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者也。
汝立嘗謂:「男子陽也,非如女子,何事非君?所謂不事二君者,乃王蠋一時之言,非聖賢通論。
」介淸嘗著《排節義》一說,以惑後生小子。
其言曰:「其弊必使姦宄竝起,終必至於亡人之國而後已。
」噫!聖人修《春秋》著《綱目》,莫不以節義爲重,今介淸勤苦讀書,發跡流氓,得列於士大夫之行,而敢肆無謂之說,自陷逆亂之歸,則其遺君後親之心著矣。
晉州柳宗智,與汝立相隨,亦密會合山中,惟弟子梁泂,通其意而往來書尺,見則投火雲。
則雖未知其所往復者何事,而頃年此數人者,倡一州士,使不赴擧曰:「將亡之國,赴擧何爲?」此豈臣子所忍言乎?噫!古人固戒人以奪志者,未有倡衆以廢擧,宗智此論,果何心耶?嗚呼!國家大器也,謀逆大惡也。
以大惡窺大器,非一朝一夕之故。
逆賊汝立囊橐書史,料度成敗者。
豈敢以秩卑小官,徒結草間,嘯聚以爲圖國之計哉?必其或以籠駕,或以陰謀,布置形勢,其機至密。
又使一代人心,皆失其常,邪說廣行于世,然後或可逞其兇計,而冀延歲月矣。
內有鄭彥信,久握兵權,多結武士,與彥智、權克禮、克智等,表裏親舊,根據要津,互相周旋,內作無益之役,虛罄司贍之貨,外散輓輸之穀,私施喣嚅之恩,北胡寇邊,匪茹而割地,成券以擅與之。
李鎰受命出塞,而脫解劍以私遣之,則已有無君之心也。
鹿屯之設,貽害一隅,推刷之擧,斂怨諸道,凡所以蠧國搖民者,無非伍被爲淮南之畫耳。
人心悶懼,指目蓋久,故前日趙憲,先事有見,竭忠極言,而三司齊發,黨脅君父,竟竄荒域,以爲鉗制人口之計。
及其汝立謀洩,發遣宣傳,則天威咫尺,反唇竊笑,同推按驗,辭連私黨,則急擊其口,嚴杖立殺,而噤默無敢覈正,殿下之臣,其不爲從之者幾人?古人有言曰:「良民之捍禦盜賊者,亦盜賊也。
」臣等亦曰:「人臣之營護逆黨者,皆逆黨也。
」至於欺罔君父,自有其律。
往者權克禮,明知彥信在少時贓濫之實,而面瞞會計之命。
當時未能明正其罪,識者多以爲憂。
今也彥信敢自厚誣,公論稍發而還止,王法當擧而尙稽,臣等恐欺負不戒,綱紀未振,將無以爲國也。
當彥信削官,武士聞之,莫不歔欷嘆息,若無所賴,以彥信不道,其得武士心如此,則豈非遺患之大者乎?況邇來邊備多聳,此輩驕橫,至若摧壓文官,騁其威勢。
李鎰本彥信之瓜牙,而肆氣焰於南北者也。
初帥湖藩,濫請褊裨,及聞此變,常自不安,鎰之爲心,知爲誰也?防微而善處之,國家之福也。
嗚呼!莾詐謙恭,操挾天子,當世被欺,或其理也。
今汝立,雖初名以讀書,後有衆惡皆備,聖主獨斥,群臣黨比,一有正人,敢言其非,則輒群擠衆陷,以傅其意。
至於逆謀旣露,國勢益危,而私相蓋覆,亦無不至,今日人心,其所馴緻者漸矣。
一自擅黨之後,知有其黨,而不知有君父,故當癸未三司之攻數賢也,久未蒙允,有一臺臣曰:「自上憂念比劇,有不豫色焉,姑停論啓何如?」洪汝諄曰:「當此時,社稷爲重。
」同僚亦縮頸搖手,中外莫不腐心切齒,而彼汝諄無君不道之罪,無一人擧劾請討,則君臣之義,幾乎息矣。
嗚呼!弑逆之罪,人所共怒,而近者湖南有奴殺主者,情迹已著,而監司柳永立,推官金宇宏等,皆以賄賂釋之。
是在位者無惡惡之心,而綱常隳矣。
朝廷淸濁,關時汚隆,近者李陽元、尹毅中、尹卓然之徒,身在崇班,日事征利,饕餐是尙,關節絡繹,是在朝者,啓不厭之欲,而廉恥喪矣。
惟其人心如是,故國有變亂,而恒慮私黨,士抗忠義,則必使議斥。
癸未陳疏,謂人指嗾,丁亥封章,目以亂民。
幸賴聖上之保全,得免群兇之斬伐。
而時輩子弟,聚汚學宮,朋姦浮議,誑亂一世,呀然互嚇,摧折正氣,數年之間,漸至言遜,則雖有急也,將無言者。
顧瞻斯世,殆胥及溺,而聖主培養學脈猶厚,梁千會、白惟諴繼進忠言,幷蒙嘉納,以言被謫者,亦命放還,洞照奸佞,收召忠賢,求言有敎,辭旨懇惻,則士氣復振,國勢稍長,惟新之望,率土攸同,豈非殿下惕省勉強,將大有爲之日乎?雖然前日誤事賣國,其機不深者,其罪已露,殿下亦必灼見其情狀也。
如金應南之陰主謀議,而外若不知,陽施謙退,而內實多猜,妨賢植黨,其罪最重,不識聖明其未之知乎?穉陽甚微,積陰難解,殿下苟不明金柅之戒,則後必有剝床之患矣。
柳成龍名稱士類,身負重望,主張時論,巧避人言。
從前心事,未必追咎,近見國事日危,邪黨布列,而無一言及於汲引忠賢,以爲改弦之計,反以禹性傳爲欲折山海、應南等氣勢,背其舊要,苟合新朋,每爲逆賊,傅會贊譽,極其情態,思欲引用,以爲羽翼,試探天意,卽擬兵官,至於受點,適値趙憲疏上,不得就職。
若覘據兵政,促其兇謀,堂堂國家,雖無可虞,血戰王師,豈少所損?成龍固非與知逆謀者,今若反顧,寧能擧顔於天日之下乎?至如逆賊心契最密者,則如宋言愼之肝肺無隱,尹起莘之趨走取媚,南彥經之賂遺贊詠,李彥吉之輸材營第,曺大中之爲賊涕泣,金弘微之必宿震吉之家,李弘老之誇着汝立之衫。
若此等輩,皆嘗出入賊家,煽亂邪議者,非鄕曲交遊之比,而如李純仁、柳夢井輩,瑣瑣不足言。
則是皆臣等所共知,而平日之所唾鄙者,殿下其亦聞之乎?嗚呼!三綱五常,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
其目雖殊,其理則一,故行不孝者,必犯上,交不信者,必不忠。
今汝立有不孝不信之行,而貪權樂勢,兇邪無行之徒,同利爲朋,互相盤結,緻有今日。
則人君用舍,必須先審其家行之善惡,交遊之賢否,而進退之然後,彙征拔茅之有吉,而植黨擅權者,自息矣。
夫賞罰,天下之公也,人君之所不得私也。
先儒曰:「以堯、舜爲君,以臯陶爲臣,而賞罰不明,則國非其國。
」今日之賞罰,可謂得其當乎?太急則恐傷元氣,太緩則有妨紀律。
殿下旣敦欽恤之念,又用刑中之制,使無罪者,免橫罹之冤,而有罪者,無幸逭之路,則民知勸戒,國庶幾也。
嗚呼!君心出治之源,一定君而國定矣。
殿下非不知植私黨廢公議也,非不知賢類之抱忠懇憂國家也,然而用舍相反,倚仗非人,則國人皆以爲,殿下非不知邪正之所在,而一隊流輩,不能盡棄,黨援已成,主勢日孤,雖欲轉改,今無如之何也。
於是國人,皆以時勢所在爲趨向,而無復守其善善惡惡之本心,殿下追思緻此之由,豈不自反而深悔之也?嗚呼!前日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宋元符初,雖用陳瓘、鄒浩諸賢,而去邪不遠,薰蕕同器,卒之君子日退,小人竝進,以緻靖康之禍。
今雖用群賢,屛出衆邪,執德不固,讒間或乘,則竊恐殿下今日之心,難保其始終如一也。
嗚呼!濁亂之餘,弊政日滋,飢饉之後,餓殍相望,邊圉多虞,內盜竊發,守令貪殘,賦役煩重。
今日之事,可言者固多,而本之不治,末之治者否矣。
故臣等所陳不暇於此,伏惟殿下,先正好惡之本,先審進退之際,使賞罰得其宜,而是非無相軋,徵難勵精,養民緻賢,奬忠臣孝子,以敷世敎,搜隱淪才智俊彥,以列王庭,增修學校之政,作興道學之士。
日接儒臣,咨詢治道保民之術,安邊之策,內外交修,上下無怠,任賢勿貳,克盡君師之責,深思根本之固,使邪說息而人心正,三綱立而大法敍,則多難興邦,或在今日,而萬世無疆,宗社幸甚。
疏上,上卽引見李山海、柳成龍慰諭之。
仍傳曰:「進士丁巖壽、樸天挺、樸大鵬、任尹聖、金承緖、梁山龍、李慶男、金應會、柳思敬、柳瑛等,當國家逆賊之變,敢肆構陷之術,捏造無形之言,陰陳邪譎之疏,賢相名卿,無不指斥,必欲空國然後已,原其設心,將欲何爲?其兇慘之狀,極爲駭愕。
此必聽奸人指嗾,的然無疑,拿來推鞫,按律定罪。
」 ○大臣等避嫌啓辭。
答曰:「此乃奸人所嗾,陰試予心,欲掃朝廷之計,不難知也。
予欲必得其人耳。
但其言不足數,旣已面喩,而如是啓之,是困我也。
卿勿介懷。
」 ○大臣等又待罪啓辭。
答曰:「奸人乘國有釁,視予爲嬰兒,欲弄於掌股之間,予不勝痛憤,寢不安席。
欲得其指嗾之奸人而後甘心焉,卿宜勿待罪,放懷安心。
」 ○時,館儒若幹人上疏,救丁巖壽等。
澈敗後,疏頭李弘胃被停於四館,及亂後,不待解停,赴擧出身,士論憤之。
○時,沈喜壽以鄭澈門客,出入澈家,見巖壽誣陷之疏,出於澈手,及澈敗之後,喜壽欲免罪,傳播此說,以此人皆知巖壽之疏出於鄭澈等也。
12月15日 ○戊子,趙憲放還,中道上疏,湖南儒生梁山璹、金光運等亦上疏,大槪皆指斥時宰也。
傳曰:「人心乖悖,至於如此。
此輩章疏,予覽之尙未畢,豈足數其言乎?然朝臣豈能自安?此數人,陳疏盡斥朝臣,而獨贊右相鄭澈以下數人,自以爲直言,而反露其情狀,可哂也。
趙憲奸鬼也。
尙不畏戢,輕蔑朝廷,益肆無忌,此人必將再踰磨天嶺矣。
」又傳曰:「趙憲奸鬼也,其心甚慘,其得免顯戮幸矣。
而係幹言路,又經大赦,故特命放送,而如此之人,不稟上旨,汲汲收敍,眩亂人心,極爲非矣。
其日仕進堂上遞差,郞廳推考。
」判書,洪聖民也。
12月16日 ○己醜,有政。
特旨吏曹判書柳成龍,禮曹判書權克禮,以首發逆謀載寧郡守樸忠侃拜刑曹參判,前安嶽郡守李軸拜工曹參判,信川郡守韓應寅拜戶曹參議。
密告人學士李綏、姜應祺,陞堂上,保人趙球拜正職。
○傳曰:「私奴宋翼弼、翰弼兄弟,畜怨朝廷,期必生事。
奸鬼趙憲陳疏,無非此人指嗾雲,極爲痛憤雲。
況以奴背主,逃躱不現,係關綱常,尤爲駭愕。
捉囚窮推事,捧承傳于刑曹。
」 12月17日 ○庚寅,傳于大臣曰:「兵曹判書將闕。
以鄭琢赴京也,非權徵不可。
鹹鏡監司,堂上中議薦。
」李??仁、李海壽、李誠中、趙仁後被薦,落點于??仁。
○二品以上再啓,以改宗系事,請上尊號,答曰:「勿爲更論。
」 12月18日 ○辛卯,持平申磼啓曰:「今年四月,前提督官趙憲,連上封章,歷詆卿相,無所不至,同月十七日,兩司合啓請竄。
而臣二十三日除本職,當初發論,雖不同參,而其後則臣亦與焉。
今者全羅道儒生丁巖壽等疏,有曰:『趙憲先事有見,其時三司黨脅君父,遠竄荒域。
』雲,臣得見此語,驚愕罔措。
豈可忝冒言論之地乎?請命罷斥。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政府率百官,請上尊號,答曰:「卿等通諭群僚,速與退休,則予之蒙德於大臣者大矣。
」 ○司諫吳億齡啓曰:「伏見湖南疏,其中論趙憲竄黜之事,而極詆三司,至有黨脅君父,鉗制人口之語。
臣於其時,方在憲府,亦忝其議,不可一日冒據言地。
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政院請上尊號,亟從公論,答曰:「可從之事,予不從乎?」 ○司憲府啓曰:「持平申磼引嫌而退,當初論劾趙憲,亦不無所見。
若以草野誕妄之言,輕遞言官,則大啓騷擾之端,請命出仕。
湖南儒生之疏,語多詭怪,其搆虛捏無之狀,孰不洞知而深惡。
聖明之必欲窮問,亦以此也。
第以下敎求言,言苟可採,固當嘉納,雖甚狂妄,亦可優容,乃王政事體也。
使韋布,一時就鞫,實爲言路之大,請還收成命。
」 ○司諫院啓:「司諫吳億齡,引嫌而退,趙憲前後之疏,荒雜無理,三司之論以竄黜,勢所然也。
況今事在已往,不可以儒生過激失中之論,輕遞言官,請出仕,丁巖壽等,因求言之旨,多陳狂妄之語,構虛捏無,詆毀卿相,果乖於聖上求言之意。
而臣等所論,則不在於是也。
草野韋布,拿鞫王府,非徒有駭於遠近所聞,竊恐以言爲戒之弊,將自此而始矣,請還收成命。
」答曰:「出仕依啓,丁巖壽,不允。
」 ○玉堂箚子,上尊號事入啓。
監察專數,上尊號事入啓,答曰:「可從之事,不從乎?」 ○工曹參判李軸,辭職上疏,答曰:「安心勿辭。
」 12月19日 ○壬辰,大臣率百官,請上尊號,答曰:「可從之事,不從乎?」 ○吏曹判書柳成龍,辭職上疏入啓,答曰:「勿辭。
更加盡心。
」再啓辭職,答曰:「卿啓辭自勉,則無往而不濟矣。
」 ○大臣以下,再啓請上尊號,答曰:「可爲之事,則何敢不從?終不可爲矣。
騷擾極爲未安,速爲停止。
」 ○兩司玉堂,請上尊號事入啓,答曰:「可爲之事,則豈取強拂群議也?」 ○兪泓、黃廷彧、尹根壽等啓曰:「殿下欲執爲謙沖之地,臣等何敢享芧土之榮哉?」答曰:「卿等之辭過矣。
但人主則異於是,不患其位之不尊,安用號爲?百世之後,自有公論,今不必妄自稱號,誇示眩曜。
祖宗之功,掩爲已有。
此予所深恥也,宜各安心焉。
」 ○司憲府啓:「湖南儒生丁巖壽等,狂誕之徒,醜詆卿相,固可窮問。
而其名則韋布之士,一時就鞫於王府,非但駭人所聞,其於優容之德,亦有所嫌矣,請亟收成命。
」 ○司諫院啓曰:「丁巖壽等疏,捏造荒誕,拿問其情,聖意有在。
第以命爲章甫而以言獲罪,殊非聖朝美事,請亟收成命。
」答兩司曰:「不可不問。
」 12月20日 ○癸巳,弘文館上箚,請上尊號,答曰:「玉堂與予講學,今幾年矣,尙不知予意乎?今此之事,隻是承奉祖宗指揮,初無片功可紀,而至爲過當之言,有若眞有大功者然。
慙負天地,貽譏後世,非細事也。
設使萬一謂予稍有微效,亦不可爲此不可爲之事。
三代則已矣,如漢高、光武及我高皇帝,再造區夏,功無與京,而未聞有稱號之擧。
惟唐德宗輩,乃敢爲之,及其顚沛,反爲削號之不暇,至今千載,使人鼓掌而笑。
予雖不淑,稍知書史,亦安敢迫於群下,以負吾心哉?玉堂諸儒所在宜體予意,倡論朝廷,斯速停止。
」 ○兪泓、黃廷彧、尹根壽再啓,答曰:「若可爲之事,則何敢強拂群情?」 ○大臣率百官,請上尊號,三啓。
不允。
○兩司箚子入啓,答曰:「此事少有無愧於心,則如是擧朝懇請,有何所難而強拂群情,以孤臣民之望乎?宜各安心,停論。
」 ○司諫院、司憲府啓:「丁巖壽等拿鞫事,請收成命。
」答曰:「不允。
」 12月21日 ○甲午,爲都目政。
副提學李誠中拜吏曹參判,大臣薦也。
〈李海壽、申湛、樸應福被薦。
〉○日本國送孔雀一雙,上敎待客使回還,放之濟州,禮曹啓:「以濟州輸送有弊,請於南陽絶島鬱密處放之。
」依啓。
○大臣率百官,請上尊號,再啓,答曰:「素有心病,近日忽忽不樂,腰圍漸滅,大臣豈不矜之?若可爲而小安於心,則何敢不從乎?」 ○司諫院啓:「湖南疏儒丁巖壽等,請還收拿鞫之命,全義縣監車雲輅,人物輕妄,處事顚倒,請命遞差。
」答曰:「不允。
車雲輅事,依啓。
」 ○司憲府啓:「洪川縣監安應麟,爲人庸劣,居官亦多泛濫之事,請命罷職,高山裡僉使權洪人物庸劣,來歷甚淺,濫授堂上重加,物情莫不駭愕,請命改正,請還收丁巖壽等拿鞫之命。
」答曰:「不可不問,罷職事依啓。
權洪,監、兵使豈不詳知而啓聞?在此風聞,未盡信,從方伯之言可矣。
」 ○玉堂箚子。
大槪,上尊號事,入啓,答曰:「萬一可爲之事,則何敢自執己見,以孤群情乎?」 12月22日 ○乙未,大臣率百官,請上尊號,三啓,答曰:「不允。
」 ○玉堂箚子,請上尊號,不允。
○司憲府、司諫院請還收丁巖壽等拿鞫之命。
答曰:「荒言詭誕,必爲人所嗾。
及此名賢被抵毀,不可不問。
」不允。
12月23日 ○丙申,四方有霧氣,日暈,巳時地動。
12月26日 ○己亥,上親傳謝恩表,使臣鄭琢、權克智等發行。
○傳曰:「全州乃祖宗禦鄕,鄭汝立祖以上墳墓之在全州者,令本官拔去,使其族人移葬,且盡黜其遠近族類于全州,俾處他邑。
12月27日 ○庚子,有政。
大司諫李增拜副提學,兵曹參判李齊閔拜大司諫,樸應福,特旨拜兵曹參判。
○大臣率百官,請上尊號,再啓。
答曰:「予意,前後縷縷,而當此冱寒之時,百僚庭立,上下其間,事體之傷,予心之憫,有難以形言。
卿等若期於必行後已,則予有一願。
予年尙不至於衰老,願於晩年爲之。
此實出至情,而非不從朝廷之意也,姑從予言,休退。
」 ○大臣三啓,答曰:「今則決不爲已。
從朝廷之請矣。
」 ○館學儒生上疏,大槪丁巖壽等拿鞫還收事,入啓,答曰:「予二十年忝位,待儒生,未嘗以惡言一加之。
況欲拿鞫王府,戮辱於桁楊之下,使章甫之士,與獄吏相對,此豈予之本意哉?其必有不得已者,存乎其間,爾等豈能盡測乎?省疏良用嘉焉。
當爲爾等從之。
」 ○司憲府、司諫院,請還收丁巖壽等拿鞫之命,答曰:「允。
」 12月28日 ○辛醜,三公率百官,請上尊號,依啓。
12月29日 ○壬寅,傳曰:「以樸忠侃、李軸、韓應寅、閔仁伯、李綏、姜應祺爲功臣,與大臣商議,有功人,參酌錄勳,大臣以下推官,竝錄勳。
」後因臺諫所啓,推官以下,不爲錄勳。
後又因樸忠侃等啓辭,推官及問事郞廳竝錄。
汝立嘗謂:「男子陽也,非如女子,何事非君?所謂不事二君者,乃王蠋一時之言,非聖賢通論。
」介淸嘗著《排節義》一說,以惑後生小子。
其言曰:「其弊必使姦宄竝起,終必至於亡人之國而後已。
」噫!聖人修《春秋》著《綱目》,莫不以節義爲重,今介淸勤苦讀書,發跡流氓,得列於士大夫之行,而敢肆無謂之說,自陷逆亂之歸,則其遺君後親之心著矣。
晉州柳宗智,與汝立相隨,亦密會合山中,惟弟子梁泂,通其意而往來書尺,見則投火雲。
則雖未知其所往復者何事,而頃年此數人者,倡一州士,使不赴擧曰:「將亡之國,赴擧何爲?」此豈臣子所忍言乎?噫!古人固戒人以奪志者,未有倡衆以廢擧,宗智此論,果何心耶?嗚呼!國家大器也,謀逆大惡也。
以大惡窺大器,非一朝一夕之故。
逆賊汝立囊橐書史,料度成敗者。
豈敢以秩卑小官,徒結草間,嘯聚以爲圖國之計哉?必其或以籠駕,或以陰謀,布置形勢,其機至密。
又使一代人心,皆失其常,邪說廣行于世,然後或可逞其兇計,而冀延歲月矣。
內有鄭彥信,久握兵權,多結武士,與彥智、權克禮、克智等,表裏親舊,根據要津,互相周旋,內作無益之役,虛罄司贍之貨,外散輓輸之穀,私施喣嚅之恩,北胡寇邊,匪茹而割地,成券以擅與之。
李鎰受命出塞,而脫解劍以私遣之,則已有無君之心也。
鹿屯之設,貽害一隅,推刷之擧,斂怨諸道,凡所以蠧國搖民者,無非伍被爲淮南之畫耳。
人心悶懼,指目蓋久,故前日趙憲,先事有見,竭忠極言,而三司齊發,黨脅君父,竟竄荒域,以爲鉗制人口之計。
及其汝立謀洩,發遣宣傳,則天威咫尺,反唇竊笑,同推按驗,辭連私黨,則急擊其口,嚴杖立殺,而噤默無敢覈正,殿下之臣,其不爲從之者幾人?古人有言曰:「良民之捍禦盜賊者,亦盜賊也。
」臣等亦曰:「人臣之營護逆黨者,皆逆黨也。
」至於欺罔君父,自有其律。
往者權克禮,明知彥信在少時贓濫之實,而面瞞會計之命。
當時未能明正其罪,識者多以爲憂。
今也彥信敢自厚誣,公論稍發而還止,王法當擧而尙稽,臣等恐欺負不戒,綱紀未振,將無以爲國也。
當彥信削官,武士聞之,莫不歔欷嘆息,若無所賴,以彥信不道,其得武士心如此,則豈非遺患之大者乎?況邇來邊備多聳,此輩驕橫,至若摧壓文官,騁其威勢。
李鎰本彥信之瓜牙,而肆氣焰於南北者也。
初帥湖藩,濫請褊裨,及聞此變,常自不安,鎰之爲心,知爲誰也?防微而善處之,國家之福也。
嗚呼!莾詐謙恭,操挾天子,當世被欺,或其理也。
今汝立,雖初名以讀書,後有衆惡皆備,聖主獨斥,群臣黨比,一有正人,敢言其非,則輒群擠衆陷,以傅其意。
至於逆謀旣露,國勢益危,而私相蓋覆,亦無不至,今日人心,其所馴緻者漸矣。
一自擅黨之後,知有其黨,而不知有君父,故當癸未三司之攻數賢也,久未蒙允,有一臺臣曰:「自上憂念比劇,有不豫色焉,姑停論啓何如?」洪汝諄曰:「當此時,社稷爲重。
」同僚亦縮頸搖手,中外莫不腐心切齒,而彼汝諄無君不道之罪,無一人擧劾請討,則君臣之義,幾乎息矣。
嗚呼!弑逆之罪,人所共怒,而近者湖南有奴殺主者,情迹已著,而監司柳永立,推官金宇宏等,皆以賄賂釋之。
是在位者無惡惡之心,而綱常隳矣。
朝廷淸濁,關時汚隆,近者李陽元、尹毅中、尹卓然之徒,身在崇班,日事征利,饕餐是尙,關節絡繹,是在朝者,啓不厭之欲,而廉恥喪矣。
惟其人心如是,故國有變亂,而恒慮私黨,士抗忠義,則必使議斥。
癸未陳疏,謂人指嗾,丁亥封章,目以亂民。
幸賴聖上之保全,得免群兇之斬伐。
而時輩子弟,聚汚學宮,朋姦浮議,誑亂一世,呀然互嚇,摧折正氣,數年之間,漸至言遜,則雖有急也,將無言者。
顧瞻斯世,殆胥及溺,而聖主培養學脈猶厚,梁千會、白惟諴繼進忠言,幷蒙嘉納,以言被謫者,亦命放還,洞照奸佞,收召忠賢,求言有敎,辭旨懇惻,則士氣復振,國勢稍長,惟新之望,率土攸同,豈非殿下惕省勉強,將大有爲之日乎?雖然前日誤事賣國,其機不深者,其罪已露,殿下亦必灼見其情狀也。
如金應南之陰主謀議,而外若不知,陽施謙退,而內實多猜,妨賢植黨,其罪最重,不識聖明其未之知乎?穉陽甚微,積陰難解,殿下苟不明金柅之戒,則後必有剝床之患矣。
柳成龍名稱士類,身負重望,主張時論,巧避人言。
從前心事,未必追咎,近見國事日危,邪黨布列,而無一言及於汲引忠賢,以爲改弦之計,反以禹性傳爲欲折山海、應南等氣勢,背其舊要,苟合新朋,每爲逆賊,傅會贊譽,極其情態,思欲引用,以爲羽翼,試探天意,卽擬兵官,至於受點,適値趙憲疏上,不得就職。
若覘據兵政,促其兇謀,堂堂國家,雖無可虞,血戰王師,豈少所損?成龍固非與知逆謀者,今若反顧,寧能擧顔於天日之下乎?至如逆賊心契最密者,則如宋言愼之肝肺無隱,尹起莘之趨走取媚,南彥經之賂遺贊詠,李彥吉之輸材營第,曺大中之爲賊涕泣,金弘微之必宿震吉之家,李弘老之誇着汝立之衫。
若此等輩,皆嘗出入賊家,煽亂邪議者,非鄕曲交遊之比,而如李純仁、柳夢井輩,瑣瑣不足言。
則是皆臣等所共知,而平日之所唾鄙者,殿下其亦聞之乎?嗚呼!三綱五常,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
其目雖殊,其理則一,故行不孝者,必犯上,交不信者,必不忠。
今汝立有不孝不信之行,而貪權樂勢,兇邪無行之徒,同利爲朋,互相盤結,緻有今日。
則人君用舍,必須先審其家行之善惡,交遊之賢否,而進退之然後,彙征拔茅之有吉,而植黨擅權者,自息矣。
夫賞罰,天下之公也,人君之所不得私也。
先儒曰:「以堯、舜爲君,以臯陶爲臣,而賞罰不明,則國非其國。
」今日之賞罰,可謂得其當乎?太急則恐傷元氣,太緩則有妨紀律。
殿下旣敦欽恤之念,又用刑中之制,使無罪者,免橫罹之冤,而有罪者,無幸逭之路,則民知勸戒,國庶幾也。
嗚呼!君心出治之源,一定君而國定矣。
殿下非不知植私黨廢公議也,非不知賢類之抱忠懇憂國家也,然而用舍相反,倚仗非人,則國人皆以爲,殿下非不知邪正之所在,而一隊流輩,不能盡棄,黨援已成,主勢日孤,雖欲轉改,今無如之何也。
於是國人,皆以時勢所在爲趨向,而無復守其善善惡惡之本心,殿下追思緻此之由,豈不自反而深悔之也?嗚呼!前日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宋元符初,雖用陳瓘、鄒浩諸賢,而去邪不遠,薰蕕同器,卒之君子日退,小人竝進,以緻靖康之禍。
今雖用群賢,屛出衆邪,執德不固,讒間或乘,則竊恐殿下今日之心,難保其始終如一也。
嗚呼!濁亂之餘,弊政日滋,飢饉之後,餓殍相望,邊圉多虞,內盜竊發,守令貪殘,賦役煩重。
今日之事,可言者固多,而本之不治,末之治者否矣。
故臣等所陳不暇於此,伏惟殿下,先正好惡之本,先審進退之際,使賞罰得其宜,而是非無相軋,徵難勵精,養民緻賢,奬忠臣孝子,以敷世敎,搜隱淪才智俊彥,以列王庭,增修學校之政,作興道學之士。
日接儒臣,咨詢治道保民之術,安邊之策,內外交修,上下無怠,任賢勿貳,克盡君師之責,深思根本之固,使邪說息而人心正,三綱立而大法敍,則多難興邦,或在今日,而萬世無疆,宗社幸甚。
疏上,上卽引見李山海、柳成龍慰諭之。
仍傳曰:「進士丁巖壽、樸天挺、樸大鵬、任尹聖、金承緖、梁山龍、李慶男、金應會、柳思敬、柳瑛等,當國家逆賊之變,敢肆構陷之術,捏造無形之言,陰陳邪譎之疏,賢相名卿,無不指斥,必欲空國然後已,原其設心,將欲何爲?其兇慘之狀,極爲駭愕。
此必聽奸人指嗾,的然無疑,拿來推鞫,按律定罪。
」 ○大臣等避嫌啓辭。
答曰:「此乃奸人所嗾,陰試予心,欲掃朝廷之計,不難知也。
予欲必得其人耳。
但其言不足數,旣已面喩,而如是啓之,是困我也。
卿勿介懷。
」 ○大臣等又待罪啓辭。
答曰:「奸人乘國有釁,視予爲嬰兒,欲弄於掌股之間,予不勝痛憤,寢不安席。
欲得其指嗾之奸人而後甘心焉,卿宜勿待罪,放懷安心。
」 ○時,館儒若幹人上疏,救丁巖壽等。
澈敗後,疏頭李弘胃被停於四館,及亂後,不待解停,赴擧出身,士論憤之。
○時,沈喜壽以鄭澈門客,出入澈家,見巖壽誣陷之疏,出於澈手,及澈敗之後,喜壽欲免罪,傳播此說,以此人皆知巖壽之疏出於鄭澈等也。
12月15日 ○戊子,趙憲放還,中道上疏,湖南儒生梁山璹、金光運等亦上疏,大槪皆指斥時宰也。
傳曰:「人心乖悖,至於如此。
此輩章疏,予覽之尙未畢,豈足數其言乎?然朝臣豈能自安?此數人,陳疏盡斥朝臣,而獨贊右相鄭澈以下數人,自以爲直言,而反露其情狀,可哂也。
趙憲奸鬼也。
尙不畏戢,輕蔑朝廷,益肆無忌,此人必將再踰磨天嶺矣。
」又傳曰:「趙憲奸鬼也,其心甚慘,其得免顯戮幸矣。
而係幹言路,又經大赦,故特命放送,而如此之人,不稟上旨,汲汲收敍,眩亂人心,極爲非矣。
其日仕進堂上遞差,郞廳推考。
」判書,洪聖民也。
12月16日 ○己醜,有政。
特旨吏曹判書柳成龍,禮曹判書權克禮,以首發逆謀載寧郡守樸忠侃拜刑曹參判,前安嶽郡守李軸拜工曹參判,信川郡守韓應寅拜戶曹參議。
密告人學士李綏、姜應祺,陞堂上,保人趙球拜正職。
○傳曰:「私奴宋翼弼、翰弼兄弟,畜怨朝廷,期必生事。
奸鬼趙憲陳疏,無非此人指嗾雲,極爲痛憤雲。
況以奴背主,逃躱不現,係關綱常,尤爲駭愕。
捉囚窮推事,捧承傳于刑曹。
」 12月17日 ○庚寅,傳于大臣曰:「兵曹判書將闕。
以鄭琢赴京也,非權徵不可。
鹹鏡監司,堂上中議薦。
」李??仁、李海壽、李誠中、趙仁後被薦,落點于??仁。
○二品以上再啓,以改宗系事,請上尊號,答曰:「勿爲更論。
」 12月18日 ○辛卯,持平申磼啓曰:「今年四月,前提督官趙憲,連上封章,歷詆卿相,無所不至,同月十七日,兩司合啓請竄。
而臣二十三日除本職,當初發論,雖不同參,而其後則臣亦與焉。
今者全羅道儒生丁巖壽等疏,有曰:『趙憲先事有見,其時三司黨脅君父,遠竄荒域。
』雲,臣得見此語,驚愕罔措。
豈可忝冒言論之地乎?請命罷斥。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政府率百官,請上尊號,答曰:「卿等通諭群僚,速與退休,則予之蒙德於大臣者大矣。
」 ○司諫吳億齡啓曰:「伏見湖南疏,其中論趙憲竄黜之事,而極詆三司,至有黨脅君父,鉗制人口之語。
臣於其時,方在憲府,亦忝其議,不可一日冒據言地。
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政院請上尊號,亟從公論,答曰:「可從之事,予不從乎?」 ○司憲府啓曰:「持平申磼引嫌而退,當初論劾趙憲,亦不無所見。
若以草野誕妄之言,輕遞言官,則大啓騷擾之端,請命出仕。
湖南儒生之疏,語多詭怪,其搆虛捏無之狀,孰不洞知而深惡。
聖明之必欲窮問,亦以此也。
第以下敎求言,言苟可採,固當嘉納,雖甚狂妄,亦可優容,乃王政事體也。
使韋布,一時就鞫,實爲言路之大,請還收成命。
」 ○司諫院啓:「司諫吳億齡,引嫌而退,趙憲前後之疏,荒雜無理,三司之論以竄黜,勢所然也。
況今事在已往,不可以儒生過激失中之論,輕遞言官,請出仕,丁巖壽等,因求言之旨,多陳狂妄之語,構虛捏無,詆毀卿相,果乖於聖上求言之意。
而臣等所論,則不在於是也。
草野韋布,拿鞫王府,非徒有駭於遠近所聞,竊恐以言爲戒之弊,將自此而始矣,請還收成命。
」答曰:「出仕依啓,丁巖壽,不允。
」 ○玉堂箚子,上尊號事入啓。
監察專數,上尊號事入啓,答曰:「可從之事,不從乎?」 ○工曹參判李軸,辭職上疏,答曰:「安心勿辭。
」 12月19日 ○壬辰,大臣率百官,請上尊號,答曰:「可從之事,不從乎?」 ○吏曹判書柳成龍,辭職上疏入啓,答曰:「勿辭。
更加盡心。
」再啓辭職,答曰:「卿啓辭自勉,則無往而不濟矣。
」 ○大臣以下,再啓請上尊號,答曰:「可爲之事,則何敢不從?終不可爲矣。
騷擾極爲未安,速爲停止。
」 ○兩司玉堂,請上尊號事入啓,答曰:「可爲之事,則豈取強拂群議也?」 ○兪泓、黃廷彧、尹根壽等啓曰:「殿下欲執爲謙沖之地,臣等何敢享芧土之榮哉?」答曰:「卿等之辭過矣。
但人主則異於是,不患其位之不尊,安用號爲?百世之後,自有公論,今不必妄自稱號,誇示眩曜。
祖宗之功,掩爲已有。
此予所深恥也,宜各安心焉。
」 ○司憲府啓:「湖南儒生丁巖壽等,狂誕之徒,醜詆卿相,固可窮問。
而其名則韋布之士,一時就鞫於王府,非但駭人所聞,其於優容之德,亦有所嫌矣,請亟收成命。
」 ○司諫院啓曰:「丁巖壽等疏,捏造荒誕,拿問其情,聖意有在。
第以命爲章甫而以言獲罪,殊非聖朝美事,請亟收成命。
」答兩司曰:「不可不問。
」 12月20日 ○癸巳,弘文館上箚,請上尊號,答曰:「玉堂與予講學,今幾年矣,尙不知予意乎?今此之事,隻是承奉祖宗指揮,初無片功可紀,而至爲過當之言,有若眞有大功者然。
慙負天地,貽譏後世,非細事也。
設使萬一謂予稍有微效,亦不可爲此不可爲之事。
三代則已矣,如漢高、光武及我高皇帝,再造區夏,功無與京,而未聞有稱號之擧。
惟唐德宗輩,乃敢爲之,及其顚沛,反爲削號之不暇,至今千載,使人鼓掌而笑。
予雖不淑,稍知書史,亦安敢迫於群下,以負吾心哉?玉堂諸儒所在宜體予意,倡論朝廷,斯速停止。
」 ○兪泓、黃廷彧、尹根壽再啓,答曰:「若可爲之事,則何敢強拂群情?」 ○大臣率百官,請上尊號,三啓。
不允。
○兩司箚子入啓,答曰:「此事少有無愧於心,則如是擧朝懇請,有何所難而強拂群情,以孤臣民之望乎?宜各安心,停論。
」 ○司諫院、司憲府啓:「丁巖壽等拿鞫事,請收成命。
」答曰:「不允。
」 12月21日 ○甲午,爲都目政。
副提學李誠中拜吏曹參判,大臣薦也。
〈李海壽、申湛、樸應福被薦。
〉○日本國送孔雀一雙,上敎待客使回還,放之濟州,禮曹啓:「以濟州輸送有弊,請於南陽絶島鬱密處放之。
」依啓。
○大臣率百官,請上尊號,再啓,答曰:「素有心病,近日忽忽不樂,腰圍漸滅,大臣豈不矜之?若可爲而小安於心,則何敢不從乎?」 ○司諫院啓:「湖南疏儒丁巖壽等,請還收拿鞫之命,全義縣監車雲輅,人物輕妄,處事顚倒,請命遞差。
」答曰:「不允。
車雲輅事,依啓。
」 ○司憲府啓:「洪川縣監安應麟,爲人庸劣,居官亦多泛濫之事,請命罷職,高山裡僉使權洪人物庸劣,來歷甚淺,濫授堂上重加,物情莫不駭愕,請命改正,請還收丁巖壽等拿鞫之命。
」答曰:「不可不問,罷職事依啓。
權洪,監、兵使豈不詳知而啓聞?在此風聞,未盡信,從方伯之言可矣。
」 ○玉堂箚子。
大槪,上尊號事,入啓,答曰:「萬一可爲之事,則何敢自執己見,以孤群情乎?」 12月22日 ○乙未,大臣率百官,請上尊號,三啓,答曰:「不允。
」 ○玉堂箚子,請上尊號,不允。
○司憲府、司諫院請還收丁巖壽等拿鞫之命。
答曰:「荒言詭誕,必爲人所嗾。
及此名賢被抵毀,不可不問。
」不允。
12月23日 ○丙申,四方有霧氣,日暈,巳時地動。
12月26日 ○己亥,上親傳謝恩表,使臣鄭琢、權克智等發行。
○傳曰:「全州乃祖宗禦鄕,鄭汝立祖以上墳墓之在全州者,令本官拔去,使其族人移葬,且盡黜其遠近族類于全州,俾處他邑。
12月27日 ○庚子,有政。
大司諫李增拜副提學,兵曹參判李齊閔拜大司諫,樸應福,特旨拜兵曹參判。
○大臣率百官,請上尊號,再啓。
答曰:「予意,前後縷縷,而當此冱寒之時,百僚庭立,上下其間,事體之傷,予心之憫,有難以形言。
卿等若期於必行後已,則予有一願。
予年尙不至於衰老,願於晩年爲之。
此實出至情,而非不從朝廷之意也,姑從予言,休退。
」 ○大臣三啓,答曰:「今則決不爲已。
從朝廷之請矣。
」 ○館學儒生上疏,大槪丁巖壽等拿鞫還收事,入啓,答曰:「予二十年忝位,待儒生,未嘗以惡言一加之。
況欲拿鞫王府,戮辱於桁楊之下,使章甫之士,與獄吏相對,此豈予之本意哉?其必有不得已者,存乎其間,爾等豈能盡測乎?省疏良用嘉焉。
當爲爾等從之。
」 ○司憲府、司諫院,請還收丁巖壽等拿鞫之命,答曰:「允。
」 12月28日 ○辛醜,三公率百官,請上尊號,依啓。
12月29日 ○壬寅,傳曰:「以樸忠侃、李軸、韓應寅、閔仁伯、李綏、姜應祺爲功臣,與大臣商議,有功人,參酌錄勳,大臣以下推官,竝錄勳。
」後因臺諫所啓,推官以下,不爲錄勳。
後又因樸忠侃等啓辭,推官及問事郞廳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