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頌銘記五篇

關燈
趙公西侯新亭頌 惟十有四載,皇帝以歲之驕陽,秋五不稔,乃慎擇明牧,恤南方凋枯。

    伊四月孟夏,自淮陰遷我天水趙公作藩于宛陵,祗明命也。

    惟公代秉天憲,作保南台,洪柯大本,聿生懿德。

    宜乎哉!橫風霜之秀氣,郁王霸之奇略。

    初以鐵冠白筆,佐我燕京,威雄振肅,虜不敢視。

    而後鳴琴二邦,天下取則;起草三省,朝端有聲。

    天子識面,宰衡動聽。

    殷南山之雷,剖赤縣之劇,強項不屈,三州所居大化,鹹列碑頌。

    至于是邦也,酌古以訓俗,宣風以布和。

    平心理人,兵鎮唯靜,畫一千裡,時無莠言。

     退公之暇,清眺原隰。

    以此郡東塹巨海,西襟長江,咽三吳,扼五嶺,輶軒錯出,無自時而息焉。

    出自西郭,蒼然古道,道寡列樹,行無清陰。

    至有疾雷破山,狂飙震壑,炎景爍野,秋霖灌途。

    馬逼側于谷口,人周章于山頂。

    亭候靡設,逢迎缺如。

     自唐有天下,作牧百數,因循龌龊,罔恢永圖。

    及公來思,大革前弊,實相此土,陟降觀之。

    壯其回崗龍盤,沓嶺波起,勝勢交至,可以有作。

    方農之隙,廓如是營。

    遂鏟崖坦堙卑,驅石剪棘,削污壤,階高隅,以門以墉,乃棟乃宇。

    儉則不陋,麗而不奢,森沉闳,燥濕有庇。

    若凫之勇,如鵬斯骞。

    萦流鏡轉,涵映池底。

    納遠海之馀清,瀉蓮峰之積翠。

    信一方雄勝之郊,五馬踟蹰之地也。

     長史齊公光義,人倫之師表;司馬武公幼成,衣冠之髦彥。

    錄事參軍吳鎮,宣城令崔欽,令德之後,良材間生。

    縱風教之樂地,出人倫之高格。

    卓絕映古,清明在躬。

    佥謀僝功,不日而就。

    總是役也,伊二公之力欤!過客沉吟以稱歎,邦人聚舞以相賀,佥曰:“我趙公之亭也。

    ”群寮獻議,請因謠頌以名之,則必與謝公北亭同不朽矣!白以為謝公德不及後世,亭不留要沖,無勿拜之言,鮮登高之賦。

    方之今日,我則過矣。

    敢詢耆老,而作頌曰: 眈眈高亭,趙公所營。

    如鳌背突兀于太清,如鵬翼開張而欲行。

    趙公之宇,千載有睹。

    必恭必敬,爰遊爰處。

    瞻而思之,罔敢大語。

    趙公來翔,有禮有章。

    煌煌锵锵,如文翁之堂。

    清風洋洋,永世不忘。

     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頌  并序 共工不觸山,娲皇不補天;其洪波汩汩流,伯禹不治水,萬人其魚乎!禮樂大壞,仲尼不作,王道其昏乎!而有功包陰陽,力掩造化,首出衆聖,卓稱大雄。

    彼三者之不足征矣!粵有我西方金仙之垂範,覺曠劫之大夢,碎群愚之重昏;寂然不動,湛而常存。

    使苦海靜滔天之波,疑山滅炎昆之火,囊括天地,置之清涼。

    日月或墜,神通自在,不其偉欤! 魯郡崇明寺南門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幢者,蓋此都之壯觀。

    昔善住天子及千大天遊于園觀,又與天女遊戲,受諸快樂,即于夜分中聞有聲曰:“善住天子七日滅後當生,七反畜生之身。

    ”于是如來授之吉祥真經,遂脫諸苦,蓋之天征為大法印,不可得而聞也。

    我唐高宗時,有罽賓桑門持入中土,猶日藏大寶,清園虛空,擅金淨彩,人皆悅見。

    所以山東開士舉國而崇之。

    時有萬商投珍,士女雲會,衆布蓄魯如陵。

    琢文石于他山,聳高标于列肆。

    镵珉錯彩,為鲸為螭;天人海怪,若叱若語。

    貝葉金言刊其上,荷花水物形其隅。

    良工草萊,獻技而去。

     聖君垂拱南面,穆清而居,大明廣運,無幽不燭。

    以天下所立茲幢,多臨諸旗亭,喧嚣湫隘,本非經行網繞之所。

    乃頒下明诏,令移于寶坊。

    籲!百尺中标,矗若去斷,委翳苔藓,周流星霜,俾龍象興嗟,仰瞻無地,良可歎也。

     我太官廣武伯隴西李公,先名琬,奉诏書改為輔。

    其從政也,肅而寬,仁而惠,五鎮方牧,聲聞于天。

    帝乃加剖竹于魯,魯道粲然可觀。

    方将和陰陽于太階,緻君于堯、舜。

    豈徒閉閣坐嘯,鴻盤二千哉!乃再崇厥功,發揮象教。

    于是與長史盧公、司馬李公等,鹹明明在公,綽綽有裕。

    韬大國之寶,鐘元精之和,榮兼半刺,道光列嶽。

    才或大而用小,識無微而有通。

    政其有經,談豈更仆? 有律師道宗,心總群妙,量苞大千。

    日何瑩而常明,天不言而自運。

    識岸浪注,玄機清發,每口演金偈,舌搖電光,開關延敵,罕有當者。

    由萬竅同号于一風,衆流俱納于溟海。

    若乃嚴飾佛事,規矩梵天,法堂郁以霧開,香樓岌乎島峙,皆我公之締構也。

    以天寶八載五月一日示滅大寺。

    百城号天,四衆泣血,焚香散花,扶榇卧轍,仙鶴數十,飛鳴中絕。

    非至德動天,深仁感物者,其孰能與于此乎?三綱等皆論窮彌天,惠湛清月。

    傳千燈于智種,了萬法于真空。

    不謀同心,克樹聖迹。

     太官李公,乃命門于南,垣廟通衢,曾盤舊規,累構馀石。

    壯士加勇,力侔拔山。

    才擊鼓以雷作,拖鴻縻而電掣。

    千人壯,萬夫勢,轉鹿盧于橫梁,泯環合而無際。

    常六合之振動,崛九霄之峥嵘。

    非鬼神功,曷以臻此?況其清景燭物,香風動塵,群形所沾,積苦都雪。

    粲星辰而增輝,挂文字而不滅,雖漢家金莖,伏波銅柱,拟茲陋矣!或日月圓滿,方檀散華,清心諷持,諸佛稱贊。

    夫如是,亦可以從一天至一天,開天宮之門,見群聖之顔,巍巍功德不可量也。

     其錄事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