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财務、軍隊和鐵路

關燈
叛亂,而1930年的前景不過是這些悲劇的再次上演。

     這種近乎無休無止的國内沖突自然使得商業陷入凋敝,甚至連原本就發展不足的鐵路系統也癱瘓了,所有可用的中國輪船都被重複征用,國家的前景變得如此無法預料。

    因而,商人和銀行家們都盡可能地避免對未來做出任何承諾。

     通常,上海金庫裡存放的兩億銀圓當中應當有一半以上在國家内部進行流通,但如今誰願意在遭受軍事包圍、強盜襲擊的各個城市當中持有這些方便攜帶的财富呢? 另一個驅使大量财富流入受外國炮艇或軍隊保護地區的原因是,南京政府和國民黨一再采取行動沒收民衆的大量财産。

    1929年就發生過這樣一起臭名昭著的充公案例,因為它的标的物是死于1916年的一個人的财産,而理由則是說這個人曾在被1911年革命趕下台的滿清政府中任職并依靠官方的&ldquo壓榨&rdquo而累積起了财富。

     遍布全國各地的省、市國民黨委員會已經形成了把商業、地産,甚至政治對手的房子都稱為&ldquo敵人财産&rdquo的習慣,并且在沒有進一步法律支持的情況下就沒收這些财産。

     令人憎惡的行為變得如此明目張膽,因此導緻了遍及國民黨統治區域難以抑制的不滿。

    1929年12月,南京政府曾發布一道命令,黨内的地方委員會未經中央政府批準不得再将&ldquo敵人的财産&rdquo進行&ldquo随意任性的罰沒&rdquo。

    但這一紙命令,就像許多其他來自南京的命令一樣,意圖雖好,但不幸的是南京政府根本沒有足夠的權威使其在中國少數地區之外去推行。

     1929年11月,在南京召開的國家經濟會議上,中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施容博士提交了一組驚人的數據,并鄭重提醒國家領導人說:如果内戰不能馬上停止,政局無法迅速補救,中國即将面臨解體的切實威脅。

     施博士首先引用的統計數據說明:盡管中國的戰争和饑荒正以危險的速度增長,但數據表明,中國的人口不是4億,而是更接近于4億7千萬。

    他指出中國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人民理應擁有更加充裕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農業、礦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都被忽視,而生活必需品的生産也在減少。

    他援引多個内陸省份種植水稻和小麥越來越少而種植更有利可圖的罂粟越來越多的例子,說明國家的糧食供應大大減少了。

     随後,施博士将證明上述情況的詳細數據提交給了會議。

    排除所有的奢侈品在外,中國進口了價值4億銀圓的&ldquo必需食品&rdquo,并連續12個月裡進口了棉花、棉制品、絲綢、羊毛、亞麻、皮革等4億銀圓的商品。

    中國絲綢的出口并不能平衡這種支出,因為它隻能占到進口服裝資金總額的三分之一。

     經濟學家指出,如果中國是處于忙于生産活動并有償付能力的和平狀态,那這些數據就無須令人感、到不安。

    但中國目前的局勢是它繼續被内戰所撕裂,毀滅的速度比它創造的速度更快,每年軍隊的數量都在擴大,每年海盜和土匪的數量都在成千上萬地增加。

    人口繼續膨脹。

    當稅賦永遠是漲了又漲,人們的生産活動就會不斷地減少。

     盡管存在這些悲慘的狀況,但如果它能有幾年免于内戰并有機會在一個誠信而卓有能力的政府管理之下,中國将可能會以神奇的速度恢複經濟。

     在内戰的浪潮席卷過去之後,滿目瘡痍的地區和被摧毀的城市就會以令人驚歎的方式&ldquo百廢俱興&rdquo,如果混亂局面結束,整個國家很快就會蒸蒸日上。

    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人民大衆,具有卓越經商能力的商人階層,睿智的銀行家,這些都是中國具有的寶貴财富。

    今天中國的奇迹不是被四分五裂、幾近破産和遭受大面積饑荒的折磨,而是中國人民在難以想象的糟糕環境下生活和工作了這麼多年并設法将國家維持到今天這個地步。

     和平環境下的中國将以世界上其他地區感到震驚的速度恢複繁榮,并使大多數歐洲國家戰後緩慢的恢複速度相形見绌。

    中國老百姓的複興能力一次又一次地在偏遠地區得到展現,隻要那裡能有一到兩年的仁慈統治。

    但在目前條件下,任何在仁慈的省長或軍閥統治下而變得繁榮的省或者州縣,都會被周邊貪婪的長官盯上,很快就會遭遇攻擊并被劫掠得片瓦不留。

     1929年12月10日,由愛迪文·W.凱默勒領導的美國凱默爾金融專家委員會的17名專家,向南京政府提交了一份恢複中國經濟必要措施的詳細報告。

    該委員會為了編制這個報告整整辛苦工作了一年,委員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