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六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六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徑山雜言 師在徑山。

    與諸弟子接見。

    散口而談日出。

    皆證後利生最親切者。

    不宜散落。

    某生平能領旨。

    不能記誦。

    師言波浪深闊。

    而某又十日後方起此念。

    不複能憶全語。

    始次标目。

    記其大略。

    前話并續别開示者。

    一一綴入為徑山法話。

    以便刻施普及。

    不枉大師唾沫之慈。

    澹居師。

    及大衆。

    同此一心。

     弟子朱鹭記 此一大事。

    須平實商量。

    方得受用。

    第一不得好玄妙。

    唇舌波浪。

    謂之弄精魂。

     此事不從參究入者。

    不得力。

    不向教上印證者。

    不得正知見。

    不從境緣上打煉者。

    亦隻是光影門頭事。

    及臨逆順八風境界。

    便被搖奪将去。

    都透不過。

    以宗入。

    以教印。

    以日用境緣為驗。

    但于境上輕脫。

    無滞着心。

    即是用心得力處。

    能以境緣自勘。

    亦不必全靠善知識說話為實法耳。

     咬定話頭。

    不是要明話頭。

    隻借話頭發疑。

    斬截妄想。

    其參究須離話頭處參究。

    下得疑。

    方得力。

    古德雲。

    離鈎三寸。

    子何不道。

    前人志之矣。

    疑至情識不到。

    語言不通時。

    拶逼極處。

    迸出些子光影。

    謂之電光三昧。

    正好進步。

    不得歡喜。

    若認此為是。

    則得少為足。

    貼體都被者點光覆住。

    不複能出。

    過後發出。

    都被所使矣。

    八識中含藏。

    尚有多生習氣。

    微細種子忽現前。

    用力不得處。

    須借咒力以消之。

     問智識不同處。

    但最初一念現量即是智。

    才轉第二頭。

    便是比量落情想矣。

    又曰黏帶情來底是識。

    不黏帶情來底是智。

    咬住話頭。

    正是把住情識來路。

    不起第二念。

     參悟亦非甚難事。

    三個月一住氣。

    定見下落。

    第一不得先存待悟心。

    才待悟即為等待他悟。

    即此便是攔頭闆。

    則工夫再不得入矣。

    又曰。

    者事須是勇猛漢子做。

     利根人多生得夙慧。

    今生遇緣。

    當下便了。

    有不從參入者。

    但要保任去。

    透脫去。

    如六祖便是其人。

    鈍根人如何。

    隻要自肯。

    鈍根不巧。

    就從鈍處得力。

     咬定話頭。

    一切時中都用得着。

    便刀山火聚上去。

    也用得着。

    者便是得定力處。

    若有絲毫回避。

    便全身堕落矣。

     參禅人不得坐在潔白地上。

    此是千生萬劫陷坑。

    我欲為衆說破。

    故作擔闆歌。

     教眼宗眼。

    原無二眼。

    永明師提宗。

    全摭教語印入。

    恐人一向無義路邊錯下腳。

    若不得教眼。

    便落邪見。

    我注金剛法華楞伽楞嚴等經書。

    從情識不到處。

    沒義路邊迸出者拈取。

    卻欲以教印宗。

    學者當自得之。

     在東海時。

    一夕坐入。

    身世俱空。

    海印發光。

    河山震動境界。

    得相應慧。

    有頃悟入楞嚴着緊處。

    恍然在目。

    急點燭書之。

    手腕不及停。

    盡五鼓漏。

    而楞嚴懸鏡已竟矣。

    侍者出候。

    見殘燭在案。

    訝之。

     菩薩全以利生為事。

    若不透過世閑種種法。

    則不能投機利生。

     學佛先發大悲心。

    破我執為主。

     舊公案。

    在今時人以妄想量度。

    則針鋒不對矣。

    縱會得說得。

    亦于己分上無力。

     動中會易入。

    靜中入無力。

     從外知見入者無力。

    自性内會入者得力。

     問從緣薦得者如何。

    緣有二。

    見聞緣有退失。

    境界緣無退失。

    虛實不同故。

     衆生欲忍。

    二乘生忍。

    菩薩無生忍。

    佛寂滅忍。

     隻一佛知見是正。

    卻有菩薩知見。

    二乘知見。

    衆生知見。

    外道知見。

    諸皆淆訛。

    所以世尊種種方便。

    隻要了一心。

    入正知見。

    名佛知見。

     了得生滅心寂滅。

    即了得生死。

     如何是向上。

    隻有個放下。

     祖師語。

    句句活。

    學人當實法。

    則句句死。

     日用工夫。

    隻消看破妄念。

    不被他使。

    無别用心處。

     一切空不下時如何。

    隻了知是假。

    一切能空。

    一切能輕。

     菩薩住在極樂。

    做甚事。

    我要扯他出來。

     念阿彌陀佛句。

    原同一話頭。

    今人卻便會到西方去也。

     一切是幻。

    人人曉得。

    須有主張幻的作用。

    方不為幻轉。

    在海印時。

    偶想六祖夜半人來斫頭公案。

    便欲學其定力。

    每夜開門習觀想。

    假若有人來要借頭。

    便歡喜舍之。

    今夜然。

    明夜亦然。

    久之覺有定見力在。

    忽一夜報盜入。

    予曰。

    第呼來。

    明燭正坐。

    無怖怯心。

    其人及門。

    乃匍匐不敢入。

    一長大漢也。

    予呼謂此閑無所有。

    命取庫中二百錢與之。

    若先無主張。

    便惶遽了也。

     住五台山中。

    喧聲如百萬鏖戰。

    無有一息能安者。

    一日聽泉極沖激處。

    頃之忽然不聞。

    才舉念。

    何故又聞。

    乃向極沸處坐若幹日。

    坐久之。

    水聲寂然。

    自此水聲不斷。

    如不聞也。

    此後安住山中。

    不複為喧嚷動矣。

     在東海時。

    值 皇太後遣内官赍銀若幹至。

    弗敢拒也。

    度不可濫承當。

    念地方饑荒。

    可借以普 太後之施。

    内官不可。

    予告以各縣。

    該地方受施者。

    造一冊還報。

    如之。

    其後 兩宮聞而大喜。

    及至被難時。

    竟得此一事力。

    乃知臨财不可苟也。

     在嶺南時。

    人情未熟。

    崖岸在。

    不能使人狎。

    無可親者。

    有小孩兒欲近之。

    辄畏我去。

    一日學獅子調兒法。

    勉自倒身眤狎之。

    與之果蓏。

    日狎一日。

    遂不我畏。

    自此人不我避忌。

    日來親也。

     初參谒某總府。

    持揭庭下。

    移時不命起去。

    心解得應自呼名禀見耶。

    顧不能出諸口。

    如千鈞重。

    無可奈何時。

    奮自稱名。

    某禀見。

    乃得起去。

    明日參谒複然。

    竟一歲不少假借。

    旁謂武人。

    何知破常格待善知識也。

    最後約同谒撫院日。

    總府備一舟。

    裝齋飯果品。

    如賓席。

    邀請過舟。

    作禮。

    揖上坐曰。

    非我不能假借公。

    知公有傲骨。

    聊以相成也。

    歡談促膝以别。

    乃歎宰官中大有深心人在。

    何問武耶。

     讀書不細心體認。

    不得其用。

    予注老子。

    至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更數日。

    思其合處不可得。

    乃從他借一弓并弦。

    張而懸之壁閑。

    坐卧視之。

    又二日。

    忽悟張字對弛字說。

    弓弛時。

    弣高而有餘。

    弰下而不足。

    則無用也。

    及張而用之。

    則抑高舉下。

    損弣補弰。

    上下均停。

    可以命中。

    天道全以動為用。

    主施而不主受。

    适合之也。

    重為輕根二句。

    亦稽數年。

    不敢草草解。

    正當南行之日。

    孤坐舟中。

    情景無聊。

    輕重靜躁之解。

    恍然目前。

    始悟太上語旨。

    蓋身試之而後見。

    未可謂紙上陳言無真味也。

    故道德一注。

    曆十三年乃脫稿。

    非草草也。

     予着經。

    必是凝神入觀。

    體契佛心。

    機倪忽自迸出者。

    方副之紙。

    若涉思議。

    即不中用。

     化生儀軌 語曰。

    聖人不出世。

    萬古如長夜。

    故我本師釋迦文佛。

    示現王宮。

    出家雪山。

    六年苦行。

    悟道成佛。

    于鹿苑說法度生。

    當佛未出世時。

    西天外道有九十六種。

    各立門庭。

    皆稱師長。

    及佛成道說法之時。

    諸外道一一歸依出家。

    為佛弟子。

    依教修行。

    證阿羅漢果。

    故今靈山一會。

    一千二百五十餘人。

    皆是外道之俦也。

    當是時也。

    有信佛者。

    則歸依佛法。

    依教奉行。

    其不信者。

    則生驚疑。

    乃至種種魔害毀謗。

    堕惡道者。

    不可勝數。

    是知今之佛法未行之地。

    皆以佛未出世之時。

    智愚賢不肖。

    雖有疑信之不一。

    是皆不知我佛出世之本懷。

    及度生漸次方便之軌則也。

    故今略述化生方便之次第。

    使未聞未信佛法者。

    知我等為僧。

    化生之法門。

    非是一事一行一門而可入也。

    故曰。

    方便有多門。

    歸源性無二。

    要之四十九年。

    皆随機大小淺深之序。

    所謂教不躐等也。

    幸宜委悉。

    勿謂常談一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閑。

    所謂開示衆生佛之知見。

    使其悟入。

    惟此一事。

    更無餘事。

    所雲。

    一大事者。

    謂要衆生。

    知生死為一大事也。

    佛知見者。

    乃衆生各各本有之佛性也。

    由迷此佛性而成生死。

    今要出生死苦。

    必以悟佛知見為第一義。

    如此豈非佛為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而出世閑。

    是則禅道悟心一路。

    不待達摩西來。

    然佛特為此事而出世也。

    争奈衆生曆劫以來。

    貪嗔癡愛。

    煩惱惡見。

    迷之已深。

    不堪頓示悟心之大法。

    故将一乘法。

    分别說三。

    以此故有三乘漸次之設。

    所謂小乘中乘大乘也。

    至有不堪小乘之法者。

    則設五戒十善。

    為人天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