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碑文七篇 後序
關燈
小
中
大
清音。
為窦氏小師祭璿和尚文 年月日,某謹以齋蔬之猷,敢昭告于和尚之靈。
伏惟和尚,降靈自天,依化遊世。
角立獨出,嶷然生知。
鳳凰開九名之翼,豫章橫萬頃之陂。
始傳燈而納照,因落發以從師。
邁龍象以蹴踏,為天人之羽儀。
紹釋風于西域,回佛日于東維。
若大塊之噫氣,鼓和風而一吹。
熱惱清灑,道芽榮滋。
走吳、楚以宗仰,将掃地而歸之。
嗚呼!來無所從,去複何适?水還火歸,蕭散本宅。
寶舟辍棹,禅月掩魄。
痛一往而無蹤,怆雙林之變白。
某早承訓誨,偏荷恩慈。
忝餐風于法侶,旋落蔭于禅枝。
号無辍響,泣有馀悲。
手撰茗藥,精誠嚴思。
冀原作異,誤神道之昭格,庶明靈而飨之。
為宋中丞祭九江文 謹以三牲之奠,敬祭于長源公之靈。
惟神包括乾坤,平準天地。
劃三峽以中斷,疏九道以争奔。
綱紀南維,朝宗東海。
牲玉有禮,祀典無虧。
今萬乘蒙塵,五陵慘黩。
蒼生悉為白骨,赤血流于紫宮。
宇宙倒懸,欃搶未滅。
含識結憤,思剪元兇。
若思參列雄藩,各當重寄。
遵奉天命,大舉天兵。
照海色于旌旗,肅軍威于原野。
而洪濤渤□,狂□振驚。
惟神使陽侯卷波,羲和奉命。
樓船先濟,士馬無虞。
掃妖孽于幽燕,斬鲸鲵于河洛。
惟神祐我,降休于民。
敬陳精誠,庶垂歆飨。
後 序 宋敏求序 唐李陽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雲:“當時著述,十喪其九。
”鹹平中,樂史别得白歌詩十卷,合為《李翰林集》二十卷,凡七百七十六編,史又篡雜著為别集十卷。
治平元年,提王文獻公溥家藏白詩集上中二帙,凡廣二百四篇,惜遺其下帙。
熙甯元年,得唐魏萬所篡白詩集二卷,凡廣四十四篇,因裒唐類詩諸編,洎刻石所傳,别集所載者,又得七十七篇,無虛千篇。
沿舊目而厘正其彙次,使各相從,以别集附于後。
凡賦表書序碑頌記銘贊文六十五篇,合為三十卷。
同舍呂缙叔出《漢東紫陽先生碑》,而殘缺間莫能辨,不複收雲。
夏五月晦,常山宋敏求題。
曾鞏序 《李白集》三十卷,舊歌詩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雜著六十五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廣也。
次道既以類廣白詩,自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後。
餘得其書,乃考其先後而次第之。
蓋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漢之間,南遊江淮,至楚觀雲夢。
雲夢許氏者,高宗時宰相圉師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雲夢者三年。
去之齊、魯,居徂來山竹溪。
入吳,至長安。
明皇聞其名,召見,以為翰林供奉。
頃之不合去,北抵趙、魏、晉,西涉岐、□,曆商於,至洛陽,遊梁最久。
複之齊、魯,南遊淮、泗,再入吳,轉徙金陵,上秋浦、尋陽。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反。
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節牙東南,白時卧廬山,璘迫緻之。
璘軍敗丹陽,白奔亡至宿松,坐系尋陽獄。
宣撫大使崔渙與禦史中丞宋若思驗治白,以為罪薄宜贳,而若思軍赴河南,遂釋白囚,使謀其軍事。
上書肅宗,薦白才可用,不報。
是時白年五十有七矣。
乾元元年,終以□璘事長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峽江、至巫山。
以赦得釋。
憩嶽陽、江夏。
久之,複如尋陽,過金陵,徘徊于曆陽、宣城二郡。
其族人陽冰為當塗令,白過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
是時寶應元年也。
其始終所更涉如此。
此白之詩書所自叙可考者也。
範傳正為白墓志,稱白偶乘扁舟,一日千裡,或遇勝景,終年不移。
則見于白之自叙者,蓋亦其略也。
《舊史》稱白山東人,為翰林待诏,又稱永王璘節牙揚州,白在宣城遇見,遂辟為從事。
而《新書》又稱白流夜郎,還尋陽,坐事下獄。
宋若思釋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
蓋史誤也。
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于法牙者寡。
然其辭闳肆隽偉,殆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
《舊史》稱白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
餘以為實錄。
而《新書》不著其語,故錄之,使覽者得詳焉。
南豐曾鞏序。
毛漸序 臨川晏公知止字處善,守蘇之明年,政成暇日,出李翰林詩,以授于漸曰:“白之詩曆世浸久,所傳之集,率多訛缺。
予得此本,最為完善,将欲镂闆以廣其傳。
”漸切謂李詩為人所尚,以宋公編類之勤,而曾公考次之詳,世雖甚好,不可得而悉見。
今晏公又能镂闆以傳,使李詩複顯于世,實三公相與成始而成終也。
元豐三年夏四月,信安毛漸校正謹題。
為窦氏小師祭璿和尚文 年月日,某謹以齋蔬之猷,敢昭告于和尚之靈。
伏惟和尚,降靈自天,依化遊世。
角立獨出,嶷然生知。
鳳凰開九名之翼,豫章橫萬頃之陂。
始傳燈而納照,因落發以從師。
邁龍象以蹴踏,為天人之羽儀。
紹釋風于西域,回佛日于東維。
若大塊之噫氣,鼓和風而一吹。
熱惱清灑,道芽榮滋。
走吳、楚以宗仰,将掃地而歸之。
嗚呼!來無所從,去複何适?水還火歸,蕭散本宅。
寶舟辍棹,禅月掩魄。
痛一往而無蹤,怆雙林之變白。
某早承訓誨,偏荷恩慈。
忝餐風于法侶,旋落蔭于禅枝。
号無辍響,泣有馀悲。
手撰茗藥,精誠嚴思。
冀原作異,誤神道之昭格,庶明靈而飨之。
為宋中丞祭九江文 謹以三牲之奠,敬祭于長源公之靈。
惟神包括乾坤,平準天地。
劃三峽以中斷,疏九道以争奔。
綱紀南維,朝宗東海。
牲玉有禮,祀典無虧。
今萬乘蒙塵,五陵慘黩。
蒼生悉為白骨,赤血流于紫宮。
宇宙倒懸,欃搶未滅。
含識結憤,思剪元兇。
若思參列雄藩,各當重寄。
遵奉天命,大舉天兵。
照海色于旌旗,肅軍威于原野。
而洪濤渤□,狂□振驚。
惟神使陽侯卷波,羲和奉命。
樓船先濟,士馬無虞。
掃妖孽于幽燕,斬鲸鲵于河洛。
惟神祐我,降休于民。
敬陳精誠,庶垂歆飨。
後 序 宋敏求序 唐李陽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雲:“當時著述,十喪其九。
”鹹平中,樂史别得白歌詩十卷,合為《李翰林集》二十卷,凡七百七十六編,史又篡雜著為别集十卷。
治平元年,提王文獻公溥家藏白詩集上中二帙,凡廣二百四篇,惜遺其下帙。
熙甯元年,得唐魏萬所篡白詩集二卷,凡廣四十四篇,因裒唐類詩諸編,洎刻石所傳,别集所載者,又得七十七篇,無虛千篇。
沿舊目而厘正其彙次,使各相從,以别集附于後。
凡賦表書序碑頌記銘贊文六十五篇,合為三十卷。
同舍呂缙叔出《漢東紫陽先生碑》,而殘缺間莫能辨,不複收雲。
夏五月晦,常山宋敏求題。
曾鞏序 《李白集》三十卷,舊歌詩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雜著六十五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廣也。
次道既以類廣白詩,自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後。
餘得其書,乃考其先後而次第之。
蓋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漢之間,南遊江淮,至楚觀雲夢。
雲夢許氏者,高宗時宰相圉師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雲夢者三年。
去之齊、魯,居徂來山竹溪。
入吳,至長安。
明皇聞其名,召見,以為翰林供奉。
頃之不合去,北抵趙、魏、晉,西涉岐、□,曆商於,至洛陽,遊梁最久。
複之齊、魯,南遊淮、泗,再入吳,轉徙金陵,上秋浦、尋陽。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反。
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節牙東南,白時卧廬山,璘迫緻之。
璘軍敗丹陽,白奔亡至宿松,坐系尋陽獄。
宣撫大使崔渙與禦史中丞宋若思驗治白,以為罪薄宜贳,而若思軍赴河南,遂釋白囚,使謀其軍事。
上書肅宗,薦白才可用,不報。
是時白年五十有七矣。
乾元元年,終以□璘事長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峽江、至巫山。
以赦得釋。
憩嶽陽、江夏。
久之,複如尋陽,過金陵,徘徊于曆陽、宣城二郡。
其族人陽冰為當塗令,白過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
是時寶應元年也。
其始終所更涉如此。
此白之詩書所自叙可考者也。
範傳正為白墓志,稱白偶乘扁舟,一日千裡,或遇勝景,終年不移。
則見于白之自叙者,蓋亦其略也。
《舊史》稱白山東人,為翰林待诏,又稱永王璘節牙揚州,白在宣城遇見,遂辟為從事。
而《新書》又稱白流夜郎,還尋陽,坐事下獄。
宋若思釋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
蓋史誤也。
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于法牙者寡。
然其辭闳肆隽偉,殆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
《舊史》稱白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
餘以為實錄。
而《新書》不著其語,故錄之,使覽者得詳焉。
南豐曾鞏序。
毛漸序 臨川晏公知止字處善,守蘇之明年,政成暇日,出李翰林詩,以授于漸曰:“白之詩曆世浸久,所傳之集,率多訛缺。
予得此本,最為完善,将欲镂闆以廣其傳。
”漸切謂李詩為人所尚,以宋公編類之勤,而曾公考次之詳,世雖甚好,不可得而悉見。
今晏公又能镂闆以傳,使李詩複顯于世,實三公相與成始而成終也。
元豐三年夏四月,信安毛漸校正謹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