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

關燈
乘屋。

    将恐倏爾傾湫。

    苟能革故鼎新。

    便見轉凡成聖。

    是以弘發誓願。

    運廣大心。

    特重開寶地。

    新佛日于中天。

    冀再轉法輪。

    駕慈航于苦海。

    是以謹擇二十六年十月望日。

    先啟華嚴勝會。

    選戒僧五十三人。

    坐千日之長期。

    次化當代名公。

    修殿堂一十二座。

    祝萬年之 聖壽。

    使處處盡是道場。

    願人人盡成佛果。

    竊念非常之事。

    須待非常之人。

    希世之功。

    必有希世之哲。

    是以敬持短疏。

    遍告大檀。

    同修清淨之因。

    共結菩提之果。

    但以法無定相。

    弘之由人。

    财不拘多。

    施之在己。

    嘗聞一滴之水。

    與渤海之潤性無差。

    芥孔之空。

    與太虛之容納匪别。

    離相者福報難思。

    滞迹者功德不廣。

    傥歡喜發心。

    頓見一毫端頭現寶王刹。

    若謦欬彈指。

    即能一微塵裡轉大法輪。

    如是則使曹溪涸而複漲。

    慧燈暗而又明。

    優昙華現于三千。

    般若種培于百億。

    寶林倍價于當年。

    鹫嶺重新于此日。

    贊助者。

    福壽等于高深。

    護持者。

    功德同于帶砺。

    布皇風于八表。

    灑甘露于十方。

    見聞随喜。

    齊登仁壽之鄉。

    禮念歸依。

    共到菩提之岸。

    願心既廣。

    福德無邊。

    仰望仁慈。

    同聲唱和。

    謹疏。

     修曹溪五代祖師影堂疏 南華禅寺寶林道場。

    六祖真身現在。

    達摩衣缽俨存。

    由二祖以至黃梅。

    五代之傳至此。

    自唐以至于今日。

    一派之水随流。

    爰立五祖之堂。

    用表授受之緒。

    茲者年歲既久。

    苦被風雨摧殘。

    月化日遷。

    頓見柱根腐敗。

    若不乘時亟救。

    誠恐異日難支。

    苟能革故鼎新。

    便見煥然奪目。

    莊嚴樓閣。

    湧現在于目前。

    五祖全身。

    入禅定于座上。

    人天歡喜。

    鬼神欽崇。

    祝 聖壽以無疆。

    鎮 皇圖于永固。

    功勳莫算。

    福利何窮。

    願智者蚤發誠心。

    冀功果速完當下。

     書華嚴經接待十方疏 不動一步。

    而心遍十方。

    謂之坐參。

    不起滅定。

    而現諸威儀。

    名為妙行。

    是在當人自信。

    不須向外馳求。

    恭聞華嚴大經。

    乃毗盧根本之法輪。

    曹溪古刹。

    為六祖禅宗之正脈。

    法界是衆聖之玄都。

    叢林作十方之歸宿。

    自古及今。

    雲水高流。

    禮祖而至者。

    無時不有。

    終年竟歲。

    飲食安居。

    因人而施者。

    一向全無。

    顧我老朽。

    自到茲山。

    最初以此為念。

    于山門外立十方堂一座。

    資以接納四來。

    其飲食所需。

    皆出禅堂常住。

    奈何一向。

    執事不得其人。

    混集庸流。

    翻成穢士。

    不唯有負初心。

    抑且虛消信施。

    茲者弟子明中。

    發廣大心。

    修普賢行。

    願就本堂安居。

    書寫華嚴尊經一部。

    借此法恩。

    收攝身心。

    即以接待十方賢聖。

    老朽聞之。

    贊歎歡喜。

    而謂之曰。

    昔善财童子。

    參五十三諸善知識。

    猶曆百城。

    今子不離跬步。

    而普禮十方世界諸來賢聖。

    可謂最勝功德。

    何幸生此末法。

    住如是道場。

    書如是大法。

    修如是妙行。

    積如是勝因。

    可謂将此身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矣。

    所願見聞随喜者。

    福等恒沙。

    贊助稱揚者。

    功超曠劫。

    何況施七寶而作莊嚴。

    列四事而為供養者。

    其福又不可得而思議矣。

     高州電白縣苦藤嶺建施茶庵疏 伏以人天路上。

    全憑作福為先。

    生死途中。

    唯以濟人第一。

    嘗聞侯門似海。

    獨愛富而不敬貧。

    聖道如天。

    但周急而不繼富。

    所以饑者易食。

    故一飯而感千金之酬。

    渴者易飲。

    故壺漿而緻扶輪之報。

    此但有情人事。

    尚乃感報如斯。

    何況無為福田。

    功德豈可思議者乎。

    茲者。

    高州之北。

    神電之南。

    崇山插漢。

    峻嶺橫霄。

    為海外之咽喉。

    乃羅旁之門戶。

    當年客旅車軌。

    不得并行。

    今日經商足迹。

    焉能獨往。

    誠名利之畏途。

    實盜賊之淵薮。

    所賴嘉隆之歲以後。

    王師破賊以來。

    變險道而為坦道。

    易頑風而向 皇風。

    雖往來有跋涉之勞。

    且進止無豺狼之戒。

    第以炎方赤徼。

    瘴疠煙岚。

    加之以毒氣蒸蒸。

    又值溫泉滾滾。

    以緻天涯行客。

    如蹈火而赴湯。

    遠戍征人。

    若錯焚而履镬。

    摩肩接踵。

    聊乘袂以成雲。

    陟巘攀林。

    誠揮汗而若雨。

    唇幹舌燥。

    思勺水如大旱之望雲霓。

    咽焰腸枯。

    得涓滴若消渴而飲甘露。

    況百裡而傳一舍。

    窮日而得半餐。

    仆夫汗血。

    輿馬沾濡。

    舉目無親。

    此苦莫告。

    斯皆貪名逐利。

    見得忘形。

    隻知拈土作金。

    誰解抛磚引玉。

    況夫邊地下賤。

    及蔑戾車。

    俗好鬼而尚淫祠。

    民輕生而喜殺盜。

    雖尺布鬥粟而妄取于人。

    豈粒米文錢而樂施于己。

    此其菩提種子。

    轉見焦枯。

    善根萌芽。

    日歎腐敗。

    是故惡者愈惡。

    而貧者愈貧。

    迷轉積迷。

    而化更難化。

    比者幸逢當道諸大宰官。

    博愛施仁。

    濟人利物。

    以斯道而覺斯民。

    繼往聖而開來學。

    創浮屠于郡邑。

    樹最勝之法幢。

    建赤幟于祇園。

    作難思之佛事。

    可謂不世之舟航。

    迷津之寶篾者也。

    山僧某。

    因弘法而罹難。

    蒙 恩遣于雷陽。

    投萬裡之遐荒。

    乃荷戈于電白。

    爰登苦藤之嶺。

    渴乏高原。

    因思甘露之漿。

    低回險道。

    偶見苾刍二衆。

    築室道旁。

    乃持香茗一盂。

    盡恭馬首。

    某也欣然飲泣。

    怆爾興悲。

    誰知瘴疠之鄉。

    偶值天台之伴。

    即稍憩于林閑。

    遂勒銘于石上(比時有茶庵銘書之于壁)由是發願。

    願于此地。

    大建精藍。

    将即事以明心。

    欲藉茶而演法。

    自爾歲月雲徂。

    倏經二載。

    乃于戊戌之夏。

    遇高州司理萬公。

    邂逅仙羊之城。

    對談靈鹫之緒。

    言及至此。

    大歎奇哉。

    遂乞為護法之津梁。

    敢請作慈悲之檀越。

    期重建其化城。

    引衆歸于寶所。

    且欲就穢邦而變淨土。

    将瓦石以易草茅。

    縱不勞金碧交輝。

    亦要使法食兼濟。

    但念功非一力。

    必須緣結多人。

    是以敬修短疏。

    普告十方。

    托善男某某。

    稽首貴官。

    問訊長者。

    經商客旅。

    士宦高人。

    伏願發廣大心。

    作難遭想。

    且人人是佛。

    隻要自肯承當。

    法法皆真。

    何物而非布施。

    不拘多寡。

    無論精粗。

    墜露可以添流。

    輕塵而能足嶽。

    雖權設門外三車。

    假名引導。

    使直透向上一路。

    實是慈悲。

    但能打破悭囊。

    頓見莊嚴佛土。

    往者過而來者息。

    聊進一盂。

    趙老盞中。

    泛輝輝之白雪。

    渴者飲而饑者餐。

    強吞七碗。

    盧同腋下。

    起習習之清風。

    除熱惱而得清涼。

    解疲勞而消困頓。

    且以法水而溉菩提之種。

    增長靈苗。

    将善根而栽般若之田。

    克成聖果。

    從此襟懷灑落。

    去住翛然。

    可謂極樂之道場。

    名為歡喜之佛事。

    布慈風之浩蕩。

    掃盡瘴海之岚煙。

    懸佛日之圓明。

    照破昏衢之幻夢。

    使闡提之輩。

    消除殺盜之邪淫。

    蔑戾之俦。

    不堕羅刹之鬼國。

    一人善而多人善。

    善滿邊邦。

    一家安而大家安。

    安攘海宇。

    同跻仁壽之鄉。

    共睹熙皞之化。

    以斯功德。

    祝 聖壽以無疆。

    将此身心。

    酬 君恩之罔極。

    福非虛設。

    事豈妄談。

    惟願贊成。

    無勞顧伫。

    謹疏。

    萬曆戊戌仲秋朔旦。

    書于仙城之旅泊齋。

     重修南雄府太平橋普濟寺疏 伏以嶺表名區。

    一線引華夷之命脈。

    太平古渡。

    飛虹鎖百粵之咽喉。

    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