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種姓秩序的宗教救贖意義
關燈
小
中
大
臨死時通過純粹儀式性且最為便捷的辦法,亦即念誦一定的咒文(即使是無意識地,或經由他人,甚或是敵人)。
相反的,一般而言,沒有任何的儀式手段和任何(現世的)作為可以讓人逃離再生與再死。
疾病、殘缺、貧窮,一言以蔽之,人生所畏懼者,不管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都是個人要自行負責的結果,就巫術意義而言即是惡行的果報&mdash&mdash這原是世界普遍的一種想法,然而在此卻被推究到極緻,亦即人的整個命運無非是由個人的所作所為決定的。
由于倫理報應會在此生此世實現的想法和實際的觀察大有出入,結果導緻輪回思想之徹底形态的出現。
這個在婆羅門手上完成并且原先顯然帶有密教意味的教義即是:前世的功德與過惡決定現世的命運,現世的功德與過惡決定來世的命運;人在生與死的無盡循環當中,命運全然操之于個人的所作所為。
這就是業報教義的最徹底形式。
當然,根據文獻,特别是碑文上的記載,此種極端的觀念并不是一直都貫徹到底的。
自古流傳下來的葬禮&mdash&mdash隻要人們想以此來左右死者之命運的話&mdash&mdash即與此觀念相矛盾。
此外,和基督教的情形一樣,人們期望以祈禱、供奉、捐獻和興土木的方式來增進祖上的功德并改善其未來的命運。
然而凡此種種,以及其他觀念的類似遺緒,都隻是體現了下列的這個事實:個人不斷地企圖改善自己再生之際的命運。
碑文上就是這麼記載的。
人們供奉犧牲與捐獻興築,想在來世享有和現世一樣或比現世更好的生活狀況,例如再生而有同樣的妻子或同樣的兒子;王後貴妃則希望再生而有類似現世這樣的尊貴地位。
由此,顯現出與種姓秩序決定性的關聯。
個人的種姓地位絕非偶然。
&ldquo出生的偶然性&rdquo,是傳統主義的儒教的命運信仰與西方的社會改革思想共通的一種社會批判觀念,在印度幾乎完全沒有。
個人生在什麼種姓,是其前生的作為所緻。
比起其選擇(套句德國的玩笑話說)&ldquo生父生母&rdquo的态度來,個别的印度教徒實際上可以說更加&ldquo在意&rdquo或&ldquo不在意&rdquo其所屬種姓的選擇,當一個虔信的印度教徒看見一個不淨的種姓成員處于悲慘狀況時,隻會這麼想:這個人必有許許多多前世的罪過要補償[4]。
不過,事情的反面是:一個不淨種姓的成員也會想要以符合種姓禮儀的模範生活來換取其再生之際更好的社會機運。
至于今生,逃離現存種姓是絕對無望的,至少沒希望往上爬升,因為無法擺脫且循環不已的業報因果關系呼應着永恒的世界、永恒的生命,特别是,永恒的種姓秩序。
真正的印度教教義沒有所謂的&ldquo世界末日&rdquo。
根據一般廣為流傳的教義,世界也有回歸到混沌狀态的時期,有如日耳曼人的&ldquo諸神的黃昏&rdquo,隻不過很快地就再度開始輪回不已。
諸神和人類一樣都不是&ldquo不死&rdquo的。
有的教義認為,人也可以因超高的德行而轉生為神,例如因陀羅(Indra),不過這也隻是個變易且可替代的人格的一個名稱罷了。
盡管個個虔信的印度教徒并不盡然明了此種業報教義&mdash&mdash曆史上所曾經出現過的最徹底的一種神義論,認為世界是不斷地變易于一個嚴密合理的、一切取決于倫理的宇宙之中&mdash&mdash的種種堂而皇之的前提假設,然而這并無礙于其實際效應的問題,亦即我們此處所關懷的問題。
他(虔信的印度教徒)被鎖定在一個唯有通過此種理念關聯才具有意義的機制之中,這樣的歸結制約着他的行動。
《共産黨宣言》的結尾說:&ldquo無産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鍊。
他們獲得的将是整個世界。
&rdquo對低等種姓的虔敬印度教徒而言,亦是如此。
他們可以獲得&ldquo世界&rdquo,甚至是天上的世界,他們也可以變成刹帝利、婆羅門,甚至成為天人或一個神&mdash&mdash隻不過,不在今生今世,而在來生來世,一個和今世一樣的世界秩序裡。
種姓的秩序與位階是永恒的(按照教義),就像天體的運行及物種與人種之間的差異。
想要破壞它,是無謂的。
轉生的結果,人可能變成生存在&ldquo狗的肚腸中的一條蟲&rdquo,不過,依其行止,他也可能向上轉生于一個王後和婆羅門女子的子宮裡。
隻是,其絕對的前提是在今生嚴格履行種姓義務,并回避禮儀上的重大過失&mdash&mdash特别是試圖逃離其種姓。
原始基督教的來世論所提出的&ldquo堅守個人的職業(Beruf)&rdquo[5],以及&ldquo忠誠守分&rdquo的想法,緊密地聯結于印度教之再生應許的教義,其緊密的程度是其他任何&ldquo機體論的&rdquo社會倫理所不能比的。
因為,在印度教裡,職業的固守并不是像基督教
相反的,一般而言,沒有任何的儀式手段和任何(現世的)作為可以讓人逃離再生與再死。
疾病、殘缺、貧窮,一言以蔽之,人生所畏懼者,不管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都是個人要自行負責的結果,就巫術意義而言即是惡行的果報&mdash&mdash這原是世界普遍的一種想法,然而在此卻被推究到極緻,亦即人的整個命運無非是由個人的所作所為決定的。
由于倫理報應會在此生此世實現的想法和實際的觀察大有出入,結果導緻輪回思想之徹底形态的出現。
這個在婆羅門手上完成并且原先顯然帶有密教意味的教義即是:前世的功德與過惡決定現世的命運,現世的功德與過惡決定來世的命運;人在生與死的無盡循環當中,命運全然操之于個人的所作所為。
這就是業報教義的最徹底形式。
當然,根據文獻,特别是碑文上的記載,此種極端的觀念并不是一直都貫徹到底的。
自古流傳下來的葬禮&mdash&mdash隻要人們想以此來左右死者之命運的話&mdash&mdash即與此觀念相矛盾。
此外,和基督教的情形一樣,人們期望以祈禱、供奉、捐獻和興土木的方式來增進祖上的功德并改善其未來的命運。
然而凡此種種,以及其他觀念的類似遺緒,都隻是體現了下列的這個事實:個人不斷地企圖改善自己再生之際的命運。
碑文上就是這麼記載的。
人們供奉犧牲與捐獻興築,想在來世享有和現世一樣或比現世更好的生活狀況,例如再生而有同樣的妻子或同樣的兒子;王後貴妃則希望再生而有類似現世這樣的尊貴地位。
由此,顯現出與種姓秩序決定性的關聯。
個人的種姓地位絕非偶然。
&ldquo出生的偶然性&rdquo,是傳統主義的儒教的命運信仰與西方的社會改革思想共通的一種社會批判觀念,在印度幾乎完全沒有。
個人生在什麼種姓,是其前生的作為所緻。
比起其選擇(套句德國的玩笑話說)&ldquo生父生母&rdquo的态度來,個别的印度教徒實際上可以說更加&ldquo在意&rdquo或&ldquo不在意&rdquo其所屬種姓的選擇,當一個虔信的印度教徒看見一個不淨的種姓成員處于悲慘狀況時,隻會這麼想:這個人必有許許多多前世的罪過要補償[4]。
不過,事情的反面是:一個不淨種姓的成員也會想要以符合種姓禮儀的模範生活來換取其再生之際更好的社會機運。
至于今生,逃離現存種姓是絕對無望的,至少沒希望往上爬升,因為無法擺脫且循環不已的業報因果關系呼應着永恒的世界、永恒的生命,特别是,永恒的種姓秩序。
真正的印度教教義沒有所謂的&ldquo世界末日&rdquo。
根據一般廣為流傳的教義,世界也有回歸到混沌狀态的時期,有如日耳曼人的&ldquo諸神的黃昏&rdquo,隻不過很快地就再度開始輪回不已。
諸神和人類一樣都不是&ldquo不死&rdquo的。
有的教義認為,人也可以因超高的德行而轉生為神,例如因陀羅(Indra),不過這也隻是個變易且可替代的人格的一個名稱罷了。
盡管個個虔信的印度教徒并不盡然明了此種業報教義&mdash&mdash曆史上所曾經出現過的最徹底的一種神義論,認為世界是不斷地變易于一個嚴密合理的、一切取決于倫理的宇宙之中&mdash&mdash的種種堂而皇之的前提假設,然而這并無礙于其實際效應的問題,亦即我們此處所關懷的問題。
他(虔信的印度教徒)被鎖定在一個唯有通過此種理念關聯才具有意義的機制之中,這樣的歸結制約着他的行動。
《共産黨宣言》的結尾說:&ldquo無産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鍊。
他們獲得的将是整個世界。
&rdquo對低等種姓的虔敬印度教徒而言,亦是如此。
他們可以獲得&ldquo世界&rdquo,甚至是天上的世界,他們也可以變成刹帝利、婆羅門,甚至成為天人或一個神&mdash&mdash隻不過,不在今生今世,而在來生來世,一個和今世一樣的世界秩序裡。
種姓的秩序與位階是永恒的(按照教義),就像天體的運行及物種與人種之間的差異。
想要破壞它,是無謂的。
轉生的結果,人可能變成生存在&ldquo狗的肚腸中的一條蟲&rdquo,不過,依其行止,他也可能向上轉生于一個王後和婆羅門女子的子宮裡。
隻是,其絕對的前提是在今生嚴格履行種姓義務,并回避禮儀上的重大過失&mdash&mdash特别是試圖逃離其種姓。
原始基督教的來世論所提出的&ldquo堅守個人的職業(Beruf)&rdquo[5],以及&ldquo忠誠守分&rdquo的想法,緊密地聯結于印度教之再生應許的教義,其緊密的程度是其他任何&ldquo機體論的&rdquo社會倫理所不能比的。
因為,在印度教裡,職業的固守并不是像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