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義與儀式

關燈
一個名稱,而被視同為毗濕奴神。

    《薄伽梵歌》為此派的聖典,而此派的教義與基督教和淨土宗多有類似之處。

    &mdash&mdash譯注 [3]Mleccha,音譯為彌戾車、彌離車、蜜列車,意譯邊地、邊夷無知者、卑賤、垢濁種、奴中奴,泛指邊地之卑賤種族。

    梵語原指&ldquo言語不分明者&rdquo&mdash&mdash如中文所說的&ldquo南蠻舌之人&rdquo,古希臘人稱呼希臘以外的人或事物為&ldquobarbarous&rdquo(&ldquobarbarian&rdquo[&ldquo野蠻人&rdquo]一詞即自此而來)&mdash&mdash引申指頑愚卑賤之種族,相傳該族居住在印度西方或北方。

    &mdash&mdash譯注 [4]史曼爾塔派為印度教之一派,特别注重實行聖傳(Smrti),尤其是《家庭經》(Grihya-sūtra),于家庭内實修種種簡明之祭祀儀禮,後擴大成為一派流行。

    其特色為禮拜五神:毗濕奴(Visnu)、濕婆(?iva)、杜迦(Durgā)、太陽神(Sūrya)、智慧學問之神(Gane?a),即以五所供養為日常祈禱。

    其宗教性之實修,系以六派哲學中之彌曼差學派之教說為基礎;哲學性之教理,則以吠檀多學派商羯羅(?ankara)之&ldquo不二一元&rdquo說為依據。

    &mdash&mdash譯注 [5]意指古來确定而傳于後世的傳統道理。

    &mdash&mdash譯注 [6]此種情形在古碑文資料裡已有所記載。

    有個國王整修祖先所建的宗教建築(706),因而提到他的一個祖先是毗濕奴信徒,另一個是濕婆信徒,而孫子和曾孫則是薄伽梵派(Durgā或Lakschmi)的信徒。

     [7]亦即陀羅尼(dhārani)、咒、明等。

    此詞之起源本系表思維之工具,亦即&ldquo文字&rdquo、&ldquo語言&rdquo之意,特指對神、鬼等所發之神聖語句,唱誦曼陀羅之風,印度自古以來即很盛行,由吠陀經典即可見一斑。

    &mdash&mdash譯注 [8]Shringeri為南印度邁索爾(Mysore)地方的一個僧院,相傳是由吠檀多派(Vedānta)的大學者商羯羅(?ankara,約700&mdash750)所創立,爾後成為商羯羅之絕對不二論哲學系統的中心地。

    &mdash&mdash譯注 商羯羅是印度正統的吠檀多派的哲學家,他遍曆諸國,攻破論敵,并創立教團以弘揚自己的學說。

    他留下許多著作,其中《吠檀多經注解》是現存最古老的注解。

    他的哲學被稱為&ldquo絕對不二論&rdquo,至今仍為印度思潮的主流。

    &mdash&mdash譯注 吠檀多派是印度六派哲學中最有力量的一支。

    吠檀多之意為&ldquo吠陀聖典之終極&rdquo、&ldquo吠陀之究極旨趣&rdquo,具體而言是指《奧義書》。

    此一學派對《奧義書》所含的教說進行解釋,将之體系化,故被稱為吠檀多派。

    其開山始祖雖為公元前1世紀左右的跋多羅衍那(Bādarāyana),但此派之根本聖典《梵經》直至5世紀左右才編成,以此确立其根本的哲學立場。

    《梵經》後來亦稱為《吠檀多經》或《根本思維經》。

    吠檀多派反對持精神與物質二元論的數論派哲學,而以梵為宇宙之唯一絕對終極原因之一元論為《奧義書》之中心論題,目标在于對梵的考究以得解脫。

    其後,此派出現許多優秀的注釋家與哲學家,逐漸衍生出衆多立場互異的派别,其中,以主張&ldquo絕對不二論&rdquo的商羯羅派、&ldquo有限不二論&rdquo的羅摩拏遮(Rāmānuja,1055&mdash1137)派、&ldquo二元論&rdquo的摩陀婆(Madhva,1197&mdash1276)派為代表。

    &mdash&mdash譯注 [9]承傳商羯羅學問的僧院院長被尊稱為商羯羅阿阇梨,此種大師受到印度傳統讀書人最高的崇敬。

    Schri則為尊敬祝福之意。

    &mdash&mdash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