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碑文七篇 後序
關燈
小
中
大
,拜監察禦史,朝廷呼為子房。
紳卿尉高郵,才名振耀,幼負美譽。
君自潞州銅鞮尉調補武昌令,未下車,人懼之;既下車,人悅之。
惠如春風,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側目。
有爨玉者,三江之巨橫。
白額且去,清琴高張。
兼操刀永興,二邑同化。
時鑿齒磨牙而兩京,宋城易子而炊骨。
吳、楚轉輸,蒼生熬然。
而此邦晏如,襁負雲集。
居未二載,戶口三倍其初。
銅鐵曾青,未擇地而出。
大冶鼓鑄,如天九神。
既烹且爍,數盈萬億,公私其賴之。
官絕請托之求,吏無絲毫之犯。
本道采訪大使皇甫公侁聞而賢之,擢佐輶軒,多所弘益。
尚書右丞崔公禹,稱之于朝。
相國崔公渙,特奏授鄱陽令,兼攝數縣。
所謂投刃而皆虛,為其政而則理成,去若始至,人多懷恩原作忌,誤。
新宰王公名庭璘,岩然太華,浼然洪河。
含章可貞,幹蠱有立。
接武比德,弦歌連聲。
服美前政,聞諸耆老。
與邑中賢者胡思泰一十五人,及諸寮吏,式歌且舞,願揚韓公之遺美。
白采謠刻石,而作頌曰: 峨峨楚山,浩浩漢水。
黃金之車,大吳天子。
武昌鼎據,實為帝裡。
時艱世訛,薄俗如毀。
韓君作宰,撫茲遺人。
滂注王澤,猶鴻得春。
和風潛暢,惠化如神。
刻石萬古,永思清塵。
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 并序 王者立國君人,聚散六合,鹹土以百裡,雷其威聲。
華其俗而風之,漁其人而涵之。
其猶衆鮮洋洋,樂化在水,波而動之則憂,赪尾之刺作焉;徐而清之則安,頒首之頌首之頌興焉。
苟非大賢,孰可育物?而能光昭弦歌,卓立振古,則有虞城宰公焉。
公名銘,字元勳,隴西成紀人也。
高祖揩,隋上大将軍,綿、益、原三州刺史,封汝陽公。
曾祖騰雲,皇朝廣、茂二州都督,廣武伯。
祖立節,起家韓王府記室參軍,襲廣武伯。
父浦、郢、海、淄、唐、陳五州刺史,魯郡都督,廣平太守,襲武伯。
皆納忠王庭,句镂鐘鼎,侯伯繼迹,故可略而言焉。
公即廣武伯之元子也。
年十九,拜北海壽光尉。
心不挂細務,口不言人非。
群吏罕測,望風敬憚。
秩滿,轉右武衛倉曹參軍,次任趙郡昭應縣令。
奉诏修建初、啟運二陵原作陝,誤,總徒五郡,支用三萬貫。
舉築雷野,不鞭一人,功成,馀八千貫。
其幹能之聲大振乎齊、趙矣。
時名卿巡按,陵有黃赤氣上沖太微,散為慶雲數千處,蓋精勤動天地也如此。
因粉圖奏名編入國史。
天寶四載,拜虞城令,而天章寵榮,俾金玉王牙,烱若七耀,昭回堂隅。
於戲!敬之哉!宸威臨顧,作訓以理,其俗魯而木,舒而徐。
急則很戾,緩則鳥散。
公酌以鈞道,和之琴心,于是安四人,敷五教。
處必粝食,行惟單車。
觀其約而吏儉,仰其敬而俗讓。
激直士之素節,揚廉夫之清波。
三月政成,鄰境取則。
因行春,見枯骸于路隅,恻然疚懷,出俸而葬。
由是百裡掩骸,四封歸仁。
有居喪行号城市者,習以成俗。
公勖之親鄰,厄以兇事,而鳏寡茕獨,衆所賴焉。
可謂變其頹風,永錫爾類。
先時,邑中有聚黨橫猾者,實惟二耿之族,幾百家焉。
公訓為純人,易其裡曰大忠正之裡。
北境黎丘之古鬼焉,或醉父以刃其子,自公到職,蔑聞為災。
官宅舊井,水清而味苦,公下車嘗之,莞爾而笑曰:“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也。
”遂汲用不改,變為甘泉。
蠡丘館東有三柳焉,公往來憩之,飲水則去。
行路勿剪,比于甘棠。
鄉人因樹而書頌四十有六篇。
惟公志氣塞乎天地,德音發乎聲容。
缟乎若寒崖之霜,湛乎若清川之月。
彈惡雪善,速若箭飛。
尤能筆工新文,口吐雅論。
天下美士,多從之遊。
非汝陽三公三伯之極德,則何以生此?邑之賢老劉楚瑰等乃相謂曰:“我李公以神明之化,大賴于虞人。
虞人陶然歌詠其德,官則敬,去則思。
山川鬼神猶懷之,況于人乎!”乃咨群寄信,興去思之頌。
縣丞王彥暹,員外丞魏陟,主簿李诜,縣尉李向、趙濟、盧榮等,同德比義,好謀而成,相與采其瑰蹤茂行,俾刻石篆美,庶清風令名,奮乎百世之上。
其詞曰: 激揚之水兮,白石有鑿。
李公之來兮,雪虞人之惡。
厥德孔昭,折獄既清。
五孝大行,殷雲雷之聲。
既父其父,又子其子。
春之以風,化成草靡。
乃影我崗,乃雨我田。
陽無驕愆,四載有年。
人戴公之賢,猶百裡之天。
棄餘往矣,茫如墜川。
哀喪惠博,掩骼仁深。
苦井變甘,兇人易心。
三柳勿剪,永思
紳卿尉高郵,才名振耀,幼負美譽。
君自潞州銅鞮尉調補武昌令,未下車,人懼之;既下車,人悅之。
惠如春風,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側目。
有爨玉者,三江之巨橫。
白額且去,清琴高張。
兼操刀永興,二邑同化。
時鑿齒磨牙而兩京,宋城易子而炊骨。
吳、楚轉輸,蒼生熬然。
而此邦晏如,襁負雲集。
居未二載,戶口三倍其初。
銅鐵曾青,未擇地而出。
大冶鼓鑄,如天九神。
既烹且爍,數盈萬億,公私其賴之。
官絕請托之求,吏無絲毫之犯。
本道采訪大使皇甫公侁聞而賢之,擢佐輶軒,多所弘益。
尚書右丞崔公禹,稱之于朝。
相國崔公渙,特奏授鄱陽令,兼攝數縣。
所謂投刃而皆虛,為其政而則理成,去若始至,人多懷恩原作忌,誤。
新宰王公名庭璘,岩然太華,浼然洪河。
含章可貞,幹蠱有立。
接武比德,弦歌連聲。
服美前政,聞諸耆老。
與邑中賢者胡思泰一十五人,及諸寮吏,式歌且舞,願揚韓公之遺美。
白采謠刻石,而作頌曰: 峨峨楚山,浩浩漢水。
黃金之車,大吳天子。
武昌鼎據,實為帝裡。
時艱世訛,薄俗如毀。
韓君作宰,撫茲遺人。
滂注王澤,猶鴻得春。
和風潛暢,惠化如神。
刻石萬古,永思清塵。
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 并序 王者立國君人,聚散六合,鹹土以百裡,雷其威聲。
華其俗而風之,漁其人而涵之。
其猶衆鮮洋洋,樂化在水,波而動之則憂,赪尾之刺作焉;徐而清之則安,頒首之頌首之頌興焉。
苟非大賢,孰可育物?而能光昭弦歌,卓立振古,則有虞城宰公焉。
公名銘,字元勳,隴西成紀人也。
高祖揩,隋上大将軍,綿、益、原三州刺史,封汝陽公。
曾祖騰雲,皇朝廣、茂二州都督,廣武伯。
祖立節,起家韓王府記室參軍,襲廣武伯。
父浦、郢、海、淄、唐、陳五州刺史,魯郡都督,廣平太守,襲武伯。
皆納忠王庭,句镂鐘鼎,侯伯繼迹,故可略而言焉。
公即廣武伯之元子也。
年十九,拜北海壽光尉。
心不挂細務,口不言人非。
群吏罕測,望風敬憚。
秩滿,轉右武衛倉曹參軍,次任趙郡昭應縣令。
奉诏修建初、啟運二陵原作陝,誤,總徒五郡,支用三萬貫。
舉築雷野,不鞭一人,功成,馀八千貫。
其幹能之聲大振乎齊、趙矣。
時名卿巡按,陵有黃赤氣上沖太微,散為慶雲數千處,蓋精勤動天地也如此。
因粉圖奏名編入國史。
天寶四載,拜虞城令,而天章寵榮,俾金玉王牙,烱若七耀,昭回堂隅。
於戲!敬之哉!宸威臨顧,作訓以理,其俗魯而木,舒而徐。
急則很戾,緩則鳥散。
公酌以鈞道,和之琴心,于是安四人,敷五教。
處必粝食,行惟單車。
觀其約而吏儉,仰其敬而俗讓。
激直士之素節,揚廉夫之清波。
三月政成,鄰境取則。
因行春,見枯骸于路隅,恻然疚懷,出俸而葬。
由是百裡掩骸,四封歸仁。
有居喪行号城市者,習以成俗。
公勖之親鄰,厄以兇事,而鳏寡茕獨,衆所賴焉。
可謂變其頹風,永錫爾類。
先時,邑中有聚黨橫猾者,實惟二耿之族,幾百家焉。
公訓為純人,易其裡曰大忠正之裡。
北境黎丘之古鬼焉,或醉父以刃其子,自公到職,蔑聞為災。
官宅舊井,水清而味苦,公下車嘗之,莞爾而笑曰:“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也。
”遂汲用不改,變為甘泉。
蠡丘館東有三柳焉,公往來憩之,飲水則去。
行路勿剪,比于甘棠。
鄉人因樹而書頌四十有六篇。
惟公志氣塞乎天地,德音發乎聲容。
缟乎若寒崖之霜,湛乎若清川之月。
彈惡雪善,速若箭飛。
尤能筆工新文,口吐雅論。
天下美士,多從之遊。
非汝陽三公三伯之極德,則何以生此?邑之賢老劉楚瑰等乃相謂曰:“我李公以神明之化,大賴于虞人。
虞人陶然歌詠其德,官則敬,去則思。
山川鬼神猶懷之,況于人乎!”乃咨群寄信,興去思之頌。
縣丞王彥暹,員外丞魏陟,主簿李诜,縣尉李向、趙濟、盧榮等,同德比義,好謀而成,相與采其瑰蹤茂行,俾刻石篆美,庶清風令名,奮乎百世之上。
其詞曰: 激揚之水兮,白石有鑿。
李公之來兮,雪虞人之惡。
厥德孔昭,折獄既清。
五孝大行,殷雲雷之聲。
既父其父,又子其子。
春之以風,化成草靡。
乃影我崗,乃雨我田。
陽無驕愆,四載有年。
人戴公之賢,猶百裡之天。
棄餘往矣,茫如墜川。
哀喪惠博,掩骼仁深。
苦井變甘,兇人易心。
三柳勿剪,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