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

關燈
實錄下去之際,奉先王寶典,所當盡敬而不可忽也。

    適丁去歲饑饉,民之塡于溝壑者何限?如非不得已之事,斷不可諉諸舊例,以傷民力。

    似聞頃年奉安使下去之時,不但監司,至如兵、水使齊會一處,設宴緻慰雲。

    雖在平時,猶不可如此,況當大侵之後,民飢之方極,農務之方急,海寇之可虞乎?各邑奉迎之際,如外門結綵等事,則事關敬上,不當埋沒,至於鳩聚列邑伶人,以爲馬前戲具,此則似不關有無,姑徐何傷?且多辦酒肉,招集遠近聲妓,大設宴享,此等弊端,其一切停革,使飢民得受一分之惠。

     聖上憂民除弊之仁,至矣,盡矣。

     5月4日 ○乙醜,備忘記:「實錄廳諸臣,賞給有差。

    柳希春、李湛、閔起文等,同受兒馬一匹之賜。

    」 5月15日 ○丙子, 朝奉大夫前守宗親府典籤臣曺植,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謝恩于主上殿下。

    伏蒙去四月敎,賜臣以食料者,如臣愚老者,顧何以承天寵乎?伏惟,天日隔於九重,草澤遇於千裡,如傷之恩,無遠不屆,先及老民,老民雖欲結草而難報,獨念士橫道而偃,有土之羞也。

    殿下自任其憂,臣不任私謝,比猶一草沾濡,無以仰謝天工。

    猶且區區少誠,仰謝不已者,聖上旣不惠鮮之恩,微臣敢無芹曝之獻乎?無言不酬,無德不報,古有說矣。

    恭陳一辭,進爲殊恩之報。

    伏見,殿下之國事已去,無一線下手處,諸臣百工,環視而莫救,已知無可奈何。

    不曰如之何者久矣。

    若殿下視而不知,則明有所蔽矣;知而罔念,則國無主矣。

    往年,臣嘗再陳荒疏以爲:『非振之以不測之威,無以濟百散糜粥之勢;非潤之以大霖之雨,無以澤七年枯旱之草。

    』于今有年月矣,未聞殿下亟下恩威,以立紀綱。

    威福在己,而不自摠攬,尙下臣強之敎,使不得敢言,群下解體,泛泛悠悠,邦遂喪越,至于今。

    老臣徒謝雨露之恩,而無以補天之漏,謹以君義二字,獻爲修身、整國之本,伏惟睿鑑。

    臣植拜手稽首,昧死以謝 答曰:「省所陳疏章,可見其憂國之誠,雖在畎畝,未嘗少忘也。

    甚用嘉焉。

    若其所賜微物,何謝之有?爾其勿謝。

    」 ○曺植辭職狀曰: 年及時制,老病罪重,奔命不得,上恩寬宥,不卽治罪,萬死待罪。

    伏念,主上徵召老民之意,非欲見微末殘敗之身,固欲聞一言,以補聖化之萬一。

    請以救急二字,獻爲興邦一言,以代微臣之獻身。

    伏見,邦本分崩,沸如焚如;群工荒廢,如屍如偶,紀綱蕩盡,元氣蕭盡;禮義掃盡,刑政亂盡,士習毀盡;公道喪盡,用捨混盡;飢饉薦盡,府庫竭盡,饗祀瀆盡;徵貢橫盡,邊圉虛盡;賄賂極盡,掊克極盡;冤痛極盡,奢侈極盡;飮食極盡,貢獻不通;夷狄陵如,百疾所急,天意人事,亦不可測也。

    舍置不救,徒事虛名。

    論篤是與,竝求山野棄物,以助求賢美名,名不足以救實,猶盡餠之不足以救飢,都無補於救急。

    請以緩急虛實,分揀處置。

    自古雖大平之世,不得無是非可否,宮中女子,皆得上書論列。

    今也,國勢顚危,無可奈何,身居鈞輔者,左右環視而莫救,必有下手不得之勢,不曉時變,無知老民,出位侵官,昧死以聞。

    處士橫議之罪,臣固當受。

    謹狀。

     5月18日 ○己卯,副提學奇大升,再上辭疾狀。

     5月20日 ○辛巳,政,蔔相。

    吳謙、李鐸入右相望,而吳謙受點。

     5月22日 ○癸未,以光州天鵝除役,甚無謂,而有大弊,故特嚴飭色吏,而命除之。

     ○府啓:「台輔之臣,任大責重,如非衆望所屬,不可苟充。

    右議政吳謙,處心行事,專用機巧,公論之不許久矣。

    前任貳公之日,尙有不稱之譏,況此具瞻之地,一國安危所繫,豈可令非人冒處?請命遞。

    」 ○院啓:「大臣之職,百責所萃,國家安危,在於大臣之賢否。

    其於作相之際,可不十分難愼,而擇授乎?右議政吳謙,用心多術,行己不直,趨時附勢,奉承權姦之指嗾。

    傾陷士類,幾成不測之禍。

    媢疾之心,老而益彰,平生行事,盡露難掩,其不容於公論久矣。

    今授本職,物情莫不駭愕,請亟命遞差。

    上答曰:」其明白詳陳,不可矇矓論之。

    「 5月23日 ○甲申,玉堂亦上箚,請遞吳謙。

     5月28日 ○己醜,領議政李浚慶力辭相位。

    上許之。

     六月 6月4日 ○甲午,以盧守愼爲戶曹參判,宋麒壽爲慶尙監司,金啓爲聖節使書狀。

     ○黃大受以使命詣嶺南,落馬中惡身死。

     ○同知李揵卒。

     6月9日 ○己亥,傳曰:「吳謙被論,勢難在職,遞之。

    」 ○務安人丁璨有孝行執禮。

     6月14日 ○甲辰,領、左相詣闕蔔相。

    以李鐸單望,卽下批。

    李鐸爲右議政,允合輿望。

     ○平安監司柳景深病遞,行至長湍而卒。

    上聞之震悼,別賻。

    〈《柳希春日記》曰:「斯人也,所向正,而材氣超邁,常有愛人濟物之心。

    幹局出凡,朝廷以爲可合兵判,遽至是乎!」〉 6月17日 ○丁未,以樸忠元爲右贊成,樸淳爲吏曹判書,許曄爲吏曹參議,忠元旋被臺論,以爲人物凡庸,不容於淸議,再爲銓長,徇私滅公雲雲。

     6月18日 ○戊申,柳希春讀李滉《心經後論》曰:「其說甚精,儻非聞道大儒,焉能到此地位?信乎!吾東方鄭圃隱後一人而已。

    」 6月20日 ○庚戌,全羅道道內,剛明聽理,能決獄訟之官,唯礪山郡守鄭淹、益山郡守趙完璧、南平縣監李徵、潭陽府使金偉、求禮縣監申承緖。

    其次靈光郡守安容、羅州牧使權純、綾城縣令丁焰、順天府使李選。

    此四人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