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六

關燈
有生。

    有生不着。

    須從夢覺。

    醒眼看來。

    無繩自縛。

    念念回光。

    心心返照。

    但不随情。

    是名要妙。

     忘緣銘 情有智愚。

    性無明昧。

    凡聖之分。

    實存向背。

    如臣事君。

    如子侍父。

    一念精真。

    不容顧伫。

    顧伫則移。

    移則造迷。

    迷之既久。

    其神日疲。

    不移即悟。

    悟則不顧。

    獨立湛然。

    妙用常住。

    應緣若響。

    處世如空。

    逍遙物化。

    頓脫樊籠。

    不出不入。

    無去無來。

    空華世相。

    水月襟懷。

     觀世銘 四大幻身。

    本無一物。

    愚者執之。

    愛憎桎梏。

    妙圓覺心。

    彌滿清淨。

    妄想積迷。

    颠倒增病。

    渴鹿逐焰。

    愈逐愈渴。

    看破即休。

    始知是錯。

    遊戲神通。

    不離日用。

    貴賤好醜。

    任其搬弄。

    達人大觀。

    洞然明白。

    離合悲歡。

    了不可得。

    六塵境界。

    如夢聚寶。

    無量貪求。

    一覺便了。

    音聲色相。

    風月行空。

    于斯不着。

    豈是盲聾。

    以此處世。

    有何挂礙。

    身雖凡夫。

    名觀自在。

     六根銘 身為業媒。

    心為業種。

    從六情根。

    貪奔愛湧。

    眼流于色。

    失其真明。

    耳流于聲。

    遺其本聞。

    舌非爽味。

    實多妄語。

    恣意縱情。

    識風内鼓。

    習發竅鳴。

    如簧有聲。

    不知所自。

    聽者震驚。

    出口入耳。

    愛憎斯起。

    聲已消亡。

    禍方資始。

    如雷擊糞。

    忽生毒菌。

    愚者食之。

    誤傷其命。

    維鼻合身。

    同為一覺。

    總是浮塵。

    身多過惡。

    意乃樞機。

    波流毒海。

    為彼所漂。

    汩其真宰。

    是故世人。

    雖生不生。

    若能返觀。

    各得精真。

    精真若複。

    六根無物。

    似雲浮空。

    如響出谷。

    不被形拘。

    不為心礙。

    迥出情塵。

    超然自在。

     念佛三昧銘 念佛念心。

    念心念佛。

    佛不外心。

    心不是物。

    自性光明。

    心心照燭。

    妄想潛蹤。

    形骸空谷。

    淨土不離目前。

    蓮花常襯兩足。

    何必待身後方生。

    即現前不出不入。

    此正是普光三昧。

    隻在當人一嗾。

     正心銘 心本光明。

    欲蔽故暗。

    天然之體。

    随情耗散。

    今欲正之。

    祛欲制情。

    一真既複。

    諸妄不生。

     誠意銘 意乃妄根。

    乘虛日鑿。

    密察其原。

    潛乎不覺。

    覺則不妄。

    妄息即真。

    至誠無息。

    其善乃敦。

     修身銘 隻體之欲。

    縱情之本。

    酒色之迷。

    陷身之阱。

    迷欲不返。

    身心不固。

    徒有此生。

    誠為虛度。

     齊家銘 齊家之要。

    惟儉與勤。

    義禮若豐。

    澹薄自醇。

    勤儉傳家。

    澹薄甯志。

    是乃聖賢。

    處世之秘。

     六妙銘(并引) 雪峤山主。

    結廬雙徑之朝陽峰下。

    千峰如指。

    故顔曰千指。

    前峰緊抱。

    彎環如角。

    予名之曰麟角。

    且喻獨也。

    庵前有池。

    俗呼洗硯。

    蓋東坡嘗三遊茲山。

    特附諱乎。

    予易曰來月。

    古人喻道曰。

    池成月自來。

    池上有齋。

    予扁曰洗月。

    喻心境也。

    齋後有泉。

    味甘冽而醇。

    予題之曰。

    過乳。

    以昔聖言。

    劫初之水。

    味過于乳。

    以從金剛際來。

    今峰頂之水。

    其源必深。

    可喻道脈欲知本也。

    庵後有石。

    予名大歇。

    謂阿蘭若。

    真修行處。

    為寂滅場。

    乃大休歇地也。

    此景天然。

    故題稱六妙。

    而卷首書曰。

    六通四達。

    欲此境中人。

    老人随不為妙縛也。

    直須雙奪。

    故曰通達耳。

    手而各為之銘。

    志不忘也。

    不作境會。

    不落言思。

    是在賓主自得耳。

     千指庵 千峰卓立。

    直指此庵。

    此庵如空。

    了沒遮闌。

    問庵中主。

    不出不入。

    有來參者。

    空中一咄。

     麟角峰 群走奔騰。

    一麟自足。

    惟麟所重。

    在乎角獨。

    片石如麟。

    萬木若毛。

    可笑騎者。

    不動一毫。

     來月池 月原不來。

    水亦不去。

    蓦爾相逢。

    不知其故。

    水底之天。

    池中之月。

    去來之相。

    了不可說。

     洗月齋 月本無塵。

    水自清潔。

    從何處洗。

    求之不得。

    月堕水中。

    水涵月影。

    可惜觀者。

    熱夢未醒。

     過乳泉 水中擇乳。

    須是鵝王。

    此不須擇。

    在乎善嘗。

    不許入口。

    要先知味。

    惟知味者。

    飲之心醉。

     大歇石 石不善走。

    為何要歇。

    歇之大者。

    為本寂滅。

    趺坐此中。

    不動不搖。

    吐廣長舌。

    松風夜号。

     般若軒銘(并序) 軒因閱此經以得名也。

    為吳門居士朱鹭王在公栖息所。

    鹭故奇士。

    在公舉鄉進士。

    為郡司馬。

    唾軒冕。

    棄妻子。

    結隐于天目。

    無何複過雙徑。

    居此軒。

    閱般若經。

    大有省發。

    予自南嶽來。

    以達大師末後因緣。

    得至此山。

    居士見而歡喜。

    執弟子業。

    予歎曰。

    非大力量。

    欣寂滅之樂者。

    何能頓脫塵累而至此耶因名朱曰大力。

    王曰大[金*(起-巳+戍)]。

    顔其軒曰般若。

    乃為銘以紀之。

    銘曰。

     咄哉此軒。

    光明透脫。

    内外洞然。

    了無縛着。

    六根門頭。

    圓通虛豁。

    世出世閑。

    一齊抛卻。

    此軒之味。

    恬憺寂漠。

    軒中主人。

    身心快樂。

    一切情塵。

    火聚太末。

    問此法門。

    名不可說。

     毗耶室銘(有序) 居士管覺仙。

    生長吳門。

    早歸三寶。

    不畜妻子。

    不治生産。

    唯結一室。

    顔曰毗耶。

    以延十方。

    以無法可說。

    但以香飯而作佛事。

    老人過其室。

    因請銘之。

    銘曰。

     毗耶離城。

    堅固綿密。

    雖居市[廓-享+墨]。

    而無塵迹。

    中有居士。

    獨寝一室。

    門不通風。

    六窗虛寂。

    唯有十方。

    不時雲集。

    有問法者。

    止是一默。

    香飯不請。

    随緣搏食。

    座不用借。

    露地為席。

    諸有屏空。

    一塵不立。

    身心兩忘。

    世界齊擲。

    萬累俱捐。

    諸緣頓息。

    在塵出塵。

    斯為第一。

     鐵如意銘(并引) 予别雙徑。

    雪峤山主。

    以鐵如意并香奁為供。

    感而為銘。

     維此如意。

    代我心口。

    我不能談。

    借爾善吼。

    爾言不無。

    我法非有。

    兩者既離。

    一亦不守。

    唯法身香。

    與爾作耦。

    托此金剛。

    用垂不朽。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