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秩類

關燈
入謁,其名刺皆自稱治弟。

    縣令每遇限期追比,發震理之,日撲責數十人。

     有監生宋俊卿者,家貲數十萬,以此雄於華亭。

    震落魄時,嘗詣宋,有所求,然不滿所欲,心銜之。

    震既得勢,乘其納糧時,藉端撲責之。

    後震解糧歸,逋負頗多,以監追,死於獄。

     江北河工之官 江北河工,廳官有五,閘官有六,歲需庫帑可數十萬。

    上下遊緊要各閘凡六,一曰惠濟,二曰通濟,三曰福興,四曰清江,五曰石(石達),六曰草埝。

    此項閘官,秩雖卑而職綦重,其升轉例由道詳請去留。

     供事藍某特授河泊所所官 雍正時,內閣有供事藍某,從公頗勤慎,戊申元夕,同事者皆歸家,藍獨留,對月獨酌。

    忽來冠服甚麗之偉丈夫,疑為內廷直宿官,急起迎,奉觴緻敬。

    其人欣然就坐,問:「何官?」曰:「非官,供事耳。

    」問:「何姓名?」具以對。

    問:「何職掌?」曰:「收發文牘。

    」問:「同事若幹人?」曰:「四十餘人。

    」曰:「皆安往?」曰:「皆假歸矣。

    」問:「何獨留?」曰:「朝廷公事綦重,若人人自便,萬一事起意外,咎將誰歸?」問:「充供事有好處否?」曰:「將來差滿,冀選一小官。

    」問:「小官樂乎?」曰:「若運好,選廣東河泊所所官,大樂矣。

    」問:「何以樂?」曰:「以其近海,舟楫往來多有餽送耳。

    」其人笑頷之。

    又飲數杯,別去。

    明日,世宗視朝,召諸大臣問曰:「廣東有河泊所所官乎?」對曰:「有。

    」曰:「可以內閣供事藍某補授之。

    」諸大臣領旨駭詫,一內監密白昨夜上微行事,乃往內閣宣旨。

    藍後官至郡守。

     捐例花樣 自捐例盛行,疊創大小花樣,或歸部候選,或到省補用,班次甚多。

    姑略計之,有遇缺先,海防先,海防即,候補先,候補委用先,委用捐納先,分缺先,分缺間等花樣,輒按新舊輪計算,文武大小京官外官皆有之。

     五人公捐知縣 自捐例開而遊手好閒之徒大率以官為市,越人為最多。

    官之歲入,縣令尤鉅,年得數千金者為瘠缺矣,然以視他項商業,則獨贏。

    腴者多至十萬,亦僅就錢糧漕米之平餘計之耳,若不恤人言,遇事納賄,則可至數十萬。

    山陰蔣淵如涎其利久矣,而苦於捐資之鉅也,乃與其友唐文卿、陳栢生、王平齋、呂少川謀之,醵資上捐,得最新花樣最優班次之候選知縣。

    於是彼此約定,蔣為令、唐為刑幕、陳為錢幕、王為錢漕、【司錢糧漕米之家丁曰錢漕。

    】呂為門稿,【一切公牘先由書吏送家丁,乃轉呈官幕,職此者曰門稿。

    】以免利之外溢。

    歲入多金之事,皆醵資者得之,而職權有高下,收入有多寡,即按出資之大小以定之。

    協商就緒,盟於神,歃血為誓,無間言。

     越數月,得某邑,腴缺也,蓋乘鄭工捐例之第一卯而出貲上兌,故捷足先得焉。

    唐、陳、王、呂乃從蔣行,舟車輿馬衣飾之資,亦醵之以集。

    既抵任,如前約,蔣為令,高坐堂皇,待唐、陳以賓師之禮,而奴視王、呂矣,王、呂安之,無違言。

    於是五人者舞文弄法,狼狽為奸,輦部民之金以入邑廨者歲可以二十餘萬。

    三載考績,蔣以貪褫職,然已與唐、陳、王、呂四人滿載而歸矣。

    中途遘疫,唐、呂歾於逆旅。

    蔣、陳還鄉之越翼日,陳謁蔣,方對酌,庖人不謹,遺火於積薪,屋猝焚,時蔣、陳已爛醉,不及逃,皆燼焉。

    王歸,則詗其婦與人有私,日詬誶。

    一日,遇所歡於闥,大忿,出刀斫之,婦斃。

    尋悔,亦自殺。

     粵寇為其徒捐道府 鹹、同間,捐納之風大開,遂為寇賊所利用。

    粵寇楊秀清於其隊中,挑取端正魁梧者百餘人,令其詭捏姓名籍貫,赴京捐輸,並指捐省分,至省候補,預伏內應。

    甚有捐至道府者,一時竟無從查察也。

     捐生以武陽山會為最多 自鹹、同以迄光緒,其間捐例疊開,納粟入官之徒,各縣皆有,多至恆河沙數,而以武進、陽湖、山陰、會稽之捐生【無論官職大小,納捐時均稱捐生。

    】為尤夥。

    蓋武陽人之以官為市,甚於他省,呼朋引類,聲應氣求。

    光緒丙午,戶部奏請停止實官捐輸,於是各省捐生,亟乘未奉明詔【是年七月二十九日奉旨依議。

    】之前,爭先報捐,一時武、陽人士輸出之金殆五十萬,可謂鉅矣。

    至於山、會,則吏部胥吏為其世業,諳悉捐例,某班之可壓某班,某輪之何時輪到,皆預知之,章程未布,儲金以待。

    故自身及戚友凡有捐納,無明珠投暗之失,其候選者,輒於第一卯得之。

    以是二因,各省之佐貳雜職,遂至如微生物之滋蔓,所在皆是矣。

     各省候補情形 光、宣間,各省官僚自道員以至未入流,多者可數千人,需次者日多,槁餓以死者所在皆有,其有勢力善運動者,則兼數差。

    一日,江西藩署忽貼有聯語雲:「有甚心兒,須向別處去;無大面子,莫到這裏來。

    」蓋不得志者之所為也。

     候補文官之多,莫如江寧。

    宣統末年,在江寧之候補道三百餘員,府、直隸州三百餘員,州、縣一千四五百員,其他佐貳雜職約二千餘員,冠蓋薈萃,備極一時之盛。

    顧此三數千候補人員與江寧所設差缺數目相較,僅能得三十與一之比例,蓋寧、蘇兩屬,僅轄道缺七,府缺八,直隸州三,廳三,縣六十七,若專以江寧而論,合道、府、廳、州、縣計之,不滿五十缺也。

     文官各階之名稱 文官本身得授之階,五品以上曰大夫,為誥授,正八品以上曰郎,為敕授,從八品正從九品曰佐郎,亦敕授。

    正一品曰光祿大夫,從一品曰榮祿大夫,曾祖、祖、父均得封。

    正二品曰資政大夫,從二品曰通奉大夫,祖、父均得封。

    正三品曰通議大夫,從三品曰中議大夫,祖、父均得封。

    正四品曰中憲大夫,從四品曰朝議大夫,父得封。

    正五品曰奉政大夫,從五品曰奉直大夫,父得封。

    正六品曰承德郎,從六品曰儒林郎,吏員出身者曰宣德郎,父得封。

    正七品曰文林郎,吏員出身者曰宣德郎,從七品曰徵仕郎,父得封。

    正八品曰修職郎,從八品曰修職佐郎,父得貤封。

    正九品曰登仕郎,從九品曰登仕佐郎,父得貤封。

    此原則也。

    自捐例推廣,可照銜給封,可踰品請封矣。

    未入流無階。

     將之名稱 國初有五大臣、八大臣、十大臣、十六大臣,任兼將相,贊決軍國重務,然究以征討立勳為多。

    又有特授經略大將軍、副將軍、各路統兵大臣及領侍衞內大臣、內大臣、都統、步軍統領、左右翼總兵、前鋒統領、護軍統領、京旗副都統、散秩大臣,各省駐防將軍、都統、副都統、提督、總兵等職,自提督總兵外,皆八旗專閫之將帥也。

     國初,綠營各官帶虛銜者,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以一二品為差,與師、傅、保銜之無職掌員額者同。

    至乾隆癸酉,裁之。

     武官乘轎 舊制,武官一品皆乘轎。

    高宗以滿洲大員皆宜習勞,將都統、將軍、提督等乘轎之制盡行裁革,惟領侍衞內大臣例無明文,向率以諸王、大學士兼之,未有單銜者,故皆乘轎。

    惟英誠公阿克棟阿無兼官,又貧乏,不能豢輿夫,獨乘車行。

    後超勇王拉旺多爾濟以足疾,足跛之七額駙喀爾沁貝勒丹巴多爾濟以擒逆犯成德受重創,皆奉特旨賜轎,繼者亦相率因之。

    嘉慶丙子冬,仁宗特旨罷斥,仍交部議處,自是,武官無坐轎者矣。

     伊犂設官 伊犂乃準噶爾建庭之地,乾隆乙亥,蕩平之。

    壬午,設伊犂將軍,建惠遠、惠寧二城。

    設將軍一人,參贊大臣一人,領隊大臣五人,分統滿洲、蒙古、綠營、索倫、錫伯、額魯特回民諸營,以扼邊防之要。

    其漠南去伊犂三千餘裡曰烏魯木齊,設都統一人,副都統一人,提督一人。

    掌漠南軍務,通北去驛路,實為新疆門戶重地。

    其北近哈薩克曰塔爾巴哈臺,設參贊大臣一人,領隊大臣一人。

    扼外夷要路,其地西連哈薩克,北界俄羅斯,為二國郵貢要隘。

    哈薩克入冬後則遷幕於卡倫內避寒,暑夏始驅逐之,實北之關鍵也。

    其山南諸路最要者,曰喀什噶爾,設參贊大臣一人,幫辦大臣一人。

    與拔達克山接壤,風俗醇良,土地巴沃,所轄皆二和卓木遺氓。

    其北曰葉爾羌,其西南曰和闐,皆設辦事大臣各二人。

    惟司回民採辦玉石,以為貢獻。

    其地富渥,天時和暖,有類內地,非漠北窮荒比也。

    其南五百餘裡曰烏什,曰庫車,曰阿克蘇,皆設辦事大臣各一人。

    為回部心腹之區,綏定保障,尤加慎重。

    其南曰吐魯番,設領隊大臣一人。

    其北曰古城,設領隊大臣一人,相傳為唐李衞公建節之所。

    乾隆時,迪化城督糧道永餘齋從紀文達公昀議,因建城焉。

    曰巴裡坤、哈密,後大學士溫福改為古城營,各設辦事大臣及營汛諸官。

    轉通糧帑,建牙設堠,鹹如內地焉。

     漢人任都統副都統 漢人之官副都統者,自康熙時陳昂始。

    昂,福建同安人。

    嘗從靖海侯施琅征臺灣,丙午,敘勛授職,洊至廣東副都統。

    又康熙辛卯,以陝西總兵陝人何天培為鑲白旗漢軍都統,尋補某處將軍,天培遂隸正白旗。

    自後溫州總兵李華,平陽總兵王應虎,皆漢人,相繼為福州副都統。

    平陽總兵後裁。

     禦前大臣 寺人不許幹政,命內務府大臣監之,而內廷事務特設禦前大臣,皆以內廷勳戚諸臣充之。

    無定員,凡乾清門內之侍衞司員歸其統轄。

    每上出宮巡幸,皆櫜鞬扈從,代宣王言,名位優重,仿兩漢大將軍制而親密過之。

    初尚命軍機大臣代攝,仁宗親政,特分析之,體制尤正。

    乾隆時,命喀爾沁固山貝子紮爾豐阿兼之,其後蒙古藩臣有攝其職者。

    嘉慶初,特命睿恭王及定莊二王兼之。

     領侍衞內大臣 國初八旗諸將士,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為皇上自將,選其子弟曰侍衞。

    日侍禁廷左右供趨走者曰禦前侍衞,稍次曰乾清門侍衞,值宿宮門者統曰三旗侍衞。

    設領侍衞內大臣六員,內大臣六員,散秩大臣無定員,俱以世廕公侯勳舊大臣並王公子弟充之。

    其班列尚書下,侍衞躋三階,選其才俊者充隨印協理事務。

    班領十二員,【每旗四人。

    】掌文書政令諸事。

    凡六班,分奇偶以為離合,十二日為一轉。

    每班,先於圓明園直宿四日,入禁中直宿二日,餘六日為休沐之暇,更番輪直,行幸駐蹕宿衞,一如禁中制。

    扈從,則後扈二人,於禦前大臣中簡之,前引十人,於內大臣、散秩大臣及禦前侍衞中簡之。

    郊廟諸大祭祀,陞殿慶賀,及巡幸殿蹕,迴鑾日引導,常日駕出,則以侍衞二十員充前導。

    豹尾班侍衞隊,選功臣後裔十人,日派二十人直後左門。

    乘輿出入,以十人執豹尾槍,十人佩儀刀,侍於乾清門階下左右。

    駕出,侍衞殿於後,以領侍衞內大臣一人領之。

    巡幸方嶽、木蘭行圍,禦前大臣、侍衞暨乾清門侍衞,均隨從輪直,侍衞以二班或三班隨從。

    日行二十人,前導左右各十人,名曰傍扈。

    【滿語曰費延吉。

    】豹尾槍殿如常制。

    次二班侍衞列隊後行,或內大臣散秩大臣一人,侍衞什長二人,率黃龍大纛行,其餘仍分令稽察踰越喧譁者駐蹕行營,以內大臣一人、散秩大臣二人入直,分宿禦營兩廂。

    禦營黃幔城旌門以侍衞二十人四隅分宿,網城門內以侍衞什長三人率親軍校等三十人環拱宿衞。

    禦蹕圓明園日,以領侍衞內大臣一人、散秩大臣一人於朝房駐宿,禁城,則命內大臣一員代之。

     朝會班次,歲於十二月將應入座之一品武大臣、散秩大臣、前鋒護軍統領暨外省來京之將軍都統,開列職名進呈,恭候欽定。

    散秩大臣世襲者,缺出,移咨該旗,將應襲人員開送引見補授。

    其兼攝者,為上駟院侍衞,每旗七人,鷹鷂房、鶻房、十五善射、善騎射、善鵠射、善強弓、善撲等處,統於三旗。

     漢侍衞一甲一名者充頭等侍衞,一甲二名三名充二等侍衞,二甲則簡選三等侍衞,三甲則簡選藍翎侍衞。

     楊芳授國什哈 宿衞之臣,滿人輒除乾清門侍衞,其重以貴戚或異材乃擢禦前侍衞。

    漢人輒除大門上侍衞,以領侍衞內大臣轄之,其有材勇,則擢侍乾清門,而班之崇極矣。

    惟嘉慶間楊勤勇公芳,特授國什哈,轄漢國什哈。

     禦前各職 禦前行走與禦前侍衞同官而有別,外藩蒙古王公及貝勒、貝子、八分公則稱行走,滿洲則稱侍衞。

    侍衞有額缺,行走無額缺也。

     十五善射 國初定制,選王公大臣及滿洲武官中之善射者四十五人,善騎射者三十人,善鵠射者二十人,賞戴花翎。

    至八旗兵丁,則每旗各選善射者十五人,賞六品頂帶藍翎。

    凡皇上禦射,皆侍側,命射,則隨射之,名十五善射。

     五旗為王府僚屬 皇帝親將之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外,諸王親將之旗有五:曰正紅,曰鑲白,曰鑲紅,曰正藍,曰鑲藍。

    其五旗戶籍,皆為王公僚屬,沿左氏人有十等之制,遞為臣僕,升擢皆由王公掌之。

    承平日久,諸王習於驕汰,多虐其所屬,世宗憫之,乃命王府護衞諸官由本王遷擢,其餘悉隸有司,歲時慶弔趨謁,仍如制。

    其後護軍營操習,各用王府旗纛,存舊制也。

     綠營虛銜 國初沿明制,綠營總兵官有勳勞者,遞加都督僉事、都督同知、右都督、左都督諸名目,蓋即明五軍府官。

    其最優者始加將軍,如趙良棟勇略將軍、潘育龍綏遠將軍、楊捷昭武將軍是也。

    乾隆癸酉,高宗厭其名近偽,皆裁革,官提督為從一品,不尚虛銜矣。

     綠營功加 旗人從軍有功者,視功之優次,與之功牌,分三等級,凱旋日,兵部計敘功,與之世職。

    綠營則有功加之目,臨陣奮勇者,與功加一次,覈計功加二十四次,始敘一雲騎尉,較之八旗功牌,殊為屈抑,是以世襲者少。

    高宗特頒恩旨,於陣亡人員一體予以世職,然功加尚未有及者。

     武職借缺補署 鹹、同以來,漢族武職以軍功保舉者至多,粵撚既平,位置不能盡,以一二品武職大員事力作自活者,不可勝計。

    蓋有官無祿,固不僅漢家之薄視邊功也。

    曾文正督兩江時,省有縫人某,日以一肩擔兩筐,擔頭掛一冠,乃紅頂花翎,若求沽者。

    一日,伺文正出,故招搖過市,衝其前導,從者呵之,文正知其欲有訴也,止從者,與之言,則曾以平粵寇功而累官提督者。

    文正念名器不可褻,而此輩又不可恝置也,乃謂之曰:「國家不能為君等增官,又不能使君等降品,故除拜有不及,非恩薄也。

    君以崇階執賤役,辱國而不足為己榮,自玷焉爾。

    今為君救困計,請以百金易翎頂,可乎?」某不得已,允之,欷歔取金去。

    翌日,上奏,遂請為借缺補署例,朝旨可之。

    故光緒初葉,江南有以提鎮而權千把者,蓋由此也。

     特設江北提督 光緒乙巳三月,裁撤江淮巡撫,改淮揚鎮總兵為江北提督。

    蓋江淮分省,江蘇京官爭言其治理不便,事下政務處。

    至是,奏請裁撤江淮巡撫,設江北提督,允之。

    乃以汴人劉永慶為江北提督,並加侍郎銜,江北文官亦為其屬,得轄治之。

     掛印總兵 明以公侯伯都督掛印,充各處總兵官,國朝仍明之舊而損益之。

    掛印總兵官凡九缺,宣化、大同、延綏、陝安、涼州、寧夏、西寧、肅州、臺灣、皖南凡十鎮。

    然有掛印之名,無將軍之號也。

     陳春萬意外得總兵 鹹、同間,湘、淮軍興,削平粵、撚、回諸大亂,所保記名提督近八千人,總兵二萬人,副將以下尤不可勝數,提鎮欲得實缺,非督撫密保不可。

    桐城陳春萬,農也,多力而有膽。

    同治初,投身湘軍,從戰至關隴,亦保至記名提督、巴圖魯、黃馬褂矣。

    左文襄喜其勇,然亦僅派充營官而已。

    文襄出關,陳營又裁,及文襄班師回,陳往見之,文襄向之賀。

    陳方驚異,文襄曰:「爾不知耶?爾之印視我印,大且倍也。

    」陳愈不解。

    文襄乃命設香案,命陳跪聽宣旨,始知已特簡肅州鎮挂印總兵。

    挂印總兵者,例得專摺奏事,不受總督節制。

    時廷寄到已數日,正覓其人不得也。

    時文襄頗疑陳密求李文忠而得之,蓋因肅州鎮出缺時,例由文襄奏報,即隨摺保二人以進,而皆未用也。

    後始知是日軍機開單呈請簡放時,德宗禦筆蘸硃太多,硃點誤滴於陳名之上,上曰:「即此可也。

    」時人謂之曰意外總兵。

     千把品級 順治辛醜十二月,世祖始命給與千總、把總品級,千總為六品,把總為七品。

     武官各階之名稱 正官本身得授之階,正從二品以上曰將軍,正從四品以上曰都尉,正從五品以上曰騎尉,均為誥授。

    正從七品以上亦曰騎尉,為敕授。

    正從九品以上曰校尉,為敕授。

    正一品曰建威將軍,從一品曰振威將軍,正二品曰武顯將軍,從二品曰武功將軍,正三品曰武義都尉,從三品曰武翼都尉,正四品曰昭武都尉,從四品曰宣武都尉。

    正五品曰武德騎尉,從五品曰武德佐騎尉,正六品曰武略騎尉,從六品曰武略佐騎尉,正七品曰武信騎尉,從七品曰武信佐騎尉,正八品曰奮武校尉,從八品曰奮武佐校尉,正九品曰修武校尉,從九品曰修武佐校尉。

     加級紀錄 凡京外文武陞任之官,前任所得,及恭遇恩詔,京察加級,不準其隨帶,俱改為紀錄一次。

    議敘加級題明隨帶者,準其隨帶,未經題明隨帶者,不準隨帶,改為紀錄一次。

    惟軍功議敘,加級紀錄,不論曾否題明,悉準帶於新任。

    至議敘加級改為紀錄之後,又經陞任抵銷,餘剩紀錄,若係隨帶之級所改者,仍準隨帶,若非隨帶之級所改,在任時抵銷過一次二次三次者,陞任概行註銷。

    若在任時所改,紀錄並未抵銷,祇準將紀錄一次帶於新任。

    至特恩賞加之級,及捐納加級,不準改為紀錄四次,此原則也。

    自捐例廣開,皆可輸資得之矣。

     官員呈遞履歷 文武官員參謁上司,例須呈遞履歷,以本身言,實缺之到任,需次之到省者均然,於上司之初至,亦如之。

    其所記載,大抵為姓名、省府縣、出身、官階、翎銜及曾任、現任之缺或曾充、現充之差,並加級、紀錄等。

    發端用「今開」二字,結尾用「須至履歷者」五字。

     以文職言,布政司於督撫,即須呈遞履歷,若武職之非有缺者,雖提鎮於督撫,於執掌兵權之文職,受其管轄者,不論其品秩相當與否,皆備履歷呈遞。

     西藏設官 西藏額設駐藏大臣二員,一正一副,均欽派,鎮守邊疆,袤延七千餘裡。

    每年春秋兩操,七月啟行,至後藏定日巡閱一次,九月回藏。

    二大臣輪值,一年報銷銀二千六百五十兩,月費各銀二百零六兩四錢零。

    糧務一員,專管支放糧餉,兼錢法事,轄本藏漢民。

    藏江以東即拉裡,糧員月費銀一百五十四兩五錢,因兼管鼓鑄,是以較多,自餘五台糧員,月僅支一百十六兩。

    夷情一員,為理藩院司員所派,管蒙古達木及三十九族。

    蒙古凡有土官缺出,聽夷情先行考送駐藏大臣衙門定奪。

    歲十月,各夷族應上貢馬銀兩俱於夷情衙門完納。

     番目,為辦事之噶倫蔔、噶布倫、管兵之戴琫等,由達賴、班禪選定,咨由駐藏大臣具奏,餘由藏中自署。

    乾隆甲寅乃定官制,自三品至七品,給與頂戴,前藏官出缺,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選補,後藏官出缺,會同班禪額爾德尼選補,噶倫蔔以下番目及管事喇嘛,皆為駐藏大臣屬員,於是西藏官制定,而駐藏大臣之權亦愈重矣。

     噶倫蔔者,代達賴喇嘛理事者也。

    達賴喇嘛恆坐禪入定,事悉委之噶倫蔔,或達賴年幼未滿十八歲,則噶倫蔔代掌宗教政治權,及達賴成年,當喇嘛大臣頭領及貴顯等前,奉還宗教及政治之玉璽。

    凡新立噶倫蔔,須經噶布倫大臣詳議,得布達拉宮神之託宣,乃由駐藏大臣奏準行戴冠禮。

    噶倫蔔所屬,有書記官曰茶篩、財務官曰鍵持者二缺,茶篩管理玉璽。

    凡加士【書記之長。

    】所繕文牘,既呈達賴,達賴發交茶篩,即令用璽。

    苟不協,茶篩得拒卻之,仍交加士別擬。

     噶布倫【一作噶隆。

    】有四,統理兵馬刑名,中一為喇嘛。

    喇嘛坐首席,為寺院代表。

    噶布倫為終身之職,雖達賴亦不得左右之。

    遇出缺時,由噶倫蔔選戴琫、仔琫、商卓特巴三人之名送布達拉宮,就神前蔔之。

    其官為三品,衣黃色,甚長,曰沙古希,冠蒙古帽。

     密琫,掌戶口冊,戴琫,主兵,皆五品。

    次曰加琫,次曰甲琫,次曰定琫。

     仔琫有三,商卓特巴有二,皆四品,總理金銀緞疋珍寶內庫之出納及鑄幣事。

    遇出缺,以業爾倉巴、協爾幫、大中譯等官陞補,或以濟仲喇嘛陞補。

    商卓特巴本即倉儲巴,以諸處皆有之,故特異其名。

     業爾倉巴有二,五品官也,掌徵收錢糧。

    出缺,以喇嘛補之。

     朗仔轄有二,五品官也,管理拉薩市政。

     噶廈、協爾幫,各有二,五品官也,任司法。

     達琫有二,為六品官,掌馬廠事。

     大中譯有二,六品,卓尼爾有三,達賴之傳事者也。

    小中譯有三,七品,屬於噶布倫,分掌文牘庶務。

    第巴以下,管達賴之雜事。

     歲琫,為達賴喇嘛起居之內侍。

    其次曰森琫,曰曲琫,司經卷。

    曰濟仲,司熬茶。

    諸人並佐班禪額爾德尼分掌後藏大小政務。

     碩第巴為五品官,管理劄什倫布市政。

     堪布,僧官之總稱也,前後藏皆同。

    管理寺院,講習經典,有總堪布、通巴堪布、達爾罕堪布之別。

    其品級自三品至八九品不等,惟以寺院之大小,喇嘛之多寡為差。

     劄薩克三人,乃濟隆第穆兩呼圖克圖及那門汗【一作諾門汗,位在呼圖克圖之次。

    】理事之大僧官也。

    傳譯語者曰羅藏娃。

    又有邊缺大營官、小營官,皆主地方及兵事。

    外有管門、管草、管粑糌、帳房、牛羊廠諸職事。

    此西藏官吏之制也。

     西康番官 西康呼圖克圖之官乃滿人所稱番官之名也。

    土司雖有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

    長官司之分,番人均不知,統稱之曰人不齊,乃尊大無比之意也。

    而土司亦有屬官焉,為總理者曰襄資,言贊襄土司也。

    此外有名鼓抄者,有名業巴者,各四人,皆土司之內官,分管糧稅詞訟等事。

    其管理地方之外官,或名協廠,或名惡巴,或名黑巴,或名學巴,所在不同,漢人統稱之曰頭人,番人則稱之曰本。

    本,即官也。

    番人稱漢官亦曰剖本。

    至呼圖克圖,番人稱之曰佛都督,亦曰人不齊。

    呼圖克圖所屬之官為總理者曰倉儲巴,其餘之官與土司所屬者大同小異。

    又有呼圖克圖臨事時派往他處辦事之官與以全權者,曰替身。

    其各官職,在番人自有尊卑大小之別,而番官之名亦尚不止此。

    自邊務大臣趙爾豐奏將土司改漢官,頭人名稱皆改為保正、村長矣。

     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之職,歷代以之隸兵部,承襲時,由兵部發給劄付。

    土司有不職,督撫得題參之。

    後改漢官,土千總改千總職,土把總改把總職,以此推之,則宣慰司秩視副將矣。

     番官之妻稱曰子莫姑學,頭人之妻稱曰姜姑學。

    亦有以姑學名土司者,惟姑學上加稱之字不同耳。

     二氏官職 二氏者,釋道也。

    凡民有出家為僧道者,置首領以約束之,在京師者曰僧錄司:左、右善世二人,正六品;闡教二人,從六品;講經二人,正八品;覺義二人,從八品。

    曰道錄司:左、右正一二人,正六品;演法二人,從六品;至靈二人,正八品;至義二人,從八品。

    由禮部選擇,移吏部補授。

    在各省者,府曰僧綱、道紀,州曰僧正、道正,縣曰僧會、道會,均未入流。

    府二人,州縣各一人,由各省咨部給劄,擇其樸謹者充之。

    惟仍服方外衣冠,異於行政司法之職官,且與喇嘛有別,不必竟視為朝廷之命官也。

     府州縣道教之首領,既有道紀司、道正、道會,以約束道士,而道士又服從於張天師。

    張世居江西貴溪縣之龍虎山,其邸曰大真人府,亦復侈作威福,設官分職,各處道士且亦有入貲得官者。

    於潛趙伯英廣文逢年言其邑有道會司,設銜牌五副於廳事,一為道會司正堂,則朝廷所授之職也,二為大真人府知事廳,三為大真人府贊教廳,四為大真人府仁靜觀提舉廳,五為大真人府消遙觀提舉廳,凡此四職,皆天師所授也。

     喇嘛官職 喇嘛之職十數等,最尊者曰國師,曰禪師,其次曰劄薩克大喇嘛,曰副劄薩克大喇嘛,曰劄薩克喇嘛,以上皆給印,餘給劄付。

    又其次曰大喇嘛,曰副喇嘛,曰閒散喇嘛。

    劄薩克喇嘛之徒有德木齊格、思規格隆、班第等。

     其在蒙古者有上柱特巴喇嘛掌印。

    多呢喇嘛為活佛之近侍,傳達活佛號令。

    達喇嘛總理廟務,袋德喇嘛為王公世子,品最尊貴,位置無定。

    德木齊喇嘛專司經卷,戈什貴喇嘛專司清規,蚊子喇嘛為誦經喇嘛之領袖,誦經時,彼先倡,徒眾和之。

    喇嘛為司誦經卷之徒眾也,無專名稱。

    達喀爾齊喇嘛管理佛堂,漢波喇嘛以喇嘛之齒尊者充之,有虛名無實權。

    高妞喇嘛司門戶。

    此外又有呢式把,為活佛之侍僕,如王公府之包衣然。

    大廟喇嘛六七百,小廟百餘,每旗之喇嘛至少亦千人。

     青海僧官 青海寺院所設僧官,視西藏制為略簡,無堪布名號,各因其僧額之多寡、事務之繁簡、田產之肥瘠而設之焉。

    惟森琫、曲琫、孜仲、商卓特巴、羅藏娃等職司,則無寺無之。

    森琫漢名僧綱,曲琫漢名法台,孜仲漢名法司,商卓特巴漢名管家,番語又名香錯,蓋即商卓二字之譌音也。

    其羅藏娃以下亦不辨其品級大小,概以僧官名之而已。

    職司之繁者,以香錯為最,蓋常以一職而兼數差,事務叢脞,日不暇給也。

     土司官職 滇、黔、蜀、桂有土司,官皆世襲,大率沿明之舊。

    官名為宣撫司,副宣撫司,安撫司,正長官司,副長官司,長官司,正左司,正右司,土知州,土知縣,土州同,土縣丞,土守備,土千總,土把總,土外委,土舍,土目。

    其初授官時,漢人為多,間有以土人充之者。

    遇有典禮,無論品秩崇卑,取《春秋》王人雖微序諸侯上之義,分列僚佐之末。

     太平府土司 太平府屬有土司一十九處,其先世皆隨宋狄武襄來者,故籍隸山東者為多。

    歲必採辦山羊血石羊膽解府彙齊,貢之上方。

     土州 廣西土州,吏目治漢人,土司治土人。

    漢知州不事事,相去數十裡,有官署,歲收所輸官稅,遇應襲,報名,官死襲職,或仇殺用兵,土司移文相告,為之轉達,平居給膳度日,年滿候陞而已。

    土司知州乃世襲,類似古蠻夷小國,自擅生殺。

    其官屬,首老二人最尊,次首大四人,次曰都老,曰耆老,曰權戶,曰權工,無禮兵刑,蓋兵刑自有主者,禮弗尚也。

    州之峒甚多,每峒有峒官,有頭目,有小目。

    主兵之官曰內兵,與首老敵體者一人,中軍一人,先鋒二三四人。

    有七總,總旗、總槍、總礮、總甲、總錨、總刀是也。

    兵無弓矢。

    又有八把,有馬房,馬房之官曰甲槽,曰馬排。

    首老以下文職也,內兵以下武職也,峒官則縣令巡司也,各得專刑殺。

    首老子弟送名於知州,補頭目等職,次第遷轉。

    送名注籍,餽獻甚厚,每州輸官稅,歲三十六金,為重額,遞輕至二十金而止。

    所取於其民者,蓋萬數而贏。

     內地士人之往客遊者,禮敬備至,土官必延內地人為師,教其子弟。

    重價買內地人女為姬妾,寵則薄其妻。

    妻怒,或以蠱毒殺夫,而利使子襲。

    子幼,母得肆志與所延士人為偶,亦不畏人知也。

    土官之考終者,亦鮮克中壽,則由少時縱欲使然。

    然自南寧、泗城以下,與安南鄰接,境域遼廣,珍異儲積,匿亡命,前代逸民頗遯迹其中,其藏書有中土所未覯者。

     土司改流 宣統庚戌以前,湖北、湖南土司悉已改為流官,而廣西之土州縣,貴州之長官司,尚仍舊貫,四川則未改流者十之六七,雲南土司多接外服,甘肅土司從未變革。

    曾經民政部於宣統辛亥春,奏請飭該督撫暨邊務大臣酌擬改流辦法。

     女官名數品級 順治戊戌十一月,禮部等衙門議定宮闈女官名數、品級及供事宮女名數,乾清宮有夫人一員,秩一品;淑儀一員,秩二品;婉侍六員,秩三品;柔婉二十員,芳婉三十員,秩俱四品。

    尚宮局有尚宮司紀、司言、司簿各二員,司闈四員,女史六員。

    尚儀局有尚儀一員,司樂二員,司籍、司賓、司贊各四員,女史三員。

    尚服局有尚服一員,司仗四員,司寶、司衣、司飾、女史各二員。

    尚食局有尚食一員,司饌四員,司醞、司藥、司供、女史各二員。

    尚寢局有尚寢一員,司設、司鐙各四員,司輿、司苑、女史各二員。

    尚績局有尚績一員,司製四員,司珍、司彩、司計、女史各二員。

    宮正司有宮正、女史各二員,秩俱六品。

    慈寧宮有貞容一員,秩二品,慎容一員,秩三品,勤侍無品級。

     薩滿 坤寧宮供奉神位,皆依盛京清寧宮舊制,應由皇後每日行禮,設一女官代之,食三品俸,名曰薩滿,俗譌稱撒麻太太,舊《會典》謂之贊祀女官。

    清晨入神武門,至宮禮神。

    薩滿身故,傳媳不傳女,以所誦經咒不輕授人也。

     奉聖夫人 康熙丁巳,聖祖特頒恩詔,封世祖之乳母樸氏為奉聖夫人,蓋與明客氏所得之封號同。

     官員之妻有封典 文武官員之妻有封典,五品以上曰誥封,七品以上曰敕封,正從同。

    一品曰一品夫人,曾祖母、祖母、母亦均得封。

    二品曰夫人,祖母、母均得封。

    三品曰淑人,祖母、母均得封。

    四品曰恭人,母得封。

    五品曰宜人,母得封。

    六品曰安人,母得封。

    七品曰孺人,母得封。

    八品九品文武之妻無封,文之母得貤封,曰孺人,武之母無貤封。

    然此為原則,自捐例推廣而後,亦有照銜給封、踰品請封之事矣。

     粵寇設官分爵 粵寇所置官吏,以天地春夏秋冬別之,均有正有副,又有丞相、檢點、指揮、侍衛揮禦、總糧將軍、坐關將軍、巡狩將軍,及女丞相、女掌教、女掌簿、女指揮、女百長各職。

    其王爵頗多。

    侯爵以下,有捐米五百石者,即加一等。

    又有金、木、水、火、土五將軍,揠地道築土牆為土將軍之事,渡河掘溝為水將軍之事,點放鎗礮為火將軍之事,製造軍器為金將軍之事,列木柵、造木城、修理營帳,則為木將軍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