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85回 羅公遠預寄蜀當歸 安祿山請用番将士

關燈
事洩忿,乃劾奏林甫生前多蓄死士于私第,托言出入防衛,其實陰謀不軌。

    又道他屢次謀陷東宮,動搖國本,其心叵測。

    又諷朝臣交章追劾他許多罪款。

    楊妃因怪他挾制安祿山,也于玄宗面前說他多少奸惡之處。

    玄宗此時,方才省悟,下诏暴其惡逆之狀,頒貼天下,追削官爵,剖其棺,籍其家産。

    其子侍郎李岫,亦即革職,永不複用。

    果然應了羅公遠所言這身後之禍。

    正是: 生作權奸種禍殃,那知死後受摧戕。

     非因為國持公論,各快私心借憲章。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兼左右相,獨掌朝權,擅作威福,内外文武各官,莫不震畏。

    惟有安祿山不肯相下,他隻因李林甫狡猾勝于己,故心懷畏忌。

    那楊國忠是平日所相押,一向藐視他的,今雖專權用事,祿山全不在意。

    四處藩鎮,都遣人赍禮往賀,獨祿山不賀。

    楊國忠大怒,密奏玄宗道:“安祿山本系番人,今雄據三大鎮,殊非所宜,當有以防之。

    ”玄宗不以為然。

    國忠乃厚結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要與他并力排擠安祿山。

    時隴右富庶甲天下,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一萬二千餘裡,闾闾相望,桑麻遍野,國忠奏言,此皆節度使哥舒翰撫循調度之功,宜加優擢诏。

    诏以哥舒翰兼河西節度使,撫制兩鎮。

    祿山聞知,明知得是國忠藉為黨援,愈如不樂,常于醉後,對人前将國忠謾罵。

    國忠微聞其語,一發惱恨,又密奏玄宗,說:“安祿山向同李林甫狼狽為奸,今林甫死後,罪狀昭著,安祿山心不自安,目前必有異謀。

    陛下若不肯信,诏遣使往召入觐,彼且必不奉诏,便可察其心矣。

    ” 玄宗唯唯而起,退入宮中,沉吟不決。

    楊妃問:“陛下有何事情,索于心中?”玄宗道:“汝兄國忠,屢奏安祿山必反,我未之深信。

    今勸朕遣使往召入觐,若他不來,其意可知,使當問罪。

    我意此兒受我厚恩,未必相負于我,故心中籌畫未定。

    ”楊妃着驚道:“吾兄何遽意祿山必反耶!彼既如此懷疑,陛下當如其所奏,遣一内侍往召安祿山。

    若祿山肯來,妾兄同陛下便可釋疑矣。

    ”玄宗依其言,即作手敕,遣輔缪琳赍赴範陽召安祿山入朝見駕。

    輔缪琳領了敕命,正将起行,楊妃私以金帛賜之,付手書一封密緻安祿山,教他聞召即來,凡事有我在此,從中周旋,包管他有益無損,切勿遲回觀望,緻啟天子之疑。

    理琳一一領命,星夜不息,來至範陽。

    祿山拜迎敕谕。

    輔缪琳當堂宣讀道: 皇帝手敕東平郡王範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安祿山:卿昔事朕 左右,歡叙如家人,乃者遠鎮外藩,道爾睽隔。

    朕甚念卿,意卿亦必 念朕,顧卿即相念,非征召何緣入見?茲于敕到,即可赴阙,暫來即 反,無以跋涉為勞,朕亦欲面詢邊庭事也。

    見谕速赴來京毋怠。

     安祿山接過手敕,設宴款待天使,問道:“天子召我何意?”缪琳道:“天子不過相念之深耳!”祿山沉吟道:“楊相有所言否?”缪琳道:“相召是天子意,非宰相意也。

    ”祿山笑道:“天子意即宰相意也。

    ”缪琳屏退左右,密緻楊妃手書并述其所言,祿山方才歡喜,即日起馬星馳到京,入朝面聖。

    玄宗大喜道:“人言汝未必肯來,獨朕信汝必至,今果然也。

    ”遂命行家人禮,賜宴于内殿,祿山涕泣道:“臣本番人,蒙陛下寵擢至此,粉身莫報。

    奈為楊國忠所嫉忌,臣死無日矣!”玄宗撫慰說道:“有朕在,汝可無慮也。

    ”是夜留宿内庭。

     次日,人見楊妃,賜宴宮中,深情暢叙。

    祿山道:“兒非不戀,但勢不可久留,明日便須辭行。

    ”楊妃道:“吾亦不敢留你,明日辭朝後速走勿遲。

    ”祿山點頭會意。

    次日奏稱邊政重任,不敢曠職,告辭回鎮。

    玄宗準奏,親解禦衣賜之,祿山涕泣拜受,即日辭朝謝恩。

    随行之時,走馬至楊國忠府第,匆匆一見,即刻飛星出京,晝夜兼行,不日到鎮。

    他恐國忠請奏留之,故此急急回任。

    自此玄宗愈加親信,人有首告祿山欲反者,玄宗命将此人縛送範陽,聽其究治,由是人無敢言者。

    祿山自此益無忌憚,因想:“三鎮之中,守把各險要處的将士,都是漢人。

    倘他日若有舉動,必不為我所用,不如以番将代之為妙。

    ”遂上疏奏稱,邊庭險要之處,非武健過人者,不能守禦。

    漢将柔弱,不若番将骁勇,請以番将三十一人,代守邊漢将。

    疏上,同平章事韋見素,進言說道:“祿山久有異志,今上此疏,反狀明矣,其所請必不可許。

    ”玄宗不悅,說道:“向者邊政俱用文臣,漸至武備廢弛;今改用番人為節度,邊庭壁壘一新,即此看來,安見番人不可以代漢将?祿山為國家計,欲慎固封守,故有此請,卿等何得動言其反?”遂不聽韋見素之言,即就批旨:依卿所請奏,三鎮各險要處,都用番将戍守。

    其舊戍漢将,調内地别用。

    自此番人據險,祿山愈得其勢,邊事不可問矣。

    正是: 番人使為漢地守,漢地将為番人有。

     君王偏獨信奸謀,枉卻朝臣言苦口。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亦凡圖書館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