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也就不嚴,這差不多總是有連帶關系的。
另外還有一個令人不安的情況:這個人沒有大規模進攻的經驗。
防禦的經驗,主要是集團軍範圍内的防禦經驗,他是有的。
而進攻的經驗卻沒有。
因此,他抓住謝爾皮林不放,把謝爾皮林的集團軍放在主攻的地位。
謝爾皮林有進攻的經驗,而他本人卻沒有。
他本人的勇敢,這是有事實可以證明的。
那時候,他知道:決不能後退一步,否則就會被趕到海裡去——他出色地解決了自己的艱難而又簡單的課題。
現在,他将怎樣指揮整個方面軍進攻呢?既沒有足夠的經驗,對人又不嚴厲,缺乏嚴格要求的精神,怎麼能帶領部隊一天天地向前推進呢? 李沃夫在内心深處經常用自己的情況來衡量别人的一切,認為嚴格要求的精神能夠補救經驗和知識的不足。
但如果既沒有經驗,又沒有嚴格要求的精神,那會怎樣呢? 未來的進攻使他感到憂慮。
由于他是斯大林派到這個新編的方面軍來的,因此他必須一開始就表現出他應有的果斷精神:寫信報告斯大林,方面軍司令不稱職,這裡需要一個更加剛強、更加嚴厲的人。
戰争的第二年,是李沃夫生活中遭到變故的最困難的日子,他由于獨攬大權,把一個雖然學識淵博但優柔寡斷的司令壓在自己下面,終于自食其果。
那時候,在發生變故以前,李沃夫的處境是頗為得意的。
他忘記了自己的職權範圍,實際上起着司令的作用,而那個優柔寡斷的司令卻成了他的顧問。
兩年來,不管他被派往哪一個方面軍,關于那次事件的記憶一直象影子一樣追随着他。
因此,他現在反而害怕和一個要求不夠嚴格、意志不夠堅決、不能把戰鬥進行到底的人并肩作戰。
他感覺到方面軍司令正是這樣的人。
過去一段時期,李沃夫能夠憑自己的地位和自信力擅自把司令撂在一邊,獨攬大權。
在軍隊中,這個時期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然而斯大林還是把他派到這裡來,那就是說,繼續對他寄予厚望。
方面軍司令對未來的進攻不能應付裕如,而他李沃夫處身其間,卻不能及時扭轉局勢,這種憂慮最近以來一直折磨着他。
他決心要寫一份報告,把這一切情況告訴斯大林,同時提出集團軍司令至今出缺的問題。
決心是有了,但他現在仍然坐在辦公桌後面,面對着寫報告用的拍紙簿和鉛筆——他這樣坐着,遲遲不能下筆。
想到可能産生的後果,他就舉棋不定。
如果斯大林不理解,或者不想理解他的意思,那會怎樣呢? 四二年的那次事件——他起初把方面軍司令撇在一邊,越 代庖,後來在戰鬥中遭到失敗——終于成了他本身的悲劇。
在那次事件發生的時候,他盡了自己的一切努力,來救一切尚能救的人。
而且他極少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以緻後來有人說他想以死自贖。
這是不确實的。
他并不想以死自贖,因為他既沒有考慮到自己,也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前途。
那次事件是那樣的嚴重,足以給他帶來一切嚴重後果。
但他對此并不感到怎麼可怕,他感到最可怕的,是他辜負了斯大林的期望,給斯大林添了麻煩。
另外還有一個令人不安的情況:這個人沒有大規模進攻的經驗。
防禦的經驗,主要是集團軍範圍内的防禦經驗,他是有的。
而進攻的經驗卻沒有。
因此,他抓住謝爾皮林不放,把謝爾皮林的集團軍放在主攻的地位。
謝爾皮林有進攻的經驗,而他本人卻沒有。
他本人的勇敢,這是有事實可以證明的。
那時候,他知道:決不能後退一步,否則就會被趕到海裡去——他出色地解決了自己的艱難而又簡單的課題。
現在,他将怎樣指揮整個方面軍進攻呢?既沒有足夠的經驗,對人又不嚴厲,缺乏嚴格要求的精神,怎麼能帶領部隊一天天地向前推進呢? 李沃夫在内心深處經常用自己的情況來衡量别人的一切,認為嚴格要求的精神能夠補救經驗和知識的不足。
但如果既沒有經驗,又沒有嚴格要求的精神,那會怎樣呢? 未來的進攻使他感到憂慮。
由于他是斯大林派到這個新編的方面軍來的,因此他必須一開始就表現出他應有的果斷精神:寫信報告斯大林,方面軍司令不稱職,這裡需要一個更加剛強、更加嚴厲的人。
戰争的第二年,是李沃夫生活中遭到變故的最困難的日子,他由于獨攬大權,把一個雖然學識淵博但優柔寡斷的司令壓在自己下面,終于自食其果。
那時候,在發生變故以前,李沃夫的處境是頗為得意的。
他忘記了自己的職權範圍,實際上起着司令的作用,而那個優柔寡斷的司令卻成了他的顧問。
兩年來,不管他被派往哪一個方面軍,關于那次事件的記憶一直象影子一樣追随着他。
因此,他現在反而害怕和一個要求不夠嚴格、意志不夠堅決、不能把戰鬥進行到底的人并肩作戰。
他感覺到方面軍司令正是這樣的人。
過去一段時期,李沃夫能夠憑自己的地位和自信力擅自把司令撂在一邊,獨攬大權。
在軍隊中,這個時期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然而斯大林還是把他派到這裡來,那就是說,繼續對他寄予厚望。
方面軍司令對未來的進攻不能應付裕如,而他李沃夫處身其間,卻不能及時扭轉局勢,這種憂慮最近以來一直折磨着他。
他決心要寫一份報告,把這一切情況告訴斯大林,同時提出集團軍司令至今出缺的問題。
決心是有了,但他現在仍然坐在辦公桌後面,面對着寫報告用的拍紙簿和鉛筆——他這樣坐着,遲遲不能下筆。
想到可能産生的後果,他就舉棋不定。
如果斯大林不理解,或者不想理解他的意思,那會怎樣呢? 四二年的那次事件——他起初把方面軍司令撇在一邊,越 代庖,後來在戰鬥中遭到失敗——終于成了他本身的悲劇。
在那次事件發生的時候,他盡了自己的一切努力,來救一切尚能救的人。
而且他極少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以緻後來有人說他想以死自贖。
這是不确實的。
他并不想以死自贖,因為他既沒有考慮到自己,也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前途。
那次事件是那樣的嚴重,足以給他帶來一切嚴重後果。
但他對此并不感到怎麼可怕,他感到最可怕的,是他辜負了斯大林的期望,給斯大林添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