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評傳(節選)
關燈
小
中
大
彌爾頓
約翰·彌爾頓(1608―1674)的傳記種類繁多。
經過細緻的研究,我應有些滿意,此文不但能為芬頓先生那本文雅的傳記彙編節選本增加一些注釋,而且這個新叙述被認為很有必要,能與這部《彌爾頓詩集》協調。
約翰出身貴族家庭,祖上為牛津區的泰晤彌爾頓家族。
在約克和蘭開斯特的年代,有些家族失去祖業,至于哪個分支,我不清楚。
他們的後代沒有繼承約克的&ldquo白玫瑰&rdquo榮光。
他祖父名約翰,是肖特夫區的森林管理員、熱情的天主教徒。
因為他兒子放棄宗教,他被剝奪其繼承權。
彌爾頓父親名約翰,失去家業繼承權,依靠&ldquo代寫文書&rdquo為生。
他還有傑出的音樂技能。
其創作的許多曲子仍可看到。
因職業上有聲望而變得富有,退休後成為領地主。
也許有着非同尋常的文學才能―他兒子寫過最精美的拉丁文詩歌,題獻給他。
他與一位來自韋爾什區的卡斯通姓氏的貴族女子結婚,他們有兩個兒子:約翰是詩人,克裡斯托弗學習法律。
&hellip&hellip 詩人約翰,1608年12月9日早上約六七點,出生在其父位于布裡德街斯普雷伊格的住地。
他父親顯然十分關心其教育。
起初由湯姆斯·楊格任他的私塾老師。
楊格後來成為漢伯格英國商界的牧師。
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很出色,因為他的學生認為,值得寫一篇書信體挽歌懷念他。
彌爾頓被送到聖保羅學校,接受格利先生教育,十六歲後,到劍橋基督學院。
1624年2月12日,他成為那兒的一名公費生。
這時他已有非常傑出的拉丁文語言能力。
從首次寫作标明的日期看,他自诩熟悉大詩人波利特便是一個例子。
這也是他受到後世關注的早年文學創作才能的嶄露頭角。
不過,他這些青春果實早被許多詩人超越,特别是與他同時代的考利。
思想的力量不容易低估。
許多人早年的寫作雖超越彌爾頓,卻從未有達到如他《失樂園》那樣高度的作品。
從十五歲起到十六歲,他把兩首拉丁文&ldquo頌詩&rdquo譯為英韻文。
他雖認為值得大衆關注,卻未得到很大的反響。
這些作品在任何衆多的學校裡都能得到贊揚,卻沒能刺激好奇者。
許多挽歌寫于他十八歲時。
這些挽歌表明他閱讀羅馬作家作品時,有精緻的判斷力。
漢普登先生―一位希臘史學家波利比烏斯著作的翻譯者―告訴過我,在散文書信體複興後,彌爾頓是第一位以古典文雅的拉丁文寫詩歌的英國作家。
即使有些例外詩作,它們也是鳳毛麟角。
哈登和阿希瑪是伊麗莎白時代的驕傲。
他們也許在散文上有所成就,可在寫詩上的所有嘗試很快就引起嘲笑。
如果說在彌爾頓之前,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詩作,那也許是威廉姆·阿拉巴斯特的《羅克珊》①。
那些根據大學規定寫就的習作,有些在他成年後出版,自然引起贊賞,因為僅有少數人能展現出這樣的才華。
然而,有理由懷疑,他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沒有特别的迷戀。
他沒有得到獎學金,這件事已确定。
他被不友好對待不僅僅是個負面影響而已。
提及這些我雖内疚,可我擔心是真的,彌爾頓在大學受到肉體處罰和公開羞辱,成為最後這類學生中的一個。
正是有争議的敵對暴力,他受到人們反對,被大學開除。
這件事,他本人一直否認。
确實,證據不足。
&hellip&hellip 他正常取得學位。
1628年,取得文學學士;1632年,取得碩士學位。
他離開母校,對其沒有好感并疏遠―也許因為受他導師嚴厲的傷害,也許因為他反複無常的挑剔。
真實原因無法獲知,可這個校園影響終反映在其作品裡。
&hellip&hellip 離開大學後,他回到父親身邊,住在白金漢郡霍爾頓,在那裡度過五年。
在這期間,據說他讀遍希臘文和拉丁文作家的作品。
誰能告訴我們,這個對世界的廣泛閱讀理解會有什麼局限性呢?&hellip&hellip 1638年,他離開英格蘭,首先來到巴黎。
在斯丘達莫爾領主的幫助下,他有機會拜訪格羅蒂烏斯。
作為來自瑞典的基督教大使,他寓居法國宮廷。
緊接着他從巴黎匆忙到了意大利,以特别勤奮的精神學習語言和文學。
盡管有計劃趕快遊遍這個國家,他卻在佛羅倫薩居住了兩個月。
他在那兒加入研究院,寫出受到稱贊的作品。
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其高尚的思想,還證實其所希望:&ldquo通過創作和集中學習思考,我要在生活中占據一個位置,以強烈的自然傾向參與其中。
&rdquo他&ldquo也許要寫的東西暫留到以後,卻不願讓作品無聲息沉寂&rdquo&hellip&hellip 他由一位隐士陪同,從羅馬前往那不勒斯。
雖對這位同伴沒有多大期待,但通過其介紹,他認識了維拉侯爵曼索。
曼索過去一直是塔索的贊助人。
曼索很高興以抱歉措辭來恭維他的創作成就,除宗教外,稱道他的一切。
彌爾頓以拉丁文詩歌回敬他。
這首詩必定引起人們對英國文學精美絕倫的高度評價。
他計劃去西西裡島和希臘。
當聽說國王與國會主教間發生沖突時,他認為,在這個他的同胞們正為權力鬥争的期間,應趕緊回國而不是在外國遊樂中度過時光。
&hellip&hellip 我們雖敬仰彌爾頓,卻不應限制我們的觀察,應以某種歡欣審視他偉大的許諾和卑微的工作。
他匆忙回家,因為全國同胞正為自由鬥争。
在置身其中後,他的愛國熱情便在一間私校裡蒸發了。
對他這段生活時期,幾乎所有傳記作家都不願着墨渲染。
他們不願意看到彌爾頓被降格為一位小學老師。
确實,不可否認,他這時在教孩子們讀書。
有人發現,他什麼也沒教;有人揣測,他的動機是熱心宣傳知識和美德。
所有人都會說自己不知道真實的情況,卻原諒他的做法。
沒有智者會認為他這樣做是可恥的。
他父親此時雖還活着,得到的補貼卻很少。
為彌補不足,他靠誠實和有用的工作來維持生活。
&hellip&hellip 在四十七歲那年,意識到自己對外部的幹擾束手無策,他似乎喚起從前的願望,開始恢複他先前計劃的未來工作,寫三部大書:一部史詩,一部他國家的曆史,一部拉丁文詞典。
處于眼盲狀态②中,編纂詞典成為他所有寫作中最不切實際的一項,因為這要依靠持久和耐心的查驗以及材料收集。
雖失明後,他不可能着手,可這之前他總是在準備。
菲利普斯說:&ldquo幾乎到他去世。
草稿如此分散和不完整,不适合出版。
&rdquo拉丁文詞典最終在劍橋出版,編輯本使用過他收藏的三大本集子。
其後命運如何,已不可知。
編一部曆史書,要參考各類作者,他隻能靠其他人的眼睛來咨詢。
這既不容易也不太可能。
除要借助比通常所能獲得的更多技術和集中彙編的幫助外,依然存在參考和比較的困難。
這些困難阻止了彌爾頓的叙述。
在此時期,這件事雖非十分複雜,卻沒有很多作者要參與其中。
對于史詩創作的主題,經過更多的思考、&ldquo長期的選擇,遲來的開始&rdquo,他定格于&ldquo失樂園&rdquo上。
一個如此全面的設計,隻有成功才能做出公正判斷。
他考慮以詩贊頌亞瑟國王,曾在詩文中向曼索暗示過。
不過據芬頓說,亞瑟已被安排另一個命運。
&hellip&hellip 彌爾頓的文學才能無疑是偉大的。
他讀幾乎所有語言的文字,無論是高雅的還是粗俗的。
他不但熟讀希伯來語的兩種方言,還精通希臘文、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和西班牙文。
在拉丁文領域,他名列一流文學家和批評家之中,并非常勤奮地獲得意大利文化知識。
他最喜愛的書籍,通常是女兒讀給他聽。
他幾乎能背誦全部的《荷馬史詩》,其次是奧維德的《變形記》和歐裡庇得斯的悲劇。
他的一本《歐裡庇得斯文集》,為克拉多克先生友好贈送,現在我手上。
在書頁邊緣空白,雖有些他寫的邊注眉批,我卻未見其特别處。
英國最偉大的詩人,他認為是斯賓塞、莎士比亞和考利。
斯賓塞顯然是他的最愛。
莎士比亞我們很容易知道他會喜愛,就像其他讀者一樣。
我沒想到,考利這樣一個對卓越之見與其迥然不同的人,會得到他更多的贊許。
德萊頓有時拜訪他,而在彌爾頓心目中,他雖是優秀的韻律者,卻不是詩人。
他的宗教思想據說來自加爾文教派。
也許在他開始憎恨長老會教徒後,他試圖接近阿米紐教派。
在神學與統治關系上,他從不認為,自己可以遠離天主教或基督教。
然而,鮑迪烏斯③對伊拉斯莫斯④的評語可适用于他―&ldquo他在奔跑而非跟随&rdquo。
他重在譴責而非認同。
他與新教徒的名堂沒有任何聯系。
人們所了解的彌爾頓,知其不是什麼而非他是什麼。
他既不是羅馬教堂的教徒,也不是英國教堂的信衆。
不到教堂做禮拜是危險的。
宗教,得其獎賞很遙遠,而得其活力則靠信仰和意願。
信仰會在某種程度上輕易地從我們頭腦中閃過離去。
保持宗教,需要外在儀式,使其充滿活力和感染力,要明确的禮拜,同時需要榜樣教益的影響。
彌爾頓顯然有對基督真實的看法,有對《聖經》最為深刻的敬仰,不受任何異端邪說影響玷污。
他的一生證實其有天國直接或偶然代理人的信仰。
隻是一直到老,他也沒有進行任何可見的宗教禮拜儀式。
在打發的時光裡,他沒有一小時做祈禱,不管是單獨的還是與家人的禮拜。
他不僅忽略公衆場合的祈禱,還忽視一切禱告。
尋求他忽視的理由實無必要。
一個人應生活在他自己的喜好下,根據自身去判斷他的行為。
祈禱肯定不會被他認為是多餘的。
說他生活中無祈禱,難以證實,因為他學習《聖經》,沉思默想本身就是一個習慣性祈禱。
在其家庭中,忽視祈禱也許是一個錯誤,他為此過錯責備過自己,試圖糾正。
他的政治觀代表那些尖酸刻薄的共和黨人的看法。
為此,他不知道是否給出比這個更好的理由,即&ldquo人民政府最清廉;隻要推翻君主制,就能建立普通聯邦政府&rdquo。
這是個非常狹隘的政策,僅支持錢是最好的東西。
即便在這方面,也沒有去考慮,法庭的建立和開銷,其最大部分,僅是一種特殊的運轉。
錢經此運轉後,并沒有對民族發展有任何改進。
我擔心,彌爾頓的共和主義是建立在對偉大的嫉恨和對獨立的憤懑渴望之上,建立在不耐煩控制的暴躁和不屑于優越感的驕傲之中。
他憎恨國家的君主和教堂的主教。
他恨所有要求他服從的人。
值得懷疑的是,他占主導思想的渴望是要毀滅而非建設。
他像是厭惡權威,而非更多地熱愛自由。
據觀察,呼喊自由聲調最高的人,并不輕易給予人自由。
我們所知彌爾頓在家庭關系上的個性,十分嚴厲并獨斷專行。
他的家庭多由女人們構成。
在其書中,有像土耳其人那樣蔑視女人,把她們視為順從者和低等人的。
這方面他對自己女兒也未能破除不平等的等級。
他讓她們缺乏基本教育而承受沮喪無助的苦惱。
他認為,女人一生僅是屈從,而男人是反叛。
&hellip&hellip 在檢驗彌爾頓的詩作時,我應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少年時代的作品給予重視。
在他早年作品中,便有一種不值得稱頌的喜好:他把已經寫的詩作,決心保存起來,給大衆一個未完成的詩作。
他中止繼續寫下去,因為&ldquo他不滿意他所寫的&rdquo,假設他的讀者比他自己還苛刻。
這些揭開他未來意大利文、拉丁文和英文創作的序幕。
我不能假裝自己是一個意大利語批評家,可我聽到過一個有這方面資質的人對他這方面的價值做出的判斷。
拉丁詩文雖甜美優雅,他所提供的歡悅卻不過是對古代作家的精湛模仿,其措辭的純潔和韻律的和諧,勝于任何人的創新能力和情緒的活力。
無人與之有等同的價值。
挽歌勝于頌歌,而有些火藥味的叛國的作品,也許是多餘的。
而其早年的英語詩歌,盡管尚未達到《失樂園》的高度,卻已有證據顯示其傑出。
它們都是原創,不模仿,特性尚不突出。
若論與其他詩歌的不同,它們之間分歧更大,常以過于強烈的排斥性而突出。
詞語的組合是新的,可不能使人愉悅。
韻律和用詞是那麼特意組織,強力安排。
這些彌爾頓所寫早年生活的作品,從其手稿可見,它們精心構思,幸運地保存在劍橋大學。
在這些手稿裡,有不少小詩是他早年之作,随後加工修訂。
這些遺存表明卓越成就是如何獲得的。
人們希望詩文寫得行雲流水,先要學習他如何勤勉推敲。
出于對這位偉大詩人的美麗詩篇的敬佩,有人有時迫使自己對他的小詩做出虛假的肯定,讓自己先想到這個敬佩是獨一無二的。
所有短篇詩作,通常所能得到的是精巧和文雅。
彌爾頓從不學習以優雅方式作小詩的藝術。
他忽視柔和舒适這類中庸的優秀。
他是一頭&ldquo獅子&rdquo,對走來走去的&ldquo小家夥&rdquo無計可施。
&hellip&hellip 批評家通常認為,寫史詩的作家最有才華,最值得人們稱贊。
因為它要求組合安排所有的能力,而僅其中一種能力,就足以充分地寫好其他類别的詩作。
詩歌是娛樂與真實結合的藝術,以形象輔助理性。
史詩通過最愉悅人的概念,教導人們最重要的真實,因而以最感人的方式,叙述某些重大事件。
曆史提供給作家叙述的線索,而他要以高尚的藝術來改進和升華,以戲劇性能力賦予活力,以反省和預言方式表達多樣化。
道德家教他邪惡與美德的确切範圍和不同差别。
從處世原則和生活實踐中,詩人必須學習區别人物個性和情緒傾向,不管是單一還是複合的人格。
醫學、生理學給他提供人心解釋和軀體影像。
把所有這些學科放入詩歌創作,被要求有描繪自然和完成虛構的想象力。
此時他還不是詩人,還要獲得完整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所有短語的精巧上、在所有語詞的色彩上出類拔萃,還有學會把不同的韻律調出不同的聲響。
做到這一切,他才是個合格的詩人。
波索⑤有這樣的看法,詩人的首要任務是發現一個道德主旨,然後以傳奇人物的故事解釋并證實。
這個過程似乎僅是彌爾頓一人所為。
其他詩人的道德觀是偶然結果,而彌爾頓則是根本和固有的。
其最有用最艱巨的目的是&ldquo向人類表明上帝的公正&rdquo,表明宗教合理性和服從神聖法則的必要性。
要傳遞這個道德,需要一個傳奇故事,一個由技巧構造的叙述,以便刺激好奇者,驚醒期盼者。
在其長詩部分,彌爾頓被認為可媲美其他任何詩人。
他随事件展開,叙述人的敗落和那些附庸之流。
他把整個神學系統交織在一起,十分恰當,以至于每個部分看起來都很有必要。
幾乎無人希望,僅為人的快速行動過程而有必要将詩人的任何叙述縮短。
史詩的主題自然與重要&ldquo偉大&rdquo的事件關聯。
彌爾頓不是要毀滅一個城市、規劃一個殖民地或建立一個帝國。
他的主旨是世界的命運、天堂的革命和人間的改革。
根據上帝最高指令,抗拒反叛霸道的國王,推翻他們的霸權,懲罰他們的罪惡,創造一個合理生存的全新人類。
他們有初始的幸福和純真,他們喪失了永生,他們恢複了希望和平靜。
偉大的事件僅能被一個高尚尊嚴的人快速地完成或被其阻礙。
在彌爾頓的詩展示出的偉大面前,所有其他偉大都變得渺小。
他最虛弱的代理人,卻是人類最高貴最雄偉的代表、人類原始的祖先。
他的理論受到人類行動的認同。
在這些原理中,意願的正直或偏差,不僅決定了地面自然的狀況,還有所有未來全球居民生存的條件。
詩歌的其他代理人,主要人物若是輕描淡寫,會很不敬重。
其他的角色僅有微弱的能力。
最微弱者揮舞這些能力, 用整個領地的力量武裝自己。
全能上帝所控制的能力,可以限制他們夷為平地的廢墟,填補毀滅和迷亂造成的巨大延伸的空間。
他要展現人類如此超能的動機和行為,以至人類理性能檢驗它們或人類想象能表現它們。
這個任務,這位偉大詩人已進行并順利完成。
在檢驗史詩時,更多的關注通常集中在人物的個性上。
要檢驗《失樂園》,有個性的是那些天使和人類。
天使有善良和邪惡,人類有無辜和原罪。
在天使中,拉斐爾極具美德,溫和沉着、平易謙虛和自由交流,邁克爾則莊嚴和高傲。
許多人視他為隻關注個性尊嚴的天使。
神仆阿布迪爾和加百列,顯然偶爾以每個事件要求的身份出場。
阿布迪爾的孤獨忠誠,也被描寫得非常親切可愛。
邪惡天使的個性,在詩中最多樣化。
據艾迪生觀察,撒旦的情緒被給予&ldquo最高尚和最卑鄙的人性&rdquo。
克拉克譴責彌爾頓的不虔誠,有時借撒旦之口說出。
對這類思想,如他公正指出的,隻有根據人物個性的觀察,才能做出判斷,因為沒有好人願意允許壞人經過自己的口說出想法,哪怕僅持續片刻。
讓撒旦以反叛者身份說話,而任何這類表達又不玷污讀者的想象,這确實是彌爾頓創作的最大困難之一。
我隻能說,他以極大的幸運使自己解脫。
撒旦的演講,很少能給一個敬畏神的耳朵以痛苦之聲。
反叛的語言,不會與不屈服的語言同類。
撒旦的狠毒在傲慢和固執中冒起泡沫。
他的演講表現很一般,除他們的邪惡之外,尚無其他的冒犯。
天國反叛者的其他首領人物,在卷一卷二詩中被清晰地區别。
魔羅的兇猛個性,無論出現在戰場還是議會上,都保持确切的連貫一緻。
亞當和夏娃在他們天真無辜時被賦予的情緒,是無辜者才能具有和呈現出來的。
他們的愛純潔仁慈、相互尊重,他們的飲食毫不奢華,他們勤勉無須辛勞。
他們禱告上帝,充滿更多敬仰和感激的聲音。
他們有留下的果實,無須索取什麼;他們純潔天真,沒有什麼可懼怕的。
伴随愧疚,他們才有懷疑和不安,才有相互的指責和固執的自我防衛。
他們以疏遠的思想彼此相待。
他們敬畏他們的上帝,把他看作他們犯下罪惡的複仇者。
最終他們在他的仁慈下得到庇護,服軟悔改,化解仇恨于懇求。
在其倒下之前,亞當的優勢一直得到特意保持。
&ldquo可能性&rdquo和&ldquo奇異性&rdquo是普通史詩的兩個部分,批評者對此常給以深思熟慮。
《失樂園》幾乎無須特别地評說。
它包含神迹的曆史、創世和救贖的曆史。
它展示至高無上的力量和寬憫。
這種&ldquo可能性&rdquo很快轉為&ldquo奇異性&rdquo,&ldquo奇異性&rdquo就是&ldquo可能性&rdquo。
叙述的本質是真實。
因為真實不允許選擇,就像必要性,真實優先于規則。
對意外或偶然的情況而言,詩歌裡這些人類的事,有些例外可以允許,可是,支持真實的主要結構是不可改變的。
艾迪生公正地評價,稱這首詩主題的性質,使它優于其他所有詩人,它有普遍和持久的趣味性。
所有人,經曆過所有世紀,都會有亞當和夏娃那樣的感受,必須分享那延及自身的善與惡。
&ldquo結構&rdquo,亞裡士多德所稱的術語,意味着超能力的偶然介入。
這是另一個批評家評論的豐富題目,這裡卻無讨論的空間,因為每件事都在天國的明示下立即辦成。
規則迄今被遵從,沒有行動能用任何其他方式去完成。
&ldquo插曲&rdquo,我認為僅有兩種,一種包含在拉斐爾關于天國戰争的看法中,一種是邁克爾預示這個世界發生變化的叙說。
兩個插曲都與偉大行動緊密聯系。
一個對亞當是必要的警告,另一個是對他的慰藉。
詩歌&ldquo全面性&rdquo或&ldquo完整性&rdquo的設計,沒有什麼問題可提出來加以反對。
這首詩非常清晰地呈現了亞裡士多德所要求的&ldquo開頭、中間和結尾&rdquo。
也許沒有同等長度的詩歌,在被裁短一些後,不會導緻其沒有明顯的損害。
這裡沒有墓地葬禮的遊戲,也沒有對一個盾牌的冗長叙述。
簡短的偏題出現在卷三、卷七和卷九的開頭,無疑有些多餘,可誰會把這些美麗的多餘剔除呢?誰不希望《伊利亞特》作者多說點自己來滿足未來時代的讀者呢?也許沒有什麼能比那些外在多餘的文字段落更經常受到閱讀或關注。
由于詩歌的目的是愉悅,讓所有人都感到愉快的詩歌,不會沒有詩性。
無論詩的行動是否應被嚴格限制在一個主旨方面,這類詩是否可以被适當地界定為英雄史詩,問題的關鍵是,讀者會提出誰是英雄的質疑。
因為他們的判斷原則,來自書本而非理性。
彌爾頓僅以《失樂園》為題寫詩,卻稱之為&ldquo英雄的頌歌&rdquo。
德萊頓有些任性和草率地否認亞當是英雄,因為他被戰敗。
可是,除了建功立業外,沒有什麼理由認為英雄不應該是倒黴的。
因為成功和美德不會必然地結合在一起。
&ldquo卡圖&rdquo是盧坎詩歌的英雄,可盧坎的權威不會因昆體良⑥的評判而遭到打擊。
無論如何,如果成功是必要的,亞當受的欺詐最後會被粉碎。
亞當還原複生受到造物主的寵信,因而能确保他回歸與人類為伍。
讨論詩的&ldquo計劃&rdquo和&ldquo結構&rdquo之後,應當檢驗它的構成部分―&ldquo情緒&rdquo和&ldquo措詞&rdquo。
在&ldquo情緒&rdquo以人類方式或适合其人物個性的方式表達出來時,大部分是合理的、無可置疑的。
那些包含道德教訓和謹慎原則的精彩段落很罕見。
此詩的原始結構是,亞當、夏娃&ldquo堕落&rdquo之前,沒有人類的方式能給人類的行為任何幫助。
它的目的是提升思想,超越人間的關懷喜愛,贊揚不屈不撓。
亞必疊以此堅持他特有的美德,反對大衆的嘲諷。
這些美德能适用于所有的時代。
拉斐爾對亞當在行星運轉之後的好奇的責備以及亞當的回答,也許信心十足地反對所有詩人要傳遞的任何生活規則。
思考常在情景進展中出現。
這些思考隻能由在最高程度的熱心行動中的想象而産生。
這些素材要靠不斷學習和無窮的好奇心去提供。
彌爾頓的思想熱度使他的學問升華,使他随手把其知識和精神寫進詩裡,與粗俗部分劃清界限。
彌爾頓從整體範圍考慮創世紀,因而他的描寫有淵博的學識。
他習慣于不受限制的放任想象,因而他的觀念是寬泛的,他的詩性品質是崇高的。
他有時醉心于優雅,可他的基本能力是描寫偉大。
他有時精心掩飾,可他的自然港灣是崇高巨大。
他能在讀者要求歡愉時提供歡愉,但讓讀者驚訝才是他的特殊本事。
他似乎對自己的天賦非常了解,知道什麼是自然賦予他的比其他人更多的慷慨。
他有展現巨大、光輝耀眼、憂郁深沉、恐慌的種種能力,因而,他選擇的主旨太大,難以言盡。
在這個主題上,他的幻想也許被厭惡,可他的誇飾炫耀卻不受責怪。
自然的狀态和生活的發展,不能滿足他的偉大的奢求。
畫一個物體,要求細心觀察,用記憶而非想象。
彌爾頓的喜悅,是在盡可能寬廣的地區遊戲。
現實對他的思想來說是太狹窄的場景。
他要讓自己的能力去發現、進入一個僅有想象才能旅行的世界。
他開心地構造一個全新的存在方式,給超人神靈提供情緒和行動,追溯地獄的忠告,陪伴天國的合唱。
&hellip&hellip 如同任何人的作品都有錯誤和缺陷,發現《失樂園》的缺陷和錯誤,是公正批評家的任務。
在展現彌爾頓的美麗傑出時,我沒有做大段長篇的摘引,因為要選擇優美段落會沒有盡頭。
同樣我也應以一般方式提到那些看起來值得批評的詩句的失誤。
如果會有損彌爾頓的名譽,在某種程度上貶低我們國家的聲望,有哪個英國人會高興看到這些摘錄的段落句子呢。
我的批評原則不放過那些頻繁出現的用語的不準确。
貝特利⑦也許比詩人有更好的語法規則能力,他常發現這些不準确,有時也會忽視不見。
他将之歸咎于修訂者的蓄意所為,因為彌爾頓的失明迫使其雇用修訂者。
如果他認為這是真的,這個假設是草率而無根據的。
據說他私下裡允許其用語不當虛假,這是卑鄙而有害的。
《失樂園》的構思有它的缺陷。
其構成既不是人類的行動,也不是人類的方式。
其男人和女人的行為和苦難的狀況,是人間其他男人和女人所根本不了解的。
讀者既看不到能與他進行的交流,也不能關注他通過想象的努力來安置自己的條件,因而,他的人物很少有自然的好奇心和同情心。
确實,我們都能感覺到亞當的不服從,我們都有像亞當那樣的原罪,都有像他一樣,被冒犯後必有的悲傷痛楚。
在天使落敗之後,我們有不安分和陰險狡詐的敵人;在禱告的精神下,我們有監護人和朋友;在人類的救贖中,我們希望自己被包括在其中;在天堂和地獄的描述中,當我們都寓居在這個不是恐怖就是福祉的區塊時,這些肯定能夠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
可是,這些真實太重要,難以稱之為新穎。
有人在我們嬰幼兒時已教給我們,有人把我們孤獨的思想與人間常見的談話混合在一起,習慣性地把它們交織于整個生活組織結構。
由于不是新的,人們心中不會引起不習慣的情緒:我們所知新的東西,常是在未學習它們之前,而那些什麼都不新奇的東西,不會讓我們驚訝。
這些恐怖場面所暗示的觀念,有些方面我們敬而回避,除非規定的時間要求與它們進行聯系。
從其他方面,我們畏縮恐懼,承認它們,僅是看作有益的行為,平衡一些我們的興趣和熱情。
這類恐懼形象阻止幻想的事業而非激勵它們。
愉悅和恐懼确實是詩歌天才的資源。
詩的愉悅至少要人類的想象才能構思和接受,而詩性的恐懼,隻有人類的力量和韌性才能抵制。
永恒的善良和邪惡,對智慧之翅膀太沉重。
思想下沉到它們之下,被動無助,滿足于平靜的信仰和謙卑的愛慕。
了解真實要采取不同的形式,通過一些新的中間形象來傳達思想。
這個彌爾頓已經嘗試,特别是以其豐富和生動的思想來表現。
無論誰考慮到,《聖經》提供給他的僅是極少的激進方式,他肯定會被作者構想的巨大行為所驚歎。
詩人擴展行動到如此廣大的範圍,讓它們分叉成如此多樣,僅是敬畏宗教,才限制其想象的放縱。
這部詩充分體現了學習和天賦結合的力量。
大量積累的材料,經過了判斷的消化與幻想,被藝術地結合在一起。
彌爾頓能夠随心所欲地選擇。
這些選擇不是來自自然就是來自故事,不是來自古代傳奇就是現代知識。
無論什麼他都能用來解釋和修飾其思想。
通過學習的提煉,通過想象的高飛,積累的知識已植入他的大腦中。
據說,他的陪伴者之一并不過分地誇耀他:我們讀《失樂園》,就像在讀一本宇宙知識的大書。
其原本的缺陷不能避免,而其缺少人間的趣味,總是能被人感到。
《失樂園》是這樣一部書,讀者敬佩之後放下,便忘記要拿起來再讀它。
沒有人希望它比實際長度還要長。
閱讀它是一種責任而非愉悅。
我們捧讀彌爾頓為教益,離手後頗感疲憊和沉重,要找其他令人愉快的事物。
我們離開這位導師,尋找同伴。
譯者補充:這篇傳記寫于1779年1月,六周後完成。
約翰生曾對馬龍編輯提到,已有太多過于甜膩的《彌爾頓傳》,他這篇傳記會有些不同的特性。
這導緻考珀認為,約翰生對彌爾頓太&ldquo不仁慈&rdquo。
帕蒂森幹脆稱約翰生為&ldquo文學土匪&rdquo,合謀&ldquo掃蕩彌爾頓的名望&rdquo。
蘭頓卻辯護,說未見約翰生對彌爾頓有&ldquo任何抱怨不公&rdquo。
當年彌爾頓如日中天難有陰影,情形如&ldquo文革&rdquo中對魯迅批評不得,借以聯想其古今中外
經過細緻的研究,我應有些滿意,此文不但能為芬頓先生那本文雅的傳記彙編節選本增加一些注釋,而且這個新叙述被認為很有必要,能與這部《彌爾頓詩集》協調。
約翰出身貴族家庭,祖上為牛津區的泰晤彌爾頓家族。
在約克和蘭開斯特的年代,有些家族失去祖業,至于哪個分支,我不清楚。
他們的後代沒有繼承約克的&ldquo白玫瑰&rdquo榮光。
他祖父名約翰,是肖特夫區的森林管理員、熱情的天主教徒。
因為他兒子放棄宗教,他被剝奪其繼承權。
彌爾頓父親名約翰,失去家業繼承權,依靠&ldquo代寫文書&rdquo為生。
他還有傑出的音樂技能。
其創作的許多曲子仍可看到。
因職業上有聲望而變得富有,退休後成為領地主。
也許有着非同尋常的文學才能―他兒子寫過最精美的拉丁文詩歌,題獻給他。
他與一位來自韋爾什區的卡斯通姓氏的貴族女子結婚,他們有兩個兒子:約翰是詩人,克裡斯托弗學習法律。
&hellip&hellip 詩人約翰,1608年12月9日早上約六七點,出生在其父位于布裡德街斯普雷伊格的住地。
他父親顯然十分關心其教育。
起初由湯姆斯·楊格任他的私塾老師。
楊格後來成為漢伯格英國商界的牧師。
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很出色,因為他的學生認為,值得寫一篇書信體挽歌懷念他。
彌爾頓被送到聖保羅學校,接受格利先生教育,十六歲後,到劍橋基督學院。
1624年2月12日,他成為那兒的一名公費生。
這時他已有非常傑出的拉丁文語言能力。
從首次寫作标明的日期看,他自诩熟悉大詩人波利特便是一個例子。
這也是他受到後世關注的早年文學創作才能的嶄露頭角。
不過,他這些青春果實早被許多詩人超越,特别是與他同時代的考利。
思想的力量不容易低估。
許多人早年的寫作雖超越彌爾頓,卻從未有達到如他《失樂園》那樣高度的作品。
從十五歲起到十六歲,他把兩首拉丁文&ldquo頌詩&rdquo譯為英韻文。
他雖認為值得大衆關注,卻未得到很大的反響。
這些作品在任何衆多的學校裡都能得到贊揚,卻沒能刺激好奇者。
許多挽歌寫于他十八歲時。
這些挽歌表明他閱讀羅馬作家作品時,有精緻的判斷力。
漢普登先生―一位希臘史學家波利比烏斯著作的翻譯者―告訴過我,在散文書信體複興後,彌爾頓是第一位以古典文雅的拉丁文寫詩歌的英國作家。
即使有些例外詩作,它們也是鳳毛麟角。
哈登和阿希瑪是伊麗莎白時代的驕傲。
他們也許在散文上有所成就,可在寫詩上的所有嘗試很快就引起嘲笑。
如果說在彌爾頓之前,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詩作,那也許是威廉姆·阿拉巴斯特的《羅克珊》①。
那些根據大學規定寫就的習作,有些在他成年後出版,自然引起贊賞,因為僅有少數人能展現出這樣的才華。
然而,有理由懷疑,他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沒有特别的迷戀。
他沒有得到獎學金,這件事已确定。
他被不友好對待不僅僅是個負面影響而已。
提及這些我雖内疚,可我擔心是真的,彌爾頓在大學受到肉體處罰和公開羞辱,成為最後這類學生中的一個。
正是有争議的敵對暴力,他受到人們反對,被大學開除。
這件事,他本人一直否認。
确實,證據不足。
&hellip&hellip 他正常取得學位。
1628年,取得文學學士;1632年,取得碩士學位。
他離開母校,對其沒有好感并疏遠―也許因為受他導師嚴厲的傷害,也許因為他反複無常的挑剔。
真實原因無法獲知,可這個校園影響終反映在其作品裡。
&hellip&hellip 離開大學後,他回到父親身邊,住在白金漢郡霍爾頓,在那裡度過五年。
在這期間,據說他讀遍希臘文和拉丁文作家的作品。
誰能告訴我們,這個對世界的廣泛閱讀理解會有什麼局限性呢?&hellip&hellip 1638年,他離開英格蘭,首先來到巴黎。
在斯丘達莫爾領主的幫助下,他有機會拜訪格羅蒂烏斯。
作為來自瑞典的基督教大使,他寓居法國宮廷。
緊接着他從巴黎匆忙到了意大利,以特别勤奮的精神學習語言和文學。
盡管有計劃趕快遊遍這個國家,他卻在佛羅倫薩居住了兩個月。
他在那兒加入研究院,寫出受到稱贊的作品。
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其高尚的思想,還證實其所希望:&ldquo通過創作和集中學習思考,我要在生活中占據一個位置,以強烈的自然傾向參與其中。
&rdquo他&ldquo也許要寫的東西暫留到以後,卻不願讓作品無聲息沉寂&rdquo&hellip&hellip 他由一位隐士陪同,從羅馬前往那不勒斯。
雖對這位同伴沒有多大期待,但通過其介紹,他認識了維拉侯爵曼索。
曼索過去一直是塔索的贊助人。
曼索很高興以抱歉措辭來恭維他的創作成就,除宗教外,稱道他的一切。
彌爾頓以拉丁文詩歌回敬他。
這首詩必定引起人們對英國文學精美絕倫的高度評價。
他計劃去西西裡島和希臘。
當聽說國王與國會主教間發生沖突時,他認為,在這個他的同胞們正為權力鬥争的期間,應趕緊回國而不是在外國遊樂中度過時光。
&hellip&hellip 我們雖敬仰彌爾頓,卻不應限制我們的觀察,應以某種歡欣審視他偉大的許諾和卑微的工作。
他匆忙回家,因為全國同胞正為自由鬥争。
在置身其中後,他的愛國熱情便在一間私校裡蒸發了。
對他這段生活時期,幾乎所有傳記作家都不願着墨渲染。
他們不願意看到彌爾頓被降格為一位小學老師。
确實,不可否認,他這時在教孩子們讀書。
有人發現,他什麼也沒教;有人揣測,他的動機是熱心宣傳知識和美德。
所有人都會說自己不知道真實的情況,卻原諒他的做法。
沒有智者會認為他這樣做是可恥的。
他父親此時雖還活着,得到的補貼卻很少。
為彌補不足,他靠誠實和有用的工作來維持生活。
&hellip&hellip 在四十七歲那年,意識到自己對外部的幹擾束手無策,他似乎喚起從前的願望,開始恢複他先前計劃的未來工作,寫三部大書:一部史詩,一部他國家的曆史,一部拉丁文詞典。
處于眼盲狀态②中,編纂詞典成為他所有寫作中最不切實際的一項,因為這要依靠持久和耐心的查驗以及材料收集。
雖失明後,他不可能着手,可這之前他總是在準備。
菲利普斯說:&ldquo幾乎到他去世。
草稿如此分散和不完整,不适合出版。
&rdquo拉丁文詞典最終在劍橋出版,編輯本使用過他收藏的三大本集子。
其後命運如何,已不可知。
編一部曆史書,要參考各類作者,他隻能靠其他人的眼睛來咨詢。
這既不容易也不太可能。
除要借助比通常所能獲得的更多技術和集中彙編的幫助外,依然存在參考和比較的困難。
這些困難阻止了彌爾頓的叙述。
在此時期,這件事雖非十分複雜,卻沒有很多作者要參與其中。
對于史詩創作的主題,經過更多的思考、&ldquo長期的選擇,遲來的開始&rdquo,他定格于&ldquo失樂園&rdquo上。
一個如此全面的設計,隻有成功才能做出公正判斷。
他考慮以詩贊頌亞瑟國王,曾在詩文中向曼索暗示過。
不過據芬頓說,亞瑟已被安排另一個命運。
&hellip&hellip 彌爾頓的文學才能無疑是偉大的。
他讀幾乎所有語言的文字,無論是高雅的還是粗俗的。
他不但熟讀希伯來語的兩種方言,還精通希臘文、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和西班牙文。
在拉丁文領域,他名列一流文學家和批評家之中,并非常勤奮地獲得意大利文化知識。
他最喜愛的書籍,通常是女兒讀給他聽。
他幾乎能背誦全部的《荷馬史詩》,其次是奧維德的《變形記》和歐裡庇得斯的悲劇。
他的一本《歐裡庇得斯文集》,為克拉多克先生友好贈送,現在我手上。
在書頁邊緣空白,雖有些他寫的邊注眉批,我卻未見其特别處。
英國最偉大的詩人,他認為是斯賓塞、莎士比亞和考利。
斯賓塞顯然是他的最愛。
莎士比亞我們很容易知道他會喜愛,就像其他讀者一樣。
我沒想到,考利這樣一個對卓越之見與其迥然不同的人,會得到他更多的贊許。
德萊頓有時拜訪他,而在彌爾頓心目中,他雖是優秀的韻律者,卻不是詩人。
他的宗教思想據說來自加爾文教派。
也許在他開始憎恨長老會教徒後,他試圖接近阿米紐教派。
在神學與統治關系上,他從不認為,自己可以遠離天主教或基督教。
然而,鮑迪烏斯③對伊拉斯莫斯④的評語可适用于他―&ldquo他在奔跑而非跟随&rdquo。
他重在譴責而非認同。
他與新教徒的名堂沒有任何聯系。
人們所了解的彌爾頓,知其不是什麼而非他是什麼。
他既不是羅馬教堂的教徒,也不是英國教堂的信衆。
不到教堂做禮拜是危險的。
宗教,得其獎賞很遙遠,而得其活力則靠信仰和意願。
信仰會在某種程度上輕易地從我們頭腦中閃過離去。
保持宗教,需要外在儀式,使其充滿活力和感染力,要明确的禮拜,同時需要榜樣教益的影響。
彌爾頓顯然有對基督真實的看法,有對《聖經》最為深刻的敬仰,不受任何異端邪說影響玷污。
他的一生證實其有天國直接或偶然代理人的信仰。
隻是一直到老,他也沒有進行任何可見的宗教禮拜儀式。
在打發的時光裡,他沒有一小時做祈禱,不管是單獨的還是與家人的禮拜。
他不僅忽略公衆場合的祈禱,還忽視一切禱告。
尋求他忽視的理由實無必要。
一個人應生活在他自己的喜好下,根據自身去判斷他的行為。
祈禱肯定不會被他認為是多餘的。
說他生活中無祈禱,難以證實,因為他學習《聖經》,沉思默想本身就是一個習慣性祈禱。
在其家庭中,忽視祈禱也許是一個錯誤,他為此過錯責備過自己,試圖糾正。
他的政治觀代表那些尖酸刻薄的共和黨人的看法。
為此,他不知道是否給出比這個更好的理由,即&ldquo人民政府最清廉;隻要推翻君主制,就能建立普通聯邦政府&rdquo。
這是個非常狹隘的政策,僅支持錢是最好的東西。
即便在這方面,也沒有去考慮,法庭的建立和開銷,其最大部分,僅是一種特殊的運轉。
錢經此運轉後,并沒有對民族發展有任何改進。
我擔心,彌爾頓的共和主義是建立在對偉大的嫉恨和對獨立的憤懑渴望之上,建立在不耐煩控制的暴躁和不屑于優越感的驕傲之中。
他憎恨國家的君主和教堂的主教。
他恨所有要求他服從的人。
值得懷疑的是,他占主導思想的渴望是要毀滅而非建設。
他像是厭惡權威,而非更多地熱愛自由。
據觀察,呼喊自由聲調最高的人,并不輕易給予人自由。
我們所知彌爾頓在家庭關系上的個性,十分嚴厲并獨斷專行。
他的家庭多由女人們構成。
在其書中,有像土耳其人那樣蔑視女人,把她們視為順從者和低等人的。
這方面他對自己女兒也未能破除不平等的等級。
他讓她們缺乏基本教育而承受沮喪無助的苦惱。
他認為,女人一生僅是屈從,而男人是反叛。
&hellip&hellip 在檢驗彌爾頓的詩作時,我應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少年時代的作品給予重視。
在他早年作品中,便有一種不值得稱頌的喜好:他把已經寫的詩作,決心保存起來,給大衆一個未完成的詩作。
他中止繼續寫下去,因為&ldquo他不滿意他所寫的&rdquo,假設他的讀者比他自己還苛刻。
這些揭開他未來意大利文、拉丁文和英文創作的序幕。
我不能假裝自己是一個意大利語批評家,可我聽到過一個有這方面資質的人對他這方面的價值做出的判斷。
拉丁詩文雖甜美優雅,他所提供的歡悅卻不過是對古代作家的精湛模仿,其措辭的純潔和韻律的和諧,勝于任何人的創新能力和情緒的活力。
無人與之有等同的價值。
挽歌勝于頌歌,而有些火藥味的叛國的作品,也許是多餘的。
而其早年的英語詩歌,盡管尚未達到《失樂園》的高度,卻已有證據顯示其傑出。
它們都是原創,不模仿,特性尚不突出。
若論與其他詩歌的不同,它們之間分歧更大,常以過于強烈的排斥性而突出。
詞語的組合是新的,可不能使人愉悅。
韻律和用詞是那麼特意組織,強力安排。
這些彌爾頓所寫早年生活的作品,從其手稿可見,它們精心構思,幸運地保存在劍橋大學。
在這些手稿裡,有不少小詩是他早年之作,随後加工修訂。
這些遺存表明卓越成就是如何獲得的。
人們希望詩文寫得行雲流水,先要學習他如何勤勉推敲。
出于對這位偉大詩人的美麗詩篇的敬佩,有人有時迫使自己對他的小詩做出虛假的肯定,讓自己先想到這個敬佩是獨一無二的。
所有短篇詩作,通常所能得到的是精巧和文雅。
彌爾頓從不學習以優雅方式作小詩的藝術。
他忽視柔和舒适這類中庸的優秀。
他是一頭&ldquo獅子&rdquo,對走來走去的&ldquo小家夥&rdquo無計可施。
&hellip&hellip 批評家通常認為,寫史詩的作家最有才華,最值得人們稱贊。
因為它要求組合安排所有的能力,而僅其中一種能力,就足以充分地寫好其他類别的詩作。
詩歌是娛樂與真實結合的藝術,以形象輔助理性。
史詩通過最愉悅人的概念,教導人們最重要的真實,因而以最感人的方式,叙述某些重大事件。
曆史提供給作家叙述的線索,而他要以高尚的藝術來改進和升華,以戲劇性能力賦予活力,以反省和預言方式表達多樣化。
道德家教他邪惡與美德的确切範圍和不同差别。
從處世原則和生活實踐中,詩人必須學習區别人物個性和情緒傾向,不管是單一還是複合的人格。
醫學、生理學給他提供人心解釋和軀體影像。
把所有這些學科放入詩歌創作,被要求有描繪自然和完成虛構的想象力。
此時他還不是詩人,還要獲得完整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所有短語的精巧上、在所有語詞的色彩上出類拔萃,還有學會把不同的韻律調出不同的聲響。
做到這一切,他才是個合格的詩人。
波索⑤有這樣的看法,詩人的首要任務是發現一個道德主旨,然後以傳奇人物的故事解釋并證實。
這個過程似乎僅是彌爾頓一人所為。
其他詩人的道德觀是偶然結果,而彌爾頓則是根本和固有的。
其最有用最艱巨的目的是&ldquo向人類表明上帝的公正&rdquo,表明宗教合理性和服從神聖法則的必要性。
要傳遞這個道德,需要一個傳奇故事,一個由技巧構造的叙述,以便刺激好奇者,驚醒期盼者。
在其長詩部分,彌爾頓被認為可媲美其他任何詩人。
他随事件展開,叙述人的敗落和那些附庸之流。
他把整個神學系統交織在一起,十分恰當,以至于每個部分看起來都很有必要。
幾乎無人希望,僅為人的快速行動過程而有必要将詩人的任何叙述縮短。
史詩的主題自然與重要&ldquo偉大&rdquo的事件關聯。
彌爾頓不是要毀滅一個城市、規劃一個殖民地或建立一個帝國。
他的主旨是世界的命運、天堂的革命和人間的改革。
根據上帝最高指令,抗拒反叛霸道的國王,推翻他們的霸權,懲罰他們的罪惡,創造一個合理生存的全新人類。
他們有初始的幸福和純真,他們喪失了永生,他們恢複了希望和平靜。
偉大的事件僅能被一個高尚尊嚴的人快速地完成或被其阻礙。
在彌爾頓的詩展示出的偉大面前,所有其他偉大都變得渺小。
他最虛弱的代理人,卻是人類最高貴最雄偉的代表、人類原始的祖先。
他的理論受到人類行動的認同。
在這些原理中,意願的正直或偏差,不僅決定了地面自然的狀況,還有所有未來全球居民生存的條件。
詩歌的其他代理人,主要人物若是輕描淡寫,會很不敬重。
其他的角色僅有微弱的能力。
最微弱者揮舞這些能力, 用整個領地的力量武裝自己。
全能上帝所控制的能力,可以限制他們夷為平地的廢墟,填補毀滅和迷亂造成的巨大延伸的空間。
他要展現人類如此超能的動機和行為,以至人類理性能檢驗它們或人類想象能表現它們。
這個任務,這位偉大詩人已進行并順利完成。
在檢驗史詩時,更多的關注通常集中在人物的個性上。
要檢驗《失樂園》,有個性的是那些天使和人類。
天使有善良和邪惡,人類有無辜和原罪。
在天使中,拉斐爾極具美德,溫和沉着、平易謙虛和自由交流,邁克爾則莊嚴和高傲。
許多人視他為隻關注個性尊嚴的天使。
神仆阿布迪爾和加百列,顯然偶爾以每個事件要求的身份出場。
阿布迪爾的孤獨忠誠,也被描寫得非常親切可愛。
邪惡天使的個性,在詩中最多樣化。
據艾迪生觀察,撒旦的情緒被給予&ldquo最高尚和最卑鄙的人性&rdquo。
克拉克譴責彌爾頓的不虔誠,有時借撒旦之口說出。
對這類思想,如他公正指出的,隻有根據人物個性的觀察,才能做出判斷,因為沒有好人願意允許壞人經過自己的口說出想法,哪怕僅持續片刻。
讓撒旦以反叛者身份說話,而任何這類表達又不玷污讀者的想象,這确實是彌爾頓創作的最大困難之一。
我隻能說,他以極大的幸運使自己解脫。
撒旦的演講,很少能給一個敬畏神的耳朵以痛苦之聲。
反叛的語言,不會與不屈服的語言同類。
撒旦的狠毒在傲慢和固執中冒起泡沫。
他的演講表現很一般,除他們的邪惡之外,尚無其他的冒犯。
天國反叛者的其他首領人物,在卷一卷二詩中被清晰地區别。
魔羅的兇猛個性,無論出現在戰場還是議會上,都保持确切的連貫一緻。
亞當和夏娃在他們天真無辜時被賦予的情緒,是無辜者才能具有和呈現出來的。
他們的愛純潔仁慈、相互尊重,他們的飲食毫不奢華,他們勤勉無須辛勞。
他們禱告上帝,充滿更多敬仰和感激的聲音。
他們有留下的果實,無須索取什麼;他們純潔天真,沒有什麼可懼怕的。
伴随愧疚,他們才有懷疑和不安,才有相互的指責和固執的自我防衛。
他們以疏遠的思想彼此相待。
他們敬畏他們的上帝,把他看作他們犯下罪惡的複仇者。
最終他們在他的仁慈下得到庇護,服軟悔改,化解仇恨于懇求。
在其倒下之前,亞當的優勢一直得到特意保持。
&ldquo可能性&rdquo和&ldquo奇異性&rdquo是普通史詩的兩個部分,批評者對此常給以深思熟慮。
《失樂園》幾乎無須特别地評說。
它包含神迹的曆史、創世和救贖的曆史。
它展示至高無上的力量和寬憫。
這種&ldquo可能性&rdquo很快轉為&ldquo奇異性&rdquo,&ldquo奇異性&rdquo就是&ldquo可能性&rdquo。
叙述的本質是真實。
因為真實不允許選擇,就像必要性,真實優先于規則。
對意外或偶然的情況而言,詩歌裡這些人類的事,有些例外可以允許,可是,支持真實的主要結構是不可改變的。
艾迪生公正地評價,稱這首詩主題的性質,使它優于其他所有詩人,它有普遍和持久的趣味性。
所有人,經曆過所有世紀,都會有亞當和夏娃那樣的感受,必須分享那延及自身的善與惡。
&ldquo結構&rdquo,亞裡士多德所稱的術語,意味着超能力的偶然介入。
這是另一個批評家評論的豐富題目,這裡卻無讨論的空間,因為每件事都在天國的明示下立即辦成。
規則迄今被遵從,沒有行動能用任何其他方式去完成。
&ldquo插曲&rdquo,我認為僅有兩種,一種包含在拉斐爾關于天國戰争的看法中,一種是邁克爾預示這個世界發生變化的叙說。
兩個插曲都與偉大行動緊密聯系。
一個對亞當是必要的警告,另一個是對他的慰藉。
詩歌&ldquo全面性&rdquo或&ldquo完整性&rdquo的設計,沒有什麼問題可提出來加以反對。
這首詩非常清晰地呈現了亞裡士多德所要求的&ldquo開頭、中間和結尾&rdquo。
也許沒有同等長度的詩歌,在被裁短一些後,不會導緻其沒有明顯的損害。
這裡沒有墓地葬禮的遊戲,也沒有對一個盾牌的冗長叙述。
簡短的偏題出現在卷三、卷七和卷九的開頭,無疑有些多餘,可誰會把這些美麗的多餘剔除呢?誰不希望《伊利亞特》作者多說點自己來滿足未來時代的讀者呢?也許沒有什麼能比那些外在多餘的文字段落更經常受到閱讀或關注。
由于詩歌的目的是愉悅,讓所有人都感到愉快的詩歌,不會沒有詩性。
無論詩的行動是否應被嚴格限制在一個主旨方面,這類詩是否可以被适當地界定為英雄史詩,問題的關鍵是,讀者會提出誰是英雄的質疑。
因為他們的判斷原則,來自書本而非理性。
彌爾頓僅以《失樂園》為題寫詩,卻稱之為&ldquo英雄的頌歌&rdquo。
德萊頓有些任性和草率地否認亞當是英雄,因為他被戰敗。
可是,除了建功立業外,沒有什麼理由認為英雄不應該是倒黴的。
因為成功和美德不會必然地結合在一起。
&ldquo卡圖&rdquo是盧坎詩歌的英雄,可盧坎的權威不會因昆體良⑥的評判而遭到打擊。
無論如何,如果成功是必要的,亞當受的欺詐最後會被粉碎。
亞當還原複生受到造物主的寵信,因而能确保他回歸與人類為伍。
讨論詩的&ldquo計劃&rdquo和&ldquo結構&rdquo之後,應當檢驗它的構成部分―&ldquo情緒&rdquo和&ldquo措詞&rdquo。
在&ldquo情緒&rdquo以人類方式或适合其人物個性的方式表達出來時,大部分是合理的、無可置疑的。
那些包含道德教訓和謹慎原則的精彩段落很罕見。
此詩的原始結構是,亞當、夏娃&ldquo堕落&rdquo之前,沒有人類的方式能給人類的行為任何幫助。
它的目的是提升思想,超越人間的關懷喜愛,贊揚不屈不撓。
亞必疊以此堅持他特有的美德,反對大衆的嘲諷。
這些美德能适用于所有的時代。
拉斐爾對亞當在行星運轉之後的好奇的責備以及亞當的回答,也許信心十足地反對所有詩人要傳遞的任何生活規則。
思考常在情景進展中出現。
這些思考隻能由在最高程度的熱心行動中的想象而産生。
這些素材要靠不斷學習和無窮的好奇心去提供。
彌爾頓的思想熱度使他的學問升華,使他随手把其知識和精神寫進詩裡,與粗俗部分劃清界限。
彌爾頓從整體範圍考慮創世紀,因而他的描寫有淵博的學識。
他習慣于不受限制的放任想象,因而他的觀念是寬泛的,他的詩性品質是崇高的。
他有時醉心于優雅,可他的基本能力是描寫偉大。
他有時精心掩飾,可他的自然港灣是崇高巨大。
他能在讀者要求歡愉時提供歡愉,但讓讀者驚訝才是他的特殊本事。
他似乎對自己的天賦非常了解,知道什麼是自然賦予他的比其他人更多的慷慨。
他有展現巨大、光輝耀眼、憂郁深沉、恐慌的種種能力,因而,他選擇的主旨太大,難以言盡。
在這個主題上,他的幻想也許被厭惡,可他的誇飾炫耀卻不受責怪。
自然的狀态和生活的發展,不能滿足他的偉大的奢求。
畫一個物體,要求細心觀察,用記憶而非想象。
彌爾頓的喜悅,是在盡可能寬廣的地區遊戲。
現實對他的思想來說是太狹窄的場景。
他要讓自己的能力去發現、進入一個僅有想象才能旅行的世界。
他開心地構造一個全新的存在方式,給超人神靈提供情緒和行動,追溯地獄的忠告,陪伴天國的合唱。
&hellip&hellip 如同任何人的作品都有錯誤和缺陷,發現《失樂園》的缺陷和錯誤,是公正批評家的任務。
在展現彌爾頓的美麗傑出時,我沒有做大段長篇的摘引,因為要選擇優美段落會沒有盡頭。
同樣我也應以一般方式提到那些看起來值得批評的詩句的失誤。
如果會有損彌爾頓的名譽,在某種程度上貶低我們國家的聲望,有哪個英國人會高興看到這些摘錄的段落句子呢。
我的批評原則不放過那些頻繁出現的用語的不準确。
貝特利⑦也許比詩人有更好的語法規則能力,他常發現這些不準确,有時也會忽視不見。
他将之歸咎于修訂者的蓄意所為,因為彌爾頓的失明迫使其雇用修訂者。
如果他認為這是真的,這個假設是草率而無根據的。
據說他私下裡允許其用語不當虛假,這是卑鄙而有害的。
《失樂園》的構思有它的缺陷。
其構成既不是人類的行動,也不是人類的方式。
其男人和女人的行為和苦難的狀況,是人間其他男人和女人所根本不了解的。
讀者既看不到能與他進行的交流,也不能關注他通過想象的努力來安置自己的條件,因而,他的人物很少有自然的好奇心和同情心。
确實,我們都能感覺到亞當的不服從,我們都有像亞當那樣的原罪,都有像他一樣,被冒犯後必有的悲傷痛楚。
在天使落敗之後,我們有不安分和陰險狡詐的敵人;在禱告的精神下,我們有監護人和朋友;在人類的救贖中,我們希望自己被包括在其中;在天堂和地獄的描述中,當我們都寓居在這個不是恐怖就是福祉的區塊時,這些肯定能夠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
可是,這些真實太重要,難以稱之為新穎。
有人在我們嬰幼兒時已教給我們,有人把我們孤獨的思想與人間常見的談話混合在一起,習慣性地把它們交織于整個生活組織結構。
由于不是新的,人們心中不會引起不習慣的情緒:我們所知新的東西,常是在未學習它們之前,而那些什麼都不新奇的東西,不會讓我們驚訝。
這些恐怖場面所暗示的觀念,有些方面我們敬而回避,除非規定的時間要求與它們進行聯系。
從其他方面,我們畏縮恐懼,承認它們,僅是看作有益的行為,平衡一些我們的興趣和熱情。
這類恐懼形象阻止幻想的事業而非激勵它們。
愉悅和恐懼确實是詩歌天才的資源。
詩的愉悅至少要人類的想象才能構思和接受,而詩性的恐懼,隻有人類的力量和韌性才能抵制。
永恒的善良和邪惡,對智慧之翅膀太沉重。
思想下沉到它們之下,被動無助,滿足于平靜的信仰和謙卑的愛慕。
了解真實要采取不同的形式,通過一些新的中間形象來傳達思想。
這個彌爾頓已經嘗試,特别是以其豐富和生動的思想來表現。
無論誰考慮到,《聖經》提供給他的僅是極少的激進方式,他肯定會被作者構想的巨大行為所驚歎。
詩人擴展行動到如此廣大的範圍,讓它們分叉成如此多樣,僅是敬畏宗教,才限制其想象的放縱。
這部詩充分體現了學習和天賦結合的力量。
大量積累的材料,經過了判斷的消化與幻想,被藝術地結合在一起。
彌爾頓能夠随心所欲地選擇。
這些選擇不是來自自然就是來自故事,不是來自古代傳奇就是現代知識。
無論什麼他都能用來解釋和修飾其思想。
通過學習的提煉,通過想象的高飛,積累的知識已植入他的大腦中。
據說,他的陪伴者之一并不過分地誇耀他:我們讀《失樂園》,就像在讀一本宇宙知識的大書。
其原本的缺陷不能避免,而其缺少人間的趣味,總是能被人感到。
《失樂園》是這樣一部書,讀者敬佩之後放下,便忘記要拿起來再讀它。
沒有人希望它比實際長度還要長。
閱讀它是一種責任而非愉悅。
我們捧讀彌爾頓為教益,離手後頗感疲憊和沉重,要找其他令人愉快的事物。
我們離開這位導師,尋找同伴。
譯者補充:這篇傳記寫于1779年1月,六周後完成。
約翰生曾對馬龍編輯提到,已有太多過于甜膩的《彌爾頓傳》,他這篇傳記會有些不同的特性。
這導緻考珀認為,約翰生對彌爾頓太&ldquo不仁慈&rdquo。
帕蒂森幹脆稱約翰生為&ldquo文學土匪&rdquo,合謀&ldquo掃蕩彌爾頓的名望&rdquo。
蘭頓卻辯護,說未見約翰生對彌爾頓有&ldquo任何抱怨不公&rdquo。
當年彌爾頓如日中天難有陰影,情形如&ldquo文革&rdquo中對魯迅批評不得,借以聯想其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