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關燈
奄至丹徒,戰士十餘萬。

    裕自海鹽倍道兼行,大破之,恩乃北走郁州,陷廣陵。

    裕至郁洲,又大破之,恩寇臨海。

    太守辛景擊破之,恩所擄三吳男女,死亡殆盡。

    恩乃赴海死。

    其黨從死者以百數,謂之水仙。

    三吳,請東吳蘇州中吳潤州西吳湖州也。

    新安,今徽州府。

    臨海,縣名,屬台州) 劉牢之,縱反叛,内指神京。

    (桓溫幼子元,先同王恭等反,以為江州刺史,後加都督荊州四郡事。

    元舉兵攻江陵,殺殷仲堪楊佺期,表求領荊江,诏以元都督八州軍事,厲兵調卒,久伺朝廷之隙。

    自謂有晉國三分之二,數使人上己符瑞,欲以惑衆。

    張法順謂元顯曰:元新得荊州,人情未附,若使劉牢之為前鋒,大軍繼進,元可取也。

    乃下诏罪狀元,以元顯為大都督,劉牢之為前鋒。

    法順至京口,謀于牢之,牢之以為難。

    法順以牢之有二心,勸召殺之,元顯不從。

    牢之數惡元顯,欲假元以除執政,複伺元隙而自取。

    元使牢之族舅何穆說之,牢之遣子敬宣詣元請降,元抗表傳檄,罪狀元顯,舉兵東下。

    檄至,元顯大懼,下船而不發,聞元至新亭,棄船退軍,二日複出陳于宣揚門外。

    軍中相驚,言元已至南桁,元顯欲引兵還宮,元遣人拔刀随後大呼曰放仗,軍人奔潰。

    元顯走入東府,元收縛之。

    元入京師,自為丞相,總百揆,都督中外,錄尚書事揚州牧,徙道子于安成郡,斬元顯法順等。

    以牢之為會稽内史,牢之曰:始爾便奪我兵,禍其至矣。

    大集僚佐,議據江北以讨元,參軍劉襲曰:事之不可者,莫大于反。

    将軍往年反王兖州恭,近日反司馬郎君元顯,今複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語畢趨出,佐使多散走。

    牢之懼,帥部曲北走,至新州缢死。

    桁,音舫,方舟也,駕萬舟以為橋。

    在國之南,故曰南桁。

    安成郡,今吉安府) 桓元來,稱楚帝,浔陽遷劫。

    (桓元舉兵肆逆,誘牢之,破官軍,殺元顯,自總百揆,篡勢已成。

    卞範之勸元早受禅,朝廷冊命元為相國,封楚王,加九錫。

    表請歸藩,使帝作手诏固留之,範之為禅诏,逼帝書之,遣司徒王谧禅位于楚,元遂稱帝,改元永始,封帝為平固王,遷于浔陽。

    元登禦座,而床忽陷,殷仲文曰:将由聖德深厚,地不能載。

    元大悅。

    劉裕起兵讨元,元兵潰,浮江南走,至浔陽,逼帝西上。

    劉毅等追之,元挾帝入江陵,收集荊州兵。

    未三旬,有衆二萬,複帥諸軍挾帝東下。

    毅等戰于峥嵘州,大破之。

    元複挾帝入江陵。

    元伏誅,帝乃複位,何無忌奉帝東遷。

    浔陽,今九江府。

    平固,縣名,屬南康。

    此南康,今贛州是。

    峥嵘州,在武昌府武昌縣,一曰新生洲,半屬黃州府黃岡縣) 亂荒荒,草澤間,崛起英雄。

    (桓元稱帝,劉裕與何無忌同舟還京口,密謀與複。

    劉毅家于京口,亦與無忌謀,無忌曰:桓氏強盛,共可圖乎?毅曰:天下自有強弱,苟為失道,雖強易弱,正患事主難得耳。

    無忌曰:草澤之間,非無英雄。

    毅曰:所見惟劉下邳。

    無忌笑而不言,還以告裕,遂與定謀。

    平昌孟昶為桓弘主簿,至建康還,裕謂之曰:草問當有英雄起,卿頗聞乎?昶曰:今日英雄,正當是卿耳。

    于是毅無忌昶等合謀起兵,收衆濟江,推裕為盟主。

    平昌縣,屬濟南府。

    京口,今鎮江府) 劉下邳,滅桓元,乘機遘會。

    (劉牢之參軍劉裕,先領下邳太守,勸牢之擊元,牢之不從。

    牢之敗,裕約何無忌還京口,曰:元守臣節,當事之。

    不然,當與卿圖之。

    元稱帝,裕與無忌劉毅起兵,移檄遠近。

    元加桓謙征讨都督,屯東陵,卞範之屯覆舟山西。

    裕毅身先士卒,進突其陣,謙等大潰。

    元先潛使殷仲文具舟,至是浮江南走,裕入建康,誅元宗族,遣諸将追元。

    尚書王嘏奉迎乘輿,元挾帝入江陵,毅連破之,元與心腹百餘人夜出,僅得至船。

    毛修之誘元入蜀,甯州督護馮遷遇元,抽刀而前,元曰:汝敢殺天子。

    遷曰:我殺天子之賊耳。

    遂斬之,帝東還。

    以裕都督十六州軍事,出鎮京口。

    陳氏曰:劉裕起于無賴,邂逅孫恩桓元之力,自為蓋世之雄。

    下邳,今邳州。

    覆舟山,在江甯府城西北七裡,東連鐘山,北臨元武湖,劉宋改名真武山) 夷劉毅,殺谯縱,刬滅盧循。

    (都督荊甯秦雍軍事劉毅,自謂功與裕埒,既據上流,陰有圖裕之志。

    會毅疾笃,請從弟藩為兖州刺史以自副,裕僞許之。

    藩自廣陵入朝,裕以诏書罪毅藩誅不軌,賜藩死。

    令王鎮惡以百舸為前驅,聲言劉兖州上,去江陵二十裡,舍船襲城。

    毅覺欲閉城,鎮惡已馳入,毅帥左右突出,夜投佛寺,寺僧拒之,毅缢死。

    益州參軍谯縱殺刺史毛璩,自稱成都王,稱藩于秦,封蜀王。

    裕遣劉敬宣讨之,不克引還,縱使桓謙會秦将苟林寇荊州,裕以朱齡石為益州刺史,率将軍臧熹伐縱,别有書函封付齡石。

    署函邊曰:至白帝乃開。

    諸軍雖進,而未知處分所由。

    至白帝發函,曰衆軍悉由外水取成都,臧熹從中水取廣漢,老弱乘高艦從内水向黃虎。

    于是諸軍前進,縱果以重兵守涪城備内水。

    齡石率重軍由外水猝至,去成都二百裡,縱遣侯晖夾岸築城拒險,齡石攻其北城克之,斬晖,南城亦潰。

    于是舍船步進,賊營望風奔潰。

    谯棄城走,自缢死。

    初孫恩赴海死,餘衆數千人,複推恩妹夫盧循為主。

    桓元欲撫安東土,乃以循為永嘉太守。

    循雖受命,而與其黨徐道覆寇暴不已,陷番禺始興諸處。

    裕以朝廷新定,未暇攻讨,即以循為廣州刺史,道覆為始興相。

    循聞裕北伐,與道覆徑襲建康,寇長沙南康廬陵豫章,皆陷之。

    江荊都督何無忌敗死,豫州都督劉毅,與循戰于桑落洲,大敗,其衆皆為循擄。

    朝廷急征裕還。

    時北征将士多創病,循既克二鎮,兵十餘萬,裕栅石頭淮口,築查浦藥園廷尉三壘,以兵守之。

    循寇掠無所得,謂道覆曰:師老矣,不如還浔陽,并力取荊州。

    道覆帥衆趣江陵,劉道規大破之,道覆單舸走。

    裕追循,戰于大雷,循等大敗。

    将趨豫章,乃悉力栅斷左裡,裕破栅而進,殺溺無算。

    循收散卒還番禺,道覆走始興,裕遣将将軍劉藩等克始興,斬道覆。

    循收兵至番禺,裕已先遣孫處據之,循圍攻不克,走交州,刺史杜慧度與戰,焚其艦。

    循潰,投水死,慧度斬首函送建康。

    外水,一統志雲:秦李冰既鑿離堆,又開二渠,一渠由永康過新繁入成都,謂之外江水;一渠由永康過陴入成都,謂之内江水。

    蜀人以此水濯錦鮮明,又名錦江,在成都府城南七裡。

    永嘉,縣名,屬溫州府。

    番禺,縣名,屬廣州府。

    始興,郡名,今韶州府。

    桑落州,在安慶府宿松縣南一百九十裡。

    石頭,城名。

    淮口,淮水之口也。

    查浦,皆壘名。

    大雷,今安慶府望江縣。

    左裡,在南康府都昌縣西九十五裡。

    交州,今安南。

    ) 殲慕容,取姚泓,用兵無敵。

    (南燕主慕容超,定都廣固,裕抗表伐之,引舟師自淮入泗,至下邳步進,過大岘,與燕兵戰于臨胊南。

    日向昃,勝負未決。

    參軍胡藩曰:燕悉兵出戰臨朐,守城必寡,願以奇兵從間道取其城。

    裕遣藩潛師攻臨胊,聲言輕兵自海道至,遂克之。

    超驚潰,裕遂北至廣固,克其大城。

    超入保小城,裕築長圍守之。

    超遣韓範請救于秦,不至,裕四面急攻之,燕尚書悅壽開門納晉師。

    超突圍走,追獲送建康斬之。

    秦主姚興,定都長安;興卒,子泓即位,稱皇帝。

    裕自加中外大都督伐秦,遣将軍王鎮惡檀道濟自淮淝向許洛。

    鎮惡等入秦境,諸屯守望風款附,道濟遂至許昌,軍成臯,荥陽虎牢皆降,進逼洛陽。

    秦陳留公姚洸遣将軍趙元戰死,洸降。

    鎮惡等進軍潼關,裕引水軍發彭城,自淮泗入清河,泝河西上至潼關。

    鎮惡請帥水軍自河入渭,以趨長安,裕許之。

    泓使姚丕守渭橋以拒之,鎮惡泝渭而上,乘蒙沖小艦,行船者皆在艦内,秦人但見艦進,驚以為神。

    至渭橋,軍士食畢登岸,鎮惡密使人解放舟艦,水急,舟倏不見。

    宣喻士卒,示無歸志,身先士卒,大破丕軍。

    泓引兵救之,不戰而潰,鎮惡入平朔門,泓降。

    裕入長安,送泓至建康斬之。

    廣固故城,在青州府堯山之陽。

    臨朐,縣名,屬青州府。

    大岘,山名,在臨朐縣東南一百五裡,上有穆陵關在焉。

    淮淝,二水名。

    許洛,二州名。

    荥陽,縣名。

    虎牢,關名。

    ) 劉穆之,王鎮惡,文武稱能。

    (初,裕起兵時,問何無忌曰:急須一府主簿。

    無忌曰:無過劉道民。

    召見,即署主簿。

    裕托以心腹,動止谘焉,諸大處分,倉卒立定。

    累加尚書左仆射。

    裕北伐,留守建康,穆之内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

    賓客輻辏,求訴禀咨,盈階滿室。

    穆之目覽詞訟,手答箋書,耳行聽受,口并酬應,不相參涉,悉皆贍舉。

    後以佐命元勳,追封南康郡公。

    初,苻氏之敗,王猛孫鎮惡來奔,有謀斷,喜論軍國大事。

    裕伐廣固,人或薦于裕,與語悅之,謂參伍曰:吾聞将門有将,信然。

    署參軍事。

    裕伐劉毅,使鎮惡前驅,卒至荊州,毅缢于牛牧佛寺。

    鎮惡身被五箭,以功授龍骧将軍。

    又從裕伐秦,自誓不克關中,不複濟江。

    至潼關,大破姚丕于渭橋,姚泓降。

    以功封征虜将軍,安西司馬。

    為沈田子所圖。

    裕即位,追思其功,封為龍陽縣侯。

    東莞,今沂水縣,屬青州府。

    劉穆之,字道民,東莞人。

    王鎮惡以五月五日生,猛曰:昔孟嘗君惡日生而相齊,是兒亦将興吾門矣。

    故曰鎮惡) 加九錫,封宋公,龍行虎步。

    (初,裕北伐秦,遣長史王弘還建康,諷朝廷求九錫,诏以裕為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宋公,備九錫之禮。

    裕辭不受,旋自進爵為王,增封十郡,複辭不受。

    及自長安歸,始受相國宋公九錫之命。

    初,裕從徐兖刺史桓修入朝,桓元妻劉氏謂元曰:裕龍行虎步,瞻視不凡,恐不為人下,宜早除之。

    元不決。

    ) 就東堂,下毒手,谶應昌明。

    (裕以谶文雲:昌明之後,尚有二帝。

    昌明,孝武帝字也。

    乃使中書侍郎王韶之密謀弒帝,韶之以散衣缢帝于東堂。

    裕稱遺诏,立琅琊王德文。

    ) 晉恭帝,貶零陵,一年有半。

    (恭帝名德文,安帝之弟,裕所立也。

    元熙二年,裕欲受禅,而難于發言,乃集朝臣宴飲,從容曰:桓元篡位,鼎命已移。

    我唱義興複,平定四海。

    今年将衰暮,欲奉還爵位,歸老京師。

    群臣莫喻其意,中書令傅亮悟曰:臣暫宜還都。

    亮至建康,征裕入輔。

    亮具诏草,使帝書之,帝欣然操筆,曰:桓元時晉已無天下,重為劉公所延,将二十載。

    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遂書赤紙為诏,遜于琅琊第。

    裕即位,廢帝為零陵王,即宮于秣陵縣,以兵守之。

    帝即位于安帝義熙十四年十二月,廢于元熙二年四月,止一年半。

    廢于元熙二年四月,弒于宋武帝永初二年九月,亦止一年半。

    秣陵縣,在江甯府城東南秣陵橋東,宋為秣陵鎮即此。

    谥法:尊賢讓善曰恭) 掩重衾,活搗殺,窨氣吞聲。

    (裕以毒酒一罂,授前琅琊郎中令張偉使酖零陵王,偉歎曰:酖君以求生,不如死。

    自飲而卒。

    裕侍中褚淡之,王妃兄也。

    王與褚妃共處一室,自煑食于床前,飲食皆出褚妃,故宋人莫得伺其隙。

    至是裕令淡之往視妃,妃出别室相見,兵人踰垣而入,進藥于王,王不肯飲,曰:佛教自殺者不複得人身。

    兵人以被掩殺之。

    褚妃,名靈媛) 十五帝,百餘年,東西兩晉。

    (西晉四主,東晉十一主,共一百五十七年。

    武帝都洛陽,元帝都建康) 眼巴巴,空四海,不見峥嵘。

    (自元帝中興以後,晉祚至此絕矣) 從此後,晉江山,歸之劉宋。

    (劉裕受晉禅,建國号為宋) 望中原,徒感歎,胡馬縱橫。

    (裕先降姚泓,入長安,聞劉穆之卒,以根本無托,決意東還,為篡位計。

    三秦父老詣門流涕曰:殘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始覩衣冠。

    人人相賀,舍此欲何之乎!裕愍然,慰喻遣之,留次子義真為安西将軍,守關中,王鎮惡為司馬,沈田子等為參軍從事。

    夏主赫連勃勃聞裕東還,引兵向長安。

    田子與鎮惡素有相圖之意,田子矯稱裕令殺鎮惡,安西長史王修讨田子斬之,義真又殺修,國中大亂。

    勃勃又陷長安,義真逃歸。

    裕聞義真敗,未知存亡,怒甚,刻日北伐。

    會知義真得免乃止。

    但登城北望,慨然流涕而已。

    陳氏曰:五胡疊據中原,百姓塗炭已極。

    裕徒欲急歸篡位,使豐鄗之都,複淪于胡。

    裕亦坐是絕混一之望矣!) 南北史,兩頭分,強攻弱守。

    (南朝宋齊梁陳,北朝諸國并于魏。

    魏後分為東魏西魏。

    南北史,唐李延壽撰) 鬼神愁,天地慘,苦殺生靈。

     生靈血混長江水一陣風來草木腥 豪傑千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

    烏飛兔走疾如梭,眨眼風驚雨過。

    妙筆龍韬虎略,英雄鐵馬金戈。

    争名奪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結果。

    西江月 龍争虎鬬何時了結果收棺事怎休 廿一史彈詞注卷之五 第五段說南北史清平樂 閑行間坐,不必争人我。

    百歲光陰彈指過,成得其麼功果。

    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疎柳啼鴉。

    王謝堂前燕子,不知飛入誰家。

    詩曰: 燕子來時春雪消,幾家留得舊窩巢。

    風流王謝無蹤迹,剩水殘山似六朝。

     剩水殘山古又今,達時人物此登臨。

    詩唫杜牧孤鴻句,淚落雍門一操琴。

    老去深藏經濟手,病來灰卻戰争心。

    殘篇話到興亡處,閑悶閑愁海樣深。

    詠月唫風詩罷講,談今道古話重論。

    花花草草春如舊,古古今今事不倫。

    昨日紅顔今日老,前人事業後人評。

    冰弦橫寫宮商調,話本敷宣錦繡文。

    不用新詞誇粉黛,全将故典說豪英。

    話傳史記中間事,論采儒官筆下文。

    躍馬橫鎗誇猛将,鋪謀定策羨文人。

    文添秀士經綸志,武助英雄戰鬬心。

    寶劍重磨光射鬥,金鐘再撞響穿雲。

    知音君子休心困,再聽新文接舊文。

     詞分兩項,事有别端。

    昨來說到三國鼎分,話兼兩晉。

    今日整理六朝人物,直至隋文東晉末[按此當作隋文篡周末。

    東晉二字疑誤]。

     劉宋者,劉裕篡了司馬氏,是為宋高祖[永初在位三年],傳 廢主營陽王[景平在位一年] 文帝[元嘉在位三十年] 孝武帝[孝建大明在位十一年] 前廢主子業[景初在位一年] 明帝[泰始泰豫在位六年] 後廢主昱[元徽在位五年] 順帝[升平在位三年] 凡八主六十年,蕭道成篡之。

     蕭齊者,蕭道成是為齊太祖[建元在位四年],傳 武帝[永明在位十一年] 郁林王[隆昌在位六月] 海陵王[延興在位六月] 明帝[建武永泰在位五年] 東昏侯[永光在位二年] 和帝[中興在位一年] 凡七主,共二十四年。

    蕭衍篡之。

     蕭梁者,蕭衍是為梁武帝[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在位四十八年],傳 簡文帝[大寶在位二年] 元帝[承聖在位三年] 敬帝[紹泰在位三年] 凡四主,共五十六年,陳霸先篡之。

     陳陳者,陳霸先是為陳武帝[永定在位三年],傳之 文帝[天嘉天康在位七年] 臨海王[光大在位二年] 宣帝[大建在位十四年] 後主[至德祯明在位七年] 凡五主,共三十三年。

     蕭詧者,借兵西魏,殺叔元帝,稱帝江陵,名後梁[大定在位七年],傳 巋[天保在位二十四年] 琮[廣運在位二年] 凡三主,共三十三年,被隋廢,國除。

     宋齊梁陳,謂之南朝,皆在金陵建都。

    那時元魏拓拔氏自稱皇帝,謂之北朝,同天共日。

    後高齊、宇文周接連在北。

    按元魏之初,三國曹魏景元二年,有匈奴索頭沙漠汗入貢,至晉武帝鹹甯九年複來入貢。

    衛瓘表奏,留在并州。

    後世子孫拓拔珪稱帝,建号魏國,是為五胡後北朝之始。

     北朝魏太祖者,姓拓拔名珪,号稱道武皇帝[天興天賜稱帝十二年],傳之 明元[永興神瑞泰常在位十一年] 太武[始光神《鹿加》延和太延太平真君在位二十八年] 文成[興安興光太安和平在位十四年] 獻文[天安皇興在位五年] 孝文[延興承明大和在位二十九年] 宣武帝[景明正始永平延昌在位十六年] 孝明[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在位十三年] 子钊 孝莊[永安在位三年] 敬帝[建明在位一年] 節闵[普泰在位一年] 中興王[中興在位一年] 孝武[永熙在位三年] 靜帝[天平元象興和在位十七年] 文帝[大統武定在位十六年] 廢帝[在位二年] 恭帝[在位四年]凡一十七主共一百六十年 孝武時,丞相高歡奉靜帝遷居邺都,是為東魏;丞相宇文泰奉文帝遷都長安,是為西魏。

    傳廢帝、恭帝,後來高歡之子高洋奪了東魏,是為北齊;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奪了西魏,是為後周。

     北齊者,如高洋篡東魏,僭号文宣帝[天寶在在位十年],傳 廢帝[幹明在位一年] 孝昭[皇建在位一年] 武成[太甯河清在位四年] 後主[天統武平隆化承光在位十二年] 五主,共二十八年,為周武帝所滅。

     後周者,始宇文覺篡西魏,僭号孝闵帝[在位一年],傳之 明帝[武成在位四年] 武帝[保定天和建德在位十七年] 滅了高齊,再傳 宣帝[宣政在位二年] 靜帝[大象在位二年] 凡五主,共二十六年,被靜帝外公楊堅篡奪外甥之位,滅了周朝,南并陳後主,天下方纔一統。

    南北兩朝共計一百七十三年。

    中間五胡亂華,有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夏一蜀,共十六國,疊興疊滅,于晉魏之間。

    未及細論,且将南史北史流傳世代、興亡治亂因繇,略加品題,以奉知音。

     東晉主,北朝強,江南寡弱。

     義熙年,桓元反,國勢伶仃。

    (桓元反于晉安帝元興元年,至二年,元廢安帝而自立;三年元誅,帝複位,始改元義熙。

    國運斷而複續者又十六年) 劉寄奴,起義兵,祛除逆黨。

    (劉裕,彭城人。

    勇健有大志。

    嘗伐荻新洲,見大蛇長數丈,射之,聞杵臼聲,見青衣童子數人于榛中搗藥。

    問故,曰:我王為劉寄奴所射,合散傅之。

    裕曰:王神,何不殺之?曰:劉寄奴王者,不死。

    叱之,皆散。

    起義祛逆,注見第四卷晉安帝亂荒荒句下。

    劉裕,小字寄奴) 生擒着,數天子,北戰南征。

    (裕始滅楚帝桓元,繼擒南燕主慕容超,南枭盧循,西殄蜀王谯縱,北降秦主姚泓。

    後子業入太廟,指高祖像曰:渠大英雄,生擒數天子) 專廢立,總百官,志方曹操。

    (裕廢安帝,立恭帝,自封宋公,總百揆。

    崔浩謂魏主曰:劉裕之平禍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 老奸雄,無對手,二十餘春。

    (裕奮起寒微,不階尺土,所向無前。

    裕自讨孫恩為參軍,至即位,凡用兵二十一年) 敦孝道,謹威儀,清心寡欲。

    (裕事蕭太後素謹,及即位,春秋已高。

    每日入朝,未嘗失時刻。

    又嚴整有法度,清簡寡欲,财帛皆在外府,内無私藏) 簡嬉遊,甘衣素,不置妃嫔。

    (裕遊宴甚稀,被服居處,儉于布素,嫔禦至少。

    嘗得後秦高祖從女,有寵。

    謝晦微谏,實時遣出) 禁奢侈,卻祯祥,身兼八行。

    (甯州有獻琥珀枕者,裕以琥珀可治金鎗,碎之以賜将士。

    嶺南獻入筒細布,一端八丈,裕惡其精麗勞人,還之,并制嶺南禁作此布。

    内外奉禁,莫敢為奢靡。

    性不信奇怪,微時多符瑞,及貴,史官審以所聞,拒而不答。

    胡緻堂曰:宋高祖孝于後母,為其盛德。

    而嚴正有度,清簡寡欲,被服布衣,遊宴稀,嫔禦少,不蓄私藏,及戒母後不得預政。

    此八者,皆人君之要行也,宜其徒步提劍,終取符玺也哉。

    嶺南,謂五嶺之南) 占龍床,一二載,稱了平生。

    (裕篡晉即位,是為宋高祖,三年而殂) 所可恨,不盡肖,兩番弑主。

    (裕先使王韶之以散衣缢晉安帝于東堂,後又使褚淡之以被掩殺晉廢主零陵王于秣陵) 不仁心,天鑒察,自有支分。

    (胡緻堂曰:劉裕屢行弒逆,取國如此,而欲子孫永享,是以天為茫昧也?朱氏曰:宋高帝弒二君以竊大位,亦猶晉魏之故智也。

    至以欣然遜位之恭帝,不使如山陽陳留之令終,忍為禅代者作俑,亦不仁甚矣。

    故八主五十九年竟至族滅,良有以也) 臨顧命,戒當朝,無煩母後。

    (高祖疾甚,召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同被顧命曰:後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後不煩臨朝。

    謝晦,字宣明) 營陽王,親長子,寸善無聞。

    (高祖殂,長子義符即位,後被廢為營陽王,在位一年。

    修池築觀,朝成暮毀,好為無道。

    營陽,宋郡名,今永州府) 廢喪禮,拒忠言,亵狎左右。

    (王居喪無禮,拒谏不聽,好與左右狎戲,鞭樸無辜,以為笑樂) 徐羨之,行廢弒,文帝稱尊。

    (司空徐羨之,以義符不德,欲廢之,乃召檀道濟及江州剌史王弘入朝,以謀告之。

    謝晦聚将士于府内,使中書舍人邢安泰潘盛為内應。

    時義符出于華林園,為列肆,親自沽賣與左右,即龍舟而寝。

    道濟引兵入雲龍門,安泰等先誡宿衛毋禦,軍士進扶義符出,收玺绶,稱皇太後令,數義符過惡,廢為營陽,遷于吳,使安泰就弒之。

    義符多力,突走出阊門,追者以門關踣而弒之。

    傅亮帥行台百官迎宜都王義隆于江陵,入承大統,是為太祖文帝。

    帝即位後,下诏暴羨之亮晦罪,命中領軍到彥之征北将軍檀道濟以時收剪。

    羨之走至新林,自經死;亮出走,被執伏誅;謝晦時出為荊州刺史,帝自将讨晦,誅之。

    華林園,在江甯府上元縣治東北五裡台城内。

    吳,今蘇州。

    宜都,縣名,屬荊州府) 宋文帝,享長年,康甯治理。

    (文帝名義隆,高祖第五子。

    帝仁厚恭儉,勤于為政,守法而不峻,容物而不弛,三十年間,四境之内,晏安無事,戶口蕃息,講誦相聞。

    士敦操尚,鄉恥輕薄。

    江左風俗,于斯為美。

    後之言政治者,元嘉稱最) 挑強敵,勤遠略,白面書生。

    (文帝欲經略中原,群臣争獻策以迎合取寵。

    彭城太守王元谟,尤好進言。

    文帝謂侍臣曰:觀元谟所陳,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乃大舉伐魏。

    校尉沈慶之曰:我步彼騎,其勢不敵。

    今元谟等未踰兩将,六軍不過往時,恐重辱王師。

    帝使徐湛之等難之,慶之曰:陛下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事何由濟?帝不聽。

    狼居胥,匈奴中山名,漢武帝時霍去病出右北平二千餘裡,絕大漠,封狼居胥,禅于姑衍而還) 羊禦狼,空歎息,縱橫胡馬。

    (王元谟等伐魏,魏兵号百萬,元谟懼,退走。

    魏主引兵南下,進次爪步,聲言欲渡江。

    建康震懼,文帝登石城,有憂色,歎息曰: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

    初,參軍周朗疏言:今人知不以羊禦狼、蟹捕鼠,而令重車弱卒與肥馬悍胡相逐,其不能濟宜矣。

    漢武帝輪台之诏曰:匈奴常言漢雖大,然不耐饑渴,失一狼,走千羊。

    蓋匈奴以狼自喻,以羊喻漢也。

    ) 聽讒言,殺道濟,自壞長城。

    (初,司空檀道濟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心腹,并經百戰,諸子又有才氣,朝廷疑畏之。

    文帝久疾未愈,領軍将軍劉湛說司徒義康,以為宮車一日晏駕,道濟不可複制。

    義康請召道濟入朝。

    既至,留累月。

    會文帝疾動,義康下诏稱道濟因朕寝疾,規肆禍心,收付廷尉,并其子植等十一人誅之。

    道濟見收憤怒,目光如炬,脫帻投地曰:乃壞汝萬裡長城。

    魏人聞之喜曰:道濟死,吳子輩不足複憚) 輕戰伐,禍生靈,燕巢林木。

    (魏人攻宋南衮徐衮豫青冀六州,皆破之,殺掠不可勝計。

    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于槊上盤舞以為戲。

    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于林木,邑裡蕭條。

    文帝謂江湛曰:北伐之計,同議者少,今士民勞怨,予之過也。

    南衮,宋州名,今揚州府。

    豫,州名,即今開封府陳州。

    徐,今江南徐州) 兇兒報,因巫蠱,手刃其親。

    (吳興巫嚴道育,自言能役使鬼物,因東陽公主婢王鹦鹉出入主家,主與太子邵及潘淑妃所生始興王浚,俱信惑之。

    邵浚多過失,數為帝所诘責,遂與道育鹦鹉及主奴陳天與黃門陳慶國共為巫蠱,琢玉為文帝像,埋于含章殿前。

    鹦鹉先與天與通,恐事洩,白邵密殺之。

    慶國懼曰:巫蠱事,惟我與天與宣傳往來,今天與死,我危矣。

    乃白帝,即收鹦鹉,并搜得邵浚所埋玉人,道育亡命不獲,邵浚懼謝。

    帝意欲廢之,更立太子。

    南平王铄妃,江湛之妹,随王誕妃,徐湛之之女。

    湛欲立铄,湛之勸立誕。

    議久不決。

    帝與湛之屏人語,或連日累夕,既而以其謀告潘淑妃,妃以告浚,浚馳報邵。

    邵乃謀為逆詐,為诏雲有所讨,次日宮門未開,邵以朱衣加戎服上,乘畫輪車而入。

    舊制,東宮隊不得入城,邵以僞诏示門衛曰:受敕有所收讨。

    馳入齋閣,拔刃徑上合殿。

    文帝其夜與湛之語至旦,燭猶未滅,見邵入,舉幾捍之,五指皆落,遂被弒。

    湛之亦被殺。

    吳興,今湖州府。

    含章殿,在江甯府上元縣治東北五裡台城内,即壽陽公主人日卧檐下,梅花貼額處。

    宋武更造正光玉燭紫極諸殿,内有含章殿合殿,在紫宸殿北。

    杜甫紫宸退朝口号:香飄合殿春風轉。

    南平,今安鄉縣,屬嶽州府。

    随,州名,屬德安府。

    ) 宋孝武,誅逆邵,新亭即位。

    (武帝名駿,文帝第三子,初為江州刺史。

    邵行弒,遽即位,下诏曰:徐湛之江湛弒逆無狀,吾勤兵入殿,已無所及。

    今罪人斯得,可大赦。

    改元太初。

    密與沈慶之手書,令弒駿。

    慶之以書示駿,因謀舉兵讨邵,以慶之領府司馬柳元景為參佐。

    元景潛至新亭,依山為壘,邵使蕭斌等統兵來攻,元景開壘鼓噪乘之,邵衆大潰,駿遂即位于新亭,是為孝武帝。

    斌自石頭來降,斬之,遂克台城。

    邵入武庫井中,隊副高禽執之,斬邵及四子于牙下。

    新亭,在江甯府城南一十五裡,俯近江渚。

    台城,在江甯上元縣治東北五裡,本吳後苑,城即晉建康宮城也。

    ) 義宣反,竟陵反,内醜難聞。

    (孝武淫南郡王義宣諸女,義宣恨怒,江州剌史臧質等,遂與義宣定謀舉兵反。

    孝武以王元谟讨之。

    義宣至浔陽,以質為前鋒,水陸俱下。

    元谟督諸軍大戰,薛安都帥突騎沖陣陷之,質等大敗,垣護之燒江中舟艦,延及四岸,營壘殆盡,諸軍乘勢攻之,義宣兵潰。

    質逃于南湖,追斬之,義宣走江陵,荊州剌史朱修之入斬之。

    初,誅邵平義宣,竟陵王誕皆有大功,孝武畏忌之,不欲誕居中,以為南衮州刺史,徙鎮廣陵。

    誕遂于廣陵反,诏沈慶之讨之。

    誕閉門自守,奉表投城,外數孝武罪惡,曰:陛下宮闱之醜,豈可三緘。

    孝武大怒,慮誕奔魏,使慶之斷其走路,進攻廣陵,克之。

    誕走,追斬之。

    南湖,在武昌縣東。

    竟陵,今景陵縣,屬安陸府) 恣侮慢,老伧悭,狎遊拒谏。

    (帝好狎侮群臣,自太宰義恭以下,無不穢辱。

    常呼光祿大夫王元谟為老伧,仆射劉秀之為老悭,其餘長短肥瘦,俱有稱焉。

    又每畋遊無度,嘗夜出還,敕開門,侍中謝莊居守,以棨信或虛,須墨敕乃開。

    帝怒曰:卿欲效郅君章耶?侍中沈懷文,數以直谏忤旨,嘗出射雉,風雨驟至,懷文曰:風雨如此,非聖躬所宜冒。

    帝注弩作色曰:卿欲效顔竣耶?出為廣陵太守,尋賜死。

    吳人謂中州人為伧。

    悭,悋也。

    伧音枨) 笑高皇,田舍翁,葛布燈籠。

    (壞高祖所居陰室,于其處起玉燭殿,與羣臣觀之。

    床頭有土障,壁上挂葛燈籠麻蠅拂,侍中袁顗因盛稱高祖儉素之德,帝曰:田舍翁得此,已為過矣。

    ) 貪酒色,肆淫刑,繁興土木。

    (帝沉湎于酒,每燕集,在坐者必令沉醉。

    荒淫于色,閨門無禮,不擇親疎尊卑,皆亂之。

    流聞民間。

    寵一昆侖奴,嘗令以杖擊羣臣,濫刑無罪,殺東揚州剌史顔竣,殺廬陵内史周朗,又殺廣陵太守沈懷文。

    懷文三子行哭請命,卒殺之。

    自晉北渡江以來,宮室草創,至是大修宮室,土木被錦繡,賞賜傾府藏,起玉燭殿,築上林苑。

    苑在江甯府東北十五裡,一名芳林苑) 世相承,刀厮戮,不顧人倫。

    (帝自即位以來,殺南平王铄、武昌王渾,而義宣竟陵及海陵王休茂之反,骨肉狼籍。

    及傳子業,剪芟宗姓,心如狼虎。

    再傳明帝,剿滅同氣,相承屠戮。

    發明曰:孝武不道,淫亂繼行,其諸子靡一孑遺,蓋天醜其行雲爾。

    人倫,注見下人倫句) 昏醉了,十一年,傳之子業。

    (孝武終日酣飲,嘗憑幾昏睡。

    至是殂于玉燭殿,在位十一年。

    傳太子子業,是為廢帝) 踵遺蹤,狂且暴,穢德閨門。

    (子業幼而狂暴,及即位,傲狠暴虐。

    初,武帝多猜忌,大臣重足屏息。

    及殂,太宰江夏王義恭等相賀曰:今日得免橫死矣。

    至是子業誅戴法興,殺義恭及柳元景等,公卿以下,皆被捶拽如奴隸矣。

    穢德閨門,注見下) 姑新蔡,姊山陰,人倫道盡。

    (甯朔将軍何邁,尚文帝第十女新蔡公主。

    子業納公主于後宮,詐言主薨,殺宮婢送邁第殡葬,以公主為貴嫔,改姓謝氏。

    子業姊山陰公主淫恣,謂帝曰:妾與陛下俱托體先帝,陛下後宮數百,女惟驸馬一人,事不均平。

    帝乃為立面首左右三十人,子業召諸妃主列于前,強左右使辱之;南平王铄妃江氏不從,鞭妃一百,而殺其三子。

    蔡興宗謂沈慶之曰:主上所行,人倫道盡,改德改行,無可複望。

    面首左右,謂選面之美者發之美者為左右也。

    新蔡,縣名,今屬汝甯府。

    山陰,縣名,今屬紹興府。

    新蔡公主,名英媚。

    山陰公主,名楚玉) 戲列祖,芟宗姓,悖虐人禽。

    (子業令太廟别畫祖考之像,入廟指高祖像曰:渠大英雄,生擒數天子。

    指太祖像曰:渠亦不惡,但末年不免兒斫去頭。

    指世祖像曰:渠大齄鼻,如何不齄?立召畫工令齄之。

    又殺江夏王義恭、新安王子鸾、南海王子師、南平王敬猷、廣陵王敬先、安南侯敬淵。

    又畏忌諸父,恐其在外為患,皆拘于殿内,毆捶陵曳,無複人理。

    湘東王彧體肥,謂之豬王;謂建安王休仁為殺王,山陰王休佑為賊王,東海王祎性凡劣為驢王。

    以木槽盛食。

    嘗裸彧,縛其手足,擔付大官曰:今日屠豬。

    太後王氏病笃,使呼子業,子業曰:病人間多鬼,那可往?太後謂侍者取刀來剖我腹,那得生甯馨兒。

    顧氏曰:子業悖太後,辱諸父,戲列祖,悸虐不道,四心盡亡。

    悖虐,又注見下句。

    南海,今廣東廣州府。

    湘東,今衡州府,隸湖廣。

    建安,今福建建甯府。

    山陽,古地名,今為淮安府。

    晉安,今泉州。

    大官,殿名。

    齄字從齄,音查,鼻上疱也。

    孝武後王憲嫄) 真天子,出湘中,赝不及熟。

    (初,子業狂暴,欲有所為,戴法興辄抑制之。

    所幸閹人華願兒,怨法興裁其賜與,言于子業曰:道路皆言法興為真天子,官為赝天子。

    子業遂賜法興死。

    時民間訛言湘中出天子,子業将南巡荊湘以厭之,欲先誅湘東王彧乃發。

    後子業遊華林園竹林堂,使宮人裸相逐,一人不從,命斬之。

    夜夢女子罵曰:悖虐不道,明年不及熟矣。

    赝,音雁,僞物也。

    ) 因射鬼,竹林堂,刀下亡身。

    (時三王久幽,湘東王彧主衣阮佃夫及子業左右壽寂之王敬則等陰謀弑之。

    适子業以前夢女子,于宮中求得一人似所夢者斬之,又夢所殺者罵曰:我已訴上帝矣。

    于是巫岘言竹林堂有鬼,子業出華林園,休仁休佑并從,子業與群巫彩女射鬼于竹林堂,寂之等抽刀前弒之) 明帝彧,甫即位,子勳争立。

    (子業既弒,休仁等就秘書省見彧,宣太後令命湘東王纂承大統,彧遂即位,是為明帝。

    文帝第十一子也。

    初,子業以太祖世祖在弟兄數俱第三,晉安王子勳亦第三,心惡之,使朱景雲送藥賜子勳死。

    子勳遂與長史鄧琬等舉兵江州。

    及聞明帝繼統,琬等詐稱受太後玺書,帥将佐上尊号,子勳遂稱帝,傳檄建康。

    雍郢荊州會稽郡,皆舉兵應之) 讨江州,誅鄧琬,遽害休仁。

    (帝遣建安王休仁讨江州,以沈攸之将兵擊浔陽軍,破之,遂進攻江州。

    初,子業使荊州錄送長史張悅至湓口,鄧琬稱子勳命,釋其桎梏,迎為司馬。

    至是琬憂懼無措,向悅問計,欲斬子勳封府庫以謝罪,悅遂斬琬,詣休仁降。

    攸之斬子勳,傳首建康,諸州皆平。

    休仁既成大功,任總百揆,親寄甚隆,由是朝野輻辏。

    明帝不悅,後召休仁入宿尚書省,遣人赍藥賜死。

    湓口,湓浦之口,在九江府城西十五裡,源出瑞昌縣青盆山,亦名盆水) 忍秉心,假文談,嫌人觸諱。

    (帝頗好文義,舊臣才學之士,多見拔擢。

    然猜疑畏忌,言語文字有禍敗兇喪疑似之語失回避者,犯即誅戮) 剪宗枝,殺同氣,傳祚螟蛉。

    (帝因子勳争立,讨殺之,遂并殺武帝第六子浔陽王子房、第七子臨海王子顼。

    年皆十一;第九子永嘉王子仁、第十一子始安王子真,年皆十歲;第十三子邵陵王子元,年九歲;第十六子淮南王子孟,年八歲;第二十一子東平王子嗣,年四歲;子趨子期子越,方在襁褒未封。

    安陸王子綏已出繼,盡殺之。

    明帝于武帝為親昆弟,至是使武帝二十八子,靡有孑遺。

    又殺兄廬江王祎、弟晉平王休佑、建安王休仁、巴陵王休若。

    及卒,傳祚于子昱。

    昱,宮人陳氏之子,初以陳氏賜嬖人李道兒,已複迎還,生昱。

    裴子野曰:太宗保字螟蛉,剿拉同氣,宋德告終,非天廢也。

    螟蛉,詩小宛篇: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桑上青蟲也。

    蜾蠃,土蜂也。

    取桑蟲負之,入空木中,祝之曰:類我類我。

    七日而化為其子。

    臨海,縣名,屬台州府。

    邵陵,今湖廣寶慶府。

    松滋,縣名,屬荊州府。

    廬江,縣名,屬廬州府。

    晉平,今福建福州府。

    巴陵,今湖廣嶽州府。

    陳氏名妙登。

    蜾,音果。

    蠃,音羅,又上聲) 元徽主,李将軍,興心酖母。

    (昱即位,改元元徽,自以李道兒之子,每微行自稱李将軍。

    昱失德,皇太後每加勖譬,太後賜昱玉柄毛扇,昱嫌毛羽不華,欲加酖害。

    左右曰:若行此事,官便作孝子。

    乃止。

    明帝後王貞風) 張刀鋸,布鋋矛,路絕行人。

    (昱驕恣日甚,無日不出,從者并執鋋矛,逢無免者。

    民間擾懼,行人殆絕。

    針椎鑿鋸,不離左右。

    喜以鐵椎椎人陰破,一日不殺,則慘然不樂。

    單騎遠郊,獨宿深野,手揮矛鋋,躬行刳斮。

    執儒士孫超、功臣杜幼文沈勃杜叔文,皆手自脔割。

    飛镞鼓劍,裂孩穉肝腸,投骸江流,以為歡笑。

    鋋矛,鐵把短矛也。

    鋋,音蟬。

    斮音捉,斬也) 蕭領軍,腹射骲,君臣懷忌。

    (蕭道成為中領軍,昱忌其威名,欲殺之。

    常直入領軍府,道成晝卧裸袒,昱令起立,畫腹為的,引滿将射之。

    道成斂闆曰:老臣無罪。

    乃更以骲箭射中其臍,投弓大笑。

    由是道成畏忌,密與袁粲褚淵謀廢立。

    骲箭,骨镞箭,不能傷人,骲音泊) 跳台岡,偷狗吃,授首于人。

    (蕭道成與褚淵謀廢昱,命越郡校尉王敬則,陰結昱左右楊玉夫楊萬年陳奉伯等使伺機便。

    至是昱乘露車,與左右于台岡賭跳,晚至新安寺偷狗吃,飲酒醉還,玉夫萬年刎其首,奉伯袖之出與敬則,馳詣領軍府。

    道成戎服乘馬入宮,以太後令,迎立安成王準。

    越郡,未詳,疑今紹興台岡,或謂即台成也。

    安成,今河南信陽州) 宋順帝,走丹陽,齊公受禅。

    (順帝名準,明帝第三子。

    初,明帝密取諸王姬有孕者入宮,生男則殺其母,而使寵姬育之。

    準乃桂陽王休範子。

    在位三年,禅位于齊公蕭道成,貶為汝陰王,徙之丹陽,置兵守衛。

    汝陰,今鳳陽府穎州。

    丹陽,即古建康,東晉元帝都此,置丹陽郡,宋齊梁陳因之;隋平陳,廢郡。

    郎今江甯府。

    順帝系昭華陳法容撫育) 可憐哉,石頭城,袁粲捐生。

    (中書監袁粲,輿尚書令劉秉謀誅道成,将帥黃回蔔伯興,皆與通謀。

    時領軍将軍劉韫入直門下省,伯興為直合,回等出屯新亭。

    粲謀矯太後令,使韫伯興帥宿衛兵攻道成于朝堂。

    回等帥所領為應,秉等并赴石頭,本期夜發。

    秉晡後即束裝,盡室犇石頭,粲曰:何事遽來?今敗矣。

    道成聞之,使王敬則殺韫及伯興,又遣戴僧靜蘇烈等攻粲,秉踰城走。

    粲謂其子最曰: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廈之崩,但以名義至此。

    僧靜踰城獨進,最以身衛粲,粲謂最曰:我不失忠臣,汝不失孝子。

    遂父子俱死。

    百姓謠曰:可憐石頭城,甯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

    秉父子亦為追者所殺) 願勿生,帝王家,相承報應。

     下金街,彈指哭,既換家門。

    (道成欲受禅,順帝不肯臨軒。

    王敬則勁兵入迎,順帝曰:欲見殺乎?敬則曰:出居别宮耳,官先取司馬家亦如此。

    帝泣而彈指曰:願後身世世勿生帝王家。

    乃出就東邸) 宋八主,六十年,匆匆過了。

    (宋劉氏六主五十三年,假子二主七年,共六十年) 元嘉後,何曾見,一日升平。

    (元嘉,文帝年号) 齊高帝,蕭道成,深沉雅重。

    (道成,漢蕭何二十四世孫,篡宋即位,是為高帝。

    先封齊王,國号齊。

    帝博學能文,深沉有大量) 仗王褚,移宋鼎,廢弒嗣君。

    (初,道成廢弒主昱,褚淵之力為多。

    後欲篡宋,吏部郎王儉說道成曰:宋氏失德,非公豈複能濟?遂倡議加道成太傅,假黃钺,及受禅。

    侍中謝胐在直,當解玺绶,朏曰:齊自有侍中。

    引枕卧。

    王儉乃為侍中,解玺绶,司空淵乃奉玺绶詣齊宮勸進。

    遂廢宋主于丹陽,尋殺之,滅其族。

    道成即位,以淵為司空錄尚書事,儉為尚書令,處士何點戲謂人曰:我作齊書已竟,贊曰:淵既世族,儉亦國華,不賴舅氏,遑恤國家。

    尹氏曰:王褚皆宋公主子,為宋大臣,顧以世臣華冑,王室懿親,忍将外王父之家國,輸之崛起之權奸,曾狗彘之不若哉。

    ) 愛猶子,宣城鸾,階之為禍。

    (道成兄道生之子鸾,早孤,道成養之,恩過諸子。

    封宣城公,鸾表曰:臣本庸才,幸高皇帝笃猶子之愛,降家人之慈。

    顧氏曰:道成笃猶子之愛,階之為禍。

    則當篡位之初,而伐枝之斧,反噬之狼,已在肘腋間矣。

    宣城,縣名,屬江南甯國府) 躬節儉,期十載,糞土黃金。

    (高帝性清儉。

    主衣中有玉導,帝曰:留此正長病源。

    即命擊碎。

    每曰:使我治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 無大功,竊宸居,四年享祚。

    (宋魏弁曰:蕭氏父子無大功于天下,既以逆取,不能順守。

    在位四年) 老升遐,傳長子,寶位相承。

    (道成殂,傳位長子名頤,是為武帝) 齊武帝,性剛明,總持大體。

     革晉宋,因仍弊,府庫充盈。

     外和魏,内恤民,甚稱良主。

    (顧充曰:武帝剛毅有斷,惟總大體,革晉宋之弊政,而以富國為先。

    外好強魏,内保舊基,封刃行誅,玩法者斂手。

    故永明之世,府庫充溢,内外安然,亦有齊之良主也) 愛羽毛,疎骨肉,猿響哀鳴。

    (武陵王晔多才藝而疎婞無寵,常侍宴,醉伏地,貂抄肉柈,帝笑曰:肉污貂。

    對曰:陛下愛羽毛而疎骨肉。

    帝不悅。

    帝子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有勇力,好武事,私作錦袍绛襖,欲以饷蠻交易器仗。

    長史劉寅以聞,子響怒,殺之。

    帝遣衛尉胡諧之将軍尹略等詣江陵檢捕群小,子響遣使相聞曰:天下豈有兒反,今便舸還阙,受殺人之罪?略答曰:誰與汝反父人共語。

    子響漉泣,具酒馔饷台軍,略棄之江流。

    子響怒,西渡與台軍戰,略敗死,諧之逃去。

    帝又遣丹陽尹蕭順之将兵繼至,子響即日乘舴艋至建康。

    帝太子長懋,素忌子響,密谕順之使早為之所。

    子響見順之欲自申明,順之缢殺之。

    久之,帝遊華林園,見一猿透擲跳鳴,問左右,對曰:猿子前日墜崖死。

    帝思子響,因嗚咽流涕。

    武陵,縣名,屬常德府。

    巴東,縣名,屬荊州府。

    貂抄冠,以貊尾為飾略拂過也。

    柈與盤通) 大不幸,子先亡,太孫傳統。

    (帝太子名長懋,早卒,立孫昭業為太孫。

    帝殂,昭業嗣位) 郁林王,六個月,見弒宣城。

    (昭業好與左右微服遊走市裡,作諸鄙戲。

    西昌侯鸾谏,不從,心忌鸾,欲除之。

    以衛尉蕭谌征南咨議蕭坦之,皆祖父舊人,甚親信之,谌與坦之見昭業狂縱日甚,乃勸鸾廢立。

    鸾引兵入雲龍門,昭業聞變,猶為手敕呼谌。

    俄而谌引兵入合,昭業拔劍自刺,不入,輿接而出,行至西弄弒之。

    以太後令,追廢為郁林王。

    鸾自為大将軍,封宣城公。

    昭業在位六月。

    西弄,弄,廈也,亦作《廣弄》,今人謂小巷及過道屋為弄,疑即江左相傳之語也) 海陵王,未半載,仍前被害。

    (鸾立昭業弟昭文為帝,在位四月,廢為海陵王,尋詐稱王有疾,數遣禦師膽視,因而殒之) 宣城鸾,堂叔祖,占了龍庭。

    (明帝鸾,高祖兄始安貞王道生之子,昭文之堂叔祖也,至是弒昭文而自立) 魏臨江,诘廢立,漢宣謬比。

    (魏主以明帝自立,伐之。

    至壽陽,齊豫州刺史豐城公遙昌使參軍崔慶遠問出師故,魏主曰:齊主何故廄立?慶遠曰:廢昏立明,古今非一。

    魏主曰:卿主若不忘忠義,何以不立近親,而自取之乎?慶遠曰:霍光亦舍近親而立宣帝。

    魏主曰:霍光何以不自立?慶遠曰:非其類也,主上正可比宣帝耳。

    且武王伐纣而不立微子,亦為貪天下乎。

    魏主笑遣之,使使臨江,數齊主之罪而還) 索香火,殄十王,以次行刑。

    (明帝先殺鄱陽王锵、随郡王子隆、安陸王子敬、南平王銳、晉熙王球、宜都王铿,又殺桂陽王铄、江夏王鋒、建安王子真、巴陵王子倫、衡陽王鈞。

    及有疾,以近親寡弱,而高武子孫猶有十王,欲盡除之,以問始安王遙光,遙光以為當以次施行。

    遙光每與屏人久語畢,明帝索香火,嗚咽流涕,明日必有所誅。

    會明帝疾甚暴絕,遙光遂殺河東王铉、臨賀王子嶽、酉陽王子文、衡陽王子峻、南康王子琳、永陽王子岷、湘東王子建、南郡王子夏、桂陽王昭粲、巴陵王昭秀等十人,于是太祖世祖及世宗諸子皆盡。

    铉等已死,乃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