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八 點金道人遭圍
關燈
小
中
大
請之行,各道父子珍重之意。
般以犷兒詣噩營。
噩聞而大喜。
犷兒入見。
噩曰:“咄茲小兒,以異授縛瑪大師,吾愛慕非一朝夕矣。
而今乃得珠歸于椟,錐返于囊耶!”犷兒曰:“大王視兒為猶子,則前不以為罪,而後可責其功。
若以為降漢之稚卒,草芥視之,兒固不欲來歸,即歸亦不願生活也!”噩謂般曰:“壯哉斯言,吾兒固不及若幾,生父當讓于義父。
”般命犷兒拜噩前,修父子禮。
女聞樂般父子歸,言于噩請見。
噩曰:“樂王乃迂士也,吾兒則甚可愛。
”因傳令進谒。
般拜,女固辭不敢受。
犷兒拜,即扶之使坐。
噩曰:“一家人談笑,吾不必旁參也。
”自去與杜承瓘慕炜議兵事。
時親串相得甚歡焉。
女問般曰:“針道人曾就擒否?”般答曰:“樹犍屢破其術,擒之而複縱之。
般屢緻大王之命,但笑而不言。
故以犷兒歸,不肯留彼也。
”女曰:“擒針道人,即應送我處置。
胡為縱還,君試度其意。
”犷兒曰:“兒聞其黨相告雲:樹酋将有所挾以求。
”女曰:“求金帛耶?或牲畜也?”般曰:“童子何知,某聞此酋不遜之語,每日,不愛事噩王,而愛事王之夫人,其妄可知也。
既縱吾仇,必求所欲,反戈相向之事,恐在目前矣。
”女怒曰:“樹犍何物,敢狎侮吾?當請于大王,以兵誅之。
”犷兒曰:“不勞士卒,兒與阿母去,自能成功。
”女曰:“吾偾軍之将,焉可複戰?”犷兒曰:“樹酋妖法,惟畏阿母之白羅巾,兒能鬥之,不能滅之也。
”女點頭,謂:“吾與大王圖之。
”乃留犷兒而送般出。
般見承瓘、慕炜,相與縱論,意甚得也。
叩兩人曰:“君兄妹至此,始得所乎?”兩人歎曰:“舍此更無所之耳!”般曰:“夫非常之士,半出寇盜中,新息侯遨遊述嚣之廷,魏丞相贊畫翟李之寨,皆起于泥塗,升彼霄漢。
兩君其托迹椒房,而潛身虎穴者耶?”承瓘、炜皆驚拜曰:“披肝而談意氣,真有心人;交臂而失英雄,為無目者。
吾兄妹以是生,不以是死。
君誠鑒之,不敢隐也。
”般乃以破樹犍之策告,并乞其慫恿。
承瓘、炜拜而設誓。
女盛氣而告噩曰:“妖人樹犍,将觊觎大王之妻,何能忍也?”噩殊惑,女命犷兒陳之。
噩大怒曰:“若然,卿自往讨,兒為前驅。
吾望捷音矣。
”付以健苗五百,犷兒率之。
至樹酋營,大呼曰:“噩王夫人來,與爾酋合兵攻漢将。
”樹聞之,出不意,問砭師曰:“此女何為而至?”砭師曰:“女求媾者,君無嗜欲,不宜有男女因,或與針道人戰,為複仇計。
君不可不助之。
”樹乃攜法物出,女責曰:“針道人,吾仇也。
何以故縱?”樹告曰:“某術不能擒之,公主若執桴鼓,請決死戰也。
”女曰:“不擒針道人,吾誓不返。
”樹傳箭索針師戰,漢營中已知犷兒之計行,乃擁針師出。
樹謂女曰:“今日不勝,請死主前。
”女自引犷兒繞陣側,見針道人出鬥,謂犷兒曰:“漢營多異人,吾軍遭敗,數也。
今而後,不複怨斯人。
”犷兒曰:“阿母與兒父子同心戮力,道有攸歸,本無貪嗔,恩怨皆空空矣。
”女見樹酋五行法物,如環之轉,暗取白羅巾擲之。
盡入纖手。
樹奔走,針師追之,樹呼砭師曰:“先生何以援我。
”砭師曰:“無慮,吾蔔君有兵厄,預制石棺。
請入避,兵退可出也。
”樹啟其蓋,躍而入。
砭師喝曰:“石如,葬老牛,二醜已過牛出頭。
”須臾石棺縫自合,砭師歸郭張營,與針師言處置樹犍之事。
針師曰:“擊柝人固善營窀穸也!”郭張降其衆二千人,即與二師還甘總帥營,上功績。
女偕犷兒及五百人自歸。
噩迎見,賀戰勝。
般及承瓘、炜皆喜,苗中忽傳瑪大師歸矣。
噩跣足迎之,一西洋人略似知古,而氣象迥别,謂噩曰:“臣在海隅,謂大王功已垂成矣。
婁師新,命臣來輔大王,且報矮道人世仇,取其黨砭針二山人之頂骨。
”噩延入,細诘姓氏。
般及承瓘、炜然憂之。
女與犷兒亦為二師駭也。
刎頸知交任轉蓬,秾華一去鳥呼風。
客臨逝水傷今雨,鬼入荒林話故宮。
怒特聲靈留廟宇,栖雞形影吊房栊。
可憐早嫁鸱夷子,不沒吳門為此公。
衛蘆李氏诠曰: 骨以形立,金以氣生。
在人有不壞之形,鎖骨著形之盛;天地有常伸之氣,點金扶氣之衰。
世人以色屬菩薩,而謂鎖骨者色之空;以财付道人,而雲點金者财之聚。
其視骨如粉,視金如泥矣。
若是其卑論也,史氏豈知其為非笑哉。
金天成萬物,而寄化于兵刑。
點金者成之事,化之心也。
不成則金氣輕而浮者,為水所收,不化則金氣重而沉者,為土所掩。
不成與化,則金氣頑鈍,而入火不然。
伐木不利,是金不有其功,而适足為害,皆點之之道未得耳。
點從火,似以克為用。
吾謂克取其能與勝,而點則如無能者;如不欲勝者然,宋儒稱孔之鑄顔,為仁若紅爐點雪,庶斯意焉。
鎖骨菩薩,徒飛烏有之天花;點金道人,轉布憑虛之海藏。
菩薩之骨,珍過南金;道人之金,通于仙骨。
是分而為形氣,合之皆真精。
所謂道不同而趨則一者,各緻以交孚。
菩薩之神通,即道人之智慧,且茲史為道書,道人乃宏道而非宏于道者矣。
道人而為世點金,則以楊而入于墨矣。
墨者摩頂踵以利天下,洵菩薩之舍身。
或曰,道人點金,即其所以自為,為我者其楊之道欤! 夫放利多怨,固将群起而攻之。
道人遭圍,圍道人者即道人也;突圍而出,須季子之多金;解圍以歸,恐床頭之金盡。
則雖圍之數重,亦惟有淡與泊其相遭而已,君子謂道人于是乎知化。
般以犷兒詣噩營。
噩聞而大喜。
犷兒入見。
噩曰:“咄茲小兒,以異授縛瑪大師,吾愛慕非一朝夕矣。
而今乃得珠歸于椟,錐返于囊耶!”犷兒曰:“大王視兒為猶子,則前不以為罪,而後可責其功。
若以為降漢之稚卒,草芥視之,兒固不欲來歸,即歸亦不願生活也!”噩謂般曰:“壯哉斯言,吾兒固不及若幾,生父當讓于義父。
”般命犷兒拜噩前,修父子禮。
女聞樂般父子歸,言于噩請見。
噩曰:“樂王乃迂士也,吾兒則甚可愛。
”因傳令進谒。
般拜,女固辭不敢受。
犷兒拜,即扶之使坐。
噩曰:“一家人談笑,吾不必旁參也。
”自去與杜承瓘慕炜議兵事。
時親串相得甚歡焉。
女問般曰:“針道人曾就擒否?”般答曰:“樹犍屢破其術,擒之而複縱之。
般屢緻大王之命,但笑而不言。
故以犷兒歸,不肯留彼也。
”女曰:“擒針道人,即應送我處置。
胡為縱還,君試度其意。
”犷兒曰:“兒聞其黨相告雲:樹酋将有所挾以求。
”女曰:“求金帛耶?或牲畜也?”般曰:“童子何知,某聞此酋不遜之語,每日,不愛事噩王,而愛事王之夫人,其妄可知也。
既縱吾仇,必求所欲,反戈相向之事,恐在目前矣。
”女怒曰:“樹犍何物,敢狎侮吾?當請于大王,以兵誅之。
”犷兒曰:“不勞士卒,兒與阿母去,自能成功。
”女曰:“吾偾軍之将,焉可複戰?”犷兒曰:“樹酋妖法,惟畏阿母之白羅巾,兒能鬥之,不能滅之也。
”女點頭,謂:“吾與大王圖之。
”乃留犷兒而送般出。
般見承瓘、慕炜,相與縱論,意甚得也。
叩兩人曰:“君兄妹至此,始得所乎?”兩人歎曰:“舍此更無所之耳!”般曰:“夫非常之士,半出寇盜中,新息侯遨遊述嚣之廷,魏丞相贊畫翟李之寨,皆起于泥塗,升彼霄漢。
兩君其托迹椒房,而潛身虎穴者耶?”承瓘、炜皆驚拜曰:“披肝而談意氣,真有心人;交臂而失英雄,為無目者。
吾兄妹以是生,不以是死。
君誠鑒之,不敢隐也。
”般乃以破樹犍之策告,并乞其慫恿。
承瓘、炜拜而設誓。
女盛氣而告噩曰:“妖人樹犍,将觊觎大王之妻,何能忍也?”噩殊惑,女命犷兒陳之。
噩大怒曰:“若然,卿自往讨,兒為前驅。
吾望捷音矣。
”付以健苗五百,犷兒率之。
至樹酋營,大呼曰:“噩王夫人來,與爾酋合兵攻漢将。
”樹聞之,出不意,問砭師曰:“此女何為而至?”砭師曰:“女求媾者,君無嗜欲,不宜有男女因,或與針道人戰,為複仇計。
君不可不助之。
”樹乃攜法物出,女責曰:“針道人,吾仇也。
何以故縱?”樹告曰:“某術不能擒之,公主若執桴鼓,請決死戰也。
”女曰:“不擒針道人,吾誓不返。
”樹傳箭索針師戰,漢營中已知犷兒之計行,乃擁針師出。
樹謂女曰:“今日不勝,請死主前。
”女自引犷兒繞陣側,見針道人出鬥,謂犷兒曰:“漢營多異人,吾軍遭敗,數也。
今而後,不複怨斯人。
”犷兒曰:“阿母與兒父子同心戮力,道有攸歸,本無貪嗔,恩怨皆空空矣。
”女見樹酋五行法物,如環之轉,暗取白羅巾擲之。
盡入纖手。
樹奔走,針師追之,樹呼砭師曰:“先生何以援我。
”砭師曰:“無慮,吾蔔君有兵厄,預制石棺。
請入避,兵退可出也。
”樹啟其蓋,躍而入。
砭師喝曰:“石如,葬老牛,二醜已過牛出頭。
”須臾石棺縫自合,砭師歸郭張營,與針師言處置樹犍之事。
針師曰:“擊柝人固善營窀穸也!”郭張降其衆二千人,即與二師還甘總帥營,上功績。
女偕犷兒及五百人自歸。
噩迎見,賀戰勝。
般及承瓘、炜皆喜,苗中忽傳瑪大師歸矣。
噩跣足迎之,一西洋人略似知古,而氣象迥别,謂噩曰:“臣在海隅,謂大王功已垂成矣。
婁師新,命臣來輔大王,且報矮道人世仇,取其黨砭針二山人之頂骨。
”噩延入,細诘姓氏。
般及承瓘、炜然憂之。
女與犷兒亦為二師駭也。
刎頸知交任轉蓬,秾華一去鳥呼風。
客臨逝水傷今雨,鬼入荒林話故宮。
怒特聲靈留廟宇,栖雞形影吊房栊。
可憐早嫁鸱夷子,不沒吳門為此公。
衛蘆李氏诠曰: 骨以形立,金以氣生。
在人有不壞之形,鎖骨著形之盛;天地有常伸之氣,點金扶氣之衰。
世人以色屬菩薩,而謂鎖骨者色之空;以财付道人,而雲點金者财之聚。
其視骨如粉,視金如泥矣。
若是其卑論也,史氏豈知其為非笑哉。
金天成萬物,而寄化于兵刑。
點金者成之事,化之心也。
不成則金氣輕而浮者,為水所收,不化則金氣重而沉者,為土所掩。
不成與化,則金氣頑鈍,而入火不然。
伐木不利,是金不有其功,而适足為害,皆點之之道未得耳。
點從火,似以克為用。
吾謂克取其能與勝,而點則如無能者;如不欲勝者然,宋儒稱孔之鑄顔,為仁若紅爐點雪,庶斯意焉。
鎖骨菩薩,徒飛烏有之天花;點金道人,轉布憑虛之海藏。
菩薩之骨,珍過南金;道人之金,通于仙骨。
是分而為形氣,合之皆真精。
所謂道不同而趨則一者,各緻以交孚。
菩薩之神通,即道人之智慧,且茲史為道書,道人乃宏道而非宏于道者矣。
道人而為世點金,則以楊而入于墨矣。
墨者摩頂踵以利天下,洵菩薩之舍身。
或曰,道人點金,即其所以自為,為我者其楊之道欤! 夫放利多怨,固将群起而攻之。
道人遭圍,圍道人者即道人也;突圍而出,須季子之多金;解圍以歸,恐床頭之金盡。
則雖圍之數重,亦惟有淡與泊其相遭而已,君子謂道人于是乎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