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後記(1)
關燈
小
中
大
《美學理論》的口授初稿完成于1967年12月25日。
這則日記似乎還隻是一種預計或設想;因為兩周之後,也就是1968年1月8日,阿多諾在一封信中寫道:&ldquo初稿近乎完成。
&rdquo最後在1968年1月24日他又寫道:&ldquo與此同時,我的主要美學論著初稿已經脫手。
&rdquo 除了導論部分之外,口授初稿分為7章;題名為&ldquo情境&rdquo&ldquo藝術曾是何物或論原始曆史&rdquo&ldquo唯物論&rdquo&ldquo唯名論&rdquo&ldquo社會&rdquo&ldquo标語&rdquo以及&ldquo形而上學&rdquo。
除了幾個段落之外,1961年的初拟文本,幾乎全被納入新的文稿之中。
可以看出,阿多諾的第二稿,與現在發表的版本并無多少相似之處。
這裡我們将再次援引阿多諾的一封信,他在此信中專門談到一般的修改問題和前後兩部初稿的關系問題。
他曾這樣寫道:&ldquo&hellip&hellip在我看來,第二稿總是決定性的,而第一稿僅僅是彙集素材而已。
&hellip&hellip第一稿總是一種有組織結構的自我欺騙之作;而在第二稿裡,我自己潛入其中,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了批評。
我發現這種做法頗有成效。
&rdquo在阿多諾以批評方式來修改《美學理論》的手稿時,他感到自己面臨一種常有的困境,那就是他不滿意自己撰寫的第二稿。
第二稿脫手後,寫作再次停頓。
阿多諾轉而去撰寫一些約稿,譬如在&ldquo第十六屆德國社會學家會議&rdquo上的主要講演稿,以及《德國社會學界的實證主義争論》(ThePositivistDisputeinGermanSociology)一書的導言等等。
與此同時,阿多諾正在撰寫一部專論貝爾格的著作。
對于這些影響其&ldquo主要任務&rdquo、使其分散精力的事情,阿多諾從無怨言;他反而視其為具有積極作用的有益之事。
此外,他還花掉大量時間,同參與抗議活動的學生一起讨論問題;與此同時,他還進而涉足大學政治。
同學生讨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所撰寫的《理論與實踐旁注》(&ldquoMarginalienzuTheorieundPraxis&rdquo)一文,而涉足大學政治則純屬浪費時間和精力。
直到1968年9月初,《美學理論》一書的寫作修改工作才重新開始。
首先,阿多諾對第二稿的全文作了批評性注釋,這是進行實際修改工作所邁出的第一步。
其次,阿多諾親筆修改的部分連同口授原文被打印成稿。
在最後一次審校過程中,他逐句作了訂正,幾乎無一不改。
在此階段,即從1968年10月8日始,他放棄了章節的設置構架,取而代之的則是連貫的文本,以分段落設标題為形式。
該文本于1969年3月5日完成。
早期初稿中有三章未被收入正文。
&ldquo标語&rdquo與&ldquo情境&rdquo兩章在3月份再次予以修改,而&ldquo形而上學&rdquo一章則于5月14日審訂完畢。
在随後數周裡,諸多段落逐一寫出,最後一段于1969年6月16日脫稿。
據說,這些段落旨在補充正文,或者旨在取代原有那些阿多諾尚不滿意的論述。
《美學理論》的出版形式,無疑适合原作意圖。
該書終究與其屬于殘篇這一事實沒有多大關系。
在審訂第二稿期間,阿多諾遇到始料不及的問題,也就是涉及論著組織結構和形式與内容之關系等一些問題。
其通信函件表明,阿多諾充分意識到這些問題。
他曾這樣寫道:&ldquo饒有趣味的是,思想内容在我看來對其形式是有影響的。
我一向知道而且期望這一點。
可是現在,我對所發生的這種影響依然驚訝不已。
我自己那個沒有哲學&lsquo第一物&rsquo的定理,又返回來困擾着我。
我受到很大誘惑,無法繼續建構一個具有常見秩序方式的理性思維的宇宙。
于是,我隻好把一系列部分組合物彙集在一起,并根據同一軸心的思想将其加以編排,使其具有同樣的分量和關聯性。
此稿作為部分組合物的星叢,而非逐一鍊接的序列,定會産生意義。
&rdquo在另一封信裡,阿多諾還對他在撰寫《美學理論》時所遇到的表現形式問題作過如下描述:&ldquo大凡論著,幾乎總是以命題講章、分節立論為特征,我的書也包括在内,從第一部到第二部、第三部&hellip&hellip直到《否定的辯證法》皆如此。
但就《美學理論》一書而言,上述寫作進程全不适用了。
這部書必須從同一軸心出發來寫,這就要求處于并列關系的各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分量,并将它們圍繞一個引力中心加以編排,該引力中心是各部分通過各自的星叢予以表現的。
&rdquo 《美學理論》一書的最後那份手稿,原本就存在一些有關并列表述模式的問題,這是客觀上決定的:這些問題反映出對待客觀性的思想立場。
阿多諾在哲學上的并列表述法(parataxis),指望實現在
這則日記似乎還隻是一種預計或設想;因為兩周之後,也就是1968年1月8日,阿多諾在一封信中寫道:&ldquo初稿近乎完成。
&rdquo最後在1968年1月24日他又寫道:&ldquo與此同時,我的主要美學論著初稿已經脫手。
&rdquo 除了導論部分之外,口授初稿分為7章;題名為&ldquo情境&rdquo&ldquo藝術曾是何物或論原始曆史&rdquo&ldquo唯物論&rdquo&ldquo唯名論&rdquo&ldquo社會&rdquo&ldquo标語&rdquo以及&ldquo形而上學&rdquo。
除了幾個段落之外,1961年的初拟文本,幾乎全被納入新的文稿之中。
可以看出,阿多諾的第二稿,與現在發表的版本并無多少相似之處。
這裡我們将再次援引阿多諾的一封信,他在此信中專門談到一般的修改問題和前後兩部初稿的關系問題。
他曾這樣寫道:&ldquo&hellip&hellip在我看來,第二稿總是決定性的,而第一稿僅僅是彙集素材而已。
&hellip&hellip第一稿總是一種有組織結構的自我欺騙之作;而在第二稿裡,我自己潛入其中,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了批評。
我發現這種做法頗有成效。
&rdquo在阿多諾以批評方式來修改《美學理論》的手稿時,他感到自己面臨一種常有的困境,那就是他不滿意自己撰寫的第二稿。
第二稿脫手後,寫作再次停頓。
阿多諾轉而去撰寫一些約稿,譬如在&ldquo第十六屆德國社會學家會議&rdquo上的主要講演稿,以及《德國社會學界的實證主義争論》(ThePositivistDisputeinGermanSociology)一書的導言等等。
與此同時,阿多諾正在撰寫一部專論貝爾格的著作。
對于這些影響其&ldquo主要任務&rdquo、使其分散精力的事情,阿多諾從無怨言;他反而視其為具有積極作用的有益之事。
此外,他還花掉大量時間,同參與抗議活動的學生一起讨論問題;與此同時,他還進而涉足大學政治。
同學生讨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所撰寫的《理論與實踐旁注》(&ldquoMarginalienzuTheorieundPraxis&rdquo)一文,而涉足大學政治則純屬浪費時間和精力。
直到1968年9月初,《美學理論》一書的寫作修改工作才重新開始。
首先,阿多諾對第二稿的全文作了批評性注釋,這是進行實際修改工作所邁出的第一步。
其次,阿多諾親筆修改的部分連同口授原文被打印成稿。
在最後一次審校過程中,他逐句作了訂正,幾乎無一不改。
在此階段,即從1968年10月8日始,他放棄了章節的設置構架,取而代之的則是連貫的文本,以分段落設标題為形式。
該文本于1969年3月5日完成。
早期初稿中有三章未被收入正文。
&ldquo标語&rdquo與&ldquo情境&rdquo兩章在3月份再次予以修改,而&ldquo形而上學&rdquo一章則于5月14日審訂完畢。
在随後數周裡,諸多段落逐一寫出,最後一段于1969年6月16日脫稿。
據說,這些段落旨在補充正文,或者旨在取代原有那些阿多諾尚不滿意的論述。
《美學理論》的出版形式,無疑适合原作意圖。
該書終究與其屬于殘篇這一事實沒有多大關系。
在審訂第二稿期間,阿多諾遇到始料不及的問題,也就是涉及論著組織結構和形式與内容之關系等一些問題。
其通信函件表明,阿多諾充分意識到這些問題。
他曾這樣寫道:&ldquo饒有趣味的是,思想内容在我看來對其形式是有影響的。
我一向知道而且期望這一點。
可是現在,我對所發生的這種影響依然驚訝不已。
我自己那個沒有哲學&lsquo第一物&rsquo的定理,又返回來困擾着我。
我受到很大誘惑,無法繼續建構一個具有常見秩序方式的理性思維的宇宙。
于是,我隻好把一系列部分組合物彙集在一起,并根據同一軸心的思想将其加以編排,使其具有同樣的分量和關聯性。
此稿作為部分組合物的星叢,而非逐一鍊接的序列,定會産生意義。
&rdquo在另一封信裡,阿多諾還對他在撰寫《美學理論》時所遇到的表現形式問題作過如下描述:&ldquo大凡論著,幾乎總是以命題講章、分節立論為特征,我的書也包括在内,從第一部到第二部、第三部&hellip&hellip直到《否定的辯證法》皆如此。
但就《美學理論》一書而言,上述寫作進程全不适用了。
這部書必須從同一軸心出發來寫,這就要求處于并列關系的各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分量,并将它們圍繞一個引力中心加以編排,該引力中心是各部分通過各自的星叢予以表現的。
&rdquo 《美學理論》一書的最後那份手稿,原本就存在一些有關并列表述模式的問題,這是客觀上決定的:這些問題反映出對待客觀性的思想立場。
阿多諾在哲學上的并列表述法(parataxis),指望實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