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關燈
小
中
大
伊壁鸠魯的哲學,采納了他的原子學說。
在1647至1649這幾年中,他發表了《關于伊壁鸠魯的生、死和快樂學說》和《伊壁鸠魯哲學體系》。
不過,懾于反動的天主教會的壓力,他在對伊壁鸠魯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闡述上不得不附加上神學性質的說明。
伽森狄于1655年卒于巴黎,他的全集于1658年在裡昂出版。
《對笛卡爾<沉思>的诘難》是伽森狄的一本非常重要的哲學著作,也是十七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一本寶貴的著作。
在這本書裡,伽森狄雖然對他自己的哲學思想沒有做系統的闡述,但是通過他對笛卡爾形而上學的逐條反駁,我們明顯地看到他自己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觀點。
笛卡爾的形而上學最充分地表現了他同神學和經院哲學的妥協,因此伽森狄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上批判了笛卡爾的形而上學,實際上不難看到這種批判的矛頭是針對神學和經院哲學的。
首先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物質性的,都有廣延,而且能夠自己運動;反對有所謂精神本原,反對物質不能自動而隻能被精神本原所推動的說法。
世界是無始的,沒有所謂“第一因”,而物質是不滅的,雖然對于個别物體來說有産生和消滅;這樣就實質上駁斥了神學關于上帝創造世界和“世界末日”的宣教。
人的靈魂并不是什麼精神本原的東西,而隻是一種滲透和散布到肉體中的非常精細、稀疏的物質,當人死了以後,它就煙消雲散了(雖然作為物質來說,它不等于消滅);這樣就反駁了神學和經院哲學所主張的靈魂不滅和“來世”的說法。
其次,關于上帝存在的問題,他雖然說他公開承認他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實際上是抽象地承認,具體地反對,他對于上帝存在的一切“證明”都逐條予以駁斥。
他的論點主要有以下幾點:1.從完滿性上并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因為人們加之于上帝身上的那些完滿性實際上都是從某些人和東西上所觀察到的一些優點而集于一身的;2.即使肯定了這些完滿性也不能由之而證明上帝的存在,因為并不是有了完滿性就必然有存在性,而是有了存在性,完滿性才存在;3.從“無限”的慨念也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因為“無限”是從“有限”推論出來的,它隻是“有限”的否定詞,并沒有一個“無限的實體”。
因此他結論說,上帝的觀念并不是天賦的,它一部分是人們從感官接受來的(比如聽别人講的),一部分是人們捏造的。
關于上帝存在的問題是伽森狄給神學和經院哲學最嚴重的打擊。
關于認識論問題,伽森狄強調感官知覺,反對天賦觀念說,認為先有感性知識,後有理性知識。
事物必須是首先落于我們的感官,被看見、摸到或聽别人說過,然後我們才能有事物的觀念(概念)。
不是先有一般,而是先有特殊。
一般是由許許多多特殊經過抽象和概括而得出來的。
比如,是看到了許多人都有理性之後才做出“一切人都有理性”這個命題的。
伽森狄反對把感覺視為錯誤的來源。
他認為表象永遠是真實的,“即使理性告訴我們不要去相信的東西”(比如一根棍子半截插在水裡看起來是彎的),也“并不能去掉現象的屬實性”。
感官不過是如實地把影像按照“當時感官、對象、環境等情況而必然地應該對它[感官] 表象的那樣提供出來”。
因此錯誤并不來自感覺,而是來自判斷。
伽森狄強調感覺并不等于他輕視理性的作用,因為他說:“為了檢查和改正我們自己的判斷,......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心靈[指理性]運用到更清楚的認
在1647至1649這幾年中,他發表了《關于伊壁鸠魯的生、死和快樂學說》和《伊壁鸠魯哲學體系》。
不過,懾于反動的天主教會的壓力,他在對伊壁鸠魯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闡述上不得不附加上神學性質的說明。
伽森狄于1655年卒于巴黎,他的全集于1658年在裡昂出版。
《對笛卡爾<沉思>的诘難》是伽森狄的一本非常重要的哲學著作,也是十七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一本寶貴的著作。
在這本書裡,伽森狄雖然對他自己的哲學思想沒有做系統的闡述,但是通過他對笛卡爾形而上學的逐條反駁,我們明顯地看到他自己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觀點。
笛卡爾的形而上學最充分地表現了他同神學和經院哲學的妥協,因此伽森狄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上批判了笛卡爾的形而上學,實際上不難看到這種批判的矛頭是針對神學和經院哲學的。
首先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物質性的,都有廣延,而且能夠自己運動;反對有所謂精神本原,反對物質不能自動而隻能被精神本原所推動的說法。
世界是無始的,沒有所謂“第一因”,而物質是不滅的,雖然對于個别物體來說有産生和消滅;這樣就實質上駁斥了神學關于上帝創造世界和“世界末日”的宣教。
人的靈魂并不是什麼精神本原的東西,而隻是一種滲透和散布到肉體中的非常精細、稀疏的物質,當人死了以後,它就煙消雲散了(雖然作為物質來說,它不等于消滅);這樣就反駁了神學和經院哲學所主張的靈魂不滅和“來世”的說法。
其次,關于上帝存在的問題,他雖然說他公開承認他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實際上是抽象地承認,具體地反對,他對于上帝存在的一切“證明”都逐條予以駁斥。
他的論點主要有以下幾點:1.從完滿性上并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因為人們加之于上帝身上的那些完滿性實際上都是從某些人和東西上所觀察到的一些優點而集于一身的;2.即使肯定了這些完滿性也不能由之而證明上帝的存在,因為并不是有了完滿性就必然有存在性,而是有了存在性,完滿性才存在;3.從“無限”的慨念也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因為“無限”是從“有限”推論出來的,它隻是“有限”的否定詞,并沒有一個“無限的實體”。
因此他結論說,上帝的觀念并不是天賦的,它一部分是人們從感官接受來的(比如聽别人講的),一部分是人們捏造的。
關于上帝存在的問題是伽森狄給神學和經院哲學最嚴重的打擊。
關于認識論問題,伽森狄強調感官知覺,反對天賦觀念說,認為先有感性知識,後有理性知識。
事物必須是首先落于我們的感官,被看見、摸到或聽别人說過,然後我們才能有事物的觀念(概念)。
不是先有一般,而是先有特殊。
一般是由許許多多特殊經過抽象和概括而得出來的。
比如,是看到了許多人都有理性之後才做出“一切人都有理性”這個命題的。
伽森狄反對把感覺視為錯誤的來源。
他認為表象永遠是真實的,“即使理性告訴我們不要去相信的東西”(比如一根棍子半截插在水裡看起來是彎的),也“并不能去掉現象的屬實性”。
感官不過是如實地把影像按照“當時感官、對象、環境等情況而必然地應該對它[感官] 表象的那樣提供出來”。
因此錯誤并不來自感覺,而是來自判斷。
伽森狄強調感覺并不等于他輕視理性的作用,因為他說:“為了檢查和改正我們自己的判斷,......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心靈[指理性]運用到更清楚的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