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關燈
小
中
大
皮埃爾·伽森狄(1592—1655)是法國十七世紀上半葉的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
他和笛卡爾是同時代的人,兩人都既是哲學家又是科學家;但在哲學思想上兩人卻走着完全相反的道路。
他們的哲學争辯是哲學史上著名的,這種争辯不但引起當時西方哲學家和神學家們很大的注意,而且也給後世的思潮以重要影響。
法國在十七世紀上半葉正處在封建制度逐漸瓦解、資本主義生産關系逐漸成長的時期。
當時的法國同西歐的荷蘭和英國比較起來,是一個較落後的國家。
法國資産階級在政治上還很軟弱,沒有能力同封建制度做公開決裂的鬥争。
君主專制制度借助宗教勢力,從政治和思想兩方面壓制資産階級,但在經濟方面也還能給予資産階級某些發展的可能,因此資産階級也并不拒絕同封建制度達成一定的妥協。
資産階級的這種軟弱性和妥協性在哲學上最鮮明的表現就是笛卡爾的哲學。
笛卡爾認為有兩個互相依賴的實體——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的存在。
因此,在物理學,即關于自然的學說中,他是唯物主義者;在形而上學,即關于超感覺的精神世界的學說中,他是唯心主義者。
但在實質上他仍然是反對作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神學和經院哲學的。
神學和經院哲學推崇盲目信仰,貶低人的理性。
笛卡爾則強調理性的作用,他認為感官知覺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可以懷疑的,隻有懷疑本身,即人的思維(理性)是無可懷疑的,由此得出他的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原理。
他進一步就提出思維的清楚明白是真理的标準,以及“天賦觀念”和上帝是最完滿的觀念等思想。
笛卡爾最後給上帝的存在提出一些證明,并且企圖用上帝的存在來保證科學的可靠性,這是他對神學和經院哲學最明顯的妥協和調和。
伽森狄從唯物主義立場逐條批判了笛卡爾形而上學的各種論點。
馬克思說:“在法國以笛卡爾為主要代表的十七世紀的形而上學,從誕生之日起就遇上了唯物主義這一對抗者。
唯物主義通過伽森狄(他恢複了伊壁鸠魯的唯物主義)來反對笛卡爾。
”[1] 伽森狄出生于法國普羅旺斯省尚太爾西耶的一個農民家庭,曾在該省的迪尼和艾克斯受過教育,于1614年在阿推尼翁得神學博士學位;1617年成為神甫,同年擔任艾克斯大學哲學講座。
在哲學講授中,他批評了亞裡斯多德,因而引起耶稣會士們的不滿,終于在1623年被迫去職。
翌年他發表了《對亞裡斯多德的異議》。
不久以後他到了巴黎,在那裡結識了麥爾塞納、笛卡爾以及當時的其他一些學者。
他還到過荷蘭和英國,結識了英國唯物論者霍布斯,并且對他大加贊仰。
1631年他回到普羅旺斯省,在那裡一直住到1637年,這期間他主要是研究天文學。
這以後他又回到巴黎。
164O年笛卡爾寫成了他的《形而上學的沉思》,在出版前曾托麥爾塞納替他征求當時在巴黎的神學家和哲學家們的意見,打算取得巴黎神學院的出版許可。
伽森狄寫出了他的诘難,這就是我們現在題為《對笛卡爾<沉思>的诘難》這本書。
這些诘難收在《形而上學的沉思》裡作為第五篇诘難,連同笛卡爾的答辯于1641年出版。
伽森狄後來把這些诘難又補充了他對笛卡爾的答辯的反駁于1644(?)年自己單獨出版,題為《形而上學探讨》。
1645年伽森狄到法蘭西皇家學院教授數學,翌年發表了《關于重物下落的加速》和《天文學指南》。
他關于天文學的著作都是維護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太陽中心說的。
1647年以後,伽森狄重點深入地研究了
他和笛卡爾是同時代的人,兩人都既是哲學家又是科學家;但在哲學思想上兩人卻走着完全相反的道路。
他們的哲學争辯是哲學史上著名的,這種争辯不但引起當時西方哲學家和神學家們很大的注意,而且也給後世的思潮以重要影響。
法國在十七世紀上半葉正處在封建制度逐漸瓦解、資本主義生産關系逐漸成長的時期。
當時的法國同西歐的荷蘭和英國比較起來,是一個較落後的國家。
法國資産階級在政治上還很軟弱,沒有能力同封建制度做公開決裂的鬥争。
君主專制制度借助宗教勢力,從政治和思想兩方面壓制資産階級,但在經濟方面也還能給予資産階級某些發展的可能,因此資産階級也并不拒絕同封建制度達成一定的妥協。
資産階級的這種軟弱性和妥協性在哲學上最鮮明的表現就是笛卡爾的哲學。
笛卡爾認為有兩個互相依賴的實體——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的存在。
因此,在物理學,即關于自然的學說中,他是唯物主義者;在形而上學,即關于超感覺的精神世界的學說中,他是唯心主義者。
但在實質上他仍然是反對作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神學和經院哲學的。
神學和經院哲學推崇盲目信仰,貶低人的理性。
笛卡爾則強調理性的作用,他認為感官知覺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可以懷疑的,隻有懷疑本身,即人的思維(理性)是無可懷疑的,由此得出他的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原理。
他進一步就提出思維的清楚明白是真理的标準,以及“天賦觀念”和上帝是最完滿的觀念等思想。
笛卡爾最後給上帝的存在提出一些證明,并且企圖用上帝的存在來保證科學的可靠性,這是他對神學和經院哲學最明顯的妥協和調和。
伽森狄從唯物主義立場逐條批判了笛卡爾形而上學的各種論點。
馬克思說:“在法國以笛卡爾為主要代表的十七世紀的形而上學,從誕生之日起就遇上了唯物主義這一對抗者。
唯物主義通過伽森狄(他恢複了伊壁鸠魯的唯物主義)來反對笛卡爾。
”[1] 伽森狄出生于法國普羅旺斯省尚太爾西耶的一個農民家庭,曾在該省的迪尼和艾克斯受過教育,于1614年在阿推尼翁得神學博士學位;1617年成為神甫,同年擔任艾克斯大學哲學講座。
在哲學講授中,他批評了亞裡斯多德,因而引起耶稣會士們的不滿,終于在1623年被迫去職。
翌年他發表了《對亞裡斯多德的異議》。
不久以後他到了巴黎,在那裡結識了麥爾塞納、笛卡爾以及當時的其他一些學者。
他還到過荷蘭和英國,結識了英國唯物論者霍布斯,并且對他大加贊仰。
1631年他回到普羅旺斯省,在那裡一直住到1637年,這期間他主要是研究天文學。
這以後他又回到巴黎。
164O年笛卡爾寫成了他的《形而上學的沉思》,在出版前曾托麥爾塞納替他征求當時在巴黎的神學家和哲學家們的意見,打算取得巴黎神學院的出版許可。
伽森狄寫出了他的诘難,這就是我們現在題為《對笛卡爾<沉思>的诘難》這本書。
這些诘難收在《形而上學的沉思》裡作為第五篇诘難,連同笛卡爾的答辯于1641年出版。
伽森狄後來把這些诘難又補充了他對笛卡爾的答辯的反駁于1644(?)年自己單獨出版,題為《形而上學探讨》。
1645年伽森狄到法蘭西皇家學院教授數學,翌年發表了《關于重物下落的加速》和《天文學指南》。
他關于天文學的著作都是維護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太陽中心說的。
1647年以後,伽森狄重點深入地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