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錄 詩文補遺七十一篇

關燈
,春秋六十有二。

     先生含弘光大,不修小節,書不盡妙。

    郁有崩雲之勢;文非夙工,時動雕龍之作。

    存也宇宙而無光,殁也浪化而蟬蛻,豈□□□□□□□□乎!有鄉僧貞倩雅仗才氣,請予為銘。

    予與紫陽神交,鎢餐素論,十得其九。

    弟子元丹丘等鹹思鸾鳳之羽儀,想珠玉之雲氣。

    灑掃松月,載揚仙風。

    篆石頌德,與茲山不朽。

    其詞曰: 賢哉仙士,六十而化。

    光光紫陽,善與時而為龍蛇,固亦以生死為晝夜。

    有力者挈之而趨。

    劫運頹落,終歸于無。

    惟元神不滅,湛然清都。

    延陵既沒,仲尼嗚呼。

    青青松柏,離離山隅。

    篆石頌德,名揚八區。

     ○ 北鬥延生經注解序 原夫太素未分,無光無象,混黃成化,有始有終。

    則升清而滞穢,輔善而貶兇。

    置百二十曹局,列于冥府;造三十六部經,秘于瓊宮。

    度天人之有道,啟含識之不蒙。

    餘歎曰:莫非三界十方,天地人倫,斯所以為道之紀也。

    今竊見聖世幸逢,豐年得遇,皇朝将道德而安家邦,效勳華而育黎庶。

    而況天下晏然,太元彰耀。

    今即啟有道之心者,扶風氏等,志奉日新,慕真歲久。

    禱天祐而制兇魔,求師訓而傳道要。

    遂得遇崆峒山元元真人,明龍漢之元文,演赤文之妙奧。

    敕符十洞,三乘化列,萬機一義,注解《北鬥延生經》一卷。

    上則有飛神金阙,中則有保國甯家,次則有延齡益壽。

    普度有情之品,同登無礙之門。

    于是謹作斯文,用題經首。

    李白謹序。

     ○ 題上陽台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 建醜月十五日虎丘山夜宴序  天寶五年作 方今有夔、龍、臯、伊,以佐百揆;外有方叔、召虎,以守四方。

    江海之人,高枕無事,則琴壺以宴友朋,嘯歌以展霞月,吾黨之職也,我是以有今茲虎丘之會。

    巖巖虎丘,奠吾西門,崒然如香樓金道,自下方而踴躍,鎖丹霞白雲于蓮宮之内。

    會之日,和氣滿谷,陽春逼人,巖煙掃除,肅若有待。

    餘與夫不亂行于鷗鳥者,銜流霞之杯,而群嬉于其中,笑向碧潭,與松石道舊。

    兕觞既發,賓主醉止,狂歌送酒,坐者皆和。

    玄去所奏,雲去日沒,梵天月出,萬裡如練,松陰依依,狀若留客。

    于斯時也,撫雲山為我輩,視竹帛如草芥,頹然樂極,衆慮皆遣。

    于是奮髯屢舞而歌,今夕何夕,同者八人,醉罷偕賦,此為此山故事。

     ○ 冬夜裴郎中薛侍禦讌集序  上元二年作 二公以大司馬之命,領浙河東西十有三州之政,相與周爰谘度,平均邦賦者三月矣。

    當割而遊刃無間,臨機而舍拔則獲。

    由是在簿領之際,無江海而閑。

    冬十月辛未,征會于此堂,讌朋友故舊也。

    賢豪畢萃,升降有序,縫衣淺帶,十有五人。

    聲同故窮達不同,意得而鄙恡皆遣。

    肴芳酒濃,夜寂琴暢,慷慨言志,絡繹舉白,盱衡抵掌,啞啞大笑。

    三爵耳熱,萬念如洗,不複計名身之親疏,憂患之去來也。

    況他累乎。

    既醉,餘以箸擊唾壺,叩商而歌,其詞曰:「簿領日盈機,知君傲煩嚣。

    飲和自忘渴,況以初延招。

    道契迹自親,誰謂列宿遙。

    何用結同心,綠琴複長瓢。

    日月若走馬,炎涼推鬥杓。

    一年解頤笑,幾日如今宵。

    奉君千金壽,莫使歲寒凋。

    」是日也,禮成于意,歡生于同,滞憤積慘,篲掃湯沃。

    方今滄溟使波,世屯未康,二公克壯其猷,以立事為己任。

    行當自緻青雲之上,不複與适莽蒼者群矣。

    吾侪浮沉其間,風水俱逝,他日或潛淵,或戾天,一離一合,雲動雨散,然後知樽酒未易再得。

    将子無金玉其音,姑偕賦以卒贶。

     上二篇從《四六法海》抄出。

     ○ 鄭縣劉少府兄宅月夜登台宴集序  天寶七年作 夏六月,小暑至矣。

    吾兄方幕夜天,掃月榭,有酒如乳,醑我乎城南。

    城臨近高山,俯瞰平隰,秦郊漢院,相錯如繍。

    且有灏氣足以娛人,故數君子稱觞焉。

    其誰同之?有若功曹隴西李華、參軍泶陽鄭泃卿、琅琊王休、河東裴贶、鄭尉京兆韋造,皆卿才也。

    聲同而形體相忘,道契而機事不入,是以有高會遠望,危言浩歌。

    或心惬清機,寓興于物;或語及陳迹,盱衡而笑。

    于是初筵而惠好脩,中飲而意氣接,既醉而是非遣。

    夫彭澤采菊,隐侯臨風,謂之盛矣。

    況高城古台,深夜朗月,芳樽良友,佳境勝事,今夕何夕,八者俱并。

    盍亦偕賦于此乎?觀二三子之志。

     上一篇從《圖書集成》台部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