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當前哲學上的兩難
關燈
小
中
大
獨斷吧。
我選擇了自然所常常給予我們的組合型式,但它們并不是一緻的。
我所以選擇它們,隻是為了便于幫助我達到以後的目的,就是要把實用主義的特質描寫出來。
我們知道在曆史上“理智主義”與“感覺主義”這兩個名詞和“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是同義語。
自然似乎最經常把一種唯心的和樂觀的傾向與理智主義結合起來。
在另一方面,經驗主義者卻又常常是唯物的;他們的樂觀主義顯然是有條件的而且是猶豫不定的。
理性主義始終是一元論的。
它從整體和一般概念出發,最重視事物的統一性。
經驗主義從局部出發,認為整體是一種集聚,因此并不諱稱自己為多元論的。
理性主義總以為自己比經驗主義更有宗教信仰。
關于這個說法,說起來話很多,所以我隻提一下。
當理性主義者是個所謂重感情的人,而經驗主義者是一個以不動感情而感到自豪的人的時候,這個說法是正确的。
在這種情況下,理性主義者就常會是贊成所謂意志自由的人而經驗主義者一定會是一個宿命論者——我所用的名詞都是最廣泛流行的。
最後,理性主義者在斷言時總帶些武斷性的氣質而經驗主義者可能比較采取懷疑的态度并且願意開懷暢論。
我把這許多特性分寫為兩欄。
我把這兩欄叫做“柔性的”和“剛性的”,這樣一來,我想你們更容易認識我所指的這兩種類型的心理結構。
柔性的---------------------剛性的 理性主義的-----------------經驗主義的 (根據原則而行)-----------(根據事實而行) 理智主義的-----------------感覺主義的 唯心主義的-----------------唯物主義的 樂觀主義的-----------------悲觀主義的 有宗教信仰的---------------無宗教信仰的 意志自由論的---------------宿命論的 一元論的-------------------多元論的 武斷論的-------------------懷疑論的 我所寫的兩欄對此的混合物,是否每一欄内部彼此都有聯系,都互相一貫,這一問題,請你們暫等一下,在這個問題上我馬上就有許多話要說。
此刻隻說我剛才所表述的柔性的和剛性的人都确實存在也就夠了。
對于每種類型,你們各人大概都知道幾個很明顯的例子,而且知道兩種類型裡各種例子的人彼此是怎樣看待對方的。
他們彼此互相輕視。
每當他們個人的氣質強烈的時候,他們的對抗性就會在各個時代中形成當時哲學空氣的一部分。
這種對抗性也形成了現在哲學空氣的一部分。
剛性的人認為柔性的人是感情主義者,是軟弱的人。
柔性的人覺得剛性的人不文雅,無情或殘忍。
他們彼此的反應很象波士頓旅行家走到克裡普爾河(CrippleCreek)的居民當中所發生的情況一樣,彼此都認為别人比自己低一等。
不過,這種輕視,一方面帶着取樂的性質,另一方面卻含有一點害怕的味道。
在哲學上,正如我已經堅持過的,我們中間很少有人完全象沒有經過鍛煉的波士頓人那樣單純,也很少有人象典型的洛矶山硬漢。
我們中間大部分人都熱切盼望兩方面的好東西。
事實的确是好的——給我們多多的事實吧,原則是好的——那就給我們多多的原則吧。
從一個角度看。
世界無疑的是一,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無疑的是多。
既是一又是多,那末我們就采取一種多元的一元論吧。
各種事物自然都是必然确定了的,但是我們的意志也當然是自由的。
一種意志自由的決定論,才是真正的哲學。
無可否認,局部是惡的,但是全體不能都是惡,所以,實踐的悲觀主義可以和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結合起來,餘此類推——普通非哲學專業的人從不是一個過激主義者,從沒有整理過他的哲學體系;他隻是為了适應陸續産生的許多引誘而糊裡糊塗地生活在可以過得去的這一個小範圍裡邊或那一個小範圍裡邊。
但是我們中間有些人在哲學上并不僅僅是一個外行人,我們稱得起是業餘運動員,我們為了信條中有太多不一緻和動搖的地方而感到苦惱。
隻要我們還繼續把來自對立雙方的不可調和的東西混合起來,那末,我們就不能保有一個美好的、理智的良心。
現在我要講到我所要說的第一個真正的要點了。
世界上從來沒有象現在有這麼許多傾向經驗主義的人。
人們也許會說,我們的小孩子幾乎一生下來就有科學傾向的。
但是我們的尊重事實,并沒有取消我們心中的宗教信仰。
其實,這種尊重事實的本身也幾乎有宗教信仰的。
我們的科學意向是虔誠的。
現在假定有這樣一個人,假定他又是非專業的哲學愛好者,不願象普通外行人那樣弄些雜亂無章的體系,那末在這個上天保佑的1906年,他的處境怎麼樣呢?他要事實,他要科學,但他也要一種宗教。
他自己既是一個非專業的哲學愛好者而不是一個哲學上的獨立創造者,他自然去找在這方面他已經發現的專家和專門學者,請他們指導。
在座的聽衆很多,可能大部分人都是這種非專業的哲學愛好者。
那末,你們覺得哪種哲學實際上适合你們的需要呢?對你們的目的來說,你們覺得經驗主義的哲學宗教性不夠,而宗教哲學又經驗性不足。
要是你求助于最注重事實的地方,你會發現全部剛性計劃正在進行,而“科學與宗教之間的沖突”正達到高峰。
或者是有如洛矶山型剛性的赫克爾和他的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他的以太神和他對你的上帝的嘲笑以為他是“無實質的脊椎動物”或者是好象斯賓塞,把世界曆史當作僅僅是物質與運動的再分配,把宗教由前門恭送出去——宗教的确可以繼續存在下去,但它永遠不能在廟宇中露面。
一百五十年來科學的進步似乎意味着把物質的宇宙擴大,把人的重要性縮小了。
結果是人們所謂自然主義或實證主義的感覺的發達。
人再也不是自然界的立法者而是吸收者了。
自然界是固定不移的;人一定要适應它。
讓人去記載真理——雖然它是沒有人性的——并且服從真理!幻想的自發性和勇氣都沒有了,景象是唯物的而且是令人沮喪的。
各種理想都象是生理學上惰性的副産品了;高尚的都用低下的來解釋,永遠當成“沒有什麼,不過是”的情況來對待——沒有什麼不過是另外一種相當低下的東西罷了。
總之,你得到一個唯物主義的宇宙,而在這宇宙中隻有剛性的人才覺得舒服而合他的脾氣。
反之,你要是轉向宗教那裡去尋安慰,并請教柔性的哲學,你會發現什麼呢? 現在我們這輩子的宗教哲學,在我們操英語的人中間有兩大派。
一派是激進些,進取些;另一派卻呈現着慢慢退卻的樣子。
宗教哲學激進派——我指的是所謂英國黑格爾派的先驗唯心主義,格林,凱爾德兄弟,包桑奎,羅伊斯等人的哲學。
這派哲學大大地影響了比較好學的基督教牧師。
這派哲學是泛神論的,無疑地在一般的基督教中這種哲學已經使傳統的有神論失掉了它的鋒芒。
但是有神論還是存在着。
它是武斷的經院哲學中有神論一步一步地在退讓着的直系子孫,至今還在天主教的神學院裡
我選擇了自然所常常給予我們的組合型式,但它們并不是一緻的。
我所以選擇它們,隻是為了便于幫助我達到以後的目的,就是要把實用主義的特質描寫出來。
我們知道在曆史上“理智主義”與“感覺主義”這兩個名詞和“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是同義語。
自然似乎最經常把一種唯心的和樂觀的傾向與理智主義結合起來。
在另一方面,經驗主義者卻又常常是唯物的;他們的樂觀主義顯然是有條件的而且是猶豫不定的。
理性主義始終是一元論的。
它從整體和一般概念出發,最重視事物的統一性。
經驗主義從局部出發,認為整體是一種集聚,因此并不諱稱自己為多元論的。
理性主義總以為自己比經驗主義更有宗教信仰。
關于這個說法,說起來話很多,所以我隻提一下。
當理性主義者是個所謂重感情的人,而經驗主義者是一個以不動感情而感到自豪的人的時候,這個說法是正确的。
在這種情況下,理性主義者就常會是贊成所謂意志自由的人而經驗主義者一定會是一個宿命論者——我所用的名詞都是最廣泛流行的。
最後,理性主義者在斷言時總帶些武斷性的氣質而經驗主義者可能比較采取懷疑的态度并且願意開懷暢論。
我把這許多特性分寫為兩欄。
我把這兩欄叫做“柔性的”和“剛性的”,這樣一來,我想你們更容易認識我所指的這兩種類型的心理結構。
柔性的---------------------剛性的 理性主義的-----------------經驗主義的 (根據原則而行)-----------(根據事實而行) 理智主義的-----------------感覺主義的 唯心主義的-----------------唯物主義的 樂觀主義的-----------------悲觀主義的 有宗教信仰的---------------無宗教信仰的 意志自由論的---------------宿命論的 一元論的-------------------多元論的 武斷論的-------------------懷疑論的 我所寫的兩欄對此的混合物,是否每一欄内部彼此都有聯系,都互相一貫,這一問題,請你們暫等一下,在這個問題上我馬上就有許多話要說。
此刻隻說我剛才所表述的柔性的和剛性的人都确實存在也就夠了。
對于每種類型,你們各人大概都知道幾個很明顯的例子,而且知道兩種類型裡各種例子的人彼此是怎樣看待對方的。
他們彼此互相輕視。
每當他們個人的氣質強烈的時候,他們的對抗性就會在各個時代中形成當時哲學空氣的一部分。
這種對抗性也形成了現在哲學空氣的一部分。
剛性的人認為柔性的人是感情主義者,是軟弱的人。
柔性的人覺得剛性的人不文雅,無情或殘忍。
他們彼此的反應很象波士頓旅行家走到克裡普爾河(CrippleCreek)的居民當中所發生的情況一樣,彼此都認為别人比自己低一等。
不過,這種輕視,一方面帶着取樂的性質,另一方面卻含有一點害怕的味道。
在哲學上,正如我已經堅持過的,我們中間很少有人完全象沒有經過鍛煉的波士頓人那樣單純,也很少有人象典型的洛矶山硬漢。
我們中間大部分人都熱切盼望兩方面的好東西。
事實的确是好的——給我們多多的事實吧,原則是好的——那就給我們多多的原則吧。
從一個角度看。
世界無疑的是一,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無疑的是多。
既是一又是多,那末我們就采取一種多元的一元論吧。
各種事物自然都是必然确定了的,但是我們的意志也當然是自由的。
一種意志自由的決定論,才是真正的哲學。
無可否認,局部是惡的,但是全體不能都是惡,所以,實踐的悲觀主義可以和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結合起來,餘此類推——普通非哲學專業的人從不是一個過激主義者,從沒有整理過他的哲學體系;他隻是為了适應陸續産生的許多引誘而糊裡糊塗地生活在可以過得去的這一個小範圍裡邊或那一個小範圍裡邊。
但是我們中間有些人在哲學上并不僅僅是一個外行人,我們稱得起是業餘運動員,我們為了信條中有太多不一緻和動搖的地方而感到苦惱。
隻要我們還繼續把來自對立雙方的不可調和的東西混合起來,那末,我們就不能保有一個美好的、理智的良心。
現在我要講到我所要說的第一個真正的要點了。
世界上從來沒有象現在有這麼許多傾向經驗主義的人。
人們也許會說,我們的小孩子幾乎一生下來就有科學傾向的。
但是我們的尊重事實,并沒有取消我們心中的宗教信仰。
其實,這種尊重事實的本身也幾乎有宗教信仰的。
我們的科學意向是虔誠的。
現在假定有這樣一個人,假定他又是非專業的哲學愛好者,不願象普通外行人那樣弄些雜亂無章的體系,那末在這個上天保佑的1906年,他的處境怎麼樣呢?他要事實,他要科學,但他也要一種宗教。
他自己既是一個非專業的哲學愛好者而不是一個哲學上的獨立創造者,他自然去找在這方面他已經發現的專家和專門學者,請他們指導。
在座的聽衆很多,可能大部分人都是這種非專業的哲學愛好者。
那末,你們覺得哪種哲學實際上适合你們的需要呢?對你們的目的來說,你們覺得經驗主義的哲學宗教性不夠,而宗教哲學又經驗性不足。
要是你求助于最注重事實的地方,你會發現全部剛性計劃正在進行,而“科學與宗教之間的沖突”正達到高峰。
或者是有如洛矶山型剛性的赫克爾和他的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他的以太神和他對你的上帝的嘲笑以為他是“無實質的脊椎動物”或者是好象斯賓塞,把世界曆史當作僅僅是物質與運動的再分配,把宗教由前門恭送出去——宗教的确可以繼續存在下去,但它永遠不能在廟宇中露面。
一百五十年來科學的進步似乎意味着把物質的宇宙擴大,把人的重要性縮小了。
結果是人們所謂自然主義或實證主義的感覺的發達。
人再也不是自然界的立法者而是吸收者了。
自然界是固定不移的;人一定要适應它。
讓人去記載真理——雖然它是沒有人性的——并且服從真理!幻想的自發性和勇氣都沒有了,景象是唯物的而且是令人沮喪的。
各種理想都象是生理學上惰性的副産品了;高尚的都用低下的來解釋,永遠當成“沒有什麼,不過是”的情況來對待——沒有什麼不過是另外一種相當低下的東西罷了。
總之,你得到一個唯物主義的宇宙,而在這宇宙中隻有剛性的人才覺得舒服而合他的脾氣。
反之,你要是轉向宗教那裡去尋安慰,并請教柔性的哲學,你會發現什麼呢? 現在我們這輩子的宗教哲學,在我們操英語的人中間有兩大派。
一派是激進些,進取些;另一派卻呈現着慢慢退卻的樣子。
宗教哲學激進派——我指的是所謂英國黑格爾派的先驗唯心主義,格林,凱爾德兄弟,包桑奎,羅伊斯等人的哲學。
這派哲學大大地影響了比較好學的基督教牧師。
這派哲學是泛神論的,無疑地在一般的基督教中這種哲學已經使傳統的有神論失掉了它的鋒芒。
但是有神論還是存在着。
它是武斷的經院哲學中有神論一步一步地在退讓着的直系子孫,至今還在天主教的神學院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