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當前哲學上的兩難
關燈
小
中
大
一小點,那末,它豈不是比一個質點還要小得很多很多嗎?因此我們已知的宇宙這部分,和我們未知但又不得不承認的一部分相比,幾乎小到了無。
我們所知道的惡,都在這幾乎無的裡面。
惡與宇宙裡的善相比,也幾乎沒有了。
” 萊布尼茨在别處又說: “有一種正義,它的目的,不在糾正犯罪的人,不在對别人起模範作用,也不在賠償損害。
這正義乃是以純粹适合為基礎的;這種适合由于惡行受到處罰而獲得一定的滿足。
索西奴斯①的信徒和霍布士反對這種懲罰的正義,它是正當的報複的正義,是上帝在許多關鍵性的時機裡為自己保留的正義。
……這正義常基于事物的适合,它不但使被損害的一方感到滿足,而且使所有聰明的旁觀者也都感到滿足,正如優美音樂或上好的建築物使心地健康的人喜歡一樣。
因此惡人所受的折磨還是繼續着,雖然這種折磨已經不能使人不去作惡;善人的獎賞還是繼續着,雖然這些獎賞已不能使任何人堅定地行善。
罪孽深重的人因為繼續作惡而常常得到新的懲罰;而善人因為不斷行善而總是獲得新的歡樂。
這兩件事都是基于适合的原則……因為上帝使萬事萬物在圓滿中得到和諧,正如我所已說過的那樣。
” ①十六世紀意大利神學家弗斯圖斯·索西奴斯(FaustusSocinus),其教義是否定三位一體、基督的神性、魔鬼的人格、人類的原罪等。
——譯者 很明顯,萊布尼茨對于現實的了解是很不夠的,這無需我來評論了。
顯然他的内心裡從來沒有體驗過一個罪孽深重的人的真實形象是什麼。
他也沒有想到上帝把“永堕地獄的靈魂”作為投給永恒的适合的和解物這類的“例子”愈少,則善人的光榮的基礎就愈顯得不公平。
他給我們的是一篇冷淡無情的文章,這篇文章的樂觀内容,連地獄之火也不能使它溫暖起來。
不用對我說:要指出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膚淺,就一定要回溯到那淺薄的戴假發①的時代。
對于熱愛事實的人說來,就是現今理性主義的樂觀主義,也是同樣的膚淺。
真實的世界是開放的,理性主義卻要判定出許多體系來,而體系總是封閉的。
對人來說,在實際生活中,完善是件很遙遠的東西,現在還在完成的過程中。
這對于理性主義來說,隻不過是有限的和相對的事物的一種幻象:事物的絕對根據卻是一種永遠十全十美的東西。
①戴假發,作為一種專業性的裝飾盛行于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的法官、律師、主教以及衆議院議長等,一般都戴假發。
為什麼戴假發的時代被稱做“淺薄”的時代呢?我們從斯賓塞在他的《社會學研究》(第171頁)裡說過的一句話裡不難找到一些線索,他說:“法官們的假發,使他們的裁決具有一種份量和神聖性,是他們如果不戴假發所不會有的。
這是盡人皆知的一個事實。
”——譯者 我在那勇敢的無政府主義作家斯威夫特的著作裡找到了對當前宗教哲學的空虛,膚淺的樂觀主義的反抗的很好例證。
斯威夫特的無政府主義比起我的說來要稍稍進一步,他不滿意于今日流行的唯心的樂觀主義,我承認我對這是很表同情的,我知道你們有些人,也會對它表示衷心的同情。
他在他寫的一本小冊子《人類的屈服》中開頭用了一系列報紙上城市記者寫的新聞(如自殺,餓死等等)作為我們文明世界的标志。
例如,他這樣寫道: “約翰·科克蘭是個小職員,在雪地裡從城市的這一頭跋涉到那一頭卻找不到工作,他的老婆和六個孩子都斷了糧,又因付不出房租而被勒令離開上東區的房屋。
他今天喝石炭酸自殺了。
科克蘭因為生病,二禮拜前就失了業,在賦閑期間,一點點積蓄都用光了。
昨天他找到了工作,和一隊鏟雪工人一起幹活,但是他病後身體虛弱,試鏟了一個鐘頭,不得不放棄了。
随後他又重新開始疲乏地盡力到處找别的工作。
但在他完全絕望了之後,昨晚跑回家裡看到他的妻小斷了糧,門上又貼着攆人搬家的通知,第二天一清早他就服毒自殺了。
” 斯威夫特接下去說:“我這裡還有的是這類事例的記載,很容易編成一部百科全書。
我引用這些少數的例子作為對于宇宙的一種解釋。
最近一本英國評論雜志上,有個作者說:‘我們感到上帝在他的世界裡的存在。
’羅伊斯教授說,在現世秩序中所存在的惡正是永恒秩序的完美的條件(《世界與個人》第二卷第385頁)。
布拉德萊說:‘絕對由于它所包含的各種矛盾和所有差異而更加豐富’(《現象與實在》第204頁)。
他的意思是,這些被殺害的人使宇宙更加豐富了,哲學就是這樣。
羅伊斯和布拉德萊兩位教授以及那一大群天真的、吃得飽飽的思想家是在揭露‘實在’和‘絕對’,并想把罪惡和痛苦解釋掉,可是這個例子卻說明,我們所知道的、在這個宇宙的任何地方的、對于‘宇宙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具有發展了的意識的僅有的人物的情況就是如此。
這些人所經驗的就是‘實在’。
這給予了我們以宇宙的絕對的一面。
這就是我們的知識範圍内那些最有資格獲得經驗和告訴我們宇宙是什麼的人的個人經驗。
現在思考這些人的經驗,和象他們那樣直接而親身感受這些經驗比較起來,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哲學家總是在暗中摸索,而那些正在生活和正在感覺的人卻知道真理。
現在人類的心——還不是哲學家和有産階級的心,而是默默思想着的和感覺着的群衆的心——漸漸有這種看法。
他們現在要判斷這個宇宙,正象以前他們讓宗教和有學問的祭司判斷他們……” “這個克裡夫蘭工人,殺了自己的孩子然後自殺(又一個所引的例子),是現代世界和這個宇宙的基本重大事實之一。
這事實不是各種論述無能地存在于虛無缥缈中的上帝,愛和存在的文章所能掩飾或縮小得了的。
經過幾百萬年的時機和二十個世紀的基督教,這事實成為世界生活裡一個簡單而不可磨滅的元素。
它在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就好象原子或次原子在物質的、原始的、不可消滅的世界裡一樣。
這表明凡看不出這些事實是一切有意識的經驗的無上要素的哲學都是騙人的。
這些事實無可否認地證明了宗教是虛無的。
人類不會再給宗教兩千個世紀或二十個世紀來作試驗,來浪費人類的時間。
宗教時期已經完結了,它的考驗已經完結了,它自己的紀錄結束了它。
人類并沒有幾萬萬年空餘的時間來對名譽掃地的體系作試驗。
”① ①斯威夫特:《人類的屈服》,第二編,費城自由出版社,1905年版,第4—10頁。
這是抱有經驗主義思想的人對于理性主義者所開的菜單的反應。
那簡直是一個決絕的“不要,謝謝你”。
斯威夫特先生說:“宗教象個夢遊者,實際的事物對他來說是空白的。
”這種意見,雖然可能并沒有那樣充滿激烈的感情,但它卻是現今找哲學教授想辦法來滿足他天性上的充分要求的每一個認真探求的哲學愛好者的意見。
經驗主義者給他一個唯物主義,理性主義者給他一種宗教性的東西;可是對于宗教來說,“實際事物是空的。
”這樣他就成為我們哲學家的裁判者。
不管我們是剛性的還是柔性的哲學家,他斷定我們都是空虛的。
我們誰也不能輕視他的判斷;因為他的心畢竟是典型地完美的心,這種心的要求總量極大,它的
我們所知道的惡,都在這幾乎無的裡面。
惡與宇宙裡的善相比,也幾乎沒有了。
” 萊布尼茨在别處又說: “有一種正義,它的目的,不在糾正犯罪的人,不在對别人起模範作用,也不在賠償損害。
這正義乃是以純粹适合為基礎的;這種适合由于惡行受到處罰而獲得一定的滿足。
索西奴斯①的信徒和霍布士反對這種懲罰的正義,它是正當的報複的正義,是上帝在許多關鍵性的時機裡為自己保留的正義。
……這正義常基于事物的适合,它不但使被損害的一方感到滿足,而且使所有聰明的旁觀者也都感到滿足,正如優美音樂或上好的建築物使心地健康的人喜歡一樣。
因此惡人所受的折磨還是繼續着,雖然這種折磨已經不能使人不去作惡;善人的獎賞還是繼續着,雖然這些獎賞已不能使任何人堅定地行善。
罪孽深重的人因為繼續作惡而常常得到新的懲罰;而善人因為不斷行善而總是獲得新的歡樂。
這兩件事都是基于适合的原則……因為上帝使萬事萬物在圓滿中得到和諧,正如我所已說過的那樣。
” ①十六世紀意大利神學家弗斯圖斯·索西奴斯(FaustusSocinus),其教義是否定三位一體、基督的神性、魔鬼的人格、人類的原罪等。
——譯者 很明顯,萊布尼茨對于現實的了解是很不夠的,這無需我來評論了。
顯然他的内心裡從來沒有體驗過一個罪孽深重的人的真實形象是什麼。
他也沒有想到上帝把“永堕地獄的靈魂”作為投給永恒的适合的和解物這類的“例子”愈少,則善人的光榮的基礎就愈顯得不公平。
他給我們的是一篇冷淡無情的文章,這篇文章的樂觀内容,連地獄之火也不能使它溫暖起來。
不用對我說:要指出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膚淺,就一定要回溯到那淺薄的戴假發①的時代。
對于熱愛事實的人說來,就是現今理性主義的樂觀主義,也是同樣的膚淺。
真實的世界是開放的,理性主義卻要判定出許多體系來,而體系總是封閉的。
對人來說,在實際生活中,完善是件很遙遠的東西,現在還在完成的過程中。
這對于理性主義來說,隻不過是有限的和相對的事物的一種幻象:事物的絕對根據卻是一種永遠十全十美的東西。
①戴假發,作為一種專業性的裝飾盛行于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的法官、律師、主教以及衆議院議長等,一般都戴假發。
為什麼戴假發的時代被稱做“淺薄”的時代呢?我們從斯賓塞在他的《社會學研究》(第171頁)裡說過的一句話裡不難找到一些線索,他說:“法官們的假發,使他們的裁決具有一種份量和神聖性,是他們如果不戴假發所不會有的。
這是盡人皆知的一個事實。
”——譯者 我在那勇敢的無政府主義作家斯威夫特的著作裡找到了對當前宗教哲學的空虛,膚淺的樂觀主義的反抗的很好例證。
斯威夫特的無政府主義比起我的說來要稍稍進一步,他不滿意于今日流行的唯心的樂觀主義,我承認我對這是很表同情的,我知道你們有些人,也會對它表示衷心的同情。
他在他寫的一本小冊子《人類的屈服》中開頭用了一系列報紙上城市記者寫的新聞(如自殺,餓死等等)作為我們文明世界的标志。
例如,他這樣寫道: “約翰·科克蘭是個小職員,在雪地裡從城市的這一頭跋涉到那一頭卻找不到工作,他的老婆和六個孩子都斷了糧,又因付不出房租而被勒令離開上東區的房屋。
他今天喝石炭酸自殺了。
科克蘭因為生病,二禮拜前就失了業,在賦閑期間,一點點積蓄都用光了。
昨天他找到了工作,和一隊鏟雪工人一起幹活,但是他病後身體虛弱,試鏟了一個鐘頭,不得不放棄了。
随後他又重新開始疲乏地盡力到處找别的工作。
但在他完全絕望了之後,昨晚跑回家裡看到他的妻小斷了糧,門上又貼着攆人搬家的通知,第二天一清早他就服毒自殺了。
” 斯威夫特接下去說:“我這裡還有的是這類事例的記載,很容易編成一部百科全書。
我引用這些少數的例子作為對于宇宙的一種解釋。
最近一本英國評論雜志上,有個作者說:‘我們感到上帝在他的世界裡的存在。
’羅伊斯教授說,在現世秩序中所存在的惡正是永恒秩序的完美的條件(《世界與個人》第二卷第385頁)。
布拉德萊說:‘絕對由于它所包含的各種矛盾和所有差異而更加豐富’(《現象與實在》第204頁)。
他的意思是,這些被殺害的人使宇宙更加豐富了,哲學就是這樣。
羅伊斯和布拉德萊兩位教授以及那一大群天真的、吃得飽飽的思想家是在揭露‘實在’和‘絕對’,并想把罪惡和痛苦解釋掉,可是這個例子卻說明,我們所知道的、在這個宇宙的任何地方的、對于‘宇宙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具有發展了的意識的僅有的人物的情況就是如此。
這些人所經驗的就是‘實在’。
這給予了我們以宇宙的絕對的一面。
這就是我們的知識範圍内那些最有資格獲得經驗和告訴我們宇宙是什麼的人的個人經驗。
現在思考這些人的經驗,和象他們那樣直接而親身感受這些經驗比較起來,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哲學家總是在暗中摸索,而那些正在生活和正在感覺的人卻知道真理。
現在人類的心——還不是哲學家和有産階級的心,而是默默思想着的和感覺着的群衆的心——漸漸有這種看法。
他們現在要判斷這個宇宙,正象以前他們讓宗教和有學問的祭司判斷他們……” “這個克裡夫蘭工人,殺了自己的孩子然後自殺(又一個所引的例子),是現代世界和這個宇宙的基本重大事實之一。
這事實不是各種論述無能地存在于虛無缥缈中的上帝,愛和存在的文章所能掩飾或縮小得了的。
經過幾百萬年的時機和二十個世紀的基督教,這事實成為世界生活裡一個簡單而不可磨滅的元素。
它在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就好象原子或次原子在物質的、原始的、不可消滅的世界裡一樣。
這表明凡看不出這些事實是一切有意識的經驗的無上要素的哲學都是騙人的。
這些事實無可否認地證明了宗教是虛無的。
人類不會再給宗教兩千個世紀或二十個世紀來作試驗,來浪費人類的時間。
宗教時期已經完結了,它的考驗已經完結了,它自己的紀錄結束了它。
人類并沒有幾萬萬年空餘的時間來對名譽掃地的體系作試驗。
”① ①斯威夫特:《人類的屈服》,第二編,費城自由出版社,1905年版,第4—10頁。
這是抱有經驗主義思想的人對于理性主義者所開的菜單的反應。
那簡直是一個決絕的“不要,謝謝你”。
斯威夫特先生說:“宗教象個夢遊者,實際的事物對他來說是空白的。
”這種意見,雖然可能并沒有那樣充滿激烈的感情,但它卻是現今找哲學教授想辦法來滿足他天性上的充分要求的每一個認真探求的哲學愛好者的意見。
經驗主義者給他一個唯物主義,理性主義者給他一種宗教性的東西;可是對于宗教來說,“實際事物是空的。
”這樣他就成為我們哲學家的裁判者。
不管我們是剛性的還是柔性的哲學家,他斷定我們都是空虛的。
我們誰也不能輕視他的判斷;因為他的心畢竟是典型地完美的心,這種心的要求總量極大,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