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無與焉。

    其所著述。

    除經疏。

    餘雜錄如竹窗三筆等。

    二十餘種。

    行于世。

    率皆警發語。

    師素誡弟子。

    貴真修。

    勿顯異。

    故多靈異不具載。

    嗚呼。

    我聞世尊。

    深念末法衆生雖度。

    恐斷慧命。

    靈山會上。

    求護正法者。

    即親蒙授記。

    亦不敢入。

    惟地湧之衆力任之。

    且曰。

    我等末世持經。

    當具大忍力。

    大精進力。

    即有現身此中。

    亦不自言其本。

    洩佛密因。

    但臨終陰有以示之耳。

    觀師之行事。

    潛神密用。

    安忍精進之力。

    豈非地湧之一乎。

    抑自淨土而來乎。

    不然。

    從凡夫地。

    求自利尚不足。

    安能廣行利他。

    護持正法。

    始終無缺者乎。

    予有感而來。

    略拾師之行事。

    以昭來世。

    其它具諸别傳。

    乃為之銘曰。

     三毒焰熾。

    五熱周章。

    孰能藥石。

    頓使清涼。

    欲海橫流。

    波浪滔天。

    誰能濟度。

    駕大法船。

    惟我大師。

    實乘願力。

    放身其中。

    随宜調适。

    蚤斷愛根。

    如獅脫索。

    才出塵勞。

    便露頭角。

    開淨土門。

    張法界網。

    撈漉三根。

    其赴如響。

    以金剛鎞。

    刮翳眼膜。

    根本不生。

    枝葉自落。

    大冶紅爐。

    慈悲忍力。

    入此陶镕。

    癡狂頓息。

    毛孔光明。

    通身手眼。

    從無用中。

    法輪常轉。

    若非付囑。

    定是地湧。

    豈屬尋常。

    具大勇猛。

    師徒空來。

    亦從空去。

    雖善藏身。

    欲隐彌露。

    鐘鼓交參。

    雲霞绮互。

    塔影高标。

    法身常住。

     敕賜清涼山竹林寺空印澄法師塔銘 諸佛法身。

    托于文字般若。

    故如來應世。

    獨重持經法師。

    欲其慧命不斷故也。

    爰自白毫斂耀。

    像季弘經。

    則馬鳴龍樹無着天親。

    性相标宗。

    各擅其美。

    及大法東流。

    惟清涼大師。

    浚法界之源。

    綱維教網。

    撈捷人天。

    以其自性宗通。

    而弘四辨之說。

    無礙圓融。

    圭山而下。

    難其人矣。

    近代遠紹芳規。

    傑然師表者。

    惟我竹林空印澄公大師。

    師諱鎮澄。

    别号空印。

    金台宛平桑峪李氏子。

    父仲武。

    母呂氏。

    初夢一僧持錫入室。

    覺而遂生。

    幼聰慧不群。

    為兒嬉喜佛事。

    蚤有出世志。

    年十五。

    即投禮西山廣應寺引公為師。

    得度為沙彌。

    服勤三年。

    登壇受具。

    一江澧。

    西峰深。

    守庵中。

    諸大法師。

    弘教于大都。

    師尋依講肆。

    參窮性相宗旨。

    融貫華嚴。

    靡不該練。

    如是者十餘年。

    複從小山笑岩二大知識。

    究西來密意。

    妙契心印。

    一時義學推為上首。

    先是予遊京師。

    法會衆中。

    獨目師當為法匠。

    既而同妙峰禅師。

    結隐五台。

    将建無遮法會。

    集海内耆碩。

    囑妙峰力招。

    師果至。

    予大喜。

    為台山得人。

    時萬曆壬午歲也。

    法會罷。

    予與妙師分攜。

    瀕行。

    不忍與師别。

    夜談連宵。

    力勸師曰。

    時當末運。

    法門寥落。

    撐持者難得其人。

    公慎勿住人閑。

    當留心此山。

    深畜利器。

    他時當為金色主人。

    師問其故。

    予曰。

    昔司馬頭陀相沩山。

    以形與山相稱耳。

    師欣然應諾。

    予即以所居紫霞蘭若居之。

    師住此壁觀三年。

    大有開悟。

    塔院主人大方廣公。

    請修清涼傳。

    随留講諸經。

    聲光赫奕。

    四方學者日益集。

    未幾與雪峰創獅子窟。

    建萬佛琉璃塔。

    遂成叢林。

    于中講演華嚴大經。

    學者數千指。

    坐寒岩冰雪。

    俨在金剛窟中也。

    聖母 皇上為國祈福。

    注意台山。

    聞師風雅重之。

     特賜大藏尊經安供。

    尋複命師。

    于都城千佛寺。

    講師自着楞嚴正觀。

    複于慈因寺。

    講演諸經。

    時妙師造千佛銅殿。

    安置大顯通寺。

     上嘉其功行。

    命重修。

    改賜額永明。

    建七處九會道場。

    延諸大法師。

    講演華嚴。

    以師主第一座會罷。

    師以古竹林寺。

    文殊現身處也。

    廢久複緝。

    所用多出内帑。

    未幾幻出一大道場。

    乃集諸弟子。

    重講華殿疏一周。

    複修南台。

    為文殊化境。

    師自是疲于津梁矣。

    遂謝諸弟子。

    單提末後一着。

    默然兀坐。

    衆有請說法者。

    師曰。

    吾随幻緣。

    力任大法。

    恒以生死大事為念。

    今老矣。

    人世幾何。

    學者以究心為要。

    豈複以播弄唇吻為得耶。

    爾輩當以此自勉。

    吾将行矣。

    居頃之。

    示微恙。

    危坐三日夜。

    談笑如常。

    中夜寂然而逝。

    萬曆丁巳六月十四日也。

    師生而安重。

    寡言笑。

    律身嚴。

    禦衆寬。

    不肅而威。

    說法三十餘年。

    三演華嚴。

    雖登華座。

    萬指圍繞。

    意若無人。

    天廚日至。

    而粗粝自如。

    居嘗專注理觀。

    脅不至席。

    淵沉靜默。

    老無惰容。

    受法弟子。

    以千百計。

    出其門者。

    率皆質樸無浮習。

    蓋有以師表之。

    其于講演。

    提綱挈要。

    時出新意。

    北方法席之盛。

    稽之前輩。

    無有出其右者。

    所著有楞嚴正觀。

    金剛正眼。

    般若照真論。

    因明。

    起信。

    攝論。

    永嘉集諸解。

    行于世。

    師生于嘉靖丁未。

    世壽七十有一。

    僧臘五十有奇。

    全身葬于竹林之左。

     上聞師遷化。

    賜帑金建窣堵波。

    額曰空印大法師應身之塔。

    惟我 國初。

    禅講諸師。

    多啟宸衷。

    膺 寵渥。

    二百年來。

    未有福德深厚。

    上緻 眷顧隆恩之若此者。

    豈非曼室應身而來者耶。

    抑清涼之影響耶。

    師得度弟子。

    惟棟等七人。

    受法門人。

    遠清等數百人。

    多能開化一方。

    明年戊午冬。

    法孫方茂。

    門人大謙。

    持師行狀。

    遠來匡山。

    求為塔上之銘。

    予與師稱法門知己。

    銘舍予孰為之。

    乃為銘曰。

     法身無形。

    遇物而彰。

    文字煥發。

    般若之光。

    故持經者。

    慧命是托。

    了達性空。

    說不可說。

    西天此土。

    代不乏人。

    爰有清涼。

    曼室化身。

    性海波翻。

    義天星燦。

    法界圓融。

    炳然齊現。

    居金色界。

    據寶華座。

    出廣長舌。

    雜華紛播。

    千載而下。

    适生大師。

    芳規遠紹。

    獅子的兒。

    高踞窟中。

    發大哮吼。

    百獸震驚。

    聞聲奔走。

    雙提性相。

    大開寶藏。

    一雨普滋。

    三根應量。

    名聞九重。

    隆恩眷顧。

    梵刹聿興。

    法幢高豎。

    三十餘年。

    誨人不倦。

    以知見力。

    随順方便。

    律身精嚴。

    潛神澹泊。

    回彼狂飙。

    還醇返樸。

    示幻此身。

    人天師表。

    于末法中。

    實為僧寶。

    塔影撐空。

    法身獨露。

    風動水流。

    圓音彌布。

    千尺寒岩。

    萬年冰雪。

    日月無窮。

    光明不滅。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