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實用主義和宗教
關燈
小
中
大
高的概念,被斥為站在最壞的剛性者一方面。
您們記得我在上一講中曾抽讀過某一位聽衆的來信。
這裡,我想再讀它幾段,因為它表示對擺在我們面前的兩種看法,思想上還不夠清楚,而這種情形我相信還是很普遍的。
和我通信的這位朋友寫道,“我相信多元論。
我相信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我們好比在一個無邊的海上,從一塊浮冰跳到另一塊浮冰;而通過每一個行動,我們使新真理變成了可能,舊真理變成了不可能。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負有改善宇宙的責任;如果他沒這樣做,他那一部分改善也就沒有完成。
“但同時我卻情願忍受自己的兒女患不治之症而受苦(事實上他們并不這樣),情願自己愚蠢(當然不要求愚蠢到不自知愚蠢的地步),隻要是在我的想象和推論中,能構成一個‘一切事物的合理的統一性’,使我能想見自己的思想、行為和煩惱是被世界上的一切其他的現象所補充,而這樣補充了,我的思想、行為和煩惱就成為我自己所贊成和采取的那個體系的一部。
拿我來說,我不相信在自然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所提倡的明顯的多元論之外,我們就不可能尋求一個合理的統一性,雖然這些自然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對它都不屑一顧。
” 這樣一個個人信念的優雅的表達,真足以使聽到的人心裡溫暖。
但是這樣的表達對他的哲學頭腦究竟有多大廓清的作用呢?究竟作者是一貫主張用一元論來解釋這首世界的詩的呢,還是用多元論的呢?照他的說法,他的煩惱,隻要有其他現象作補充,就得到了抵償這樣說來,寫這封信的人顯然是向前去看經驗的具體内容的;而這些經驗的具體内容,他是用多元的改善主義的方法去解釋的。
但是,他卻自認為是向後看的。
他談的是他所謂的事物的合理的統一性,而他實際指的是事物可能的經驗的統一。
同時他又假定,實用主義者既然批評理性主義的抽象的“一”,似乎必然就再得不到信仰具體衆多的可能性這點安慰。
總之,他沒有分清楚世界的完善究竟是必然的原則,抑僅僅是可能的結果。
我認為寫這封信的朋友,倒是一個真正的實用主義者,不過做了實用主義者,自己竟不知道。
我覺得他很象我在第一講中所說的很多哲學愛好者,希望一切好事都能進行,而卻不注意它們之間究竟合與不合。
見到“一切事物的合理的統一性”這一令人鼓舞的公式,也就随便拿來運用,抽象地就說多元論與這公式有沖突(單看名詞,的确有沖突)。
實際上,他所指的,正就是實用主義所說的統一的和改善的世界。
我們多數人還在這基本之點上模糊不清,這也是不可免的。
但為了明确思想起見,某些人還是應更進一步。
所以,我想在這個特殊的宗教問題上更深入地分析一下。
究竟這許多的“您”中的“您”、這絕對實在的世界、這給我們道義上的啟發而具有宗教價值的統一性,應該是一元地看呢,還是應多元地看?究竟它是存在于事物以前的呢,還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究竟是本原呢,還是目的?是已定的呢,還是待定的?是最初就有的呢,還是最後才有的?是使您向前看的呢,還是使您向後看的?肯定地,我們不應把二者混為一談,因為把二者區别對待的話,它們對人生是具有截然不同的意義的。
應該指出,從實用主義來看,整個的難題全系于一個“世界的可能性”的觀念。
在理智上,理性主義拿它的絕對統一性原則作為許多事實所以可能的根據。
在感情上,它又拿同一個原則看作是一切可能的一個遏制者和限制者——一個良好結局的保證。
按照這一看法,絕對原則使所有的好事物都是确定的,所有的壞事物都是不可能的(在永恒的意義上);而可以說把整個“可能”的範疇變成一些更有把握的範疇。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很大的宗教上的差别:某些人堅持世界是必定得救和應該得救的;而另一些人則隻相信是可以得救。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全部沖突,就體現在這“可能”是否确實上面。
所以,我們首先應看一下“可能”這名詞,究竟它有些什麼确切的含義。
不加思索的人會說,“可能”是“存在”的第三種狀态,它沒有“存在”那麼實在,而比“不存在”則實在一些;它是一個黃昏境界、一個混合狀态、一個陰陽交界——我們的實在,時常由此進出。
這樣一個概念,當然太模糊,太空洞,不能使我們滿意。
在這裡,也象在旁處一樣,欲求提取一個名詞的确切含義,隻有采用實用主義的方法。
譬如,你說某一事物可能,說這句話究竟起什麼作用?它至少起這樣的作用:如有人說它不可能,你就可以駁他;如有人說它實際上存在,你也可以駁他;如有人說它一定存在,你也可以駁他。
但僅此一些駁斥的權利;仍算不了什麼。
當你說某一事物可能時,從實際事實上來說,是不是有某種進一步的差别呢? 至少有這個消極的差别:如果這話是真的,應該就沒有什麼存在的事物足以妨礙這可能的事物。
所以,隻要沒有真正妨礙它的事物存在,這事物就可以說是“非不可能”的了,也就是在空的、抽象的意義上是可能的了。
但是多數的可能并不是空的。
它們有具體的根據,或如我們所說的,很有根據。
這在實用主義上又是什麼意義呢?這就是,不但不存在妨礙的條件,而且實際上還有某些産
您們記得我在上一講中曾抽讀過某一位聽衆的來信。
這裡,我想再讀它幾段,因為它表示對擺在我們面前的兩種看法,思想上還不夠清楚,而這種情形我相信還是很普遍的。
和我通信的這位朋友寫道,“我相信多元論。
我相信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我們好比在一個無邊的海上,從一塊浮冰跳到另一塊浮冰;而通過每一個行動,我們使新真理變成了可能,舊真理變成了不可能。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負有改善宇宙的責任;如果他沒這樣做,他那一部分改善也就沒有完成。
“但同時我卻情願忍受自己的兒女患不治之症而受苦(事實上他們并不這樣),情願自己愚蠢(當然不要求愚蠢到不自知愚蠢的地步),隻要是在我的想象和推論中,能構成一個‘一切事物的合理的統一性’,使我能想見自己的思想、行為和煩惱是被世界上的一切其他的現象所補充,而這樣補充了,我的思想、行為和煩惱就成為我自己所贊成和采取的那個體系的一部。
拿我來說,我不相信在自然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所提倡的明顯的多元論之外,我們就不可能尋求一個合理的統一性,雖然這些自然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對它都不屑一顧。
” 這樣一個個人信念的優雅的表達,真足以使聽到的人心裡溫暖。
但是這樣的表達對他的哲學頭腦究竟有多大廓清的作用呢?究竟作者是一貫主張用一元論來解釋這首世界的詩的呢,還是用多元論的呢?照他的說法,他的煩惱,隻要有其他現象作補充,就得到了抵償這樣說來,寫這封信的人顯然是向前去看經驗的具體内容的;而這些經驗的具體内容,他是用多元的改善主義的方法去解釋的。
但是,他卻自認為是向後看的。
他談的是他所謂的事物的合理的統一性,而他實際指的是事物可能的經驗的統一。
同時他又假定,實用主義者既然批評理性主義的抽象的“一”,似乎必然就再得不到信仰具體衆多的可能性這點安慰。
總之,他沒有分清楚世界的完善究竟是必然的原則,抑僅僅是可能的結果。
我認為寫這封信的朋友,倒是一個真正的實用主義者,不過做了實用主義者,自己竟不知道。
我覺得他很象我在第一講中所說的很多哲學愛好者,希望一切好事都能進行,而卻不注意它們之間究竟合與不合。
見到“一切事物的合理的統一性”這一令人鼓舞的公式,也就随便拿來運用,抽象地就說多元論與這公式有沖突(單看名詞,的确有沖突)。
實際上,他所指的,正就是實用主義所說的統一的和改善的世界。
我們多數人還在這基本之點上模糊不清,這也是不可免的。
但為了明确思想起見,某些人還是應更進一步。
所以,我想在這個特殊的宗教問題上更深入地分析一下。
究竟這許多的“您”中的“您”、這絕對實在的世界、這給我們道義上的啟發而具有宗教價值的統一性,應該是一元地看呢,還是應多元地看?究竟它是存在于事物以前的呢,還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究竟是本原呢,還是目的?是已定的呢,還是待定的?是最初就有的呢,還是最後才有的?是使您向前看的呢,還是使您向後看的?肯定地,我們不應把二者混為一談,因為把二者區别對待的話,它們對人生是具有截然不同的意義的。
應該指出,從實用主義來看,整個的難題全系于一個“世界的可能性”的觀念。
在理智上,理性主義拿它的絕對統一性原則作為許多事實所以可能的根據。
在感情上,它又拿同一個原則看作是一切可能的一個遏制者和限制者——一個良好結局的保證。
按照這一看法,絕對原則使所有的好事物都是确定的,所有的壞事物都是不可能的(在永恒的意義上);而可以說把整個“可能”的範疇變成一些更有把握的範疇。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很大的宗教上的差别:某些人堅持世界是必定得救和應該得救的;而另一些人則隻相信是可以得救。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全部沖突,就體現在這“可能”是否确實上面。
所以,我們首先應看一下“可能”這名詞,究竟它有些什麼确切的含義。
不加思索的人會說,“可能”是“存在”的第三種狀态,它沒有“存在”那麼實在,而比“不存在”則實在一些;它是一個黃昏境界、一個混合狀态、一個陰陽交界——我們的實在,時常由此進出。
這樣一個概念,當然太模糊,太空洞,不能使我們滿意。
在這裡,也象在旁處一樣,欲求提取一個名詞的确切含義,隻有采用實用主義的方法。
譬如,你說某一事物可能,說這句話究竟起什麼作用?它至少起這樣的作用:如有人說它不可能,你就可以駁他;如有人說它實際上存在,你也可以駁他;如有人說它一定存在,你也可以駁他。
但僅此一些駁斥的權利;仍算不了什麼。
當你說某一事物可能時,從實際事實上來說,是不是有某種進一步的差别呢? 至少有這個消極的差别:如果這話是真的,應該就沒有什麼存在的事物足以妨礙這可能的事物。
所以,隻要沒有真正妨礙它的事物存在,這事物就可以說是“非不可能”的了,也就是在空的、抽象的意義上是可能的了。
但是多數的可能并不是空的。
它們有具體的根據,或如我們所說的,很有根據。
這在實用主義上又是什麼意義呢?這就是,不但不存在妨礙的條件,而且實際上還有某些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