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當前哲學上的兩難
關燈
小
中
大
嚴格地傳授着。
過去許久一直把它叫作蘇格蘭學派的哲學。
這就是我所說的呈現着慢慢退卻樣子的哲學。
一方面有黑格爾派和其他相信“絕對”的哲學家的侵害,另一方面又有科學的進化論者和不可知論者的侵害,那一定使得這些給予我們這種哲學的人:如馬提諾,鮑恩教授和萊德教授等感到很重的壓力。
你可以說這種哲學是公道的和直率的,但它在氣質上倒不是激進的;它是折衷的、調和的,它首先要找一個暫時的辦法(modusvivendi)。
它承認了達爾文學說中的事實,承認大腦生理學的事實;但是它并不是積極熱情地對待這些事實的。
它缺乏那種勝利的進取的标幟,其結果也就缺乏威信,而絕對論由于它的更加激進的論調,所以有一定的威信。
你要是轉向柔性的學派,你就必須在這兩個體系之中選擇一個。
如果你是象我所想的那樣熱愛事實,你就會覺得界線的那面的各種事物,都帶有理性主義和理智主義的痕迹。
你雖然逃避了伴随着盛行的經驗主義的唯物主義;但這逃避的代價是失去了與生活中具體部分的接觸。
更加趨向絕對論的哲學家卻是處于這樣一種抽象的高度,以緻他們從來就不想從那兒走下來。
不管他們指示給我們什麼相反的事實,他們所說的那個絕對的心——也就是用思想去構成我們的宇宙的心——也可以創造出其他百萬宇宙中的任何一個宇宙,正象它創造出現在這個宇宙那樣。
從絕對的心這個觀念中,你推論不出任何單獨的、實際的特殊的事物來。
它與這世上實際存在的任何情況都相符合。
有神論的上帝也是與這種觀念差不多同樣貧乏的一種原理。
你要知道上帝的實際性質的任何迹象,你必須到他所創造的世界裡去:他就是一勞永逸地造成了那種世界的那樣一個上帝。
所以有神論者所說的上帝是和“絕對”一樣,生活在純然抽象的高峰之上。
絕對論倒還有一定的開闊景象和一定的威勢,平常的有神論則更淡而無味了;但是二者都同樣是遙遠和空虛的。
你所需要的哲學是這樣一種哲學:它不但要能運用你的智慧的抽象能力,還要能與這有限人生的實際世界有某種肯定的關聯。
你需要一個結合兩種東西的哲學體系,既要有對于事實的科學的忠誠并且願意考慮事實,簡言之,就是适應和調和的精神;還要有對于人類價值的古老的信心和随之産生的自發性,不論這種信心是具有宗教的風格還是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
這就是你的難題:你發現你所求得的結果的兩部分無可挽救地分開了。
你發現經驗主義帶有非人本主義和非宗教的色彩;要不然,你會發現理性主義的哲學,它的确可以自稱為具有宗教性質,但同具體的事實和快樂與痛苦,毫無實際接觸。
我不知道你們中間,有多少人在生活上足夠地接近哲學,能充分地體會到上述缺陷的意義;所以我要再費些時間來說說一切理性主義體系的不真實性,這種不真實性是笃信事實的人所不大喜歡的。
兩年以前一個學生交給我一篇論文,它的頭兩三頁我要是保存下來就好了。
那兩三頁把我的觀點解釋得很明白,可惜現在不能讀給你們聽了。
這位青年是某西方大學的畢業生。
他在那篇論文的開頭說,他總以為走進哲學教室後,就不得不和另一宇宙發生關系,這個宇宙和街上的那個宇宙完全不同。
他說,人們以為這兩個宇宙是毫無關系的,你不能同時對它們兩個都用心。
那具體的個人經驗的世界,即街市所屬的世界,是意想不到的雜亂、紛繁、污濁、痛苦和煩擾。
而哲學教授介紹的世界,是單純、潔淨和高尚的,沒有實際生活的矛盾的。
它的建築是古典式的。
它的輪廓是用理性的原則劃成的;它的各個部分,是由邏輯的必然性粘合起來,它所表現得最充分的是純潔和莊嚴。
它是閃耀在山上的大理石廟宇。
事實上這種哲學還遠不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說明,而隻是附加在現實世界上的一個建築物,它隻是一個古雅的聖殿,理性主義者可以在裡面躲避起來,避開單純的事實表現出來的那種他所不能容忍的雜亂粗暴的性質。
它不能解釋具體的世界,它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是一種代替物、一種補救辦法、一種逃避的方法。
它的氣質——要是我在這裡可以用這個術語的話——與具體事物中的存在的氣質完全是格格不入的。
高尚純潔是理智主義哲學的特色。
這種哲學能美妙地滿足我們心中一種很強烈的欲望,即渴求在默想中有一個高尚純潔對象。
但是我十分鄭重地請求你們放開眼界看看這個充滿着具體事實的大世界,看看它那可怕的紛亂、驚奇、暴虐和它所表現出來的粗野,然後再來告訴我,到底“高尚純潔”這個詞是不是你們嘴裡一定要說的一個形容詞。
的确,高尚純潔在事物中有它的地位。
但是一種哲學,隻有高尚純潔而說不出别的什麼來,那就永遠不能滿足經驗主義者的心。
它好象是一個矯揉造作的紀念碑。
所以我們發現科學家情願不要形而上學,把它當成是一種完全禁閉起來的幽靈似的東西,實行家則把哲學的塵埃從他們的足上撣掉,聽從原野的呼喚。
理性主義者從一種純潔但并不真實的體系所能得到的滿足實在有些可怕。
萊布尼茨是一個理性主義者,他對于事實比其他許多理性主義者表現的興趣要多得多。
但是如果你們要看膚淺的化身,隻消去讀一讀他那文辭優美的《神善論》(Théodicée),在這部著作裡,他想為上帝對待人的方法進行辯護的,并證明我們所住的世界是各種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
讓我引他所說的一段話做為例子。
在妨礙他那樂觀哲學的許多其他的障礙裡,萊布尼茨得要考慮到永遠堕落到地獄裡的人數。
他以神學家所說人類中永遠堕落到地獄裡的人遠遠超過得救的人這個論點為前提而進行辯論。
即使這樣,他還說: “要是我們想到天國真正有多麼巨大,那末,就可以知道惡與善相比簡直是渺小到極點了。
區立俄(CoeliusSecundusCurio)寫過一本小書,叫做《論天國的廣闊》(DeAmplitudineRegnicoelestis),不久以前還重印了。
但他也沒有推測出天國有多大。
古人對于上帝的功業知道的很少……在他們看來,隻是地球上有居民,他們甚至對于地球有另一面這個觀念,都表示躊躇。
他們以為地球以外的世界,不過是幾個帶光的和結晶的球體。
但是今天呢?對于宇宙範圍的大小,不論我們怎樣想法,我們必須承認在這宇宙裡有無數球體和這地球一樣大,也許比地球更大些。
它們和地球一樣都有權供養有理性的居民,雖然這些居民不一定都是人。
我們的地球不過是太陽六大主要衛星之一。
凡恒星都是太陽,地球不過是這許多太陽之一的一個衛星,你想想看在有形的物體中,地球所占的地位是多麼小呀!在這麼許多的太陽裡,可能上面都住着極幸福的生物。
沒有任何事物使我們相信有很多永遠堕落到地獄裡的人。
因為善從惡裡所取得的好處隻須幾個例證也就足夠證明了。
而且,我們既然沒有根據假設到處都有星球;星界以外的地方可不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空間呢?這環繞星界的巨大的空間可能就充滿了幸福和光榮——這樣我們又将怎樣看我們的地球和地球上的居民呢?地球和恒星的距離比較起來,隻是
過去許久一直把它叫作蘇格蘭學派的哲學。
這就是我所說的呈現着慢慢退卻樣子的哲學。
一方面有黑格爾派和其他相信“絕對”的哲學家的侵害,另一方面又有科學的進化論者和不可知論者的侵害,那一定使得這些給予我們這種哲學的人:如馬提諾,鮑恩教授和萊德教授等感到很重的壓力。
你可以說這種哲學是公道的和直率的,但它在氣質上倒不是激進的;它是折衷的、調和的,它首先要找一個暫時的辦法(modusvivendi)。
它承認了達爾文學說中的事實,承認大腦生理學的事實;但是它并不是積極熱情地對待這些事實的。
它缺乏那種勝利的進取的标幟,其結果也就缺乏威信,而絕對論由于它的更加激進的論調,所以有一定的威信。
你要是轉向柔性的學派,你就必須在這兩個體系之中選擇一個。
如果你是象我所想的那樣熱愛事實,你就會覺得界線的那面的各種事物,都帶有理性主義和理智主義的痕迹。
你雖然逃避了伴随着盛行的經驗主義的唯物主義;但這逃避的代價是失去了與生活中具體部分的接觸。
更加趨向絕對論的哲學家卻是處于這樣一種抽象的高度,以緻他們從來就不想從那兒走下來。
不管他們指示給我們什麼相反的事實,他們所說的那個絕對的心——也就是用思想去構成我們的宇宙的心——也可以創造出其他百萬宇宙中的任何一個宇宙,正象它創造出現在這個宇宙那樣。
從絕對的心這個觀念中,你推論不出任何單獨的、實際的特殊的事物來。
它與這世上實際存在的任何情況都相符合。
有神論的上帝也是與這種觀念差不多同樣貧乏的一種原理。
你要知道上帝的實際性質的任何迹象,你必須到他所創造的世界裡去:他就是一勞永逸地造成了那種世界的那樣一個上帝。
所以有神論者所說的上帝是和“絕對”一樣,生活在純然抽象的高峰之上。
絕對論倒還有一定的開闊景象和一定的威勢,平常的有神論則更淡而無味了;但是二者都同樣是遙遠和空虛的。
你所需要的哲學是這樣一種哲學:它不但要能運用你的智慧的抽象能力,還要能與這有限人生的實際世界有某種肯定的關聯。
你需要一個結合兩種東西的哲學體系,既要有對于事實的科學的忠誠并且願意考慮事實,簡言之,就是适應和調和的精神;還要有對于人類價值的古老的信心和随之産生的自發性,不論這種信心是具有宗教的風格還是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
這就是你的難題:你發現你所求得的結果的兩部分無可挽救地分開了。
你發現經驗主義帶有非人本主義和非宗教的色彩;要不然,你會發現理性主義的哲學,它的确可以自稱為具有宗教性質,但同具體的事實和快樂與痛苦,毫無實際接觸。
我不知道你們中間,有多少人在生活上足夠地接近哲學,能充分地體會到上述缺陷的意義;所以我要再費些時間來說說一切理性主義體系的不真實性,這種不真實性是笃信事實的人所不大喜歡的。
兩年以前一個學生交給我一篇論文,它的頭兩三頁我要是保存下來就好了。
那兩三頁把我的觀點解釋得很明白,可惜現在不能讀給你們聽了。
這位青年是某西方大學的畢業生。
他在那篇論文的開頭說,他總以為走進哲學教室後,就不得不和另一宇宙發生關系,這個宇宙和街上的那個宇宙完全不同。
他說,人們以為這兩個宇宙是毫無關系的,你不能同時對它們兩個都用心。
那具體的個人經驗的世界,即街市所屬的世界,是意想不到的雜亂、紛繁、污濁、痛苦和煩擾。
而哲學教授介紹的世界,是單純、潔淨和高尚的,沒有實際生活的矛盾的。
它的建築是古典式的。
它的輪廓是用理性的原則劃成的;它的各個部分,是由邏輯的必然性粘合起來,它所表現得最充分的是純潔和莊嚴。
它是閃耀在山上的大理石廟宇。
事實上這種哲學還遠不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說明,而隻是附加在現實世界上的一個建築物,它隻是一個古雅的聖殿,理性主義者可以在裡面躲避起來,避開單純的事實表現出來的那種他所不能容忍的雜亂粗暴的性質。
它不能解釋具體的世界,它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是一種代替物、一種補救辦法、一種逃避的方法。
它的氣質——要是我在這裡可以用這個術語的話——與具體事物中的存在的氣質完全是格格不入的。
高尚純潔是理智主義哲學的特色。
這種哲學能美妙地滿足我們心中一種很強烈的欲望,即渴求在默想中有一個高尚純潔對象。
但是我十分鄭重地請求你們放開眼界看看這個充滿着具體事實的大世界,看看它那可怕的紛亂、驚奇、暴虐和它所表現出來的粗野,然後再來告訴我,到底“高尚純潔”這個詞是不是你們嘴裡一定要說的一個形容詞。
的确,高尚純潔在事物中有它的地位。
但是一種哲學,隻有高尚純潔而說不出别的什麼來,那就永遠不能滿足經驗主義者的心。
它好象是一個矯揉造作的紀念碑。
所以我們發現科學家情願不要形而上學,把它當成是一種完全禁閉起來的幽靈似的東西,實行家則把哲學的塵埃從他們的足上撣掉,聽從原野的呼喚。
理性主義者從一種純潔但并不真實的體系所能得到的滿足實在有些可怕。
萊布尼茨是一個理性主義者,他對于事實比其他許多理性主義者表現的興趣要多得多。
但是如果你們要看膚淺的化身,隻消去讀一讀他那文辭優美的《神善論》(Théodicée),在這部著作裡,他想為上帝對待人的方法進行辯護的,并證明我們所住的世界是各種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
讓我引他所說的一段話做為例子。
在妨礙他那樂觀哲學的許多其他的障礙裡,萊布尼茨得要考慮到永遠堕落到地獄裡的人數。
他以神學家所說人類中永遠堕落到地獄裡的人遠遠超過得救的人這個論點為前提而進行辯論。
即使這樣,他還說: “要是我們想到天國真正有多麼巨大,那末,就可以知道惡與善相比簡直是渺小到極點了。
區立俄(CoeliusSecundusCurio)寫過一本小書,叫做《論天國的廣闊》(DeAmplitudineRegnicoelestis),不久以前還重印了。
但他也沒有推測出天國有多大。
古人對于上帝的功業知道的很少……在他們看來,隻是地球上有居民,他們甚至對于地球有另一面這個觀念,都表示躊躇。
他們以為地球以外的世界,不過是幾個帶光的和結晶的球體。
但是今天呢?對于宇宙範圍的大小,不論我們怎樣想法,我們必須承認在這宇宙裡有無數球體和這地球一樣大,也許比地球更大些。
它們和地球一樣都有權供養有理性的居民,雖然這些居民不一定都是人。
我們的地球不過是太陽六大主要衛星之一。
凡恒星都是太陽,地球不過是這許多太陽之一的一個衛星,你想想看在有形的物體中,地球所占的地位是多麼小呀!在這麼許多的太陽裡,可能上面都住着極幸福的生物。
沒有任何事物使我們相信有很多永遠堕落到地獄裡的人。
因為善從惡裡所取得的好處隻須幾個例證也就足夠證明了。
而且,我們既然沒有根據假設到處都有星球;星界以外的地方可不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空間呢?這環繞星界的巨大的空間可能就充滿了幸福和光榮——這樣我們又将怎樣看我們的地球和地球上的居民呢?地球和恒星的距離比較起來,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