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刑曹佐郞李瑗等,以:『因毒緻死。
』書塡實因。
刑曹推閱事于後啓:「以尹百源毒死分明,其置毒,不出於一家之人。
此乃綱常大獄。
請移義禁府推鞫。
」答曰:「自本曹推鞫,待其端緖現出,處之。
」再啓,不允,後因諫院啓,三省交坐鞫之。
委官柳?。
9月4日 ○戊申,忠淸監司書狀,大興呈內,今八月二十二日,地震事。
9月5日 ○己酉,傳于李??仁曰:「順懷墓緻祭,當初敎書製入,不能無疑,而意必參酌禮文如是,故不敢問之矣。
到今思之,終有未穩者。
若曰非如臣子,重其禮,故以敎書緻祭雲,則祖宗之前,當且以祭文行禮,豈有敎書拘重之理?今乃加以敎書,其辭不遜。
予不知禮文,而心有所疑,不得不問。
欲知以敎書緻祭之意。
」 ○李??仁以禮曹言啓曰:「甲子年順懷世子小祥,倣宋朝禮,自上特遣香使,行奠酹禮,時稱敎書,練祭稱祭文。
今亦依此例,以君臣之義雖重,而當代與明廟似有間矣。
」傳曰:「人事之輕重變化,其端千萬。
所以古人臨事,不暇考古事,惟得之於吾本然之知耳。
吾心之內,自有本然之則,聖人制禮,亦不逾於此。
今有司所引前例,姑舍是,但以予之私見言之可乎!順懷世子,非予可得以臣者,今日:『君臣之義重。
』雲者,亦恐未合於理。
旣無君臣之義,其可以敎書祭之乎?今緻祭之辭曰:『敎某之靈,王若曰。
』於末端:『知悉。
』等語未穩。
禮曹無乃偶未及緻思乎?然啓意知道。
李??仁回啓曰:」傳敎之意,允合情禮。
請令禮官,更爲講定如何?「傳曰:」臨迫,恐緻顚倒。
然令禮曹,同議于在京大臣,且問于玉堂。
「 ○領相議:「順懷緻祭之辭,當今與明廟有間。
『王若曰。
』乃末端『知悉。
』等語,刪去而措辭,則似合情理。
但茫昧不詳禮文,惟在聖裁。
」玉堂啓曰:「凡祭用祭文,通於上下,不論尊卑。
《五禮儀》遣使祭宗戚貴臣條,雖有敎書之語,而今之通行祭文,皆非敎書之體,則獨於世子而敎書緻祭,似未解其意。
若明廟之於順懷,則用敎書緻祭,恐無所妨,自上親臨順懷,與明廟有間。
傳敎之辭,允合情文,依上下通用之例,其頭辭,若:『謹遣臣某于某世子之靈。
』諡而不名,終之以尙饗,似爲得禮之中。
伏惟聖裁。
」傳曰:「知道。
」 ○禮曹:「請改書用之。
大臣之意,亦似不可不改雲,故敢啓。
」玉堂又啓:「依當初別敎之意,改用祭文,何如?」傳曰:「依啓。
」 9月6日 ○庚戌,大駕幸昌陵、敬陵。
○遣重臣,緻祭于順懷世子墓。
世子祭文,禮曹初以敎書,書啓下後,上覺其誤,命議于大臣及玉堂,以祭文行之。
○左右相啓,請勿上陵。
答曰:「令禮曹判書及都承旨,奉審。
」 ○親祭時,亞終獻官進爵,祝史洪世英誤爲先奠於王後前,兩司啓罷之。
○還宮時晝停,玉堂上箚,請勿動樂,允之。
9月8日 ○壬子,傳于右副李準曰:「今日是國忌,不可捧承傳,而朝因政院取稟,無心中憲府城上所命牌,承旨推考傳敎,至爲未安,此意知悉。
」仍傳于憲府城上所曰:「忌日是終身之喪,古之君子愼之。
承旨推考,初非汲汲之事,今日誤爲傳敎。
旣知其誤,不可不改,今日勿爲承受,明日可更來受之。
臺諫呼來空去,使損體貌,予謹受責。
爲憲府諭之。
」 9月9日 ○癸醜,大提學柳成龍,以封書來,大槪書契修述未安事,待罪。
傳曰:「勿待罪。
當引見。
」未初,上禦宣政殿,引見。
上謂成龍曰:「久不見卿,予過漸多。
聞卿遭家患,安有此事?然國事甚重,可供之職,則出而行之。
」成龍起謝。
上曰:「非以書契爲未盡也,當慮後事而爲之。
彼竭望於通信,若刷還我民,而更請信使,則似不得不送。
予意初欲使縛送賊魁,然後送之,則有光於我矣。
若但刷還而通信,則似爲不快,不送亦未可,當何以處之也?」成龍曰:「小臣思之甚熟,而利害曲折,實未明知。
頃以書契修答事,伏見傳敎之辭,至矣盡矣。
我國每以海道爲言,丁寧反覆,而彼皆杜之,必以他言答之可也。
苟能群其罪而討之,則閉關絶物可也,旣爲生靈而容接之,則使不至於絶望,然後可矣。
邊陲之禍,彼自謂蕩平海寇,無阻梗之難。
故以此言修答,誠欲通信,則必縛送賊魁,刷還我民矣。
於斯之時,一遣使臣,慰答其心,何有虧損?」上曰:「書契之言如此,必不縛送矣。
明欲縛送刷還兩條,如何?」成龍曰:「辭氣太露。
」上曰:「然則止於刷還,而亦遣信使雲耶?」成龍曰:「雖止刷還,而多數出送,且使邊方無竊發之驚,則何害於一送使乎?」上曰:「彼若刷還二三名,而便請信使,則奈何?若名爲賊魁而縛送,則眞假不足論,而於送使有光矣。
承旨意,如何?」洪汝諄曰:「臣意,明欲縛送刷還兩條似當。
」上曰:「或言,今次當送信使雲,卿意如何?」成龍曰:「不敢容易上達。
今則橘廣連恐動之,使無言可執,則難矣,猶有可諉者,何必遽送信使乎?然爲此言者,亦有遠慮矣。
大抵待夷狄,自有其道,彼之亂與不亂,在於自治而已。
近年國家連年兇荒,邊境虛疎。
下三道有事,若各以其力待之,而國內堅壁蓄力,靜以竢之則可矣。
而今則一方有事,八道騷動,若不得將帥,一失其利,則極爲可慮。
況今年下三道,赤地千裡乎?」汝諄曰:「縛送賊魁之言,入書契中似難,則使宣慰使探問,而措語如何?」成龍曰:「彼禮曹宴享時,或於宣慰使相接時,言於客使曰:『通信使,初非朝廷之所不會也。
自前海寇出沒,風濤阻梗,故久廢不擧矣,頃日亦有海寇犯我南邊,且我國逋逃之民,貴國一不刷還。
如是而曰海寇寧靜可乎?今若縛送賊魁,而我民逋逃者,無遺刷還,則通信使方可議處矣。
」上曰:「注書詳書之,當言于該曹矣。
」啓訖,以次退。
9月11日 ○乙卯,正言金信元啓曰:「尹百源之死,其檢屍實因,以因毒緻死懸錄,其一家各人,以喫粥與肉嘔吐而死納招。
其同參德城監,亦以對喫粥肉,嘔吐不絶,幾至不救緘答,則其遇毒而死,斷無疑矣。
百源旣以家長,爲其家少所毒,則此實綱常莫大之變。
豈可付之駭曹,有若尋常獄事,使極惡大罪,一日容息於覆載之間乎?請命移鞫王府,以重討罪之擧。
」答曰:「依啓。
」 9月12日 ○丙辰,右副,以禁府言啓曰:「尹百源妾及其奴婢推鞫事,命下矣,如此係幹綱常,則例以三省交坐推鞫,今亦三省交坐推鞫事,何如?」傳曰:「依啓。
委官領相。
」 9月13日 ○丁巳,有夕講。
9月14日 ○戊午,慶尙監司金睟書狀,淸道呈內,去八月二十八日巳時,無雲靑天,大雷連三聲,聲甚壯烈,如放砲聲。
9月16日 ○庚申,院啓:「尹百源獄事,乃綱常莫大之變。
古之人君,遇如此之變,瞿然失席,至指爲寡人之罪,今三省交坐,推鞫大罪,而明日自上春堂臺親臨庭試,極爲未安。
請姑停。
」答曰:「依啓。
」 9月17日 ○辛酉,院啓:「今年兇荒,近古所無。
明年鄕校洞造宮之役,請停。
」不允。
後允之。
9月18日 ○壬戌,尹百源女子尹氏,因委官啓,拿鞫。
9月21日 ○乙醜,左相李山海,右相鄭彥信,詣闕請面對,卽引見,以通信于日本事也。
上命召從二品以上引見,各陳所見,以爲通信爲便,獨李山甫以爲不可,上從廷議,命遣通信使。
9月28日 ○壬申,委官意啓:「尹百源女介未緻招辭,多有違端,請刑推。
」答曰:「事幹未歸一前,遽卽刑推,恐未爲當。
此乃莫大之事,明日東西班從二品以上,會于賓廳議啓。
」 ○政院啓曰:「三省推鞫之獄,先爲會議未安事。
」入啓。
答曰:「試議無妨。
」 9月29日 ○癸酉,二品以上,幷在家人收議,入啓,或以爲,介未緻素稱不孝於父,緻毒可疑,當爲刑問,或以爲,事幹未歸一,未可遽爲刑訊,互相參半。
備忘記,答委官曰: 自古無如此獄體。
弑逆天下一罪,豈可以疑之一字,直加刑訊乎?萬一後世,爲嫁禍滅嫡之計,某也殺吾父,某也殺吾兄雲,則惟將取其言,而直擬其罪乎?今廷論不一,可更審處。
冬十月 10月2日 ○丙子,黃海監司秘密書狀,入啓,其夜,命召三公及六承旨引對,入直都摠管及玉堂皆入侍,乃安嶽、載寧等處,爲謀逆事也。
分遣宣傳官、義禁府都事于黃海、全羅等道,全羅道鄭汝立爲魁首也。
檢閱李震吉,以汝立之甥,令勿入侍,尋下獄。
10月5日 ○己卯,冬至使奇笭書狀:到遼東懷遠館,?子數萬騎突入搶掠,一行僅得入城,護送軍馬,多被擄去事。
10月6日 ○庚辰,委官啓請介未緻刑推,依允。
連三次受刑,死於杖下。
10月7日 ○辛巳,義禁府都事柳湛書狀,鄭汝立逃走事,入啓。
上命召大臣及捕盜大將,議捕獲之策,全州府尹尹自新,判官羅廷彥,除署經,明日給馬給軍官,發送。
10月8日 ○壬午,黃海道罪人等,拿來入京,命於殿庭鞫之,三公、判府事金貴榮、禁府堂上及兩司長官同鞫。
○司諫院啓:「賊臣鄭汝立失捕,宣傳官、禁府都事,請竝拿鞫。
」答曰:「依啓。
」 10月9日 ○癸未,兩司啓:「檢閱李震吉,以逆臣切親,方在推鞫之中,不可一日仍帶史官之名,請削去。
」依允。
10月11日 ○乙酉,政院啓曰:「判府事盧守愼,來敦化門外,而腳方不仁,不得入闕矣。
」傳曰:「扶持以入。
不然,擔盛以入。
」仍啓曰:「近日大變,古今所無,自上驚動必深。
不勝憫慮,小臣病甚,五體不擧,敢來闕門外,問安。
」其啓有曰:「當此聖明之世,安有如此罔極之變乎?如聞虛語,骨痛欲死。
伏願聖明,從容覈治,罪人斯得。
」答曰:「安有如此事?卿宜安心。
」仍遣史官,諭于家曰:「久不見卿,朝聞卿來,將欲引見,而以卿起居不便,不能入來,故不果焉。
玆者賊臣之變,出於寡昧之時,無非治國無狀之緻,慙負祖宗,無以爲懷。
卿霜朝出入,得無有傷?玆遣史官,以諭微意。
」仍賜阿多介一坐。
厥後,沈守慶書各人招,送于守愼,使知其眞逆,守愼答曰:「人各有見,終不改所見而卒。
」 ○判敦寧鄭澈肅拜後,進秘密箚子,乃措捕逆賊,京外戒嚴事也。
答曰:「益見忠節,當議處。
」 10月14日 ○戊子,命遣督捕禦史于兩南。
全羅道差尹暹,慶尙道差柳熙緖,司諫院論:「尹暹無才略,柳熙緖秩卑手生,請改。
」依允,慶尙道丁允祐,全羅道李大海,忠淸道鄭淑男,卽夜留門發送。
10月15日 ○己醜,黃海道罪人李箕、李光秀等,鄭汝立同謀叛逆承服,行刑于軍器寺前,隨後絞于堂古介。
10月17日 ○辛卯,安嶽水軍黃彥綸、方義臣等,往來鄭汝立家,同謀叛逆事,承服伏誅。
○宣傳官李用濬,內官金良輔等,以搜討鄭汝立事,馳到全州,聞鄭汝立與其子玉男及同儻二人,隱伏于鎭安竹島,軍官圍捕,則汝立手殺同儻邊涘,又刃其子不殊,因自刎而死,拿其子玉男以來。
10月19日 ○癸巳,上禦宣政殿,親問鄭玉男等。
10月20日 ○甲午,上禦宣政殿,親問鄭玉男及在逃就捕樸延齡等。
延齡招伏,與鄭汝立同謀叛逆,磔于軍器寺前。
10月27日 ○辛醜,以逆賊鄭汝立伏誅,以權停禮受賀,百官加資,赦雜犯死罪以下。
○禮曹啓曰:「改宗系改正後,前雖已行告宗廟之例,皇朝又頒全秩,乃是別樣恩數,得於望外,而其在我國,尤爲榮幸莫大。
二百年籲天祈懇之事,乃始結末,更無一毫未盡之意。
況奏文中,有藏諸祖廟之語,受勑後擇日,遣大臣告于宗廟,竝以《會典》全秩,陳于神位前,上慰列聖在天之靈,允合情禮,敢啓。
」答曰:「依啓。
」 ○禁府啓曰:「討逆之義至嚴。
序立行刑,乃告衆棄之意也,今以賊臣行刑擧行,百官序立宜當。
」傳曰:「依啓。
」 ○兵曹參知白惟讓,辭職上疏,入啓。
10月28日 ○壬寅,領相柳?卒。
○生員梁千會上疏曰: 臣遠方疎賤,來寓太學,適遭國有大變,中外震動,而朝廷之上,討賊之義,有所未嚴,冕旒之下,察物之明,有所未盡,憤歎扼腕,思欲出而言之。
而竊念遐鄕賤臣,蹤跡孤遠,天門九重,未可遽以言通,而朝臣夙夜之賢,必有深惟國家之計,以陳忠讜之言者,故退伏旬月,以俟其至。
而事幾屢過,寥寥莫聞,玆敢幹冒天威,一效微悃,慙懼隕越,不知所措。
臣家在湖南,詳知逆賊情狀,其窮兇極惡,貪虐淫殘,爲士林所唾罵久矣。
惟其當初自附於讀書之流,以爲欺世取名之計,而李潑兄弟,往來南中,與之相結。
時李珥、成渾負重名於世,潑兄弟方共尊崇,故引而薦之,相與出入其門,乃其珥、渾失勢之後,汝立首爲倒戈,與潑等改頭換面,朋讒作孽,以爲擠陷忠賢之計,而賴天鑑孔照,洞燭姦狀,斥而不用。
故汝立怏怏怨上,而起逆謀,其潛包不軌之心,譸張圖讖之說,誑誘愚民,收聚徒黨,陰謀秘計,悖逆頑兇,至有臣子所不忍聞者,自古以來,亂臣賊子雖多,未有如汝立之甚者也。
賴廟社威靈,天地默祐,兇謀先露,窮蹙自刎,豈非國家之大慶也哉?然原其此賊所以至此者,則亦由當路之臣,交通締結,論議上下,聲勢相倚。
故汝立身雖在外,遙執朝權,甚氣鴟張,勢焰燻灼,威行鄕曲,力折州縣,惟意所欲,無復忌憚,其親者,旣相掩匿而共濟,其惡疎者,又懼噤默不敢斥言其非,崇長養成,以至今日,其所從來者至深遠矣。
於是密勸用事之臣,力主推刷之議,使民生波蕩,失其歡心,然後陰囑銓官之親切者,使圖海西幕僚之任,以爲起事之計,乃其未受天點,所願不成,則又嗾奉命之臣,一時罷遣府尹判官,無非乘虛作亂之計也。
而內外之臣,方且墮其術中,承望風旨,如恐不及,臣思之至此,不覺心膽墜地。
幸而兇魁旣戮,餘黨漸就捕獲,此固不足深慮。
抑臣今日之所大憂者,八方之飢饉方深,生民之困苦益甚。
臣歷觀前代,當其國脈方壯,民情膠固之時,則逆亂之萌,無自而起,其間縱有小小竊發,如瘡疹疥癬,不足以爲心腹之害,及其國勢旣弱,人心離散之後,則雖有禍亂之作,而土崩瓦解之勢,已伏於冥冥之中矣。
我國土瘠民貧,賦役煩重,農無連歲之稔,民鮮一年之蓄,平居無事之時,小民猶且終歲力作,朝饘暮粥,餬口度日。
而近年以來,天災流行,水旱薦至,外而邊釁繼作,內而土木繁興,飢餓之民,奔走供給,顚仆流離者,蓋已太半,而今年旱災,近古所無,赤地千裡,野無靑草。
臣在家之日,見鄕民當秋成之時,已之度日之資,官租私債,上下催督,愁怨呼天,丐乞離散,孑遺之民,將盡塡溝壑,兇年之後,盜賊滋熾。
腹心之患,已爲可憂,況一經此變,四境騷動,寇鈔日發,民不聊生者乎?然則今日之所憂,不在汝立而在於窮民亦明矣。
今宜下哀痛之敎,問生靈之孤,罷推刷之擧,停宮室之役,修明荒政,勞來安集,租稅之可除者除之,征役之可緩者緩之,使仁心仁聞,達於四境,以爲收拾人心,祈天永命之計,此最第一急務也。
雖然生民之本,在於朝廷,而方今朝廷之上,貪婪堵立,廉恥都喪。
在位之臣,唯以植黨營私,榮身潤屋爲事,而邊將有債帥之譏,守令皆善事之人,上下交征,皆以割剝元元爲務,今殿下雖欲修行愛民之政,孰能奉承而緻之民乎?今宜先正朝廷,斥去貪侫,收召重望之人,推誠委任,勵精圖治,則國事尙可爲也。
昔方臘之亂,向可諲以爲:『今若起劉安世、尹南都、陳瓘,守金陵,則賊將不戰自平矣。
』其意正如此也。
抑臣所大懼,又有甚於此者。
夫三綱五常,天理民彜,人賴以立,不可須臾泯滅。
自古以來,未有綱常淪壞而國能久存者也。
今汝立之事,實古今天下所未有之變也,凡爲臣子者,所當痛心刻骨,欲食其肉,而朝臣初聞此變,專事營救,或以爲李珥弟子,誣告生事,或以爲汝立爲人,忠貫白日,至以韓準爲非。
唯其朝議如此,故柳湛等乃敢奔赴稽緩,捕捉疎漏。
臣於前月初四日午後,遇湛等於尼山縣前,則見其供帳休息,無異平日,螺角交吹,騶從塞路。
彼微官武夫,唯知承望朝旨,趨合時議耳,豈復知有討賊之義乎?不特此也。
太學諸生,亦多營救之論,至有欲上疏救之者。
而推鞫之官,盤問不實,外言藉藉,至謂億壽招辭,以爲京中族親,相切往來者,非獨我也雲,則鄭彥信令速加痛杖,略不省問,推官有欲盤詰者,則輒示不悅之色。
蓋逆賊旣出於其私黨之中,一遭此變,人皆指目,非但慙憂懼,亦恐端闍或露,累及輩流,故一向掩伏,而不自知其陷於黨惡之歸也。
嗚呼!三公殿下之所倚以爲腹心股肱,而其所爲猶且如此,是擧朝相率而置君父於相忘之域,豈不痛哉?方今父子兄弟師生朋友之間,莫不顚倒失,變怪日聞,獨君臣之義不絶如縷,而至于今日,蕩盡無餘,豈可不爲之寒心哉?臣又惟討賊之義,至嚴至重,不可少有緩忽。
元兇旣伏五刑之誅,
』書塡實因。
刑曹推閱事于後啓:「以尹百源毒死分明,其置毒,不出於一家之人。
此乃綱常大獄。
請移義禁府推鞫。
」答曰:「自本曹推鞫,待其端緖現出,處之。
」再啓,不允,後因諫院啓,三省交坐鞫之。
委官柳?。
9月4日 ○戊申,忠淸監司書狀,大興呈內,今八月二十二日,地震事。
9月5日 ○己酉,傳于李??仁曰:「順懷墓緻祭,當初敎書製入,不能無疑,而意必參酌禮文如是,故不敢問之矣。
到今思之,終有未穩者。
若曰非如臣子,重其禮,故以敎書緻祭雲,則祖宗之前,當且以祭文行禮,豈有敎書拘重之理?今乃加以敎書,其辭不遜。
予不知禮文,而心有所疑,不得不問。
欲知以敎書緻祭之意。
」 ○李??仁以禮曹言啓曰:「甲子年順懷世子小祥,倣宋朝禮,自上特遣香使,行奠酹禮,時稱敎書,練祭稱祭文。
今亦依此例,以君臣之義雖重,而當代與明廟似有間矣。
」傳曰:「人事之輕重變化,其端千萬。
所以古人臨事,不暇考古事,惟得之於吾本然之知耳。
吾心之內,自有本然之則,聖人制禮,亦不逾於此。
今有司所引前例,姑舍是,但以予之私見言之可乎!順懷世子,非予可得以臣者,今日:『君臣之義重。
』雲者,亦恐未合於理。
旣無君臣之義,其可以敎書祭之乎?今緻祭之辭曰:『敎某之靈,王若曰。
』於末端:『知悉。
』等語未穩。
禮曹無乃偶未及緻思乎?然啓意知道。
李??仁回啓曰:」傳敎之意,允合情禮。
請令禮官,更爲講定如何?「傳曰:」臨迫,恐緻顚倒。
然令禮曹,同議于在京大臣,且問于玉堂。
「 ○領相議:「順懷緻祭之辭,當今與明廟有間。
『王若曰。
』乃末端『知悉。
』等語,刪去而措辭,則似合情理。
但茫昧不詳禮文,惟在聖裁。
」玉堂啓曰:「凡祭用祭文,通於上下,不論尊卑。
《五禮儀》遣使祭宗戚貴臣條,雖有敎書之語,而今之通行祭文,皆非敎書之體,則獨於世子而敎書緻祭,似未解其意。
若明廟之於順懷,則用敎書緻祭,恐無所妨,自上親臨順懷,與明廟有間。
傳敎之辭,允合情文,依上下通用之例,其頭辭,若:『謹遣臣某于某世子之靈。
』諡而不名,終之以尙饗,似爲得禮之中。
伏惟聖裁。
」傳曰:「知道。
」 ○禮曹:「請改書用之。
大臣之意,亦似不可不改雲,故敢啓。
」玉堂又啓:「依當初別敎之意,改用祭文,何如?」傳曰:「依啓。
」 9月6日 ○庚戌,大駕幸昌陵、敬陵。
○遣重臣,緻祭于順懷世子墓。
世子祭文,禮曹初以敎書,書啓下後,上覺其誤,命議于大臣及玉堂,以祭文行之。
○左右相啓,請勿上陵。
答曰:「令禮曹判書及都承旨,奉審。
」 ○親祭時,亞終獻官進爵,祝史洪世英誤爲先奠於王後前,兩司啓罷之。
○還宮時晝停,玉堂上箚,請勿動樂,允之。
9月8日 ○壬子,傳于右副李準曰:「今日是國忌,不可捧承傳,而朝因政院取稟,無心中憲府城上所命牌,承旨推考傳敎,至爲未安,此意知悉。
」仍傳于憲府城上所曰:「忌日是終身之喪,古之君子愼之。
承旨推考,初非汲汲之事,今日誤爲傳敎。
旣知其誤,不可不改,今日勿爲承受,明日可更來受之。
臺諫呼來空去,使損體貌,予謹受責。
爲憲府諭之。
」 9月9日 ○癸醜,大提學柳成龍,以封書來,大槪書契修述未安事,待罪。
傳曰:「勿待罪。
當引見。
」未初,上禦宣政殿,引見。
上謂成龍曰:「久不見卿,予過漸多。
聞卿遭家患,安有此事?然國事甚重,可供之職,則出而行之。
」成龍起謝。
上曰:「非以書契爲未盡也,當慮後事而爲之。
彼竭望於通信,若刷還我民,而更請信使,則似不得不送。
予意初欲使縛送賊魁,然後送之,則有光於我矣。
若但刷還而通信,則似爲不快,不送亦未可,當何以處之也?」成龍曰:「小臣思之甚熟,而利害曲折,實未明知。
頃以書契修答事,伏見傳敎之辭,至矣盡矣。
我國每以海道爲言,丁寧反覆,而彼皆杜之,必以他言答之可也。
苟能群其罪而討之,則閉關絶物可也,旣爲生靈而容接之,則使不至於絶望,然後可矣。
邊陲之禍,彼自謂蕩平海寇,無阻梗之難。
故以此言修答,誠欲通信,則必縛送賊魁,刷還我民矣。
於斯之時,一遣使臣,慰答其心,何有虧損?」上曰:「書契之言如此,必不縛送矣。
明欲縛送刷還兩條,如何?」成龍曰:「辭氣太露。
」上曰:「然則止於刷還,而亦遣信使雲耶?」成龍曰:「雖止刷還,而多數出送,且使邊方無竊發之驚,則何害於一送使乎?」上曰:「彼若刷還二三名,而便請信使,則奈何?若名爲賊魁而縛送,則眞假不足論,而於送使有光矣。
承旨意,如何?」洪汝諄曰:「臣意,明欲縛送刷還兩條似當。
」上曰:「或言,今次當送信使雲,卿意如何?」成龍曰:「不敢容易上達。
今則橘廣連恐動之,使無言可執,則難矣,猶有可諉者,何必遽送信使乎?然爲此言者,亦有遠慮矣。
大抵待夷狄,自有其道,彼之亂與不亂,在於自治而已。
近年國家連年兇荒,邊境虛疎。
下三道有事,若各以其力待之,而國內堅壁蓄力,靜以竢之則可矣。
而今則一方有事,八道騷動,若不得將帥,一失其利,則極爲可慮。
況今年下三道,赤地千裡乎?」汝諄曰:「縛送賊魁之言,入書契中似難,則使宣慰使探問,而措語如何?」成龍曰:「彼禮曹宴享時,或於宣慰使相接時,言於客使曰:『通信使,初非朝廷之所不會也。
自前海寇出沒,風濤阻梗,故久廢不擧矣,頃日亦有海寇犯我南邊,且我國逋逃之民,貴國一不刷還。
如是而曰海寇寧靜可乎?今若縛送賊魁,而我民逋逃者,無遺刷還,則通信使方可議處矣。
」上曰:「注書詳書之,當言于該曹矣。
」啓訖,以次退。
9月11日 ○乙卯,正言金信元啓曰:「尹百源之死,其檢屍實因,以因毒緻死懸錄,其一家各人,以喫粥與肉嘔吐而死納招。
其同參德城監,亦以對喫粥肉,嘔吐不絶,幾至不救緘答,則其遇毒而死,斷無疑矣。
百源旣以家長,爲其家少所毒,則此實綱常莫大之變。
豈可付之駭曹,有若尋常獄事,使極惡大罪,一日容息於覆載之間乎?請命移鞫王府,以重討罪之擧。
」答曰:「依啓。
」 9月12日 ○丙辰,右副,以禁府言啓曰:「尹百源妾及其奴婢推鞫事,命下矣,如此係幹綱常,則例以三省交坐推鞫,今亦三省交坐推鞫事,何如?」傳曰:「依啓。
委官領相。
」 9月13日 ○丁巳,有夕講。
9月14日 ○戊午,慶尙監司金睟書狀,淸道呈內,去八月二十八日巳時,無雲靑天,大雷連三聲,聲甚壯烈,如放砲聲。
9月16日 ○庚申,院啓:「尹百源獄事,乃綱常莫大之變。
古之人君,遇如此之變,瞿然失席,至指爲寡人之罪,今三省交坐,推鞫大罪,而明日自上春堂臺親臨庭試,極爲未安。
請姑停。
」答曰:「依啓。
」 9月17日 ○辛酉,院啓:「今年兇荒,近古所無。
明年鄕校洞造宮之役,請停。
」不允。
後允之。
9月18日 ○壬戌,尹百源女子尹氏,因委官啓,拿鞫。
9月21日 ○乙醜,左相李山海,右相鄭彥信,詣闕請面對,卽引見,以通信于日本事也。
上命召從二品以上引見,各陳所見,以爲通信爲便,獨李山甫以爲不可,上從廷議,命遣通信使。
9月28日 ○壬申,委官意啓:「尹百源女介未緻招辭,多有違端,請刑推。
」答曰:「事幹未歸一前,遽卽刑推,恐未爲當。
此乃莫大之事,明日東西班從二品以上,會于賓廳議啓。
」 ○政院啓曰:「三省推鞫之獄,先爲會議未安事。
」入啓。
答曰:「試議無妨。
」 9月29日 ○癸酉,二品以上,幷在家人收議,入啓,或以爲,介未緻素稱不孝於父,緻毒可疑,當爲刑問,或以爲,事幹未歸一,未可遽爲刑訊,互相參半。
備忘記,答委官曰: 自古無如此獄體。
弑逆天下一罪,豈可以疑之一字,直加刑訊乎?萬一後世,爲嫁禍滅嫡之計,某也殺吾父,某也殺吾兄雲,則惟將取其言,而直擬其罪乎?今廷論不一,可更審處。
冬十月 10月2日 ○丙子,黃海監司秘密書狀,入啓,其夜,命召三公及六承旨引對,入直都摠管及玉堂皆入侍,乃安嶽、載寧等處,爲謀逆事也。
分遣宣傳官、義禁府都事于黃海、全羅等道,全羅道鄭汝立爲魁首也。
檢閱李震吉,以汝立之甥,令勿入侍,尋下獄。
10月5日 ○己卯,冬至使奇笭書狀:到遼東懷遠館,?子數萬騎突入搶掠,一行僅得入城,護送軍馬,多被擄去事。
10月6日 ○庚辰,委官啓請介未緻刑推,依允。
連三次受刑,死於杖下。
10月7日 ○辛巳,義禁府都事柳湛書狀,鄭汝立逃走事,入啓。
上命召大臣及捕盜大將,議捕獲之策,全州府尹尹自新,判官羅廷彥,除署經,明日給馬給軍官,發送。
10月8日 ○壬午,黃海道罪人等,拿來入京,命於殿庭鞫之,三公、判府事金貴榮、禁府堂上及兩司長官同鞫。
○司諫院啓:「賊臣鄭汝立失捕,宣傳官、禁府都事,請竝拿鞫。
」答曰:「依啓。
」 10月9日 ○癸未,兩司啓:「檢閱李震吉,以逆臣切親,方在推鞫之中,不可一日仍帶史官之名,請削去。
」依允。
10月11日 ○乙酉,政院啓曰:「判府事盧守愼,來敦化門外,而腳方不仁,不得入闕矣。
」傳曰:「扶持以入。
不然,擔盛以入。
」仍啓曰:「近日大變,古今所無,自上驚動必深。
不勝憫慮,小臣病甚,五體不擧,敢來闕門外,問安。
」其啓有曰:「當此聖明之世,安有如此罔極之變乎?如聞虛語,骨痛欲死。
伏願聖明,從容覈治,罪人斯得。
」答曰:「安有如此事?卿宜安心。
」仍遣史官,諭于家曰:「久不見卿,朝聞卿來,將欲引見,而以卿起居不便,不能入來,故不果焉。
玆者賊臣之變,出於寡昧之時,無非治國無狀之緻,慙負祖宗,無以爲懷。
卿霜朝出入,得無有傷?玆遣史官,以諭微意。
」仍賜阿多介一坐。
厥後,沈守慶書各人招,送于守愼,使知其眞逆,守愼答曰:「人各有見,終不改所見而卒。
」 ○判敦寧鄭澈肅拜後,進秘密箚子,乃措捕逆賊,京外戒嚴事也。
答曰:「益見忠節,當議處。
」 10月14日 ○戊子,命遣督捕禦史于兩南。
全羅道差尹暹,慶尙道差柳熙緖,司諫院論:「尹暹無才略,柳熙緖秩卑手生,請改。
」依允,慶尙道丁允祐,全羅道李大海,忠淸道鄭淑男,卽夜留門發送。
10月15日 ○己醜,黃海道罪人李箕、李光秀等,鄭汝立同謀叛逆承服,行刑于軍器寺前,隨後絞于堂古介。
10月17日 ○辛卯,安嶽水軍黃彥綸、方義臣等,往來鄭汝立家,同謀叛逆事,承服伏誅。
○宣傳官李用濬,內官金良輔等,以搜討鄭汝立事,馳到全州,聞鄭汝立與其子玉男及同儻二人,隱伏于鎭安竹島,軍官圍捕,則汝立手殺同儻邊涘,又刃其子不殊,因自刎而死,拿其子玉男以來。
10月19日 ○癸巳,上禦宣政殿,親問鄭玉男等。
10月20日 ○甲午,上禦宣政殿,親問鄭玉男及在逃就捕樸延齡等。
延齡招伏,與鄭汝立同謀叛逆,磔于軍器寺前。
10月27日 ○辛醜,以逆賊鄭汝立伏誅,以權停禮受賀,百官加資,赦雜犯死罪以下。
○禮曹啓曰:「改宗系改正後,前雖已行告宗廟之例,皇朝又頒全秩,乃是別樣恩數,得於望外,而其在我國,尤爲榮幸莫大。
二百年籲天祈懇之事,乃始結末,更無一毫未盡之意。
況奏文中,有藏諸祖廟之語,受勑後擇日,遣大臣告于宗廟,竝以《會典》全秩,陳于神位前,上慰列聖在天之靈,允合情禮,敢啓。
」答曰:「依啓。
」 ○禁府啓曰:「討逆之義至嚴。
序立行刑,乃告衆棄之意也,今以賊臣行刑擧行,百官序立宜當。
」傳曰:「依啓。
」 ○兵曹參知白惟讓,辭職上疏,入啓。
10月28日 ○壬寅,領相柳?卒。
○生員梁千會上疏曰: 臣遠方疎賤,來寓太學,適遭國有大變,中外震動,而朝廷之上,討賊之義,有所未嚴,冕旒之下,察物之明,有所未盡,憤歎扼腕,思欲出而言之。
而竊念遐鄕賤臣,蹤跡孤遠,天門九重,未可遽以言通,而朝臣夙夜之賢,必有深惟國家之計,以陳忠讜之言者,故退伏旬月,以俟其至。
而事幾屢過,寥寥莫聞,玆敢幹冒天威,一效微悃,慙懼隕越,不知所措。
臣家在湖南,詳知逆賊情狀,其窮兇極惡,貪虐淫殘,爲士林所唾罵久矣。
惟其當初自附於讀書之流,以爲欺世取名之計,而李潑兄弟,往來南中,與之相結。
時李珥、成渾負重名於世,潑兄弟方共尊崇,故引而薦之,相與出入其門,乃其珥、渾失勢之後,汝立首爲倒戈,與潑等改頭換面,朋讒作孽,以爲擠陷忠賢之計,而賴天鑑孔照,洞燭姦狀,斥而不用。
故汝立怏怏怨上,而起逆謀,其潛包不軌之心,譸張圖讖之說,誑誘愚民,收聚徒黨,陰謀秘計,悖逆頑兇,至有臣子所不忍聞者,自古以來,亂臣賊子雖多,未有如汝立之甚者也。
賴廟社威靈,天地默祐,兇謀先露,窮蹙自刎,豈非國家之大慶也哉?然原其此賊所以至此者,則亦由當路之臣,交通締結,論議上下,聲勢相倚。
故汝立身雖在外,遙執朝權,甚氣鴟張,勢焰燻灼,威行鄕曲,力折州縣,惟意所欲,無復忌憚,其親者,旣相掩匿而共濟,其惡疎者,又懼噤默不敢斥言其非,崇長養成,以至今日,其所從來者至深遠矣。
於是密勸用事之臣,力主推刷之議,使民生波蕩,失其歡心,然後陰囑銓官之親切者,使圖海西幕僚之任,以爲起事之計,乃其未受天點,所願不成,則又嗾奉命之臣,一時罷遣府尹判官,無非乘虛作亂之計也。
而內外之臣,方且墮其術中,承望風旨,如恐不及,臣思之至此,不覺心膽墜地。
幸而兇魁旣戮,餘黨漸就捕獲,此固不足深慮。
抑臣今日之所大憂者,八方之飢饉方深,生民之困苦益甚。
臣歷觀前代,當其國脈方壯,民情膠固之時,則逆亂之萌,無自而起,其間縱有小小竊發,如瘡疹疥癬,不足以爲心腹之害,及其國勢旣弱,人心離散之後,則雖有禍亂之作,而土崩瓦解之勢,已伏於冥冥之中矣。
我國土瘠民貧,賦役煩重,農無連歲之稔,民鮮一年之蓄,平居無事之時,小民猶且終歲力作,朝饘暮粥,餬口度日。
而近年以來,天災流行,水旱薦至,外而邊釁繼作,內而土木繁興,飢餓之民,奔走供給,顚仆流離者,蓋已太半,而今年旱災,近古所無,赤地千裡,野無靑草。
臣在家之日,見鄕民當秋成之時,已之度日之資,官租私債,上下催督,愁怨呼天,丐乞離散,孑遺之民,將盡塡溝壑,兇年之後,盜賊滋熾。
腹心之患,已爲可憂,況一經此變,四境騷動,寇鈔日發,民不聊生者乎?然則今日之所憂,不在汝立而在於窮民亦明矣。
今宜下哀痛之敎,問生靈之孤,罷推刷之擧,停宮室之役,修明荒政,勞來安集,租稅之可除者除之,征役之可緩者緩之,使仁心仁聞,達於四境,以爲收拾人心,祈天永命之計,此最第一急務也。
雖然生民之本,在於朝廷,而方今朝廷之上,貪婪堵立,廉恥都喪。
在位之臣,唯以植黨營私,榮身潤屋爲事,而邊將有債帥之譏,守令皆善事之人,上下交征,皆以割剝元元爲務,今殿下雖欲修行愛民之政,孰能奉承而緻之民乎?今宜先正朝廷,斥去貪侫,收召重望之人,推誠委任,勵精圖治,則國事尙可爲也。
昔方臘之亂,向可諲以爲:『今若起劉安世、尹南都、陳瓘,守金陵,則賊將不戰自平矣。
』其意正如此也。
抑臣所大懼,又有甚於此者。
夫三綱五常,天理民彜,人賴以立,不可須臾泯滅。
自古以來,未有綱常淪壞而國能久存者也。
今汝立之事,實古今天下所未有之變也,凡爲臣子者,所當痛心刻骨,欲食其肉,而朝臣初聞此變,專事營救,或以爲李珥弟子,誣告生事,或以爲汝立爲人,忠貫白日,至以韓準爲非。
唯其朝議如此,故柳湛等乃敢奔赴稽緩,捕捉疎漏。
臣於前月初四日午後,遇湛等於尼山縣前,則見其供帳休息,無異平日,螺角交吹,騶從塞路。
彼微官武夫,唯知承望朝旨,趨合時議耳,豈復知有討賊之義乎?不特此也。
太學諸生,亦多營救之論,至有欲上疏救之者。
而推鞫之官,盤問不實,外言藉藉,至謂億壽招辭,以爲京中族親,相切往來者,非獨我也雲,則鄭彥信令速加痛杖,略不省問,推官有欲盤詰者,則輒示不悅之色。
蓋逆賊旣出於其私黨之中,一遭此變,人皆指目,非但慙憂懼,亦恐端闍或露,累及輩流,故一向掩伏,而不自知其陷於黨惡之歸也。
嗚呼!三公殿下之所倚以爲腹心股肱,而其所爲猶且如此,是擧朝相率而置君父於相忘之域,豈不痛哉?方今父子兄弟師生朋友之間,莫不顚倒失,變怪日聞,獨君臣之義不絶如縷,而至于今日,蕩盡無餘,豈可不爲之寒心哉?臣又惟討賊之義,至嚴至重,不可少有緩忽。
元兇旣伏五刑之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