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蜀安嶽。
龍居劉氏子。
公生不愛治生産業。
性倔強。
不與世情和合。
長娶汪氏女。
舉三子。
長兒聰慧笃孝。
公雖心愛之。
亦不為兒女子計。
居常以佛為事。
每供養二老。
必以齋蔬為盡孝。
二老以此自安。
公以超塵脫俗為念。
無頃刻置也。
二老謝世去。
公年四十六。
即判然棄妻子。
從方外遊。
是時長兒年十二。
踯躅相随。
至播州之樓頭山。
于東洋海庵主所。
父子俱剃發為沙彌。
授具戒。
隆慶三年五月五日也。
自爾公攜長兒行腳。
即督課業為弟子。
父子相從。
雲遊萬裡。
遍曆名山。
參叩知識。
苦行絕倫。
每日中一食。
糠菜不糁。
樹下冢閑。
随遇順适。
自是終身脅不至席。
萬曆初。
谒普陀。
過金陵。
至都下。
遊履五台。
寓三塔寺。
禮華嚴經。
經六十萬字。
一字一拜。
每晝夜必稽首三千。
如是者經三匝。
至十二年。
複至京之碧峰寺。
禮法華經六萬餘字。
一字一拜。
晝夜不倦。
如前者十二匝。
長兒為沙彌者。
年德日亦長。
多親講肆。
聽習華嚴法華楞嚴圓覺。
唯識諸經論。
善開曉發蒙。
而事公日益謹。
一時稱詫。
謂有師弟子如此者。
業已風動中外矣。
十七年。
内官監太監王公輩。
欲開精舍。
延公弟子為弘法所。
且為公休老地。
乃蔔阜城關外二裡許。
捐赀創寺以居。
寺成請額。
聖母嘉之。
賜曰慈慧。
大宗伯棠軒李公記其事。
一日公謂弟子曰。
吾以業系娑婆七十二年。
侵尋老病。
久住何益。
吾将歸矣。
爾當以法為懷。
勿生愛戀。
遂不食。
念佛不絕者旬日。
聲響如鐘。
顔色若壯。
弟子請問生死大事。
公但曰。
嘻嘻呵呵。
呵呵嘻嘻。
不是妄念。
不是真知。
良久雲。
你說是個甚麼。
自代雲。
大通橋上交糧客。
原是南方送米人。
臨危索浴更衣。
端坐持珠。
念佛益哀促。
連大叫。
佛佛佛。
倒駕鐵牛歸佛土。
聲絕而逝。
萬曆乙未春王正月十九日也。
公生于嘉靖甲申七月。
世壽七十有二。
僧臘二十有六。
以某月某日。
奉全身于黃村塔。
弟子一人真貴。
即今為慈慧法師者。
予持缽王城。
住慈氏樓閣。
貴持行實。
哀乞海印狀其事。
公生不識一丁。
臨行快便如此。
豈非腳跟線斷。
就路還家者耶。
乃為銘曰。
生死機關。
隻在一竅。
善來善逝。
木人戴帽。
父子團圞。
形影相顧。
世出世閑。
有何回互。
昔日老龐。
破家散宅。
今日看來。
大似未撇。
何如此公。
一竅不通。
生拗鐵強。
直出樊籠。
龐不嫁女。
公不舍兒。
一般主意。
各得便宜。
七十二年。
半僧半俗。
今日風光。
千足萬足。
一塔淩空。
十方常住。
空壞塔存。
法身彌露。
三角山勉庵幻法師塔銘 謹按狀。
師諱如幻。
字勉庵。
莆田林氏子。
父環。
師倜傥。
負奇氣。
幼業儒。
年十四。
即列諸生。
裡有夏生治時者。
通内典。
師與遊從最善。
生一日謂師曰。
公唇掀齒露。
非壽相也。
師驚問何為而可。
生曰。
聞之誦觀音大士。
禱無不應。
第持其号自當驗。
師遂依持。
勤懇二年。
而唇果吻合。
年十九。
倭夷寇閩。
父母俱喪于兵。
師大泣曰。
人命固如是乎。
何戀戀鄉井為。
遂拂衣。
遨遊江湖閑二載。
入廬山。
參遍融大師。
融問曰。
大德何處人。
來作甚麼。
師曰。
小子閩人。
來為求長生。
融曰。
有長必有短。
何不學無生。
曰無生作麼學。
乞師指示。
融曰。
汝試剃除須發。
屏息諸緣。
咬嚼一句無義味話。
久久得個下落。
乃可為爾道無生。
師即剃染。
命名如幻。
依栖頃之。
遂去蕲水馬牙山。
參無為藏主。
居三載。
次隐鬥方山。
又五載。
遂荷策北遊上都。
谒諸大知識。
依暹理二法師。
聽諸經奧義。
諸老皆深器之。
已而有田将軍者。
蕲人也。
見師雅量。
因漫之以世谛業。
師笑曰。
海龍肯入溝渠。
遂拽杖歸九峰。
衲子骈集。
每以楞嚴為衆發明心要。
翰林郭公正域。
以太夫人憂居。
谒師于九峰。
相得歡甚。
公因進而請曰。
竊見常世談禅者。
動以棒喝機鋒為向上自多。
及察其操存則末也。
若是。
又不若守教乘。
精戒律。
離欲苦行。
以慈利物。
若師之為佳耳。
師曰。
然。
非禅之過。
乃學禅者之過耳。
奈何去聖愈遠。
法門下衰。
誠若公言。
可為流涕也。
師律身清苦。
生平無嗜好。
有所施辄以施人。
每有所往。
唯一缽三衣。
跣足草屦而已。
楚藩臬大夫沈君。
與師交最密。
弟子輩欲置香火地。
以券白師于沈公。
師大斥曰。
方寸福田不力耨。
區區安向沈官人。
弟子不聽。
私請之。
師知之。
即拽杖去九峰。
走武曲。
憩吉陽寺。
閉關誦華嚴經三載。
往潭州三角山。
為馬祖門人總印開山處。
不幾年。
煥然一新。
法席大振。
師一日謂衆曰。
趙州八十尚行腳。
我腳底豈乏草鞋一具耶。
遂拂袖之匡廬。
入黃龍寺。
留講楞嚴。
至二卷終。
師謂衆曰。
姑舍是無論。
且有末後一句子。
當與大衆商量。
即示恙。
六日告終。
衆有請留偈。
師曰。
辭世本無偈。
癡人覓夢蹤。
虛空無面目。
面目問虛空。
弟子有問師靈骨。
可更之蕲乎。
師曰。
愛重娑婆苦。
無情極樂天。
何須懷舊影。
寂照滿三千。
言訖遂逝。
時萬曆。
十九年某月日也。
師生于嘉靖癸巳。
世壽五十有九。
僧臘三十有奇。
門人火浴。
遂以骨石[療-(日/小)+土]于黃龍山之某處。
弟子性诠以遺命。
走江夏郭太史。
乞狀其行實。
萬曆壬辰秋九月。
因郭太史。
紹介于餘為塔銘。
乃按狀以叙。
而為銘曰。
大海汪洋。
味全滴水。
娑竭噙之。
為雲為雨。
惟此一滴。
無内無外。
卷入毛端。
散周沙界。
霈然[雨/旁][雨/泡]。
幹地普洽。
三草二木。
酸甘苦辣。
各得生長。
抽芽發幹。
除非無根。
自遭塗炭。
曰惟我師。
娑竭之子。
毒氣逼人。
觸之者死。
噓氣成雲。
縮氣成冰。
或寒或熱。
順時稱尊。
以身為水。
以水為命。
變化無方。
去來不定。
流行坎止。
遇緣即宗。
不是如幻。
安能合空。
來無所從。
去無所著。
倒騎黃龍。
踏折三角。
潭州之水。
匡山之雲。
彌滿六合。
是師全身。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九
龍居劉氏子。
公生不愛治生産業。
性倔強。
不與世情和合。
長娶汪氏女。
舉三子。
長兒聰慧笃孝。
公雖心愛之。
亦不為兒女子計。
居常以佛為事。
每供養二老。
必以齋蔬為盡孝。
二老以此自安。
公以超塵脫俗為念。
無頃刻置也。
二老謝世去。
公年四十六。
即判然棄妻子。
從方外遊。
是時長兒年十二。
踯躅相随。
至播州之樓頭山。
于東洋海庵主所。
父子俱剃發為沙彌。
授具戒。
隆慶三年五月五日也。
自爾公攜長兒行腳。
即督課業為弟子。
父子相從。
雲遊萬裡。
遍曆名山。
參叩知識。
苦行絕倫。
每日中一食。
糠菜不糁。
樹下冢閑。
随遇順适。
自是終身脅不至席。
萬曆初。
谒普陀。
過金陵。
至都下。
遊履五台。
寓三塔寺。
禮華嚴經。
經六十萬字。
一字一拜。
每晝夜必稽首三千。
如是者經三匝。
至十二年。
複至京之碧峰寺。
禮法華經六萬餘字。
一字一拜。
晝夜不倦。
如前者十二匝。
長兒為沙彌者。
年德日亦長。
多親講肆。
聽習華嚴法華楞嚴圓覺。
唯識諸經論。
善開曉發蒙。
而事公日益謹。
一時稱詫。
謂有師弟子如此者。
業已風動中外矣。
十七年。
内官監太監王公輩。
欲開精舍。
延公弟子為弘法所。
且為公休老地。
乃蔔阜城關外二裡許。
捐赀創寺以居。
寺成請額。
聖母嘉之。
賜曰慈慧。
大宗伯棠軒李公記其事。
一日公謂弟子曰。
吾以業系娑婆七十二年。
侵尋老病。
久住何益。
吾将歸矣。
爾當以法為懷。
勿生愛戀。
遂不食。
念佛不絕者旬日。
聲響如鐘。
顔色若壯。
弟子請問生死大事。
公但曰。
嘻嘻呵呵。
呵呵嘻嘻。
不是妄念。
不是真知。
良久雲。
你說是個甚麼。
自代雲。
大通橋上交糧客。
原是南方送米人。
臨危索浴更衣。
端坐持珠。
念佛益哀促。
連大叫。
佛佛佛。
倒駕鐵牛歸佛土。
聲絕而逝。
萬曆乙未春王正月十九日也。
公生于嘉靖甲申七月。
世壽七十有二。
僧臘二十有六。
以某月某日。
奉全身于黃村塔。
弟子一人真貴。
即今為慈慧法師者。
予持缽王城。
住慈氏樓閣。
貴持行實。
哀乞海印狀其事。
公生不識一丁。
臨行快便如此。
豈非腳跟線斷。
就路還家者耶。
乃為銘曰。
生死機關。
隻在一竅。
善來善逝。
木人戴帽。
父子團圞。
形影相顧。
世出世閑。
有何回互。
昔日老龐。
破家散宅。
今日看來。
大似未撇。
何如此公。
一竅不通。
生拗鐵強。
直出樊籠。
龐不嫁女。
公不舍兒。
一般主意。
各得便宜。
七十二年。
半僧半俗。
今日風光。
千足萬足。
一塔淩空。
十方常住。
空壞塔存。
法身彌露。
三角山勉庵幻法師塔銘 謹按狀。
師諱如幻。
字勉庵。
莆田林氏子。
父環。
師倜傥。
負奇氣。
幼業儒。
年十四。
即列諸生。
裡有夏生治時者。
通内典。
師與遊從最善。
生一日謂師曰。
公唇掀齒露。
非壽相也。
師驚問何為而可。
生曰。
聞之誦觀音大士。
禱無不應。
第持其号自當驗。
師遂依持。
勤懇二年。
而唇果吻合。
年十九。
倭夷寇閩。
父母俱喪于兵。
師大泣曰。
人命固如是乎。
何戀戀鄉井為。
遂拂衣。
遨遊江湖閑二載。
入廬山。
參遍融大師。
融問曰。
大德何處人。
來作甚麼。
師曰。
小子閩人。
來為求長生。
融曰。
有長必有短。
何不學無生。
曰無生作麼學。
乞師指示。
融曰。
汝試剃除須發。
屏息諸緣。
咬嚼一句無義味話。
久久得個下落。
乃可為爾道無生。
師即剃染。
命名如幻。
依栖頃之。
遂去蕲水馬牙山。
參無為藏主。
居三載。
次隐鬥方山。
又五載。
遂荷策北遊上都。
谒諸大知識。
依暹理二法師。
聽諸經奧義。
諸老皆深器之。
已而有田将軍者。
蕲人也。
見師雅量。
因漫之以世谛業。
師笑曰。
海龍肯入溝渠。
遂拽杖歸九峰。
衲子骈集。
每以楞嚴為衆發明心要。
翰林郭公正域。
以太夫人憂居。
谒師于九峰。
相得歡甚。
公因進而請曰。
竊見常世談禅者。
動以棒喝機鋒為向上自多。
及察其操存則末也。
若是。
又不若守教乘。
精戒律。
離欲苦行。
以慈利物。
若師之為佳耳。
師曰。
然。
非禅之過。
乃學禅者之過耳。
奈何去聖愈遠。
法門下衰。
誠若公言。
可為流涕也。
師律身清苦。
生平無嗜好。
有所施辄以施人。
每有所往。
唯一缽三衣。
跣足草屦而已。
楚藩臬大夫沈君。
與師交最密。
弟子輩欲置香火地。
以券白師于沈公。
師大斥曰。
方寸福田不力耨。
區區安向沈官人。
弟子不聽。
私請之。
師知之。
即拽杖去九峰。
走武曲。
憩吉陽寺。
閉關誦華嚴經三載。
往潭州三角山。
為馬祖門人總印開山處。
不幾年。
煥然一新。
法席大振。
師一日謂衆曰。
趙州八十尚行腳。
我腳底豈乏草鞋一具耶。
遂拂袖之匡廬。
入黃龍寺。
留講楞嚴。
至二卷終。
師謂衆曰。
姑舍是無論。
且有末後一句子。
當與大衆商量。
即示恙。
六日告終。
衆有請留偈。
師曰。
辭世本無偈。
癡人覓夢蹤。
虛空無面目。
面目問虛空。
弟子有問師靈骨。
可更之蕲乎。
師曰。
愛重娑婆苦。
無情極樂天。
何須懷舊影。
寂照滿三千。
言訖遂逝。
時萬曆。
十九年某月日也。
師生于嘉靖癸巳。
世壽五十有九。
僧臘三十有奇。
門人火浴。
遂以骨石[療-(日/小)+土]于黃龍山之某處。
弟子性诠以遺命。
走江夏郭太史。
乞狀其行實。
萬曆壬辰秋九月。
因郭太史。
紹介于餘為塔銘。
乃按狀以叙。
而為銘曰。
大海汪洋。
味全滴水。
娑竭噙之。
為雲為雨。
惟此一滴。
無内無外。
卷入毛端。
散周沙界。
霈然[雨/旁][雨/泡]。
幹地普洽。
三草二木。
酸甘苦辣。
各得生長。
抽芽發幹。
除非無根。
自遭塗炭。
曰惟我師。
娑竭之子。
毒氣逼人。
觸之者死。
噓氣成雲。
縮氣成冰。
或寒或熱。
順時稱尊。
以身為水。
以水為命。
變化無方。
去來不定。
流行坎止。
遇緣即宗。
不是如幻。
安能合空。
來無所從。
去無所著。
倒騎黃龍。
踏折三角。
潭州之水。
匡山之雲。
彌滿六合。
是師全身。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