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閣幾時開。
彈指感須待善财。
頓見閣中無盡藏。
重重佛境甚奇哉。
福城東畔禮文殊。
知識遙參到海隅。
五十三人同一調。
不勞遠涉費程途。
海波為墨亦須幹。
筆若須彌舉不難。
描寫毗盧華藏界。
最初一字許誰看。
紙墨文言總不真。
真經全在剖微塵。
但能字字光明現。
莫道文殊是智人。
挽萬固寺一山和尚 二十年前問起居。
相逢猶是在生初。
隻今遙望中條月。
獨有清光照竹廬。
寄高常侍 憶昔長安話别時。
雪中把臂立臨歧。
而今萬裡炎荒外。
一念清涼君獨知。
贈诃林裔公 菩提樹下久栖遲。
時複經行繞樹思。
遙想當初栽樹日。
曾經親手一封泥。
贈顔杏園醫士 雪山衆草郁菁蔥。
信手拈來用得工。
不是等閑醫國手。
肯教狼藉怨春風。
贈太和老人 金剛堀裡舊相逢。
雪鬓鬔松氣更雄。
一盞玻璃茶尚醉。
依稀猶記放牛翁。
送暹侍者遊五台兼訊空印法師 遙從火宅入清涼。
萬裡休言道路長。
傥見文殊問消息。
堀中今空幾禅林。
過法性寺菩提樹下禮六祖大師 菩提樹下舊相逢。
千載重來氣尚同。
鐘鼓聲沉香不斷。
兒孫何故覓玄蹤。
送離際禅人參方 汝持一缽曹溪水。
遍灑諸方五味禅。
莫道老憨無法說。
而今不直半文錢。
送若惺炯公禮普陀 波流不動白華山。
滿月寒空大士顔。
若向岩前相見處。
瞻依須聽普門還。
喜法侄行廣至 憶昔離家别祖年。
爾應猶是未生前。
今從萬裡相看處。
一笑還追夙世緣。
問遊石陽病 借問毗耶病裡身。
就中檢點孰為真。
隻須剝盡重陰後。
始見陽和大地春。
送惺來裔公行腳 彌漫煙水淼無窮。
回首山城曆百重。
隻為尋師參底事。
德雲不在妙高峰。
懷大都千佛寺 憶昔千花七寶台。
一花一葉一如來。
不知近日花閑佛。
可似當年震法雷。
示能哲禅人 爾到曹溪路不差。
眼前行腳未為賒。
試看初出門前望。
芳草漫漫何處家。
寄王居士 清涼雪夜共談禅。
一别于今二十年。
常憶毗耶真面目。
寒空明月幾回圓。
再過法性寺喜炯公禮普陀歸 三年不坐菩提樹。
一念常懸般若燈。
莫謂頭陀慵說法。
道緣不似獵叢僧。
詠楞伽室寄天與孔居士 滔滔毒海渺無涯。
夜刹羅叉此是家。
獨有楞伽無價寶。
光明日夜照恒沙。
八面光明體最圓。
金剛雖利不能穿。
時時安置心王殿。
照破三千及大千。
曹溪雪茶寄金山珍公 摘得先春葉一枝。
寄将鶴骨病阿師。
試烹一盞親嘗過。
可似初參趙老時。
甲辰春奉檄還戍舟泊支江逸炯二公啟南羽仲仲遷諸子過訊因示 暫系孤舟傍柳陰。
端居恰似逝多林。
菩提樹下常随衆。
怪道能來問法音。
示堪輿梁生 山河大地一微塵。
法眼圓明始見真。
自是要求歸着處。
肯教埋沒世閑人。
示羅浮山主印宗 羅浮山下繞恒河。
河畔祇林似普陀。
若問華中觀自在。
試看明月堕清波。
贈周相士 落魄江湖一蒯缑。
相心神術自壺丘。
逢人若問榮枯事。
一段真光在兩眸。
示性如濟禅人 底事南遊學善财。
為尋知識久徘徊。
妙高峰頂無蹤迹。
莫道文殊錯指來。
示普陀勝林禅人 普陀山下白華邨。
日夜潮音說普門。
試問庵居何所有。
但聞鹦鹉報黃昏。
聞惺來裔公于雲栖受具歸以偈訊之 一條拄杖活如龍。
相伴曾登天竺峰。
自向雲栖聞法後。
諸緣可頓一時空。
山中夏日 竹床瓦枕足松風。
午睡沉酣夢想空。
四體百駭俱作客。
不知誰是主人公。
靜夜鐘聲 鐘聲清夜響寒空。
一擊如吹萬竅風。
不是閑催龍聽法。
多應喚醒主人公。
示泰和周生 大道從來在目前。
卻于死處覓枯禅。
誰知日用頭頭事。
盡是無生最上緣。
道力何如業力強。
就中生熟好思量。
臨機遇境能回互。
頓息迷途演若狂。
示圓通總持長老 西江一派自曹溪。
馬祖頭疼孰可醫。
若向圓通覓生藥。
死貓頭話最堪思。
示龔生伯起 數千裡外訪知音。
隻為從人覓此心。
及至相逢親見面。
始知昔日費追尋。
示慈明賢禅人 一錫遙從多寶來。
南詢煙水獨浮杯。
歸途若過曹溪路。
路滑休行雨後苔。
戊申夏日重過羊城偶成 仙城已度十三載。
人世今過六十年。
回首塵寰如夢事。
不知究竟屬何緣。
當年一缽曆諸方。
到處名山是道場。
吃盡檀那無米飯。
至今酬價費商量。
五台千尺雪蒙頭。
隻道寒灰死便休。
誰想一星星火種。
焚燒大地更橫流。
東海曾沖萬裡濤。
奔雷破石浪頭高。
輕乘一葉随風去。
直踏三山釣六鳌。
示正位侍者 極盡懸崖百尺竿。
動移一步最為難。
隻教撒手翻身去。
不作狸奴白牯看。
示悅禅人誦華嚴經 百城煙水望如天。
何處相逢問普賢。
想向妙峰山頂過。
不知曾說此因
彈指感須待善财。
頓見閣中無盡藏。
重重佛境甚奇哉。
福城東畔禮文殊。
知識遙參到海隅。
五十三人同一調。
不勞遠涉費程途。
海波為墨亦須幹。
筆若須彌舉不難。
描寫毗盧華藏界。
最初一字許誰看。
紙墨文言總不真。
真經全在剖微塵。
但能字字光明現。
莫道文殊是智人。
挽萬固寺一山和尚 二十年前問起居。
相逢猶是在生初。
隻今遙望中條月。
獨有清光照竹廬。
寄高常侍 憶昔長安話别時。
雪中把臂立臨歧。
而今萬裡炎荒外。
一念清涼君獨知。
贈诃林裔公 菩提樹下久栖遲。
時複經行繞樹思。
遙想當初栽樹日。
曾經親手一封泥。
贈顔杏園醫士 雪山衆草郁菁蔥。
信手拈來用得工。
不是等閑醫國手。
肯教狼藉怨春風。
贈太和老人 金剛堀裡舊相逢。
雪鬓鬔松氣更雄。
一盞玻璃茶尚醉。
依稀猶記放牛翁。
送暹侍者遊五台兼訊空印法師 遙從火宅入清涼。
萬裡休言道路長。
傥見文殊問消息。
堀中今空幾禅林。
過法性寺菩提樹下禮六祖大師 菩提樹下舊相逢。
千載重來氣尚同。
鐘鼓聲沉香不斷。
兒孫何故覓玄蹤。
送離際禅人參方 汝持一缽曹溪水。
遍灑諸方五味禅。
莫道老憨無法說。
而今不直半文錢。
送若惺炯公禮普陀 波流不動白華山。
滿月寒空大士顔。
若向岩前相見處。
瞻依須聽普門還。
喜法侄行廣至 憶昔離家别祖年。
爾應猶是未生前。
今從萬裡相看處。
一笑還追夙世緣。
問遊石陽病 借問毗耶病裡身。
就中檢點孰為真。
隻須剝盡重陰後。
始見陽和大地春。
送惺來裔公行腳 彌漫煙水淼無窮。
回首山城曆百重。
隻為尋師參底事。
德雲不在妙高峰。
懷大都千佛寺 憶昔千花七寶台。
一花一葉一如來。
不知近日花閑佛。
可似當年震法雷。
示能哲禅人 爾到曹溪路不差。
眼前行腳未為賒。
試看初出門前望。
芳草漫漫何處家。
寄王居士 清涼雪夜共談禅。
一别于今二十年。
常憶毗耶真面目。
寒空明月幾回圓。
再過法性寺喜炯公禮普陀歸 三年不坐菩提樹。
一念常懸般若燈。
莫謂頭陀慵說法。
道緣不似獵叢僧。
詠楞伽室寄天與孔居士 滔滔毒海渺無涯。
夜刹羅叉此是家。
獨有楞伽無價寶。
光明日夜照恒沙。
八面光明體最圓。
金剛雖利不能穿。
時時安置心王殿。
照破三千及大千。
曹溪雪茶寄金山珍公 摘得先春葉一枝。
寄将鶴骨病阿師。
試烹一盞親嘗過。
可似初參趙老時。
甲辰春奉檄還戍舟泊支江逸炯二公啟南羽仲仲遷諸子過訊因示 暫系孤舟傍柳陰。
端居恰似逝多林。
菩提樹下常随衆。
怪道能來問法音。
示堪輿梁生 山河大地一微塵。
法眼圓明始見真。
自是要求歸着處。
肯教埋沒世閑人。
示羅浮山主印宗 羅浮山下繞恒河。
河畔祇林似普陀。
若問華中觀自在。
試看明月堕清波。
贈周相士 落魄江湖一蒯缑。
相心神術自壺丘。
逢人若問榮枯事。
一段真光在兩眸。
示性如濟禅人 底事南遊學善财。
為尋知識久徘徊。
妙高峰頂無蹤迹。
莫道文殊錯指來。
示普陀勝林禅人 普陀山下白華邨。
日夜潮音說普門。
試問庵居何所有。
但聞鹦鹉報黃昏。
聞惺來裔公于雲栖受具歸以偈訊之 一條拄杖活如龍。
相伴曾登天竺峰。
自向雲栖聞法後。
諸緣可頓一時空。
山中夏日 竹床瓦枕足松風。
午睡沉酣夢想空。
四體百駭俱作客。
不知誰是主人公。
靜夜鐘聲 鐘聲清夜響寒空。
一擊如吹萬竅風。
不是閑催龍聽法。
多應喚醒主人公。
示泰和周生 大道從來在目前。
卻于死處覓枯禅。
誰知日用頭頭事。
盡是無生最上緣。
道力何如業力強。
就中生熟好思量。
臨機遇境能回互。
頓息迷途演若狂。
示圓通總持長老 西江一派自曹溪。
馬祖頭疼孰可醫。
若向圓通覓生藥。
死貓頭話最堪思。
示龔生伯起 數千裡外訪知音。
隻為從人覓此心。
及至相逢親見面。
始知昔日費追尋。
示慈明賢禅人 一錫遙從多寶來。
南詢煙水獨浮杯。
歸途若過曹溪路。
路滑休行雨後苔。
戊申夏日重過羊城偶成 仙城已度十三載。
人世今過六十年。
回首塵寰如夢事。
不知究竟屬何緣。
當年一缽曆諸方。
到處名山是道場。
吃盡檀那無米飯。
至今酬價費商量。
五台千尺雪蒙頭。
隻道寒灰死便休。
誰想一星星火種。
焚燒大地更橫流。
東海曾沖萬裡濤。
奔雷破石浪頭高。
輕乘一葉随風去。
直踏三山釣六鳌。
示正位侍者 極盡懸崖百尺竿。
動移一步最為難。
隻教撒手翻身去。
不作狸奴白牯看。
示悅禅人誦華嚴經 百城煙水望如天。
何處相逢問普賢。
想向妙峰山頂過。
不知曾說此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