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李太白集序

關燈


    聞之憫然。

    将遂其請。

    因當塗令諸葛縱會計在州,得谕其事。

    縱亦好事者,學為歌詩,樂聞其語。

    便道還縣,躬相地形,蔔新宅于青山之陽,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遷神于此。

    遂公之志也。

    西去舊墳六裡,抵驿路三百步。

    北倚謝公山,即青山也。

    天寶十二載敕改名焉。

    因告二女,将改适于士族。

    皆曰: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窮既失身于下俚,仗威力乃求援于他巫。

    生縱偷安,死何面目見大父于地下?欲敗其類,所不忍聞。

    餘亦嘉之,不奪其志,複井稅免徭役而已。

    今士大夫之葬必志于墓,有勳庸道德之家,兼樹碑于道。

    餘才術貧虛,不能兩緻。

    今作新墓銘,辄刊二石,一置于泉扃,一表于道(一作通)路。

    亦岘首漢川之義也。

    庶芳聲之不泯焉。

    文集二十卷,或得之于時之文士,或得之于宗族,編輯斷簡,以行于代。

    銘曰: 嵩嶽降神,是生輔臣。

    蓬萊遣真,斯為逸人。

    晉有七賢,唐稱八仙。

    應彼星象,唯公一焉。

    晦以□蘖,暢于文篇。

    萬象奔走乎筆端,萬慮泯滅于樽前。

    卧必酒甕,行惟酒船。

    吟風詠月,席地幕天。

    但貴乎适其所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

    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甯審乎壽終百年,謝家山兮李公墓,異代詩流同此路。

    舊墳卑庳風雨侵,新宅爽垲松柏林。

    故鄉萬裡無嗣,二女從民永于此。

    猗欤琢石為二碑,一藏幽隧一臨岐。

    岸深谷高變化時,一存一毀各不虧。

     翰林學士李公墓碑 前守秘書省校書郎  裴敬 李翰林名白,字太白,以詩著名,召入翰林。

    世稱才名,占得翰林,他人不複争先。

    其後以協從得罪,既免,遂放浪江南,死宣城,葬當塗青山下。

    李陽冰序詩集,粗具行止。

    敬嘗遊江表,過其墓下,愛其才,壯其氣,味其嗜酒,知其取适,作碑于墓。

    且曰:先生得天地耶!不然,何異于常之人耶!或曰:太白之精下降,故字太白,故賀監号為谪仙,不其然乎!故為詩格高旨遠,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去行鶴駕,想見飄然之狀。

    視塵中屑屑米粒,蟲睫紛擾,菌蠢羁絆蹂躏之比。

    又嘗有知鑒,客并州,識郭汾陽于行伍間,為免脫其刑責而獎重之。

    後汾陽以功成官爵請贖翰林,上許之,因免誅。

    其報也。

    又常以許劍舞裴将軍,予曾叔祖也。

    嘗投書曰:如白願出将軍門下。

    其文高,其氣雄。

    世稀其本,懼失其傳,故序傳之。

    大和初,文宗皇帝命翰林學士為三絕贊,公之詩歌與将軍劍舞洎張旭長史草書為三絕。

    夫天付上才,必同靈氣。

    賢傑相投,龍虎兩合,可為知者言,非常人所知也。

    夫古以名德稱,占其官  谥者甚希。

    前以詩稱者,若謝吏部、何水部、陶彭澤、鮑參軍之類。

    唐朝以詩稱,若王江甯、宋考蘇、韋蘇州、王右丞、杜員外之類。

    以文稱者,若陳拾遺、蘇司業、元容州、蕭蘇曹、韓吏部之類。

    以德行稱者,元魯山、陽道州。

    以直稱者,魏文貞、狄梁公。

    以忠烈稱者,顔魯公、段太尉。

    以武稱者,李衛公、英公。

    以學行文翰俱稱者,虞秘監。

    唐之得人,于斯為盛。

    翰林其以詩稱之一也。

    予嘗過當塗,訪翰林舊宅,又于浮圖寺化城之僧得翰林自寫《訪賀監不遇》詩雲:“貢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

    ”味之不足,重之為寶,用獻知者。

    又于曆陽郡得翰林《與劉尊師書》一紙,思高筆逸。

    又嘗遊上元蔣山寺,見翰林贊志公雲:水中之月,了不可取,刀齊尺量,扇迷陳語。

    文簡事備,誠為作者,附于此雲。

    會昌三年二月中,敬自淠水草堂南遊江左,過公墓下,四過青山,兩發塗口,徘徊不忍去,與前濮州鄄城縣尉李劭同以公服拜其墓,問其墓左人畢元宥,實備灑掃留縣帛具酒馔祭公。

    知公無孫,有孫女二人,一娶劉勸,皆農夫也。

    且曰二孫女不拜墓已五六年矣,因告邑宰李君都傑,請免畢元宥力役,俾專灑掃事。

    嘻!享名甚高,後事何薄?謝公舊井,新墓角落。

    青山白雲,共為蕭索。

    巨竹拱木,如公卓荦。

    天長地久,其名不朽。

    此為祭文,寫授元宥。

    又為碑曰:貴盡皆然,名存則難。

    故予重名不重官,作李翰林碑十五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