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75回 釋情癡夫婦感恩 伸義讨兄弟被戮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有意多緣,豈必盡朱繩牽接。
隻看那紅拂才高,藥師情熱。
司 馬臨鄧琴媚也,文君志向何真切。
乍相逢,眼底識英雄,堪恰悅。
有一種,天緣結。
有一種,萍蹤合。
歎芳情未斷,癡魂未絕。
不韋 西秦曾斬首,牛金東晉亦誅滅。
這其間,史冊最分明,何須說? 調寄“滿江紅” 天下治亂嘗相承,久治或可不至于亂,而亂極則必至于複治。
雖無問世首出之王者,亦必有撥亂反正之英主,挺生于其間。
有英主,即有一二持正不阿之元宰,遇事敢言之侍從,應運而興,足以挽回天意,維持世道,其關系豈淺鮮哉!今且不說中宗到京,尚在東宮。
太後依舊執掌朝政,年齒雖高,滢心愈熾。
又以張昌宗為奉宸令,每内延曲宴,辄引諸武、二張飲博嘲谑,又多選美少年,為奉宸内供奉,品其妍媸,日夜戲弄。
魏元忠為相,奏道:“臣承乏宰相,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
”元忠秉性忠直,不畏權勢,由是諸武、二張深怨,太後亦不悅元忠。
昌宗乃谮元忠私議道:“太後年老,且滢亂如此;不若挾太子為久長,東宮奮興,則狎邪小人,皆為避位矣!”太後知之大怒,欲治元忠。
昌宗恐怕事不能妥,乃密引鳳閣舍人張說,賂以多金,許以美官,使證元忠。
張說思量要推不管,他就變起臉來,不好意思。
倘若再尋了别個,在元忠宰相身上,有些不妥。
我且許之,且到臨期再商,隻得唯唯而别。
太後明日臨朝,諸臣盡退,止留魏元忠與張昌宗廷問。
太後道:“張昌宗,你幾時聞得魏元忠私議的?卻與何人說之?”昌宗道:“元忠與凰鳳閣舍人張說相好,前言是對張說說的,乞陛下召張說問之,便知臣言不謬。
”太後即命内監去召張說。
是時大臣尚在朝房探聽未歸,聞太後來召,張說知為元忠事。
說将入,吏部尚書宋-謂說道:“張老先生,名義至重,鬼神難期,不可徇情行止,以求苟免。
獲罪流竄,其榮多矣。
倘事有不測,-等叩阍力争,與子同生死,努力為之,萬代瞻仰,在此一舉也!”又有左史劉知幾道:“張先生無汗青史,為子孫累。
”張說點頭唯唯,遂入内庭。
太後問之,張說默然無語。
昌宗從旁促使張說言之。
張說便道:“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使臣證之耳。
”太後怒道:“張說反複小人,宜一并治之!”于是退朝。
隔了幾日,太後叫張說又問,說對如前。
太後大怒,元忠貶高要尉,說流嶺表。
昌宗因張說不肯誣證元忠,挾太後之勢,連夜要促他起身。
卻說張說有愛妾姓甯,名懷棠,字醒花。
生時母夢人授海棠一枝,因而得孕,其諸母戲道:“海棠睡未足耶!”其母道:“名花宜醒不宜睡。
”故号醒花。
及歸張說,時年十七,姿容豔麗,文才敏捷。
張說所有機密事故,俱他掌管。
一日有個同年之子,姓賈名全虛,父親賈格,官拜禮部尚書。
全虛年方弱冠,應試來京,特來拜望張說。
因見全虛年少多才,留為書記。
凡書劄來往,皆彼代筆。
住在家中,忽忽過了一夏,秋來風景,甚是可人:殘梧落葉,早桂飄香。
全虛偶至園中綠玉亭前閑玩,劈面撞見了醒花。
全虛色膽如天,竟上前深深作揖道:“小生蘇州賈全虛,偶爾遊行,失于回避,望娘子恕罪。
”那醒花也不回言,答了一禮,竟望裡邊進去了。
醒花心上思想起來:“吾家老爺,隻說賈相公文學富贍、家世貴顯,并不題起他豐姿秀雅,性格溫和。
看他舉止安靜,決不像個落薄之人,吾今在此,雖然享用,終無出頭之日。
”到有幾分看上他的意思。
全虛雖然一見,并不知此是何人,又無從那裡訪問,胸中時刻想念,隻索付之無可如何。
過了一日,正直張說有事,全虛出去打聽了回家,獨坐書齋。
月色如晝,聽見窗外有人嗽聲。
全虛出來一看,見一女郎緩步而至,全虛驚問。
女郎答道:“吾乃醒娘侍女碧蓮。
曩日醒娘亭前一見,偶爾垂情,至今不忘。
茲因老爺在寓,即日起行,醒娘欲見郎君一面,特命妾先容。
”語未完,隻見醒花移步而來,滿身香氣氲氲。
全虛迎上一揖道:“綠玉亭前,瞥然相遇,度娘子決不是凡人,所以敢于直通款曲。
今幸娘子降臨,天遣奇緣;若是娘子不棄,便好結下百年姻眷了。
”那醒花卻也安雅,徐徐的答道:“我在府中一二年,所見往來貴人多矣,未有如君者。
君若不以妾為殘花敗絮,請長侍巾栉。
承此多故之際,如李衛公之挾張出塵,飄然長往,未識君以為可否?”全由道:“承娘子謬愛,全虛有何不可。
隻是年伯面上不好意思。
”醒花道:“你我終身大事,那裡顧得,須自為主張。
”碧蓮攜着酒肴,二人對酌。
全虛道:“卿字醒花,隻恐夜深
隻看那紅拂才高,藥師情熱。
司 馬臨鄧琴媚也,文君志向何真切。
乍相逢,眼底識英雄,堪恰悅。
有一種,天緣結。
有一種,萍蹤合。
歎芳情未斷,癡魂未絕。
不韋 西秦曾斬首,牛金東晉亦誅滅。
這其間,史冊最分明,何須說? 調寄“滿江紅” 天下治亂嘗相承,久治或可不至于亂,而亂極則必至于複治。
雖無問世首出之王者,亦必有撥亂反正之英主,挺生于其間。
有英主,即有一二持正不阿之元宰,遇事敢言之侍從,應運而興,足以挽回天意,維持世道,其關系豈淺鮮哉!今且不說中宗到京,尚在東宮。
太後依舊執掌朝政,年齒雖高,滢心愈熾。
又以張昌宗為奉宸令,每内延曲宴,辄引諸武、二張飲博嘲谑,又多選美少年,為奉宸内供奉,品其妍媸,日夜戲弄。
魏元忠為相,奏道:“臣承乏宰相,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
”元忠秉性忠直,不畏權勢,由是諸武、二張深怨,太後亦不悅元忠。
昌宗乃谮元忠私議道:“太後年老,且滢亂如此;不若挾太子為久長,東宮奮興,則狎邪小人,皆為避位矣!”太後知之大怒,欲治元忠。
昌宗恐怕事不能妥,乃密引鳳閣舍人張說,賂以多金,許以美官,使證元忠。
張說思量要推不管,他就變起臉來,不好意思。
倘若再尋了别個,在元忠宰相身上,有些不妥。
我且許之,且到臨期再商,隻得唯唯而别。
太後明日臨朝,諸臣盡退,止留魏元忠與張昌宗廷問。
太後道:“張昌宗,你幾時聞得魏元忠私議的?卻與何人說之?”昌宗道:“元忠與凰鳳閣舍人張說相好,前言是對張說說的,乞陛下召張說問之,便知臣言不謬。
”太後即命内監去召張說。
是時大臣尚在朝房探聽未歸,聞太後來召,張說知為元忠事。
說将入,吏部尚書宋-謂說道:“張老先生,名義至重,鬼神難期,不可徇情行止,以求苟免。
獲罪流竄,其榮多矣。
倘事有不測,-等叩阍力争,與子同生死,努力為之,萬代瞻仰,在此一舉也!”又有左史劉知幾道:“張先生無汗青史,為子孫累。
”張說點頭唯唯,遂入内庭。
太後問之,張說默然無語。
昌宗從旁促使張說言之。
張說便道:“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使臣證之耳。
”太後怒道:“張說反複小人,宜一并治之!”于是退朝。
隔了幾日,太後叫張說又問,說對如前。
太後大怒,元忠貶高要尉,說流嶺表。
昌宗因張說不肯誣證元忠,挾太後之勢,連夜要促他起身。
卻說張說有愛妾姓甯,名懷棠,字醒花。
生時母夢人授海棠一枝,因而得孕,其諸母戲道:“海棠睡未足耶!”其母道:“名花宜醒不宜睡。
”故号醒花。
及歸張說,時年十七,姿容豔麗,文才敏捷。
張說所有機密事故,俱他掌管。
一日有個同年之子,姓賈名全虛,父親賈格,官拜禮部尚書。
全虛年方弱冠,應試來京,特來拜望張說。
因見全虛年少多才,留為書記。
凡書劄來往,皆彼代筆。
住在家中,忽忽過了一夏,秋來風景,甚是可人:殘梧落葉,早桂飄香。
全虛偶至園中綠玉亭前閑玩,劈面撞見了醒花。
全虛色膽如天,竟上前深深作揖道:“小生蘇州賈全虛,偶爾遊行,失于回避,望娘子恕罪。
”那醒花也不回言,答了一禮,竟望裡邊進去了。
醒花心上思想起來:“吾家老爺,隻說賈相公文學富贍、家世貴顯,并不題起他豐姿秀雅,性格溫和。
看他舉止安靜,決不像個落薄之人,吾今在此,雖然享用,終無出頭之日。
”到有幾分看上他的意思。
全虛雖然一見,并不知此是何人,又無從那裡訪問,胸中時刻想念,隻索付之無可如何。
過了一日,正直張說有事,全虛出去打聽了回家,獨坐書齋。
月色如晝,聽見窗外有人嗽聲。
全虛出來一看,見一女郎緩步而至,全虛驚問。
女郎答道:“吾乃醒娘侍女碧蓮。
曩日醒娘亭前一見,偶爾垂情,至今不忘。
茲因老爺在寓,即日起行,醒娘欲見郎君一面,特命妾先容。
”語未完,隻見醒花移步而來,滿身香氣氲氲。
全虛迎上一揖道:“綠玉亭前,瞥然相遇,度娘子決不是凡人,所以敢于直通款曲。
今幸娘子降臨,天遣奇緣;若是娘子不棄,便好結下百年姻眷了。
”那醒花卻也安雅,徐徐的答道:“我在府中一二年,所見往來貴人多矣,未有如君者。
君若不以妾為殘花敗絮,請長侍巾栉。
承此多故之際,如李衛公之挾張出塵,飄然長往,未識君以為可否?”全由道:“承娘子謬愛,全虛有何不可。
隻是年伯面上不好意思。
”醒花道:“你我終身大事,那裡顧得,須自為主張。
”碧蓮攜着酒肴,二人對酌。
全虛道:“卿字醒花,隻恐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