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乘佛教
關燈
小
中
大
依照傳統的說法看來,俗人似乎是打一開始(要不就是稍後),便站在較寬松的路線那一邊&mdash&mdash亦即原先被稱為大衆部(大教團)的大乘,而對立于卡理斯瑪練達的阿羅漢所屬的上座部(Sthavira),亦即&ldquo長老派&rdquo(Aeltesten)。
因為,作為大衆部的特色,俗人協力參與結集(Konzilien)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1]。
當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自非&ldquo下層&rdquo階級&mdash&mdash他們根本說不上、也不可能是産生積極推動力的要素,而是支配階層。
上流的貴婦人也算是大乘學派的熱烈擁護者。
這恰可理解為14世紀時,羅馬教廷之支持聖方濟修會的一般修道士,而反對嚴格戒律派的情形。
僧侶對支配階層的依賴程度愈大,其&ldquo拒斥現世&rdquo的性格就愈低。
在錫蘭與緬甸,正統的小乘派對俗人幾乎毫無限制的教權支配&mdash&mdash相對而言,世俗的支配權力往往毫無施展餘地&mdash&mdash的情形,正如(後文即将提到的)中國朝聖僧所記錄的,和原始佛教優勢主導下的北印度多半的情形一樣。
世俗權力與僧侶階層之間的這種鬥争,在拜占庭帝國裡曆時數個世紀之久,在印度也同樣發生,隻是形态有所不同。
世俗權力的興趣所在,是利用僧侶作為馴服大衆的手段。
盡管&ldquo大衆&rdquo從來就不是佛教宗教意識的積極擔綱者,但是在此,作為宗教信仰手段下的被支配客體,他們确實扮演了相當決定性的角色,正如可見之于支配階層的宗教态度一樣。
然而,通過聖徒崇拜的方式,佛教的僧侶也頗能牢牢地将大衆抓到自己這邊來。
除了這層政治因素外,婆羅門經院式的思辨及其概念也愈來愈影響到佛教思想。
義淨于7世紀時的記述尚能讓我們了解到[2],人們之所以維系住婆羅門傳統,最主要的是教育&mdash技藝上的緣故。
在義淨看來,學習吠陀的技術,無論是對于精神的形式訓練,或特别是對于己身立論的把握,也連同對争論對手之論證的掌握,都是無與倫比的一種手段。
知識人所關心的自然是學問的培育和對五明(vidyā)[3]的要求,亦即文法(總是最重要的)、醫學、邏輯學、哲學及&ldquo工巧明&rdquo(?ilpasthāna-vidyā)[4]&mdash&mdash對此一學科的理論培養是藝術家和技藝家等學識圈子所要求的。
這些甚至在小乘學派裡都有所發展,并且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應用古代婆羅門的語言。
為俗人開設的僧院學校和學童用的入門書紛紛出爐。
貴族階層在這整個發展上,特别是對于大乘,所發揮的主導力量,不止借着對種姓階序的明白承認而充分顯示出來(原先他們是無視于此的)[5],同時也借着外在情勢而表露無疑。
換言之,和古來的小乘佛教徒相反,大乘學派參與了以克什米爾為起源點的梵文複興運動,他們以古代的學術語文來書寫經典,而巴利文經典仍為南方的佛教徒所有。
佛教經典因此漸漸地完全劃分開來,一如耆那教兩個教派間的情形。
不管就哪一方面而言,教派間的對立很快就超越當初因戒律上的緣故而全面開展。
身為大乘佛教徒而在正統派大本營錫蘭逗留了兩年的法顯,在其遊記上所描繪的景象(400年左右)[6],相對而言還算是平和的。
教理遠播到中亞。
那兒的君王[7],如阿育王的诏敕所示,每5年召開一次集會。
在那竭(Nagarahāra)[8],國王每日都做早課。
在呾叉始羅(Taksha?ilā)[9]亦然。
100年後的記載則顯示出[10],旁遮普(Pandjab)地區的君主,部分而言,直到6世紀,仍過着嚴格的素食生活,并且不動用死刑。
根據法顯所記,秣菟羅(Mathurā)一地的情形如下:國王的官吏有固定的收入,人民不被固着于土地上,稅賦低,通行于印度家産制帝國的人頭簿與課稅簿并不存在,一切生物都得憐惜,不食肉類,不許飼養豬也不得買賣牛,禁飲酒、蔥蒜之類,隻有(不淨的)羌達拉種姓才準食用,同樣的也沒有死刑[11]。
阿育王的帝國雖然早已滅亡,但相對的和平主義小王國仍支配着北印度。
在Oudiana(位于克什米爾與喀布爾之間),小乘學派仍占優勢,在卡娜齊(Kanauji)[12]亦然。
在已成為廢墟的阿育王首都華氏城(亦稱Patna),兩派僧院同時并存,在Farakhabad則兩派共居一處而相安無事[13]。
在秣菟羅地區(當地的政治情況亦在報道之列),大乘學派占有支配地位,但并非絕對。
華氏城地方上的諸王則有信仰佛教的婆羅門做他們的導師(Guru)[14]。
宋雲[15]甚且說道,乾陀羅(Gandhāra)有個征服者君主自己并不敬仰佛陀,但人民卻是&ldquo屬于婆羅門種姓&rdquo,極為尊崇佛陀的正法[16]。
佛教依然是貴族知識分子的教義。
所有這些朝聖僧,連同兩百多年後到印度朝聖的玄奘也如出一轍,隻對君王及其宮廷官吏的行止感興趣。
不過,到了玄奘時代(628年以降),許多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變。
首先是大乘學派與小乘正統派的對立。
有個小乘派的論師因诽謗大乘而罹患重病[17]。
實際上,一般而言隻有大乘被加以讨論,而玄奘也認為沒有必要前往錫蘭。
此外,婆羅門特有的要素不斷地滲透到愈來愈居支配地位的大乘教義裡。
玄奘稱印度為&ldquo婆羅門國&rdquo。
梵天及因陀羅的雕像和佛陀的立像并陳于恒河河谷的神殿裡[18]。
吠陀雖被列為&ldquo次要的&rdquo(亦即俗人的)書籍[19],但确實被閱讀。
憍薩羅(Ko?alā)國王敬拜佛陀之餘,在婆羅門神殿裡亦崇拜印度教諸神[20]。
盡管有些君主每年都召開佛教僧徒大會(例如戒日王)[21],但顯然不是個通例。
我們所得到的印象是,學派的對立益加尖銳化,小乘在北印度受到壓抑,但一般而言,佛教也逐漸沒落。
古來的戒律差異,對于大乘與小乘之間的對立尖銳化,已不再是個決定性的因素。
在小乘方面,嚴守戒律者自古以來禁止擁有錢财的誡命,也運用了和聖方濟派相同的手法來規避。
俗衆代表僧侶接受金錢,并代為管理,連錫蘭的古代正統派教會本身,最後都以奉獻金的經營為主流。
僧院領主制(Klostergrundherrschaft)與僧侶永久性的&mdash&mdash而不是如原先僅限于雨季的&mdash&mdash僧院居住制(Klosterse&betahaftigkeit)比比皆是,有時遍布于極大範圍(這點我們稍後會再提及),甚至作為嚴守戒律者之大本營的錫蘭亦是如此。
在大乘方面,另外一種(宗教的)對立與适應的必要,使得古老的救世論有了更加廣泛的開展。
首先是俗人的宗教利害,基于布教的理由而不得不加以考慮。
俗人并不冀求涅槃,也無法滿足于一個像佛陀那樣光止于自我救贖的模範型先知。
他們所希求的無非是今生今世的救苦救難者(Nothelfern)和來生彼世的極樂世界。
因此,大乘采取這樣一個步驟,通常被形容為:以菩薩(Bodhisattva[救贖者])的理念來取代緣覺(Pratyeka-Buddha,又稱辟支佛)[22]與阿羅漢(自我救贖)的理念。
小乘學派則将其皈依者劃分為聲聞(?rāvaka[平信徒])[23]、緣覺(自我救贖者)與阿羅漢(得救贖者)等宗教身份,而菩薩則成為大乘宗派所獨有且共通的理念。
其前提條件則在于救贖理論的内在轉化。
在早期,如我們所見的,佛教内部所發生的是&ldquo長老派&rdquo(上座部,教團傳統的卡理斯瑪擔綱者)與&ldquo大衆部&rdquo(思辨練達的思想家,亦即知識分子)之間的争執。
其中,從戒律與實踐倫理的問題,進而延伸到思辨的問題,諸如&ldquo有情&rdquo(sattva)的問題、救贖狀态之&ldquo本質&rdquo的問題,因而首要的是救贖者之位格(Person)的問題。
古老的學派堅持佛陀的人格性(Menschlichkeit)。
大乘的論師則發展出&ldquo三身&rdquo(trayahkāyāh)論,亦即關于佛陀之超自然存在的教義。
佛陀有三種身态,一為應身(nirmānakāya),亦即出現于地上的&ldquo變化身”二為報身(sambhogakāya),類似&ldquo聖靈&rdquo、浸透萬有的靈氣身,以形成教團;三為法身(dharmakāya),稍後再叙述。
以此,印度教典型的神格化過程首先發生在佛陀身上,并且與印度教的化身神化說(Inkarnationsapotheose)相結合:佛陀乃是(非人格性的)神恩之化身,通過一連串的再生而不斷現身于地上,因而,一個永遠不變的本初佛(ādibuddha)被認為是真實存在的。
從這一點出發,距離以下這樣一個菩薩的典型也就不遠了,亦即獲得完全救贖,因而被神格化的聖者。
此一聖者能以多樣的範型出現,并且還可能随時再現,此即古代印度所謂的苦行與冥思的&ldquo自我神格化&rdquo(Selbstvergottung),于是活生生的救世主就此進入到信仰當中。
然而,成為信仰對象的是菩薩。
在形式上,菩薩起先是借着再生理論和承自印度教哲學的世界時階理論(Weltepochentheorie)而與佛陀相聯結。
世界是永恒的,但是(如我們先前所說的)是由不斷且不盡的一個個新的世紀所構成的。
每一個世紀都有一個佛陀,所以整體而言有無盡數的佛陀。
出現在此一世紀的曆史人物瞿昙佛陀(GautamaBuddha),在進入涅槃前曾曆經了550次的再生。
在倒數第二次的再生時,為求最終成佛的聖者阿羅漢已達菩薩(Bodhisattva,&ldquo其本質為sattva,開悟為bohdi&rdquo)階段,居停于兜率天(Tusita),在那兒,未來佛的彌勒(Maitreya)作為菩薩而居住着。
曆史上的瞿昙佛陀即自兜率天而降,奇迹地化身于其母摩耶夫人(Maya)的肉體中,來做他最後的地上之旅,為的是在進入涅槃前将其教義傳授給人。
顯然,随着他的&ldquo入滅&rdquo(Verwehen),關懷的重點必然轉移到未來的救世主上,亦即菩薩。
同樣清楚的,在兜率天和多數的佛與菩薩這樣一個單一且合理的圖式裡,本身即為萬神殿的形成、再生神話和各式各樣的奇迹之統合帶來良好的契機。
此處,我們無須在意其風雲壯麗的虛構神話,倒是要側重其倫理&mdash救世論的層面。
如先前所說的,依照正見,菩薩是個已修成&ldquo正果&rdquo的聖者,在下一次的再生裡将成為佛并達涅槃之境。
情形若非如此,而是他一直隻停留在菩薩的狀态,那麼,這被認為是一種恩寵的行為,借此他得以成為信徒的救苦救難者。
于是,菩薩成為大乘教徒之聖者崇拜的獨特對象,而此一轉變有多麼符合俗人之救贖利害是再明白不過的了。
積極的善(pār
因為,作為大衆部的特色,俗人協力參與結集(Konzilien)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1]。
當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自非&ldquo下層&rdquo階級&mdash&mdash他們根本說不上、也不可能是産生積極推動力的要素,而是支配階層。
上流的貴婦人也算是大乘學派的熱烈擁護者。
這恰可理解為14世紀時,羅馬教廷之支持聖方濟修會的一般修道士,而反對嚴格戒律派的情形。
僧侶對支配階層的依賴程度愈大,其&ldquo拒斥現世&rdquo的性格就愈低。
在錫蘭與緬甸,正統的小乘派對俗人幾乎毫無限制的教權支配&mdash&mdash相對而言,世俗的支配權力往往毫無施展餘地&mdash&mdash的情形,正如(後文即将提到的)中國朝聖僧所記錄的,和原始佛教優勢主導下的北印度多半的情形一樣。
世俗權力與僧侶階層之間的這種鬥争,在拜占庭帝國裡曆時數個世紀之久,在印度也同樣發生,隻是形态有所不同。
世俗權力的興趣所在,是利用僧侶作為馴服大衆的手段。
盡管&ldquo大衆&rdquo從來就不是佛教宗教意識的積極擔綱者,但是在此,作為宗教信仰手段下的被支配客體,他們确實扮演了相當決定性的角色,正如可見之于支配階層的宗教态度一樣。
然而,通過聖徒崇拜的方式,佛教的僧侶也頗能牢牢地将大衆抓到自己這邊來。
除了這層政治因素外,婆羅門經院式的思辨及其概念也愈來愈影響到佛教思想。
義淨于7世紀時的記述尚能讓我們了解到[2],人們之所以維系住婆羅門傳統,最主要的是教育&mdash技藝上的緣故。
在義淨看來,學習吠陀的技術,無論是對于精神的形式訓練,或特别是對于己身立論的把握,也連同對争論對手之論證的掌握,都是無與倫比的一種手段。
知識人所關心的自然是學問的培育和對五明(vidyā)[3]的要求,亦即文法(總是最重要的)、醫學、邏輯學、哲學及&ldquo工巧明&rdquo(?ilpasthāna-vidyā)[4]&mdash&mdash對此一學科的理論培養是藝術家和技藝家等學識圈子所要求的。
這些甚至在小乘學派裡都有所發展,并且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應用古代婆羅門的語言。
為俗人開設的僧院學校和學童用的入門書紛紛出爐。
貴族階層在這整個發展上,特别是對于大乘,所發揮的主導力量,不止借着對種姓階序的明白承認而充分顯示出來(原先他們是無視于此的)[5],同時也借着外在情勢而表露無疑。
換言之,和古來的小乘佛教徒相反,大乘學派參與了以克什米爾為起源點的梵文複興運動,他們以古代的學術語文來書寫經典,而巴利文經典仍為南方的佛教徒所有。
佛教經典因此漸漸地完全劃分開來,一如耆那教兩個教派間的情形。
不管就哪一方面而言,教派間的對立很快就超越當初因戒律上的緣故而全面開展。
身為大乘佛教徒而在正統派大本營錫蘭逗留了兩年的法顯,在其遊記上所描繪的景象(400年左右)[6],相對而言還算是平和的。
教理遠播到中亞。
那兒的君王[7],如阿育王的诏敕所示,每5年召開一次集會。
在那竭(Nagarahāra)[8],國王每日都做早課。
在呾叉始羅(Taksha?ilā)[9]亦然。
100年後的記載則顯示出[10],旁遮普(Pandjab)地區的君主,部分而言,直到6世紀,仍過着嚴格的素食生活,并且不動用死刑。
根據法顯所記,秣菟羅(Mathurā)一地的情形如下:國王的官吏有固定的收入,人民不被固着于土地上,稅賦低,通行于印度家産制帝國的人頭簿與課稅簿并不存在,一切生物都得憐惜,不食肉類,不許飼養豬也不得買賣牛,禁飲酒、蔥蒜之類,隻有(不淨的)羌達拉種姓才準食用,同樣的也沒有死刑[11]。
阿育王的帝國雖然早已滅亡,但相對的和平主義小王國仍支配着北印度。
在Oudiana(位于克什米爾與喀布爾之間),小乘學派仍占優勢,在卡娜齊(Kanauji)[12]亦然。
在已成為廢墟的阿育王首都華氏城(亦稱Patna),兩派僧院同時并存,在Farakhabad則兩派共居一處而相安無事[13]。
在秣菟羅地區(當地的政治情況亦在報道之列),大乘學派占有支配地位,但并非絕對。
華氏城地方上的諸王則有信仰佛教的婆羅門做他們的導師(Guru)[14]。
宋雲[15]甚且說道,乾陀羅(Gandhāra)有個征服者君主自己并不敬仰佛陀,但人民卻是&ldquo屬于婆羅門種姓&rdquo,極為尊崇佛陀的正法[16]。
佛教依然是貴族知識分子的教義。
所有這些朝聖僧,連同兩百多年後到印度朝聖的玄奘也如出一轍,隻對君王及其宮廷官吏的行止感興趣。
不過,到了玄奘時代(628年以降),許多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變。
首先是大乘學派與小乘正統派的對立。
有個小乘派的論師因诽謗大乘而罹患重病[17]。
實際上,一般而言隻有大乘被加以讨論,而玄奘也認為沒有必要前往錫蘭。
此外,婆羅門特有的要素不斷地滲透到愈來愈居支配地位的大乘教義裡。
玄奘稱印度為&ldquo婆羅門國&rdquo。
梵天及因陀羅的雕像和佛陀的立像并陳于恒河河谷的神殿裡[18]。
吠陀雖被列為&ldquo次要的&rdquo(亦即俗人的)書籍[19],但确實被閱讀。
憍薩羅(Ko?alā)國王敬拜佛陀之餘,在婆羅門神殿裡亦崇拜印度教諸神[20]。
盡管有些君主每年都召開佛教僧徒大會(例如戒日王)[21],但顯然不是個通例。
我們所得到的印象是,學派的對立益加尖銳化,小乘在北印度受到壓抑,但一般而言,佛教也逐漸沒落。
古來的戒律差異,對于大乘與小乘之間的對立尖銳化,已不再是個決定性的因素。
在小乘方面,嚴守戒律者自古以來禁止擁有錢财的誡命,也運用了和聖方濟派相同的手法來規避。
俗衆代表僧侶接受金錢,并代為管理,連錫蘭的古代正統派教會本身,最後都以奉獻金的經營為主流。
僧院領主制(Klostergrundherrschaft)與僧侶永久性的&mdash&mdash而不是如原先僅限于雨季的&mdash&mdash僧院居住制(Klosterse&betahaftigkeit)比比皆是,有時遍布于極大範圍(這點我們稍後會再提及),甚至作為嚴守戒律者之大本營的錫蘭亦是如此。
在大乘方面,另外一種(宗教的)對立與适應的必要,使得古老的救世論有了更加廣泛的開展。
首先是俗人的宗教利害,基于布教的理由而不得不加以考慮。
俗人并不冀求涅槃,也無法滿足于一個像佛陀那樣光止于自我救贖的模範型先知。
他們所希求的無非是今生今世的救苦救難者(Nothelfern)和來生彼世的極樂世界。
因此,大乘采取這樣一個步驟,通常被形容為:以菩薩(Bodhisattva[救贖者])的理念來取代緣覺(Pratyeka-Buddha,又稱辟支佛)[22]與阿羅漢(自我救贖)的理念。
小乘學派則将其皈依者劃分為聲聞(?rāvaka[平信徒])[23]、緣覺(自我救贖者)與阿羅漢(得救贖者)等宗教身份,而菩薩則成為大乘宗派所獨有且共通的理念。
其前提條件則在于救贖理論的内在轉化。
在早期,如我們所見的,佛教内部所發生的是&ldquo長老派&rdquo(上座部,教團傳統的卡理斯瑪擔綱者)與&ldquo大衆部&rdquo(思辨練達的思想家,亦即知識分子)之間的争執。
其中,從戒律與實踐倫理的問題,進而延伸到思辨的問題,諸如&ldquo有情&rdquo(sattva)的問題、救贖狀态之&ldquo本質&rdquo的問題,因而首要的是救贖者之位格(Person)的問題。
古老的學派堅持佛陀的人格性(Menschlichkeit)。
大乘的論師則發展出&ldquo三身&rdquo(trayahkāyāh)論,亦即關于佛陀之超自然存在的教義。
佛陀有三種身态,一為應身(nirmānakāya),亦即出現于地上的&ldquo變化身”二為報身(sambhogakāya),類似&ldquo聖靈&rdquo、浸透萬有的靈氣身,以形成教團;三為法身(dharmakāya),稍後再叙述。
以此,印度教典型的神格化過程首先發生在佛陀身上,并且與印度教的化身神化說(Inkarnationsapotheose)相結合:佛陀乃是(非人格性的)神恩之化身,通過一連串的再生而不斷現身于地上,因而,一個永遠不變的本初佛(ādibuddha)被認為是真實存在的。
從這一點出發,距離以下這樣一個菩薩的典型也就不遠了,亦即獲得完全救贖,因而被神格化的聖者。
此一聖者能以多樣的範型出現,并且還可能随時再現,此即古代印度所謂的苦行與冥思的&ldquo自我神格化&rdquo(Selbstvergottung),于是活生生的救世主就此進入到信仰當中。
然而,成為信仰對象的是菩薩。
在形式上,菩薩起先是借着再生理論和承自印度教哲學的世界時階理論(Weltepochentheorie)而與佛陀相聯結。
世界是永恒的,但是(如我們先前所說的)是由不斷且不盡的一個個新的世紀所構成的。
每一個世紀都有一個佛陀,所以整體而言有無盡數的佛陀。
出現在此一世紀的曆史人物瞿昙佛陀(GautamaBuddha),在進入涅槃前曾曆經了550次的再生。
在倒數第二次的再生時,為求最終成佛的聖者阿羅漢已達菩薩(Bodhisattva,&ldquo其本質為sattva,開悟為bohdi&rdquo)階段,居停于兜率天(Tusita),在那兒,未來佛的彌勒(Maitreya)作為菩薩而居住着。
曆史上的瞿昙佛陀即自兜率天而降,奇迹地化身于其母摩耶夫人(Maya)的肉體中,來做他最後的地上之旅,為的是在進入涅槃前将其教義傳授給人。
顯然,随着他的&ldquo入滅&rdquo(Verwehen),關懷的重點必然轉移到未來的救世主上,亦即菩薩。
同樣清楚的,在兜率天和多數的佛與菩薩這樣一個單一且合理的圖式裡,本身即為萬神殿的形成、再生神話和各式各樣的奇迹之統合帶來良好的契機。
此處,我們無須在意其風雲壯麗的虛構神話,倒是要側重其倫理&mdash救世論的層面。
如先前所說的,依照正見,菩薩是個已修成&ldquo正果&rdquo的聖者,在下一次的再生裡将成為佛并達涅槃之境。
情形若非如此,而是他一直隻停留在菩薩的狀态,那麼,這被認為是一種恩寵的行為,借此他得以成為信徒的救苦救難者。
于是,菩薩成為大乘教徒之聖者崇拜的獨特對象,而此一轉變有多麼符合俗人之救贖利害是再明白不過的了。
積極的善(p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