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死節列傳(上)侯偉時,字異度,别号令邱,湖廣公安人。
中崇祯辛未進士,授□□知縣。
以清望征,擢吏部稽勳司主事,曆驗封司郎中。
會北都陷,偉時變服南走,得免。
賊之破北都也,官要職者,皆責其胥役鈎緻之,無脫者。
偉時當崇祯末,士風競躁,獨恬淡退處,胥役皆感其德度,故獨得逸去。
既歸楚,荊土淪陷,浮沉湖湘間,不複有當世志,買田南嶽,将安置妻子,自披缁去。
而湖南兵亂,不能容,遂走粵。
會上自粵往武岡,偉時陛見,超拜吏部石侍郎。
李若星為尚書,惡劉承胤,解官去,偉時遂秉铨政。
未匝月,孔有德犯武岡,劉承胤降。
上奔靖州,偉時追從駕,不及,遂見執。
吳炳、傅上瑞皆降附,獨偉時不屈。
見有德,嶷立直視,不交一語。
遣剃發,不從,遂遇害。
永曆三年,給事中尹三聘奏:“偉時清望奇忠,宜得恤典。
”诏贈禮部尚書,谥忠靖。
傅作霖,字潤生,湖廣武陵人。
亢爽有志略,喜功名。
中崇祯壬午鄉舉。
張獻忠陷湖南北,鈎索士紳,作霖走桃源,結鄉兵抗賊。
弘光元年,南都陷,堵胤錫征湖南人士糾義旅勤王。
作霖應辟召,題授監紀推官,奉檄聯絡常、澧鄉團。
已而忠貞營降,作霖言于何騰蛟曰:“東南兵勢之重,無如楚者。
上遠處閩海,威令不能遠及,恐此諸軍益驕,不能唯公所用,誠迎上駐跸長沙,鼓厲諸軍,東下武昌以圖陪京,西取荊州以出襄、鄧,誠千載一時也。
”騰蛟初無迎上意;聞作霖言,頗動,遂遣詣阙迎駕。
思文皇帝召作霖陛見,敷奏詳切,請上必出楚。
上大悅,擢作霖職方司主事,監楚兵赴贛扈迎,加恩騰蛟、胤錫及諸将有差。
作霖歸楚,亟以迎駕促騰蛟。
騰蛟意移,漫遣郝永忠、張先壁移兵茶、衡,稱扈迎,皆次且不行,亦不遣作霖往。
作霖再三為騰蛟言:“天子望公如渴,公當使霖勿負天子。
”騰蛟怒其相切責也,檄遣作霖監王允成軍于湘鄉,風令湘鄉知縣劉宗陶激士民噪之。
作霖窘,遂走寶慶。
劉承胤迎監其軍。
作霖性伉直忠果,而竟于自見,卞急不能為物下。
起書生,遊軍旅間,不谙大體,暗于知人。
自閩歸,為騰蛟所忌,重見挫,頗銜騰蛟。
堵胤錫以門生畜之。
作霖自以親受思文皇帝知遇,亦弗善也。
至武岡,承胤傾心結納之,作霖遂與交好。
承胤舉軍聽作霖節制,作霖遂欲慫恿承胤成大勳。
上即位,遣敕使勞承胤軍。
使歸,以作霖能得承胤軍心聞,改監軍禦史,俄晉太仆寺卿。
永曆元年,上在桂林,征承胤入衛。
作霖陛見,超擢兵部右侍郎。
已而上幸武岡,改左侍郎,行尚書事。
承胤驕恣日甚,閣部大臣皆惡承胤,不入。
李若星、楊喬然與承胤忤,皆挂冠去。
作霖總理諸務,時與票拟,然動為承胤所掣,往往唯承胤意。
四方奏報,或寝不行;人士進用者,皆不擇人而授;馬吉翔、郭承昊、侯性,皆與奏封五等;何騰蛟入見,承胤重挫窘之,作霖亦以故隙,稍見顔色;由是诽責交起,而作霖未之知也。
及清孔有德犯武岡,承胤以重取怨于諸将,退無所往,潛作降計。
作霖方竭意盡力勸承胤死戰,承胤佯諾之,而自赴石羊渡軍中,密遣使通款,遂舉軍降。
上遽奪門出奔,作霖大驚,輕騎從上行,不十裡,扈從諸吏士稍有诟作霖者。
作霖愕眙,走山中,自以為承胤所給誤,大愧恨,欲自裁。
已乃歎曰:“吾既不惜一死,何忍恥死草中,不與逆賊面折也。
”居數日,承胤遣使邀作霖出。
作霖至,見承胤罵曰:“吾為汝受不令名,豈附汝求富貴者,将不惜身名,買汝一死戰耳!今若此,吾且與狗彘交,見汝面目,正令我慚恨,汝況敢衣□□至我前耶!”因嚼舌出血,?巽承胤面,揮拳擊之,不中,以頭觸承胤胸。
承胤走。
有德再三使承胤勸作霖降。
承胤見,即哭罵不絕聲,承胤噤不敢言而退。
有德聞而壯之,召之見,問:“傅尚書欲何為?”作霖直視曰:“欲死你!”羁之月餘,作霖終不肯剃發。
有德知不可屈,乃遇害。
尚可喜尤慕其義,為買棺衾葬之,立廟武岡。
永曆三年,贈兵部尚書。
熊興麟,字石兒,四川□□人。
中崇祯癸未進士。
隆武中,為試禦史。
永曆元年,實授監察禦史,巡按貴州。
值張獻忠遣孫可望寇貴陽,黔土擾亂,遲回未赴,留黔陽縣。
清兵至,走山中。
已與兵部主事李芳先同被執。
清黔陽令勸之剃發,大罵,不從,遂系解常德。
舟行至中途,守者欽其志義,寬械系。
夜靜,守者酣寝。
芳先将逸,蹴興麟起,與謀去。
興麟曰:“死,吾分也,逸而追,追而
中崇祯辛未進士,授□□知縣。
以清望征,擢吏部稽勳司主事,曆驗封司郎中。
會北都陷,偉時變服南走,得免。
賊之破北都也,官要職者,皆責其胥役鈎緻之,無脫者。
偉時當崇祯末,士風競躁,獨恬淡退處,胥役皆感其德度,故獨得逸去。
既歸楚,荊土淪陷,浮沉湖湘間,不複有當世志,買田南嶽,将安置妻子,自披缁去。
而湖南兵亂,不能容,遂走粵。
會上自粵往武岡,偉時陛見,超拜吏部石侍郎。
李若星為尚書,惡劉承胤,解官去,偉時遂秉铨政。
未匝月,孔有德犯武岡,劉承胤降。
上奔靖州,偉時追從駕,不及,遂見執。
吳炳、傅上瑞皆降附,獨偉時不屈。
見有德,嶷立直視,不交一語。
遣剃發,不從,遂遇害。
永曆三年,給事中尹三聘奏:“偉時清望奇忠,宜得恤典。
”诏贈禮部尚書,谥忠靖。
傅作霖,字潤生,湖廣武陵人。
亢爽有志略,喜功名。
中崇祯壬午鄉舉。
張獻忠陷湖南北,鈎索士紳,作霖走桃源,結鄉兵抗賊。
弘光元年,南都陷,堵胤錫征湖南人士糾義旅勤王。
作霖應辟召,題授監紀推官,奉檄聯絡常、澧鄉團。
已而忠貞營降,作霖言于何騰蛟曰:“東南兵勢之重,無如楚者。
上遠處閩海,威令不能遠及,恐此諸軍益驕,不能唯公所用,誠迎上駐跸長沙,鼓厲諸軍,東下武昌以圖陪京,西取荊州以出襄、鄧,誠千載一時也。
”騰蛟初無迎上意;聞作霖言,頗動,遂遣詣阙迎駕。
思文皇帝召作霖陛見,敷奏詳切,請上必出楚。
上大悅,擢作霖職方司主事,監楚兵赴贛扈迎,加恩騰蛟、胤錫及諸将有差。
作霖歸楚,亟以迎駕促騰蛟。
騰蛟意移,漫遣郝永忠、張先壁移兵茶、衡,稱扈迎,皆次且不行,亦不遣作霖往。
作霖再三為騰蛟言:“天子望公如渴,公當使霖勿負天子。
”騰蛟怒其相切責也,檄遣作霖監王允成軍于湘鄉,風令湘鄉知縣劉宗陶激士民噪之。
作霖窘,遂走寶慶。
劉承胤迎監其軍。
作霖性伉直忠果,而竟于自見,卞急不能為物下。
起書生,遊軍旅間,不谙大體,暗于知人。
自閩歸,為騰蛟所忌,重見挫,頗銜騰蛟。
堵胤錫以門生畜之。
作霖自以親受思文皇帝知遇,亦弗善也。
至武岡,承胤傾心結納之,作霖遂與交好。
承胤舉軍聽作霖節制,作霖遂欲慫恿承胤成大勳。
上即位,遣敕使勞承胤軍。
使歸,以作霖能得承胤軍心聞,改監軍禦史,俄晉太仆寺卿。
永曆元年,上在桂林,征承胤入衛。
作霖陛見,超擢兵部右侍郎。
已而上幸武岡,改左侍郎,行尚書事。
承胤驕恣日甚,閣部大臣皆惡承胤,不入。
李若星、楊喬然與承胤忤,皆挂冠去。
作霖總理諸務,時與票拟,然動為承胤所掣,往往唯承胤意。
四方奏報,或寝不行;人士進用者,皆不擇人而授;馬吉翔、郭承昊、侯性,皆與奏封五等;何騰蛟入見,承胤重挫窘之,作霖亦以故隙,稍見顔色;由是诽責交起,而作霖未之知也。
及清孔有德犯武岡,承胤以重取怨于諸将,退無所往,潛作降計。
作霖方竭意盡力勸承胤死戰,承胤佯諾之,而自赴石羊渡軍中,密遣使通款,遂舉軍降。
上遽奪門出奔,作霖大驚,輕騎從上行,不十裡,扈從諸吏士稍有诟作霖者。
作霖愕眙,走山中,自以為承胤所給誤,大愧恨,欲自裁。
已乃歎曰:“吾既不惜一死,何忍恥死草中,不與逆賊面折也。
”居數日,承胤遣使邀作霖出。
作霖至,見承胤罵曰:“吾為汝受不令名,豈附汝求富貴者,将不惜身名,買汝一死戰耳!今若此,吾且與狗彘交,見汝面目,正令我慚恨,汝況敢衣□□至我前耶!”因嚼舌出血,?巽承胤面,揮拳擊之,不中,以頭觸承胤胸。
承胤走。
有德再三使承胤勸作霖降。
承胤見,即哭罵不絕聲,承胤噤不敢言而退。
有德聞而壯之,召之見,問:“傅尚書欲何為?”作霖直視曰:“欲死你!”羁之月餘,作霖終不肯剃發。
有德知不可屈,乃遇害。
尚可喜尤慕其義,為買棺衾葬之,立廟武岡。
永曆三年,贈兵部尚書。
熊興麟,字石兒,四川□□人。
中崇祯癸未進士。
隆武中,為試禦史。
永曆元年,實授監察禦史,巡按貴州。
值張獻忠遣孫可望寇貴陽,黔土擾亂,遲回未赴,留黔陽縣。
清兵至,走山中。
已與兵部主事李芳先同被執。
清黔陽令勸之剃發,大罵,不從,遂系解常德。
舟行至中途,守者欽其志義,寬械系。
夜靜,守者酣寝。
芳先将逸,蹴興麟起,與謀去。
興麟曰:“死,吾分也,逸而追,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