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此言人人與佛同體。
非但言佛也。
圓覺經雲。
一切衆生皆證圓覺。
非特具也。
故阿難雲。
我與如來。
寶覺明心各各圓滿。
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還共如來合。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一室千燈。
光光交映。
如此圓滿廣大法門。
昔二乘在座。
如盲如聾。
宜乎曲見。
驚怖其言而不信也。
惜乎俗谛。
學佛法者。
多習口耳知見。
未有真參實究工夫。
未悟廣大圓明之體。
即有所見。
但認昭昭靈靈識神影子。
把作實事。
且又執定血肉之軀。
封為我相。
其實未開隻眼。
故生種種分别。
以權說為了義。
以己見為究竟耳。
今不必論無情說法不說法。
佛性各具不各具。
豈不聞法界觀頌雲。
若人欲識真空理。
心内真如還遍外。
情與無情共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但将此偈蘊在胸中。
一切日用六根門頭。
見色聞聲處。
一印印定。
久久純熟。
自然内外一如。
有情無情。
打成一片。
一旦豁然了悟。
是時方知山河大地。
共轉根本法輪。
鱗甲羽毛。
普現色身三昧。
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
到此方信趙州有時拈一莖草。
作丈六金身用。
有時将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用。
古德示衆雲。
大衆見麼。
即今十方諸佛。
曆代祖師。
一齊向老僧拂子頭放光動地。
斯乃禀明于心。
不假外也。
又何向含元殿裡覓長安耶。
空一子聞說。
歡喜踴躍。
作禮而退。
四願齋說 四願者。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之四者。
乃吾佛弟子。
修菩薩行者之所發也。
然菩薩非别人。
乃大心凡夫。
于塵勞中。
有志上求作佛者。
承教有言。
若要上求佛果。
必須下化衆生。
欲化衆生。
必先志斷煩惱。
欲斷煩惱。
必先廣學法門。
故此四事相與而有。
衆生乃佛之對也。
煩惱者。
衆生之本也。
法門者。
治煩惱之藥也。
以衆生無邊者。
因煩惱無盡也。
以煩惱無盡。
故法門亦無量也。
難度者願度。
難斷者願斷。
難學者願學。
三者既能。
則佛道雖無上。
亦可成矣。
是所謂四弘誓願。
有大心者。
方能發此大願。
具大願者。
方能建大業。
立大功。
成大名。
是皆以大行資願。
非虛願耳。
是四者。
非假外求。
乃求諸己而已矣。
何以明之。
以吾人自心本來是佛。
與衆生原無二體也。
因一念有我。
我一立。
則敵我者皆人。
人又一我。
衆我聚而衆生成矣。
衆生所本。
本乎煩惱。
煩惱堅執。
則我相益固。
我相固。
則人不亡。
我喪則人不立。
人不立。
則煩惱空。
是則我心煩惱若盡。
則返觀人我。
如空花耳。
我若空花。
則覓衆生。
若邀空花而結空果。
彼此求之。
了不可得矣。
所謂煩惱盡。
而衆生空。
斯則不度而自度矣。
是相與而無也。
然舉世之人。
莫不有我。
有我者。
皆以煩惱。
煩惱用事。
非真心也。
然煩惱者。
情也。
若斷煩惱。
而以煩惱之心斷之。
是借賊兵而赍盜糧也。
以情入情。
如以火投火。
名曰益多。
求欲斷之。
不可得也。
故不得不學法門耳。
法門者。
乃出情之法。
為消煩惱之具。
所謂空法也。
空法者。
佛之心也。
所明之事。
佛之行也。
學佛者。
以吾人之心。
體佛之心。
以日用之事。
效佛之行。
是以自心之佛心。
學自心之佛行。
斷自心之煩惱。
度自心之衆生。
則如湯消冰。
不勞餘力矣。
是則四願固難。
若返求之。
吾心中無不具足。
自不假于外也。
若知不假于外。
則吾人現前此身。
是有我也。
近而一家之兄弟妻奴。
遠而天下國家生民物類。
皆衆生也。
返求自心現前日用。
若以煩惱之心而為之。
然于自身六鑿相攘。
況家齊而國治天下平乎。
苟即此一念現前。
以空法而用事。
則念念煩惱轉為智光。
照了衆生。
同歸自性。
則與佛同體。
此則煩惱空而衆生盡。
衆生盡而佛道成。
民胞物與。
浩然大均。
又豈願為徒設哉。
由是觀之。
出世之法。
在即世而成。
吾人自今已往。
凡所作為。
無論緻君澤民。
未嘗一事一行。
不出四弘誓願。
無非成佛之行。
豈特為操虛尚事。
耳目寄與而已哉。
某以此見志。
其有得于此乎。
感應說 佛說一切世閑善惡因果報應。
如影随形。
毫不可爽。
而世人不信者。
謂為虛談。
孔聖安命之說。
世有信者。
每每推算。
但求福利勝事則喜。
而惡聞其災患。
此惑之甚也。
殊不知死生晝夜。
三世輪回。
如昨日今朝之事耳。
請以近事喻之。
譬夫請客。
凡設席之物。
無論精粗豐儉。
色色預備現成。
則臨時陳列。
一一具足。
若少有欠阙。
必不全美。
此一定之事也。
人生一世。
正報身命延促。
依報家産資财。
功名貧富貴賤。
秋毫皆是前生修定。
今生所受用者。
不從外來。
盡是自作自受耳。
故曰。
若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若知未來果。
今生作者是。
世人自恃智能才技。
可以緻功名富貴。
殊不知功名富貴。
非才智可緻。
以吾前世修定。
今世偶因才智會合而然。
故得之而喜者。
惑也。
又吾固有之富貴功名。
而為人之所破壞者。
則疾怨其人。
深恨其事。
殊不知我之福量所包者止此。
其破壞者。
皆非我分之所宜有。
亦或少欠彼人而失之。
以為憂者則反怨天尤人。
以緻結冤而不解者。
過也。
是知孔聖之安命。
即吾佛之因果。
若知安命。
則貧富得失。
一切委之前定。
皆我自造。
則窮達壽夭。
皆吾命之固然。
若明信因果。
則今生受用一切。
皆我前世修成。
原非他人之可與。
亦非智力之可能。
即有才智而緻之者。
亦是我分之固有也。
如此。
又何計較得失。
而勞苦心慮。
妄積恩怨于其閑哉。
若明智之士。
的信因果報應。
不必計其前之得失。
但稱今生現前所有。
以種未來之福田。
如世之農者。
擇良田而深耕易耨播種及時。
則秋成所獲。
一以什伯計。
此又明白皎然者。
但在所種之田。
有肥瘠之不同耳。
佛說供養佛法僧三寶為勝田。
孝事父母為敬田。
濟貧拔苦為心田。
吾願世之智士。
不必計已往之得失。
但種未來之福田。
苟能省無益過度之費。
節身口侈靡之财。
種之于三田之中。
不惟增長未來福德莊嚴。
則将現世。
亦身安心樂。
為第一福人也。
若能種福于三田。
再能留心于佛法。
以念佛而消妄想。
以慈悲而轉貪嗔。
以軟和而化強暴。
以謙光而折我慢。
如此則是大心菩薩之行也。
居士果能信此。
當稱最勝勇猛丈夫。
張孝子甘露說 餘嘗讀方外志。
謂混沌初分。
而人始生。
體有光明。
蜚行自在。
吸風飲露。
不産五谷。
泉湧露降。
凝結如脂。
名曰地肥。
味若醍醐。
人食之甘。
嗜而無厭。
其體漸重。
不能自舉。
故地肥薄而五谷生。
五谷生而地肥絕矣。
人始谷食而情窦鑿。
欲火生。
故醇氣澆而露不甘。
泉不醴。
俟聖帝明王出。
天德合而醇氣守者。
故甘露降。
醴泉湧。
時則為祯為祥。
為靈為瑞。
感于人而應于天。
由是觀之。
今之瑞。
古之常也。
堯舜之世數緻焉。
三代無紀。
春秋不載。
至西漢武帝降。
始以為年。
嗣是代有之。
我明洪武八年。
聖祖詣齋宮。
祀上帝。
甘露降于圜丘之松杪。
凝枝垂懸。
其狀如珠。
其甘若饴。
乃敕群臣采而啖之。
命為詩歌制論以紀之 世廟亦然。
是知甘露之瑞。
皆見于王者之德。
而未聞降于野。
今龍山張子鳴球。
以笃孝。
感甘露降庭槐。
香美異常。
經旬不散。
其故何哉。
嘗試論之。
孝者。
天之經也。
地之義也。
民之行也。
孝德至而中和之氣育。
中和育而醇氣守。
醇氣守而天德合。
天德合而祯祥應。
故甘露降。
醴泉湧也。
夫孝一也。
自天子以至庶人。
本無二緻。
第心圓而氣足者。
應之速。
久近亦然。
餘故謂張子之孝。
自有所不知。
故祯祥應之如此久。
而說之者。
猶有所未至也。
嗟乎。
人心之溺也久矣。
然靡不有此形。
有此形。
靡不有此性。
性既盡而孝德全。
而祯祥應。
而人有若張子者。
一孝興于家。
百孝興于鄉。
千萬億兆興于國。
以及于天下。
則人不減聖。
事不減古。
而天下國家可登于太上。
混茫均享華胥之樂。
吾将必謂露皆甘。
泉皆醴而飲啖随宜。
不俟讴歌鼓腹。
又何以瑞應為哉。
不遷字說 門人梁四相。
稽首作禮。
乞表其字。
餘字之曰不遷。
意取肇公論旨也。
餘少讀肇論。
至旋岚偃嶽而常靜。
江河競注而不流。
野馬飄鼓
非但言佛也。
圓覺經雲。
一切衆生皆證圓覺。
非特具也。
故阿難雲。
我與如來。
寶覺明心各各圓滿。
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還共如來合。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一室千燈。
光光交映。
如此圓滿廣大法門。
昔二乘在座。
如盲如聾。
宜乎曲見。
驚怖其言而不信也。
惜乎俗谛。
學佛法者。
多習口耳知見。
未有真參實究工夫。
未悟廣大圓明之體。
即有所見。
但認昭昭靈靈識神影子。
把作實事。
且又執定血肉之軀。
封為我相。
其實未開隻眼。
故生種種分别。
以權說為了義。
以己見為究竟耳。
今不必論無情說法不說法。
佛性各具不各具。
豈不聞法界觀頌雲。
若人欲識真空理。
心内真如還遍外。
情與無情共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但将此偈蘊在胸中。
一切日用六根門頭。
見色聞聲處。
一印印定。
久久純熟。
自然内外一如。
有情無情。
打成一片。
一旦豁然了悟。
是時方知山河大地。
共轉根本法輪。
鱗甲羽毛。
普現色身三昧。
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
到此方信趙州有時拈一莖草。
作丈六金身用。
有時将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用。
古德示衆雲。
大衆見麼。
即今十方諸佛。
曆代祖師。
一齊向老僧拂子頭放光動地。
斯乃禀明于心。
不假外也。
又何向含元殿裡覓長安耶。
空一子聞說。
歡喜踴躍。
作禮而退。
四願齋說 四願者。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之四者。
乃吾佛弟子。
修菩薩行者之所發也。
然菩薩非别人。
乃大心凡夫。
于塵勞中。
有志上求作佛者。
承教有言。
若要上求佛果。
必須下化衆生。
欲化衆生。
必先志斷煩惱。
欲斷煩惱。
必先廣學法門。
故此四事相與而有。
衆生乃佛之對也。
煩惱者。
衆生之本也。
法門者。
治煩惱之藥也。
以衆生無邊者。
因煩惱無盡也。
以煩惱無盡。
故法門亦無量也。
難度者願度。
難斷者願斷。
難學者願學。
三者既能。
則佛道雖無上。
亦可成矣。
是所謂四弘誓願。
有大心者。
方能發此大願。
具大願者。
方能建大業。
立大功。
成大名。
是皆以大行資願。
非虛願耳。
是四者。
非假外求。
乃求諸己而已矣。
何以明之。
以吾人自心本來是佛。
與衆生原無二體也。
因一念有我。
我一立。
則敵我者皆人。
人又一我。
衆我聚而衆生成矣。
衆生所本。
本乎煩惱。
煩惱堅執。
則我相益固。
我相固。
則人不亡。
我喪則人不立。
人不立。
則煩惱空。
是則我心煩惱若盡。
則返觀人我。
如空花耳。
我若空花。
則覓衆生。
若邀空花而結空果。
彼此求之。
了不可得矣。
所謂煩惱盡。
而衆生空。
斯則不度而自度矣。
是相與而無也。
然舉世之人。
莫不有我。
有我者。
皆以煩惱。
煩惱用事。
非真心也。
然煩惱者。
情也。
若斷煩惱。
而以煩惱之心斷之。
是借賊兵而赍盜糧也。
以情入情。
如以火投火。
名曰益多。
求欲斷之。
不可得也。
故不得不學法門耳。
法門者。
乃出情之法。
為消煩惱之具。
所謂空法也。
空法者。
佛之心也。
所明之事。
佛之行也。
學佛者。
以吾人之心。
體佛之心。
以日用之事。
效佛之行。
是以自心之佛心。
學自心之佛行。
斷自心之煩惱。
度自心之衆生。
則如湯消冰。
不勞餘力矣。
是則四願固難。
若返求之。
吾心中無不具足。
自不假于外也。
若知不假于外。
則吾人現前此身。
是有我也。
近而一家之兄弟妻奴。
遠而天下國家生民物類。
皆衆生也。
返求自心現前日用。
若以煩惱之心而為之。
然于自身六鑿相攘。
況家齊而國治天下平乎。
苟即此一念現前。
以空法而用事。
則念念煩惱轉為智光。
照了衆生。
同歸自性。
則與佛同體。
此則煩惱空而衆生盡。
衆生盡而佛道成。
民胞物與。
浩然大均。
又豈願為徒設哉。
由是觀之。
出世之法。
在即世而成。
吾人自今已往。
凡所作為。
無論緻君澤民。
未嘗一事一行。
不出四弘誓願。
無非成佛之行。
豈特為操虛尚事。
耳目寄與而已哉。
某以此見志。
其有得于此乎。
感應說 佛說一切世閑善惡因果報應。
如影随形。
毫不可爽。
而世人不信者。
謂為虛談。
孔聖安命之說。
世有信者。
每每推算。
但求福利勝事則喜。
而惡聞其災患。
此惑之甚也。
殊不知死生晝夜。
三世輪回。
如昨日今朝之事耳。
請以近事喻之。
譬夫請客。
凡設席之物。
無論精粗豐儉。
色色預備現成。
則臨時陳列。
一一具足。
若少有欠阙。
必不全美。
此一定之事也。
人生一世。
正報身命延促。
依報家産資财。
功名貧富貴賤。
秋毫皆是前生修定。
今生所受用者。
不從外來。
盡是自作自受耳。
故曰。
若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若知未來果。
今生作者是。
世人自恃智能才技。
可以緻功名富貴。
殊不知功名富貴。
非才智可緻。
以吾前世修定。
今世偶因才智會合而然。
故得之而喜者。
惑也。
又吾固有之富貴功名。
而為人之所破壞者。
則疾怨其人。
深恨其事。
殊不知我之福量所包者止此。
其破壞者。
皆非我分之所宜有。
亦或少欠彼人而失之。
以為憂者則反怨天尤人。
以緻結冤而不解者。
過也。
是知孔聖之安命。
即吾佛之因果。
若知安命。
則貧富得失。
一切委之前定。
皆我自造。
則窮達壽夭。
皆吾命之固然。
若明信因果。
則今生受用一切。
皆我前世修成。
原非他人之可與。
亦非智力之可能。
即有才智而緻之者。
亦是我分之固有也。
如此。
又何計較得失。
而勞苦心慮。
妄積恩怨于其閑哉。
若明智之士。
的信因果報應。
不必計其前之得失。
但稱今生現前所有。
以種未來之福田。
如世之農者。
擇良田而深耕易耨播種及時。
則秋成所獲。
一以什伯計。
此又明白皎然者。
但在所種之田。
有肥瘠之不同耳。
佛說供養佛法僧三寶為勝田。
孝事父母為敬田。
濟貧拔苦為心田。
吾願世之智士。
不必計已往之得失。
但種未來之福田。
苟能省無益過度之費。
節身口侈靡之财。
種之于三田之中。
不惟增長未來福德莊嚴。
則将現世。
亦身安心樂。
為第一福人也。
若能種福于三田。
再能留心于佛法。
以念佛而消妄想。
以慈悲而轉貪嗔。
以軟和而化強暴。
以謙光而折我慢。
如此則是大心菩薩之行也。
居士果能信此。
當稱最勝勇猛丈夫。
張孝子甘露說 餘嘗讀方外志。
謂混沌初分。
而人始生。
體有光明。
蜚行自在。
吸風飲露。
不産五谷。
泉湧露降。
凝結如脂。
名曰地肥。
味若醍醐。
人食之甘。
嗜而無厭。
其體漸重。
不能自舉。
故地肥薄而五谷生。
五谷生而地肥絕矣。
人始谷食而情窦鑿。
欲火生。
故醇氣澆而露不甘。
泉不醴。
俟聖帝明王出。
天德合而醇氣守者。
故甘露降。
醴泉湧。
時則為祯為祥。
為靈為瑞。
感于人而應于天。
由是觀之。
今之瑞。
古之常也。
堯舜之世數緻焉。
三代無紀。
春秋不載。
至西漢武帝降。
始以為年。
嗣是代有之。
我明洪武八年。
聖祖詣齋宮。
祀上帝。
甘露降于圜丘之松杪。
凝枝垂懸。
其狀如珠。
其甘若饴。
乃敕群臣采而啖之。
命為詩歌制論以紀之 世廟亦然。
是知甘露之瑞。
皆見于王者之德。
而未聞降于野。
今龍山張子鳴球。
以笃孝。
感甘露降庭槐。
香美異常。
經旬不散。
其故何哉。
嘗試論之。
孝者。
天之經也。
地之義也。
民之行也。
孝德至而中和之氣育。
中和育而醇氣守。
醇氣守而天德合。
天德合而祯祥應。
故甘露降。
醴泉湧也。
夫孝一也。
自天子以至庶人。
本無二緻。
第心圓而氣足者。
應之速。
久近亦然。
餘故謂張子之孝。
自有所不知。
故祯祥應之如此久。
而說之者。
猶有所未至也。
嗟乎。
人心之溺也久矣。
然靡不有此形。
有此形。
靡不有此性。
性既盡而孝德全。
而祯祥應。
而人有若張子者。
一孝興于家。
百孝興于鄉。
千萬億兆興于國。
以及于天下。
則人不減聖。
事不減古。
而天下國家可登于太上。
混茫均享華胥之樂。
吾将必謂露皆甘。
泉皆醴而飲啖随宜。
不俟讴歌鼓腹。
又何以瑞應為哉。
不遷字說 門人梁四相。
稽首作禮。
乞表其字。
餘字之曰不遷。
意取肇公論旨也。
餘少讀肇論。
至旋岚偃嶽而常靜。
江河競注而不流。
野馬飄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