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人情而易行。
但當人欲橫流之際。
故在彼汲汲猶難之。
吾意中國。
非孔氏。
而人不為夷狄禽獸者幾希矣。
雖然。
孔氏之迹固然耳。
其心豈盡然耶。
況彼明言之曰。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觀其濟世之心。
豈非據菩薩乘。
而說治世之法者耶。
經稱儒童。
良有以也。
而學者不見聖人之心。
将謂其道如此而已矣。
故執先王之迹以挂功名。
堅固我執。
肆貪欲而為生累。
至操仁義而為盜賊之資。
啟攻鬥之禍者。
有之矣。
故老氏愍之曰。
斯尊聖用智之過也。
若絕聖棄智。
則民利百倍。
剖鬥折衡。
則民不争矣。
甚矣。
貪欲之害也。
故曰。
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故其為教也。
離欲清淨以靜定持心。
不事于物。
澹泊無為。
此天之行也。
使人學此。
離人而入于天。
由其言深沉。
學者難明。
故得莊子起而大發揚之。
因人之固執也深。
故其言之也切。
至于诽堯舜。
薄湯武。
非大言也。
絕聖棄智之謂也。
治推上古。
道越羲皇。
非漫談也。
甚言有為之害也。
诋訾孔子。
非诋孔子。
诋學孔子之迹者也。
且非實言。
乃破執之言也。
故曰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
诃教勸離。
隳形泯智。
意使離人入天。
去貪欲之累故耳。
至若精研世故。
曲盡人情。
破我執之牢關。
去生人之大界。
寓言曼衍。
比事類辭。
精切着明。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此其說人天法。
而具無礙之辯者也。
非夫現婆羅門身而說法者耶。
何其遊戲廣大之若此也。
秕糠塵世。
幻化死生。
解脫物累。
逍遙自在。
其超世之量何如哉。
嘗謂五伯僭竊之餘。
處士橫議。
充塞仁義之途。
若非孟氏起而大辟之。
吾意天下後世左衽矣。
當群雄吞噬之劇。
舉世颠瞑。
亡生于物。
欲火馳而不返者衆矣。
若非此老[跳-兆+屈]起。
攘臂其閑。
後世縱有高潔之士。
将亦不知軒冕為桎梏矣。
均之濟世之功。
又何如耶。
然其工夫由靜定而入。
其文字從三昧而出。
後人以一曲之見而窺其人。
以濁亂之心而讀其書。
茫然不知所歸趣。
苟不見其心而觀其言。
宜乎驚怖而不入也。
且彼亦曰。
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
知其解者。
是旦暮遇之也。
然彼所求之大聖。
非佛而又其誰耶。
若意彼為吾佛破執之前矛。
斯言信之矣。
世人于彼尚不入。
安能入于佛法乎。
論工夫 吾教五乘進修工夫。
雖各事行不同。
然其修心。
皆以止觀為本。
故吾教止觀。
有大乘。
有小乘。
有人天乘。
四禅八定。
九通明禅。
孔氏亦曰。
知止而後有定。
又曰。
自誠明。
此人乘止觀也。
老子曰。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又曰。
萬物并作。
吾以觀其複。
莊子亦曰。
莫若以明。
又曰。
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又曰。
人莫鑒于流水。
而鑒于止水。
惟止。
能止衆止也。
又曰。
大定持之。
至若百骸九竅。
赅而存焉。
吾誰與為親。
又曰。
鹹其自取。
怒者其誰耶。
至若黃帝之退居。
顔子之心齋。
丈人承蜩之喻。
仲尼夢覺之論。
此其靜定工夫。
舉皆釋形去智。
離欲清淨。
所謂厭下苦粗障。
欣上淨妙離。
冀去人而入天。
按教所明。
乃舍欲界生。
而生初禅者。
故曰。
宇泰定者。
發乎天光。
此天乘止觀也。
首楞嚴曰。
一切世閑所修心人。
愛染不生。
無留欲界。
是人應念身為梵侶。
又曰。
欲習既除。
離欲心現。
是人應時能行梵德。
名為梵輔。
又曰。
清淨禁戒。
加以明悟。
是人應時能統梵衆。
為大梵王。
又曰。
此三勝流。
一切煩惱。
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
諸漏不動。
名為初禅。
至于澄心不動。
湛寂生光。
倍倍增勝。
以曆二三四禅。
精見現前。
陶鑄無礙。
以至究竟群幾。
窮色性性。
入無邊際。
名色究竟天。
此其證也。
由是觀之。
老氏之學。
若謂大患。
莫若于有身。
故滅身以歸無。
勞形莫先于有智。
故釋智以淪虛。
此則有似二乘。
且出無佛世。
觀化知無。
有似獨覺。
原其所宗。
虛無自然。
即屬外道。
觀其慈悲救世之心。
人天交歸。
有無雙照。
又似菩薩。
蓋以權論。
正所謂現婆羅門身而說法者。
據實判之。
乃人天乘精修梵行。
而入空定者是也。
所以能濟世者。
以大梵天王。
為娑婆主。
統領世界。
說十善法。
救度衆生。
據華嚴地上菩薩。
為大梵王。
至其梵衆。
皆實行天人。
由人乘而修天行者。
此其類也。
無疑矣。
吾故曰。
莊語純究天人之際。
非孟浪之談也。
論行本 原夫即一心而現十界之像。
是則四聖六凡。
皆一心之影響也。
豈獨人天為然哉。
究論修進階差。
實自人乘而立。
是知人為凡聖之本也。
故裴休有言曰。
鬼神沈幽愁之苦。
鳥獸懷獝狖之悲。
修羅方嗔。
諸天耽樂。
可以整心慮。
趣菩提。
唯人道為能耳。
由是觀之。
舍人道無以立佛法。
非佛法無以盡一心。
是則佛法以人道為镃基。
人道以佛法為究竟。
故曰。
菩提所緣。
緣苦衆生。
若無衆生。
則無菩提。
此之謂也。
所言人道者。
乃君臣父子夫婦之閑。
民生日用之常也。
假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識不知。
無貪無競。
如幻化人。
是為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
即此世界。
為極樂之國矣。
又何庸夫聖人哉。
奈何人者。
因愛欲而生。
愛欲而死。
其生死愛欲者。
财色名食睡耳。
由此五者。
起貪愛之心。
構攻鬥之禍。
以緻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雖先王之賞罰。
不足以禁其心。
适一己無厭之欲。
以結未來無量之苦。
是以吾佛愍之曰。
諸苦所因。
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
無所依止。
故現身三界。
與民同患。
乃說離欲出苦之要道耳。
且不居天上。
而乃生于人閑者。
正示十界因果之相。
皆從人道建立也。
然既處人道。
不可不知人道也。
故吾佛聖人。
不從空生。
而以淨梵為父。
摩耶為母者。
示有君親也。
以耶輸為妻。
示有夫婦也。
以羅睺為子。
示有父子也。
且必舍父母而出家。
非無君親也。
割君親之愛也。
棄國榮而不顧。
示名利為累也。
擲妻子而遠之。
示貪欲之害也。
入深山而苦修。
示離欲之行也。
先習外道。
四遍處定。
示離人而入天也。
舍此而證正遍正覺之道者。
示人天之行不足貴也。
成佛之後。
入王宮而升父棺。
上忉利。
而為母說法。
示佛道不舍孝道也。
依人間而說法。
示人道易趣菩提也。
假王臣為外護。
示處世不越世法也。
此吾大師示現度生之楷模。
垂誠後世之弘範也。
嗟乎。
吾人為佛弟子。
不知吾佛之心。
處人閑世。
不知人倫之事。
與之論佛法。
則儱侗真如。
瞞顸佛性。
與之論世法。
則觸事面牆。
幾如梼昧。
與之論教乘。
則曰枝葉耳。
不足尚也。
與之言六度。
則曰。
菩薩之行。
非吾所敢為也。
與之言四谛。
則曰。
彼小乘耳。
不足為也。
與之言四禅八定。
則曰。
彼外道所習耳。
何足齒也。
與之言人道。
則茫不知君臣父子之分。
仁義禮智之行也。
嗟乎。
吾人不知何物也。
然而好高慕遠。
動以口耳為借資。
竟不知吾佛救人出世。
以離欲之行為第一也。
故曰。
離欲寂靜。
最為第一。
以餘生人道。
不越人乘。
故幼師孔子。
以知人欲為諸苦本。
志離欲行。
故少師老莊。
以觀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知十界唯心之影響也。
故歸命佛。
論宗趣 老氏所宗。
虛無大道。
即楞嚴所謂晦昧為空。
八識精明之體也。
然吾人迷此妙明一心。
而為第八阿賴耶識。
依此而有七識為生死之根。
六識為造業之本。
變起根身器界生死之相。
是則十界聖凡。
統皆不離此識。
但有執破染淨之異耳。
以欲界凡夫。
不知六塵五欲境界。
唯識所變。
乃依六識分别。
起貪愛心。
固執不舍。
造種種業。
受種種苦。
所謂人欲橫流。
故孔子設仁義禮智教化為堤防。
使思無邪。
姑舍惡而從善。
至若定名分。
正上下。
然其道未離分别。
即所言靜定工夫。
以唯識證之。
斯乃斷前六識分别邪妄之思。
以祛鬥诤之害。
而要歸所謂妙道者。
乃以七識為指歸之地。
所謂生機道原。
故曰生生之謂易。
是也。
至若老氏以虛無為妙道。
則曰谷神不死。
又曰死而不亡者壽。
又曰生生者不生。
且其教。
以絕聖棄智。
忘形去欲為行。
以無為為宗極。
斯比孔則又進。
觀生機深脈。
破前六識分别之執。
伏前七識生滅之機。
而認八識精明之體。
即楞嚴所謂罔象虛無。
微細精想者。
以為妙道之源耳。
故曰。
惚兮恍。
其中有象。
恍兮惚。
其中有物。
其以此識乃全體無明。
觀之不透。
故曰。
杳杳冥冥。
其中有精。
以此識體。
不思議熏。
不思議變。
故曰。
玄之又玄。
而稱之曰妙道。
以天地萬物。
皆從此中變現。
故曰。
天地之根。
衆妙之門。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故莊稱自然。
且老。
乃中國之人也。
未見佛法。
而深觀至此。
可謂捷疾利根矣。
借使一見吾佛。
而印決之。
豈不頓證真無生耶。
吾意西涉流沙。
豈無謂哉。
大段此識。
深隐難測。
當佛未出世時。
西域九十六種。
以六師為宗。
其所立論。
百什。
至于得神通者甚多。
其書又不止此方之老莊也。
洎乎吾佛出世。
靈山一會。
英傑之士。
皆彼六師之徒。
且其見佛。
不一言而悟。
如良馬見鞭影而行。
豈非昔之工夫有在。
但邪執之心未忘。
故今見佛。
隻在點化之閑。
以破其執耳。
故佛說法。
原無贅語。
但就衆生所執之情。
随宜而擊破之。
所謂以楔出楔者。
本無實法與人也。
至于楞嚴會上。
微細披剝。
次第征辯。
以破因緣自然之執。
以斷凡夫外道二乘之疑。
但當人欲橫流之際。
故在彼汲汲猶難之。
吾意中國。
非孔氏。
而人不為夷狄禽獸者幾希矣。
雖然。
孔氏之迹固然耳。
其心豈盡然耶。
況彼明言之曰。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觀其濟世之心。
豈非據菩薩乘。
而說治世之法者耶。
經稱儒童。
良有以也。
而學者不見聖人之心。
将謂其道如此而已矣。
故執先王之迹以挂功名。
堅固我執。
肆貪欲而為生累。
至操仁義而為盜賊之資。
啟攻鬥之禍者。
有之矣。
故老氏愍之曰。
斯尊聖用智之過也。
若絕聖棄智。
則民利百倍。
剖鬥折衡。
則民不争矣。
甚矣。
貪欲之害也。
故曰。
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故其為教也。
離欲清淨以靜定持心。
不事于物。
澹泊無為。
此天之行也。
使人學此。
離人而入于天。
由其言深沉。
學者難明。
故得莊子起而大發揚之。
因人之固執也深。
故其言之也切。
至于诽堯舜。
薄湯武。
非大言也。
絕聖棄智之謂也。
治推上古。
道越羲皇。
非漫談也。
甚言有為之害也。
诋訾孔子。
非诋孔子。
诋學孔子之迹者也。
且非實言。
乃破執之言也。
故曰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
诃教勸離。
隳形泯智。
意使離人入天。
去貪欲之累故耳。
至若精研世故。
曲盡人情。
破我執之牢關。
去生人之大界。
寓言曼衍。
比事類辭。
精切着明。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此其說人天法。
而具無礙之辯者也。
非夫現婆羅門身而說法者耶。
何其遊戲廣大之若此也。
秕糠塵世。
幻化死生。
解脫物累。
逍遙自在。
其超世之量何如哉。
嘗謂五伯僭竊之餘。
處士橫議。
充塞仁義之途。
若非孟氏起而大辟之。
吾意天下後世左衽矣。
當群雄吞噬之劇。
舉世颠瞑。
亡生于物。
欲火馳而不返者衆矣。
若非此老[跳-兆+屈]起。
攘臂其閑。
後世縱有高潔之士。
将亦不知軒冕為桎梏矣。
均之濟世之功。
又何如耶。
然其工夫由靜定而入。
其文字從三昧而出。
後人以一曲之見而窺其人。
以濁亂之心而讀其書。
茫然不知所歸趣。
苟不見其心而觀其言。
宜乎驚怖而不入也。
且彼亦曰。
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
知其解者。
是旦暮遇之也。
然彼所求之大聖。
非佛而又其誰耶。
若意彼為吾佛破執之前矛。
斯言信之矣。
世人于彼尚不入。
安能入于佛法乎。
論工夫 吾教五乘進修工夫。
雖各事行不同。
然其修心。
皆以止觀為本。
故吾教止觀。
有大乘。
有小乘。
有人天乘。
四禅八定。
九通明禅。
孔氏亦曰。
知止而後有定。
又曰。
自誠明。
此人乘止觀也。
老子曰。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又曰。
萬物并作。
吾以觀其複。
莊子亦曰。
莫若以明。
又曰。
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又曰。
人莫鑒于流水。
而鑒于止水。
惟止。
能止衆止也。
又曰。
大定持之。
至若百骸九竅。
赅而存焉。
吾誰與為親。
又曰。
鹹其自取。
怒者其誰耶。
至若黃帝之退居。
顔子之心齋。
丈人承蜩之喻。
仲尼夢覺之論。
此其靜定工夫。
舉皆釋形去智。
離欲清淨。
所謂厭下苦粗障。
欣上淨妙離。
冀去人而入天。
按教所明。
乃舍欲界生。
而生初禅者。
故曰。
宇泰定者。
發乎天光。
此天乘止觀也。
首楞嚴曰。
一切世閑所修心人。
愛染不生。
無留欲界。
是人應念身為梵侶。
又曰。
欲習既除。
離欲心現。
是人應時能行梵德。
名為梵輔。
又曰。
清淨禁戒。
加以明悟。
是人應時能統梵衆。
為大梵王。
又曰。
此三勝流。
一切煩惱。
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
諸漏不動。
名為初禅。
至于澄心不動。
湛寂生光。
倍倍增勝。
以曆二三四禅。
精見現前。
陶鑄無礙。
以至究竟群幾。
窮色性性。
入無邊際。
名色究竟天。
此其證也。
由是觀之。
老氏之學。
若謂大患。
莫若于有身。
故滅身以歸無。
勞形莫先于有智。
故釋智以淪虛。
此則有似二乘。
且出無佛世。
觀化知無。
有似獨覺。
原其所宗。
虛無自然。
即屬外道。
觀其慈悲救世之心。
人天交歸。
有無雙照。
又似菩薩。
蓋以權論。
正所謂現婆羅門身而說法者。
據實判之。
乃人天乘精修梵行。
而入空定者是也。
所以能濟世者。
以大梵天王。
為娑婆主。
統領世界。
說十善法。
救度衆生。
據華嚴地上菩薩。
為大梵王。
至其梵衆。
皆實行天人。
由人乘而修天行者。
此其類也。
無疑矣。
吾故曰。
莊語純究天人之際。
非孟浪之談也。
論行本 原夫即一心而現十界之像。
是則四聖六凡。
皆一心之影響也。
豈獨人天為然哉。
究論修進階差。
實自人乘而立。
是知人為凡聖之本也。
故裴休有言曰。
鬼神沈幽愁之苦。
鳥獸懷獝狖之悲。
修羅方嗔。
諸天耽樂。
可以整心慮。
趣菩提。
唯人道為能耳。
由是觀之。
舍人道無以立佛法。
非佛法無以盡一心。
是則佛法以人道為镃基。
人道以佛法為究竟。
故曰。
菩提所緣。
緣苦衆生。
若無衆生。
則無菩提。
此之謂也。
所言人道者。
乃君臣父子夫婦之閑。
民生日用之常也。
假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識不知。
無貪無競。
如幻化人。
是為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
即此世界。
為極樂之國矣。
又何庸夫聖人哉。
奈何人者。
因愛欲而生。
愛欲而死。
其生死愛欲者。
财色名食睡耳。
由此五者。
起貪愛之心。
構攻鬥之禍。
以緻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雖先王之賞罰。
不足以禁其心。
适一己無厭之欲。
以結未來無量之苦。
是以吾佛愍之曰。
諸苦所因。
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
無所依止。
故現身三界。
與民同患。
乃說離欲出苦之要道耳。
且不居天上。
而乃生于人閑者。
正示十界因果之相。
皆從人道建立也。
然既處人道。
不可不知人道也。
故吾佛聖人。
不從空生。
而以淨梵為父。
摩耶為母者。
示有君親也。
以耶輸為妻。
示有夫婦也。
以羅睺為子。
示有父子也。
且必舍父母而出家。
非無君親也。
割君親之愛也。
棄國榮而不顧。
示名利為累也。
擲妻子而遠之。
示貪欲之害也。
入深山而苦修。
示離欲之行也。
先習外道。
四遍處定。
示離人而入天也。
舍此而證正遍正覺之道者。
示人天之行不足貴也。
成佛之後。
入王宮而升父棺。
上忉利。
而為母說法。
示佛道不舍孝道也。
依人間而說法。
示人道易趣菩提也。
假王臣為外護。
示處世不越世法也。
此吾大師示現度生之楷模。
垂誠後世之弘範也。
嗟乎。
吾人為佛弟子。
不知吾佛之心。
處人閑世。
不知人倫之事。
與之論佛法。
則儱侗真如。
瞞顸佛性。
與之論世法。
則觸事面牆。
幾如梼昧。
與之論教乘。
則曰枝葉耳。
不足尚也。
與之言六度。
則曰。
菩薩之行。
非吾所敢為也。
與之言四谛。
則曰。
彼小乘耳。
不足為也。
與之言四禅八定。
則曰。
彼外道所習耳。
何足齒也。
與之言人道。
則茫不知君臣父子之分。
仁義禮智之行也。
嗟乎。
吾人不知何物也。
然而好高慕遠。
動以口耳為借資。
竟不知吾佛救人出世。
以離欲之行為第一也。
故曰。
離欲寂靜。
最為第一。
以餘生人道。
不越人乘。
故幼師孔子。
以知人欲為諸苦本。
志離欲行。
故少師老莊。
以觀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知十界唯心之影響也。
故歸命佛。
論宗趣 老氏所宗。
虛無大道。
即楞嚴所謂晦昧為空。
八識精明之體也。
然吾人迷此妙明一心。
而為第八阿賴耶識。
依此而有七識為生死之根。
六識為造業之本。
變起根身器界生死之相。
是則十界聖凡。
統皆不離此識。
但有執破染淨之異耳。
以欲界凡夫。
不知六塵五欲境界。
唯識所變。
乃依六識分别。
起貪愛心。
固執不舍。
造種種業。
受種種苦。
所謂人欲橫流。
故孔子設仁義禮智教化為堤防。
使思無邪。
姑舍惡而從善。
至若定名分。
正上下。
然其道未離分别。
即所言靜定工夫。
以唯識證之。
斯乃斷前六識分别邪妄之思。
以祛鬥诤之害。
而要歸所謂妙道者。
乃以七識為指歸之地。
所謂生機道原。
故曰生生之謂易。
是也。
至若老氏以虛無為妙道。
則曰谷神不死。
又曰死而不亡者壽。
又曰生生者不生。
且其教。
以絕聖棄智。
忘形去欲為行。
以無為為宗極。
斯比孔則又進。
觀生機深脈。
破前六識分别之執。
伏前七識生滅之機。
而認八識精明之體。
即楞嚴所謂罔象虛無。
微細精想者。
以為妙道之源耳。
故曰。
惚兮恍。
其中有象。
恍兮惚。
其中有物。
其以此識乃全體無明。
觀之不透。
故曰。
杳杳冥冥。
其中有精。
以此識體。
不思議熏。
不思議變。
故曰。
玄之又玄。
而稱之曰妙道。
以天地萬物。
皆從此中變現。
故曰。
天地之根。
衆妙之門。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故莊稱自然。
且老。
乃中國之人也。
未見佛法。
而深觀至此。
可謂捷疾利根矣。
借使一見吾佛。
而印決之。
豈不頓證真無生耶。
吾意西涉流沙。
豈無謂哉。
大段此識。
深隐難測。
當佛未出世時。
西域九十六種。
以六師為宗。
其所立論。
百什。
至于得神通者甚多。
其書又不止此方之老莊也。
洎乎吾佛出世。
靈山一會。
英傑之士。
皆彼六師之徒。
且其見佛。
不一言而悟。
如良馬見鞭影而行。
豈非昔之工夫有在。
但邪執之心未忘。
故今見佛。
隻在點化之閑。
以破其執耳。
故佛說法。
原無贅語。
但就衆生所執之情。
随宜而擊破之。
所謂以楔出楔者。
本無實法與人也。
至于楞嚴會上。
微細披剝。
次第征辯。
以破因緣自然之執。
以斷凡夫外道二乘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