境。
或有往還不由我教。
或有永滅不知神識所處。
或有舍壽知識所趣。
是故說曰:魔迷于道魔不知道。
此道為究竟,此道無有上。
向得能究原,禅定是縛魔。
此道為究竟者,安隐無為快樂無窮。
趣向一道至泥洹門。
是故說曰:此道為究竟也。
此道無有上者,于此道更無有上。
諸天龍鬼敬心承事興緻供養。
尊者舍利弗有一沙彌名曰純頭。
長年八歲得六神通飛騰虛空至阿耨泉。
有五通梵志名曰須拔。
亦至彼泉。
時彼耨泉守泉青衣鬼。
驅逐五通梵志。
瓦石打擲不使逼近神泉。
純頭沙彌乘虛空至。
彼青衣神鬼數百之衆皆前迎逆。
或前收攝衣者,或持淨水洗手足者,或以淨巾拂拭首面者,或以香湯沐浴身體者,須拔梵志放聲說曰:我今以得五通神德無量。
力能移山住流回轉。
天地猶掌回珠。
自學道以來百二十馀年。
勞形苦體形神疲極。
或事五明四處然火日光上照。
或卧灰糞。
或卧荊棘崄難之中無道不學。
然更驅逐不得至泉。
然此黑衣小兒年在七八未離乳哺。
身體穢臭故存。
然更待敬過重迎逆承事用何等故。
時青衣鬼語梵志曰:今此學士形年雖小行過三界。
得賢聖八品道。
汝今無是故不興敬。
有一婆羅門名曰閱叉。
興立一寺亦名閱叉。
恒供給酥油供寺然燈。
時有遠方婆羅門來至閱叉寺中。
又聞閱叉梵志高才明德。
偏信佛法建立神廟與共相見共相問訊。
時有一沙彌複來迎。
取油酥供寺然燈。
衆多梵志語閱叉婆羅門曰:汝審向色衣人禮耶。
言語未訖沙彌已至。
即複禮之。
衆多梵志語此梵志曰:汝出四姓才藝過人天文地理無不觀練。
神咒感靈無事不克。
今此色衣之人出衆多姓種非真正。
何為違本法而向恭禮。
又卿梵志執行清淨自修。
内藏圖谶祕記行道成福何願不克。
文字章印無不周悉。
佛行寡鮮有何可貴。
舍本取末是我所疾。
蓋聞沙門寒賤巧詐繁滋。
幻惑世人所行短促。
齊榮一身不能延緻梵福。
正使相見正可擎拳而已,何為五體投地恭敬作禮耶。
我等親見甚怪所以。
況先學大人豈能恕卿此罪耶。
閱叉報衆多婆羅門曰:諸人靜默聽我所說妙偈之頌。
賢聖德難量,八直無上道。
是為沙門梵,如來口所宣。
睹此形雖小,以果賢聖道。
是故今自歸,梵志何為嗤。
是故說曰:此道無有上也。
向得能究原
德香逆風熏,德人遍聞香。
昔佛在羅閱祇迦蘭陀竹園所。
爾時尊者大迦葉在耆阇崛山中。
然大迦葉生長豪族。
身體柔軟食則甘細不曾粗<麥廣>。
意所開化多愍貧窮。
至貧家乞得食粗惡食便生疾。
内風變動遂成暴下。
是時世尊告大目連。
汝今随我問諸疾人。
對曰如是。
世尊即将目連詣耆阇崛山。
時大迦葉獨坐閑房無有瞻病之人。
如來即往詣大迦葉窟。
迦葉見佛欲從坐起。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曰:汝今抱患但坐勿起吾自有坐具自随。
爾時世尊知而問迦葉曰:汝今獨空房無有瞻視病者,雲何能樂此空山中。
時釋提桓因在迦葉後立。
時大迦葉白世尊曰:而說此偈。
舍天王位,為德不惓,心懷歡喜。
枸翼瞻視。
爾時世尊告釋提桓因而說此偈。
天身性清淨,香熏以自塗。
雲何降神意,瞻視臭穢身。
爾時釋提桓因叉手合掌而白佛言:重說此偈。
最勝今當知,戒香無等倫。
我今嗅功德,不計鬼陋形。
然今世尊天上諸香增熾結本長益塵勞。
賢聖戒香斷諸結使閉塞禍門不漏諸欲。
然今世尊如此凡香流轉生死涉曆劫數。
不能令人永入寂靜。
賢聖戒香億千百劫時時乃有。
爾時世尊微察釋提桓因而說此偈。
善哉天帝因,今意甚希有。
能于放逸中,攝意修德本。
爾時世尊因此法本處在大衆而說此頌。
華香不逆風,芙蓉旃檀香。
德香逆風熏,德人遍聞香。
夫世間諸華香盡順風香不逆風香。
戒德之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
世間華香齊熏欲界不熏色界。
或直熏一方不熏三方。
持戒之香香徹十方。
華香逼近乃别。
持戒之香上徹一究竟天。
是故說曰:華香不逆風德人遍聞香。
旃檀多香,青蓮芳華,雖謂是真。
不如戒香。
旃檀多香者諸世所說,沈水木■旃檀都良此是根香。
華香者,青蓮芙蓉瞻蔔須乾提末須乾提華至解脫華純日精華分陀利華。
如是衆華數十百種于持戒香百倍千倍萬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非心所思非意所度。
今此衆香随人一世現身娛樂。
不能随人至于後世。
持戒之香現世蒙祐于百千劫未曾唐捐。
是故說曰:雖謂是真不如戒香也。
華香氣微,不可謂真,持戒之香。
到天殊勝。
華香氣微者,旃檀木■中國所貴邊土所無。
戒德之香上熏過諸天。
下徹十方彌滿世界無不聞者,是故說曰:華香氣微不可謂真持戒之香到天殊勝者,忉利諸天縱情放意所念自由猶尚歎譽。
持戒之人修善得福為惡堕罪。
諸在戒品定品慧品解脫見慧品度知見品可敬可貴為無上道。
何以故?如此之人為人導師牽示正路。
開人愚冥令見慧明。
是故說曰:持戒之香到天殊勝。
戒具成就,定意度脫,魔迷失道。
魔不知道。
戒具成就者,四部之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斯戒具清淨無有毫釐缺漏。
魔王雖有豪勢統領欲界于中獨尊。
然不能知四部之衆所獲果證。
亦複不知從何道果得盡漏結。
是時弊魔口與心語。
此諸黑服之士。
剃發露譬偏袒右肩修禅習定。
或有進至離我濁境。
或有往還不由我教。
或有永滅不知神識所處。
或有舍壽知識所趣。
是故說曰:魔迷于道魔不知道。
此道為究竟,此道無有上。
向得能究原,禅定是縛魔。
此道為究竟者,安隐無為快樂無窮。
趣向一道至泥洹門。
是故說曰:此道為究竟也。
此道無有上者,于此道更無有上。
諸天龍鬼敬心承事興緻供養。
尊者舍利弗有一沙彌名曰純頭。
長年八歲得六神通飛騰虛空至阿耨泉。
有五通梵志名曰須拔。
亦至彼泉。
時彼耨泉守泉青衣鬼。
驅逐五通梵志。
瓦石打擲不使逼近神泉。
純頭沙彌乘虛空至。
彼青衣神鬼數百之衆皆前迎逆。
或前收攝衣者,或持淨水洗手足者,或以淨巾拂拭首面者,或以香湯沐浴身體者,須拔梵志放聲說曰:我今以得五通神德無量。
力能移山住流回轉。
天地猶掌回珠。
自學道以來百二十馀年。
勞形苦體形神疲極。
或事五明四處然火日光上照。
或卧灰糞。
或卧荊棘崄難之中無道不學。
然更驅逐不得至泉。
然此黑衣小兒年在七八未離乳哺。
身體穢臭故存。
然更待敬過重迎逆承事用何等故。
時青衣鬼語梵志曰:今此學士形年雖小行過三界。
得賢聖八品道。
汝今無是故不興敬。
有一婆羅門名曰閱叉。
興立一寺亦名閱叉。
恒供給酥油供寺然燈。
時有遠方婆羅門來至閱叉寺中。
又聞閱叉梵志高才明德。
偏信佛法建立神廟與共相見共相問訊。
時有一沙彌複來迎。
取油酥供寺然燈。
衆多梵志語閱叉婆羅門曰:汝審向色衣人禮耶。
言語未訖沙彌已至。
即複禮之。
衆多梵志語此梵志曰:汝出四姓才藝過人天文地理無不觀練。
神咒感靈無事不克。
今此色衣之人出衆多姓種非真正。
何為違本法而向恭禮。
又卿梵志執行清淨自修。
内藏圖谶祕記行道成福何願不克。
文字章印無不周悉。
佛行寡鮮有何可貴。
舍本取末是我所疾。
蓋聞沙門寒賤巧詐繁滋。
幻惑世人所行短促。
齊榮一身不能延緻梵福。
正使相見正可擎拳而已,何為五體投地恭敬作禮耶。
我等親見甚怪所以。
況先學大人豈能恕卿此罪耶。
閱叉報衆多婆羅門曰:諸人靜默聽我所說妙偈之頌。
賢聖德難量,八直無上道。
是為沙門梵,如來口所宣。
睹此形雖小,以果賢聖道。
是故今自歸,梵志何為嗤。
是故說曰:此道無有上也。
向得能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