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六 瑪知古懸鏡矚中州
關燈
小
中
大
仁,遭徐偃之敗,懷王不能返楚,而李密仍悔降唐,既首鼠之無端,亦杯蛇而自惑。
未識服膺功業,所讀何書?滿眼風塵,爾勞孰選?”般笑答曰:“仆長夜郎之地,慚日逐之君,徒記姓名,仍訛魚豕。
本無能為雜霸,竊有玷于亡王;惟牛目不辨方隅,故狼行自傷胡尾。
知難而退,居寵思危;求上策于牽羊,荷專征之享醴。
自謂封侯之日,勝于去帝号之尉佗,乃恺悌而信讒言,文明且蒙大難,率籲天之豚子,招向日之虎贲;失國而托諸侯,權輿自歸夏屋。
嗟乎?牟尋本圖入觐,悉怛實恐為誅,愚可及乎。
悔難追矣。
聞吾師窮細亞之圖,識由旬之相,樗裡莫方其智,離婁當讓斯明,足是蠻邦,羁于鳌足,得毋言天則小,遁野而荒;知中國有聖人而勿能臣,倚漢家如父母而不克子,行見少微之光将掩,而天姥之涕欲零也。
師其猶病,仆何足雲。
”知古語塞,但曰:“今噩王以國士遇我,固當報之。
”噩曰:“故人來訪,正宜剖腹以示,明與國之不欺,何乃反唇相稽?效及門之善問。
”般謝不敏,噩肆筵設席,方間,愛将摩潢來告曰:“一小兒率百餘人叫嚣營門,專請大王話。
”噩大怒,持械出迎,則矩兒也。
詈曰:“沙礫之矢,豈不能洞汝胸腹。
惟不忍誅懦,冀招降耳。
乃以蠻村飲食,置蠱害予。
予固無恙也,而狗彘所不食之肉,雷霆所漏誅之魂,何以腼為苗長?今若被擒,可得免死耶?”噩大詫曰:“吾方授餐,未忍置毒。
苗婦敢爾,亦必誅之。
然小将休更無知,吾即不能擒爾,能逃老師洞鑒耶?”矩兒大怒曰:“番人妖鏡,予視之若糞土,腐鼠之吓,豈複入心?” 臂鐵椎徑擲。
噩戰三合,即退入壁中,呼曰:“老師盍賜照也?”知古開鏡出匣,矩兒瞑目卧地,乃縛之。
般曰:“是甘鼎之假子也。
釋之以誘鼎,其軍必亂。
”噩曰:“小兒勇不可當,留之乃為大患。
”知古曰:“誠不能損其毫毛,但無自出我範圍。
”噩不信,命刀斧就地脔之,皮肉連縛索,堅于铠甲。
未幾,矩兒醒,吼聲如雷,縛索盡斷,奪刀斧殺數人,大詈:“邪師虛幌,可更展伎倆否?”知古曰:“吾憐是兒,未嘗持咒擊鏡背耳,用咒乃不可活”噩轉阻曰:“老師且勿咒,我甯縱之歸,以報射臂之德。
再逞狂悖,然後死之,則小兒靡怨矣。
”矩兒躍出,大呼兩都督被羁何所。
适來賓至為前導,揮鐵椎裂其門,授軍械,各鬥出。
噩下令不必追漢将。
忽犷兒前曰:“老師之鏡,能照敵人,亦能照吾否?”知古駭問為誰氏子,樂般不答。
噩曰:“子侄輩戲老師,勿哂也。
”犷兒故作憨态,卧地求照。
噩謂知古曰:“彼太作劇,即以縛漢将之索縛之,助一笑噱。
”知古亦笑曰:“恐郎君不能遽醒,須所尊喚之。
” 于是展鏡微幌。
犷兒躍起,嘲知古曰:“人欲夢而仍覺,鏡将幽而後明。
”吐霧水如墨,當鏡噴之,竟無光,知古色變手’,堕鏡于地。
犷兒拾鏡奔走,知古掣佩劍逐之,出帳外二十裡。
犷兒曰:“老師敢鬥吾耶?死期至矣。
”開鏡照知古,敲鏡背咒喃喃數字,知古死地下。
犷兒出索縛之,降苗數人舁歸漢營,報甘君曰:“瑪知古為樂王子擒至。
”甘君命将士釋縛。
知古盹如故。
犷兒還取鏡背微幌,知古始蘇,見甘君膜拜曰:“鄙人悔為噩青氣簧鼓,不早投總帥。
自當為累囚,雖戮死不足贖罪,而偷生得非懷慚。
”甘君曰:“先生一念勿貞,三生難複,仆當脫夷吾而作佐,招明徹以來歸。
幸無操入室之戈,而乞授登山之鏡。
”知古問曰:“擒吾者非樂君之子乎?”犷兒入曰:“爾安足以識吾父子?”知古曰:“昔在交址,問行藏于道兄李長腳,道兄雲:‘将作甘盤之輔,先降樂毅之兒。
’”犷兒曰:“吾師有書薦爾于總帥,何為浮沉至今?吾師知爾必反,授吾以昏鏡返照之物,名曰烏銀針。
吾故吞之而擒爾也。
”知古曰:“先吾問策于汝師,豈料授針于高弟。
知古曾不知今,不知天,不知性命,無顔為汝師行矣。
”甘君曰:“滅火真人之書,請以相示。
”知古曰:“為噩焚之,誠鄙人之謬也。
”乃命軍中呼瑪師而不名,以燭生諸幕客見。
矩兒曰:“瑪師來,犷兒之翁危矣。
”知古曰:“無妨,鄙人以書去,噩必悚懼,不敢算樂君也。
” 邪師壞道自門庭,不及兒童戰血腥。
會使鏡光誅赤帝,可能劍術禍文星。
國家和氣消兇德,邊徼頑民服上刑。
我識腐儒真有子,乞靈何事向仙靈。
天麋散人诠曰: 人能悟其本來,則粹然盎然者如玉馬耶。
玉馬之謂瑪,玉氣如虹,馬形為練,合其義成瑪瑙焉。
明玗,珊瑚也,故以瑪對明,史之例也。
古對今言,積無量恒河沙蟲之歲時月日,而成今因以成古,知之者居今以望古,不愛古而薄今,周知萬物,不出一原,如瑪瑙犵奇照物,而不為物所照,知古之德也。
或問曰:“明瑪瑙皆物也。
史氏系之于人,第不識明何為而化醇,瑪何為而知古矣。
”予解之曰:“水味至醇,明生于水,故以醇味屬焉。
山形彌古,瑪瑙嚴于山,故以古形屬焉,盍暢其義雲。
化醇不化,明在舍;知古不知,瑪瑙來斯。
”問者解頤去。
鏡鑒也。
鑒于古以鏡于今,蓋格物斯緻知。
在物為鏡,在事為知也。
瑪知古不于古求知,而由鏡求古。
古在鏡,今在古。
以今之知,合古之鏡,其斯以為瑪知古之鏡,非夫人之知者欤。
懸鏡,則不私其古,而與世之不知古者覺之,且與世之自恃其知古者融之。
若曰世而無鏡,我無能構于虛。
人皆有鏡,我何為泥于實。
懸之不在天在田在人,庶幾紫珍可同珍。
金炯不獨炯,盡神之用,非聖作明述,孰則能之。
中州非荊河惟豫之謂,蓋鏡從天之上,地之下,有天地之始,渾然自成,則緣四表以為内之之詞。
大瀛之中為州,九州猶中州之一隅耳。
此隅之人,如蟻之為玄駒焉,如蚊之為黍民焉,行喙息,何所不至。
而烏乎鏡之哉!鏡神雖慈,勢不能盡玄駒黍民而儆之曰:“凡今之人,天監有赫也。
大不得已而托于懸鏡之瑪知古,懸一鏡而無時無處之不矚焉。
”矚,燭也,中州遍燭,即知古之自為矚。
《書》曰:“視遠惟明”,此之道得矣。
未識服膺功業,所讀何書?滿眼風塵,爾勞孰選?”般笑答曰:“仆長夜郎之地,慚日逐之君,徒記姓名,仍訛魚豕。
本無能為雜霸,竊有玷于亡王;惟牛目不辨方隅,故狼行自傷胡尾。
知難而退,居寵思危;求上策于牽羊,荷專征之享醴。
自謂封侯之日,勝于去帝号之尉佗,乃恺悌而信讒言,文明且蒙大難,率籲天之豚子,招向日之虎贲;失國而托諸侯,權輿自歸夏屋。
嗟乎?牟尋本圖入觐,悉怛實恐為誅,愚可及乎。
悔難追矣。
聞吾師窮細亞之圖,識由旬之相,樗裡莫方其智,離婁當讓斯明,足是蠻邦,羁于鳌足,得毋言天則小,遁野而荒;知中國有聖人而勿能臣,倚漢家如父母而不克子,行見少微之光将掩,而天姥之涕欲零也。
師其猶病,仆何足雲。
”知古語塞,但曰:“今噩王以國士遇我,固當報之。
”噩曰:“故人來訪,正宜剖腹以示,明與國之不欺,何乃反唇相稽?效及門之善問。
”般謝不敏,噩肆筵設席,方間,愛将摩潢來告曰:“一小兒率百餘人叫嚣營門,專請大王話。
”噩大怒,持械出迎,則矩兒也。
詈曰:“沙礫之矢,豈不能洞汝胸腹。
惟不忍誅懦,冀招降耳。
乃以蠻村飲食,置蠱害予。
予固無恙也,而狗彘所不食之肉,雷霆所漏誅之魂,何以腼為苗長?今若被擒,可得免死耶?”噩大詫曰:“吾方授餐,未忍置毒。
苗婦敢爾,亦必誅之。
然小将休更無知,吾即不能擒爾,能逃老師洞鑒耶?”矩兒大怒曰:“番人妖鏡,予視之若糞土,腐鼠之吓,豈複入心?” 臂鐵椎徑擲。
噩戰三合,即退入壁中,呼曰:“老師盍賜照也?”知古開鏡出匣,矩兒瞑目卧地,乃縛之。
般曰:“是甘鼎之假子也。
釋之以誘鼎,其軍必亂。
”噩曰:“小兒勇不可當,留之乃為大患。
”知古曰:“誠不能損其毫毛,但無自出我範圍。
”噩不信,命刀斧就地脔之,皮肉連縛索,堅于铠甲。
未幾,矩兒醒,吼聲如雷,縛索盡斷,奪刀斧殺數人,大詈:“邪師虛幌,可更展伎倆否?”知古曰:“吾憐是兒,未嘗持咒擊鏡背耳,用咒乃不可活”噩轉阻曰:“老師且勿咒,我甯縱之歸,以報射臂之德。
再逞狂悖,然後死之,則小兒靡怨矣。
”矩兒躍出,大呼兩都督被羁何所。
适來賓至為前導,揮鐵椎裂其門,授軍械,各鬥出。
噩下令不必追漢将。
忽犷兒前曰:“老師之鏡,能照敵人,亦能照吾否?”知古駭問為誰氏子,樂般不答。
噩曰:“子侄輩戲老師,勿哂也。
”犷兒故作憨态,卧地求照。
噩謂知古曰:“彼太作劇,即以縛漢将之索縛之,助一笑噱。
”知古亦笑曰:“恐郎君不能遽醒,須所尊喚之。
” 于是展鏡微幌。
犷兒躍起,嘲知古曰:“人欲夢而仍覺,鏡将幽而後明。
”吐霧水如墨,當鏡噴之,竟無光,知古色變手’,堕鏡于地。
犷兒拾鏡奔走,知古掣佩劍逐之,出帳外二十裡。
犷兒曰:“老師敢鬥吾耶?死期至矣。
”開鏡照知古,敲鏡背咒喃喃數字,知古死地下。
犷兒出索縛之,降苗數人舁歸漢營,報甘君曰:“瑪知古為樂王子擒至。
”甘君命将士釋縛。
知古盹如故。
犷兒還取鏡背微幌,知古始蘇,見甘君膜拜曰:“鄙人悔為噩青氣簧鼓,不早投總帥。
自當為累囚,雖戮死不足贖罪,而偷生得非懷慚。
”甘君曰:“先生一念勿貞,三生難複,仆當脫夷吾而作佐,招明徹以來歸。
幸無操入室之戈,而乞授登山之鏡。
”知古問曰:“擒吾者非樂君之子乎?”犷兒入曰:“爾安足以識吾父子?”知古曰:“昔在交址,問行藏于道兄李長腳,道兄雲:‘将作甘盤之輔,先降樂毅之兒。
’”犷兒曰:“吾師有書薦爾于總帥,何為浮沉至今?吾師知爾必反,授吾以昏鏡返照之物,名曰烏銀針。
吾故吞之而擒爾也。
”知古曰:“先吾問策于汝師,豈料授針于高弟。
知古曾不知今,不知天,不知性命,無顔為汝師行矣。
”甘君曰:“滅火真人之書,請以相示。
”知古曰:“為噩焚之,誠鄙人之謬也。
”乃命軍中呼瑪師而不名,以燭生諸幕客見。
矩兒曰:“瑪師來,犷兒之翁危矣。
”知古曰:“無妨,鄙人以書去,噩必悚懼,不敢算樂君也。
” 邪師壞道自門庭,不及兒童戰血腥。
會使鏡光誅赤帝,可能劍術禍文星。
國家和氣消兇德,邊徼頑民服上刑。
我識腐儒真有子,乞靈何事向仙靈。
天麋散人诠曰: 人能悟其本來,則粹然盎然者如玉馬耶。
玉馬之謂瑪,玉氣如虹,馬形為練,合其義成瑪瑙焉。
明玗,珊瑚也,故以瑪對明,史之例也。
古對今言,積無量恒河沙蟲之歲時月日,而成今因以成古,知之者居今以望古,不愛古而薄今,周知萬物,不出一原,如瑪瑙犵奇照物,而不為物所照,知古之德也。
或問曰:“明瑪瑙皆物也。
史氏系之于人,第不識明何為而化醇,瑪何為而知古矣。
”予解之曰:“水味至醇,明生于水,故以醇味屬焉。
山形彌古,瑪瑙嚴于山,故以古形屬焉,盍暢其義雲。
化醇不化,明在舍;知古不知,瑪瑙來斯。
”問者解頤去。
鏡鑒也。
鑒于古以鏡于今,蓋格物斯緻知。
在物為鏡,在事為知也。
瑪知古不于古求知,而由鏡求古。
古在鏡,今在古。
以今之知,合古之鏡,其斯以為瑪知古之鏡,非夫人之知者欤。
懸鏡,則不私其古,而與世之不知古者覺之,且與世之自恃其知古者融之。
若曰世而無鏡,我無能構于虛。
人皆有鏡,我何為泥于實。
懸之不在天在田在人,庶幾紫珍可同珍。
金炯不獨炯,盡神之用,非聖作明述,孰則能之。
中州非荊河惟豫之謂,蓋鏡從天之上,地之下,有天地之始,渾然自成,則緣四表以為内之之詞。
大瀛之中為州,九州猶中州之一隅耳。
此隅之人,如蟻之為玄駒焉,如蚊之為黍民焉,行喙息,何所不至。
而烏乎鏡之哉!鏡神雖慈,勢不能盡玄駒黍民而儆之曰:“凡今之人,天監有赫也。
大不得已而托于懸鏡之瑪知古,懸一鏡而無時無處之不矚焉。
”矚,燭也,中州遍燭,即知古之自為矚。
《書》曰:“視遠惟明”,此之道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