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性品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緣故。
諸性名字合故。
現在緣起故。
數名意性。
即是不決定意業相。
即是衆緣和合相。
亦說意性從和合起随衆生所知。
于第一義中無有意性。
何以故?根本無所有故。
無生是意性。
生無所有故。
意性即是世俗語。
第一義中決定無意性。
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
智者通達無性是意性。
諸菩薩觀擇法性。
無性是法性。
法性無自性。
自性不可得。
無決定性是法性。
法性根本不可得故。
決定事亦不可得故。
但為起颠倒衆生虛妄結縛。
有所知故。
說言法性。
欲令衆生入無性故。
故說是法性。
何以故?法性中無法性相。
是法性從衆緣生。
衆緣生法即無自性。
諸因緣中無有自性。
諸因緣皆從衆緣和合颠倒故相續而生。
如來于此欲教化衆生說是法性。
以世俗語言示無性法。
是法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
但令衆生知見善不善法。
以法性說離一切法相。
知見畢竟空相故。
說畢竟空即是法性。
何以故?無所有是法性。
法性中無決定有相。
譬如虛空無決定相而數名虛空。
法性亦如是無決定相。
破法相故說名法性。
法性即是無性。
何以故?是法性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
但屬衆緣與緣合故。
數名法性說名法性。
如衆生所知故。
智者證知無性是法性。
法性非合非散。
法性中無法性相無多無少。
以示性方便故。
說法性名為性。
若行者實通達是法性相。
即知見無性。
是三界法性中無分别相。
衆因緣和合故。
分别諸法故。
說是法性。
示無決定性是法性。
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見法性。
法性是無生相。
何以故?法性中無有相。
智者通達無相是法性。
法性中無分别相。
無相無分别故。
說名法性。
法性中無有住處。
無處無起無住無依止。
是法性從本已來不生故。
是法性無有生者,何以故?法性中無性故。
又法性不以合故有。
無合無散。
無作無決定。
名為法性。
菩薩摩诃薩觀擇法性如是,所謂無性是法性。
持世。
何謂菩薩摩诃薩觀擇意識性。
菩薩摩诃薩作是念。
不生性是意識性。
不決定性是意識性。
意識性無根本。
無有定法。
以意識性示無性相。
何以故?意識性中。
意識性不可得。
是意識性虛妄無所有。
颠倒相應以意為首。
識諸法故名為意識。
随凡夫所行故。
說意識性。
賢聖觀知非性是意識性。
虛妄無所有是意識性。
但示因緣法故。
以意為首故。
識諸緣合故說為意識性。
随衆生所知故如是說。
智者知非性是意識性。
從衆因緣生。
憶想分别起。
無有性相。
即是第一義中無性相義。
世俗法中為引導衆生故。
說是意識性。
欲令衆生知無性是意識性。
但以小法壞離諸性故。
說是意識性。
何以故?聖人求之不可得。
意識性不在意識性内。
不在意識性外。
不在中間。
智者通達不合性是意識。
意識不知意性。
意性不知意識。
但衆因緣生。
從颠倒起。
以意為首。
知于諸緣二事和合故。
着虛妄故從覺觀起。
示衆生識相故。
說名意識性。
是意識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
是意識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有住處。
從本已來不生相。
意識中無根本定法。
何以故?是意識性相即是無二相即是無相。
是相不以二相故有。
無所示性是意識性。
智者通達意識性。
是意識性。
不在一切法中無處無方。
不與法若合若散。
聖人通達不生相是意識性。
是意識性無來無去無緣。
何以故?第一義中意識性無緣。
不可得不可示故。
智者通達意識性。
是不作是意識性。
作者不可得故。
無生是意識性。
生相無所有故。
持世。
菩薩摩诃薩如是觀擇意識性。
諸菩薩作是觀時。
觀擇欲界色界無色界皆是無生性無所有性。
雲何為觀。
所謂欲界中無欲界。
色界中無色界。
無色界中無無色界。
以界示無界法。
為取欲界相者示是欲界。
為
諸性名字合故。
現在緣起故。
數名意性。
即是不決定意業相。
即是衆緣和合相。
亦說意性從和合起随衆生所知。
于第一義中無有意性。
何以故?根本無所有故。
無生是意性。
生無所有故。
意性即是世俗語。
第一義中決定無意性。
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
智者通達無性是意性。
諸菩薩觀擇法性。
無性是法性。
法性無自性。
自性不可得。
無決定性是法性。
法性根本不可得故。
決定事亦不可得故。
但為起颠倒衆生虛妄結縛。
有所知故。
說言法性。
欲令衆生入無性故。
故說是法性。
何以故?法性中無法性相。
是法性從衆緣生。
衆緣生法即無自性。
諸因緣中無有自性。
諸因緣皆從衆緣和合颠倒故相續而生。
如來于此欲教化衆生說是法性。
以世俗語言示無性法。
是法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
但令衆生知見善不善法。
以法性說離一切法相。
知見畢竟空相故。
說畢竟空即是法性。
何以故?無所有是法性。
法性中無決定有相。
譬如虛空無決定相而數名虛空。
法性亦如是無決定相。
破法相故說名法性。
法性即是無性。
何以故?是法性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
但屬衆緣與緣合故。
數名法性說名法性。
如衆生所知故。
智者證知無性是法性。
法性非合非散。
法性中無法性相無多無少。
以示性方便故。
說法性名為性。
若行者實通達是法性相。
即知見無性。
是三界法性中無分别相。
衆因緣和合故。
分别諸法故。
說是法性。
示無決定性是法性。
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見法性。
法性是無生相。
何以故?法性中無有相。
智者通達無相是法性。
法性中無分别相。
無相無分别故。
說名法性。
法性中無有住處。
無處無起無住無依止。
是法性從本已來不生故。
是法性無有生者,何以故?法性中無性故。
又法性不以合故有。
無合無散。
無作無決定。
名為法性。
菩薩摩诃薩觀擇法性如是,所謂無性是法性。
持世。
何謂菩薩摩诃薩觀擇意識性。
菩薩摩诃薩作是念。
不生性是意識性。
不決定性是意識性。
意識性無根本。
無有定法。
以意識性示無性相。
何以故?意識性中。
意識性不可得。
是意識性虛妄無所有。
颠倒相應以意為首。
識諸法故名為意識。
随凡夫所行故。
說意識性。
賢聖觀知非性是意識性。
虛妄無所有是意識性。
但示因緣法故。
以意為首故。
識諸緣合故說為意識性。
随衆生所知故如是說。
智者知非性是意識性。
從衆因緣生。
憶想分别起。
無有性相。
即是第一義中無性相義。
世俗法中為引導衆生故。
說是意識性。
欲令衆生知無性是意識性。
但以小法壞離諸性故。
說是意識性。
何以故?聖人求之不可得。
意識性不在意識性内。
不在意識性外。
不在中間。
智者通達不合性是意識。
意識不知意性。
意性不知意識。
但衆因緣生。
從颠倒起。
以意為首。
知于諸緣二事和合故。
着虛妄故從覺觀起。
示衆生識相故。
說名意識性。
是意識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
是意識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有住處。
從本已來不生相。
意識中無根本定法。
何以故?是意識性相即是無二相即是無相。
是相不以二相故有。
無所示性是意識性。
智者通達意識性。
是意識性。
不在一切法中無處無方。
不與法若合若散。
聖人通達不生相是意識性。
是意識性無來無去無緣。
何以故?第一義中意識性無緣。
不可得不可示故。
智者通達意識性。
是不作是意識性。
作者不可得故。
無生是意識性。
生相無所有故。
持世。
菩薩摩诃薩如是觀擇意識性。
諸菩薩作是觀時。
觀擇欲界色界無色界皆是無生性無所有性。
雲何為觀。
所謂欲界中無欲界。
色界中無色界。
無色界中無無色界。
以界示無界法。
為取欲界相者示是欲界。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