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八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塔銘
新城壽昌無明經禅師塔銘
佛祖之道。
若太虛空。
亘古嘗然。
非晝夜代謝之可明昧。
唯得之者。
若獲如意寶。
應用無窮。
其不思議力。
性自具足。
禀明于心。
不假外也。
從上諸祖。
莫不皆然。
何近代寥寥。
不曰無禅。
直是無師。
其果無也。
予于壽昌禅師見其人矣。
按狀。
師諱慧經。
号無明。
撫州崇仁裴氏子。
父某。
母某氏。
初産難。
祖父誦金剛經。
遂得娩。
因名經。
師生而穎異不群。
形儀蒼古。
若逸鶴淩空。
天性澹然。
無嗜好。
九歲入鄉校。
便問浩然之氣。
是個甚麼。
師異之。
居恒。
若無意于人世者。
年十七。
遂棄筆硯。
慨然有向道志。
年二十。
遇入居士舍。
見案頭金剛經。
閱之辄終卷。
欣然若獲故物。
即與士言其意。
士奇之。
由是斷葷酒。
決出世志。
父母亦聽之。
蘊空忠禅師。
說法于廪山。
遂往依之。
詢其本名。
曰慧經。
執侍三載。
凡聞所教。
不違如愚。
嘗疑金剛經四句偈。
一日。
見傅大士頌曰。
若論四句偈。
應當不離身。
師不覺灑然。
因述偈。
有遍界放光明之句。
以是知為夙習般若熏發也。
時年二十有四。
一日閱大藏。
至宗眼品。
始知有教外别傳之旨。
至于五宗差别。
竊疑之。
迷悶八閱月。
若無聞見。
時以為患癡。
久之有省。
于是切有參究志。
遂辭廪山。
欲隐遁。
乃訪峨峰。
見其林壑幽邃。
誅茅以居。
誓不發明大事。
決不下此山。
居三年。
人無知者。
因閱傳燈。
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
善曰。
大好山。
師罔措。
疑情頓發。
日夜提撕至忘寝食。
一日因搬石。
堅不可舉。
極力推之。
豁然大悟。
即述偈曰。
欲參無上菩提道。
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
翻身跳出祖師關。
因呈廪山。
山知為法器。
師生而孱弱。
若不勝衣。
及住山。
極力砥砺。
躬自耕作。
鑿石開田。
不憚勞苦。
不事形骸。
每聞空山境喧。
乃曰。
老僧不辨無窮。
遂居不閉門。
夜獨山行。
年二十有七。
向未剃發。
人或勸之。
師曰。
待具僧相乃爾。
至是始剃染受具。
影不出山者。
二十有四年如一日也。
邑之寶方。
乃宋師寶禅師故刹也。
請師重興。
乃應命。
先之廪山。
掃師塔而後往。
有倏然三十載忘卻來時道之句。
時師年五十有一。
萬曆戊戌歲也。
師住寶方。
日益增精進力。
凡作務必以身先。
形枯骨立。
不厭其勞。
不數年。
百堵維新。
開田若幹。
佛殿三門。
堂廚畢具。
四方衲子聞風而至者。
日漸集。
有僧問師。
住此山。
曾見何人。
師曰。
總未行腳。
僧激之曰。
豈以一隅而小天下乎。
師善其言。
遂荷錫遠遊。
乃過南海。
訪雲栖。
複之中原。
入少林。
禮初祖塔。
問西來單傳之旨。
尋往京都。
谒達觀禅師。
深器重之。
入五台。
參端峰和尚。
峰門庭孤峻。
師一見而契。
乃請益曰。
某甲于古德公案。
數則有疑。
乞師指示。
峰曰。
請道。
師曰。
臨濟道佛法無多子。
畢竟是個甚麼。
峰雲。
向道無多子。
又是個甚麼。
師曰。
玄沙謂靈雲。
敢保老兄未徹在。
何處是他未徹處。
峰雲。
大是玄沙未徹。
師曰。
趙州雲。
台山婆子我為汝看破了也。
勘破在甚麼處。
峰雲。
卻是婆子勘破趙州。
師更請益。
峰雲。
知是般事便休。
師作禮。
遂相印契。
峰返诘。
師各以頌答。
語載别錄。
末後趙州頌雲。
暗藏春色。
明露秋光。
有眼莫鑒。
縱智難量。
到家不上長安路。
一任風花雪月揚。
峰深肯之。
觀師語忌十成。
機貴回互。
妙葉五位。
是知洞上宗風。
由此必振。
自是師心亦倦遊矣。
乃返錫寶方。
始開堂說法。
以博山來公為第一座。
師資雅合。
簧鼓此道。
激揚宗旨。
四方衲子望風而至者益衆。
戊申。
邑之壽昌。
乃西竺禅師所創也。
久頹。
衆請師居之。
舊傳有谶。
師與竺同鄉。
同姓。
鹹以師為竺再來雲。
師住壽昌。
不攀外援。
不發化主。
随緣任用。
數年之閑。
所費萬計。
道場莊嚴。
煥然鉅麗。
叢林所宜。
纖悉畢具。
不十年閑。
千指圍繞。
豈師以無作妙力。
而幻成者耶。
惟師之生也。
賦性直質。
氣柔而志剛。
心和而行峻。
雖邊幅不修。
而容儀端肅。
嚴霜加日。
不怒而威。
衲子一見失其故。
又随機善誘。
各得其宜。
每遇病僧。
必親調藥餌。
遷化則躬負薪茶毗。
凡叢林鉅細。
必自究心。
不謀而合度。
不擇淨穢。
必盡心力而為之。
胸次浩然。
耳目若無所睹聞者。
迨七旬。
尚混勞侶。
耕鑿不息。
必先出後歸。
躬率開田。
三刹歲入。
可供三百衆。
故生平佛法。
未離镢頭邊也。
四十餘年。
曾無一息以便自安。
雖臨廣衆。
未嘗以師道自居。
至于應酬。
偈誦法語。
川流雲湧。
誠所謂般若光明。
如摩尼圓照。
無思而應者耶。
自古傳燈諸老。
雖各具無礙解脫。
其不疲萬行者。
獨永明一人。
然未及其粗。
若師者。
可謂道契單傳。
心融萬法。
何發強精進之若此耶。
益王向師道德。
深加褒美。
因歎曰。
去聖時遙。
幸遺此老。
其見重若此。
丁巳臘月七日。
自田中歸。
語大衆曰。
吾自此不複砌石矣。
衆愕然。
除夕上堂曰。
今年隻有此時在。
試問諸人知也無。
誡語諄諄。
後雲。
此是老僧最後一着。
分付大衆。
切宜珍重。
戊午元旦三日。
示微恙。
遂不食。
雲。
老僧非病。
會當行矣。
大衆環侍。
欣若平昔。
衆不安。
以偈谕之曰。
人生有受非償。
莫為老病死慌。
七日以偈示博山。
次第寫寶方壽昌遺囑。
乃曰。
古人護惜常住如命根。
老僧不惜命根為安常住。
十四日寫書遠近道俗。
且勉進道。
十五日。
吉水蕭孝廉來參。
師開示。
但看個萬法歸一。
勉其力究。
十六日。
分付茶毗。
自作舉火偈。
命侍者徹宗唱偈舉火。
次辰。
取水漱口。
洗面拭身。
囑曰。
不必再浴。
費常住薪水也。
誡衆無得效俗變孝。
違者非吾弟子。
乃索筆大書。
今日分明指示。
擲筆端坐而逝。
萬曆戊午正月十有七日未時也。
茶毗火光五色。
心焰如蓮花。
其細瓣如竹葉。
頂骨諸牙不壞。
餘者其白如玉。
重如金。
文五色。
葬于某。
建窣堵波。
師生于嘉靖戊申。
世壽七十有一。
僧臘四十有奇。
得法弟子若幹人。
其上首元來。
今開法博山。
其餘守三山常住。
有三會語錄。
予向聞師風。
丙辰避暑匡山。
有門人持師圓相真者。
予展之。
即知師為格外人。
而恨未及見也。
因為之贊。
有突出大好山。
千裡遙相見之語。
博山見之。
以予為
若太虛空。
亘古嘗然。
非晝夜代謝之可明昧。
唯得之者。
若獲如意寶。
應用無窮。
其不思議力。
性自具足。
禀明于心。
不假外也。
從上諸祖。
莫不皆然。
何近代寥寥。
不曰無禅。
直是無師。
其果無也。
予于壽昌禅師見其人矣。
按狀。
師諱慧經。
号無明。
撫州崇仁裴氏子。
父某。
母某氏。
初産難。
祖父誦金剛經。
遂得娩。
因名經。
師生而穎異不群。
形儀蒼古。
若逸鶴淩空。
天性澹然。
無嗜好。
九歲入鄉校。
便問浩然之氣。
是個甚麼。
師異之。
居恒。
若無意于人世者。
年十七。
遂棄筆硯。
慨然有向道志。
年二十。
遇入居士舍。
見案頭金剛經。
閱之辄終卷。
欣然若獲故物。
即與士言其意。
士奇之。
由是斷葷酒。
決出世志。
父母亦聽之。
蘊空忠禅師。
說法于廪山。
遂往依之。
詢其本名。
曰慧經。
執侍三載。
凡聞所教。
不違如愚。
嘗疑金剛經四句偈。
一日。
見傅大士頌曰。
若論四句偈。
應當不離身。
師不覺灑然。
因述偈。
有遍界放光明之句。
以是知為夙習般若熏發也。
時年二十有四。
一日閱大藏。
至宗眼品。
始知有教外别傳之旨。
至于五宗差别。
竊疑之。
迷悶八閱月。
若無聞見。
時以為患癡。
久之有省。
于是切有參究志。
遂辭廪山。
欲隐遁。
乃訪峨峰。
見其林壑幽邃。
誅茅以居。
誓不發明大事。
決不下此山。
居三年。
人無知者。
因閱傳燈。
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
善曰。
大好山。
師罔措。
疑情頓發。
日夜提撕至忘寝食。
一日因搬石。
堅不可舉。
極力推之。
豁然大悟。
即述偈曰。
欲參無上菩提道。
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
翻身跳出祖師關。
因呈廪山。
山知為法器。
師生而孱弱。
若不勝衣。
及住山。
極力砥砺。
躬自耕作。
鑿石開田。
不憚勞苦。
不事形骸。
每聞空山境喧。
乃曰。
老僧不辨無窮。
遂居不閉門。
夜獨山行。
年二十有七。
向未剃發。
人或勸之。
師曰。
待具僧相乃爾。
至是始剃染受具。
影不出山者。
二十有四年如一日也。
邑之寶方。
乃宋師寶禅師故刹也。
請師重興。
乃應命。
先之廪山。
掃師塔而後往。
有倏然三十載忘卻來時道之句。
時師年五十有一。
萬曆戊戌歲也。
師住寶方。
日益增精進力。
凡作務必以身先。
形枯骨立。
不厭其勞。
不數年。
百堵維新。
開田若幹。
佛殿三門。
堂廚畢具。
四方衲子聞風而至者。
日漸集。
有僧問師。
住此山。
曾見何人。
師曰。
總未行腳。
僧激之曰。
豈以一隅而小天下乎。
師善其言。
遂荷錫遠遊。
乃過南海。
訪雲栖。
複之中原。
入少林。
禮初祖塔。
問西來單傳之旨。
尋往京都。
谒達觀禅師。
深器重之。
入五台。
參端峰和尚。
峰門庭孤峻。
師一見而契。
乃請益曰。
某甲于古德公案。
數則有疑。
乞師指示。
峰曰。
請道。
師曰。
臨濟道佛法無多子。
畢竟是個甚麼。
峰雲。
向道無多子。
又是個甚麼。
師曰。
玄沙謂靈雲。
敢保老兄未徹在。
何處是他未徹處。
峰雲。
大是玄沙未徹。
師曰。
趙州雲。
台山婆子我為汝看破了也。
勘破在甚麼處。
峰雲。
卻是婆子勘破趙州。
師更請益。
峰雲。
知是般事便休。
師作禮。
遂相印契。
峰返诘。
師各以頌答。
語載别錄。
末後趙州頌雲。
暗藏春色。
明露秋光。
有眼莫鑒。
縱智難量。
到家不上長安路。
一任風花雪月揚。
峰深肯之。
觀師語忌十成。
機貴回互。
妙葉五位。
是知洞上宗風。
由此必振。
自是師心亦倦遊矣。
乃返錫寶方。
始開堂說法。
以博山來公為第一座。
師資雅合。
簧鼓此道。
激揚宗旨。
四方衲子望風而至者益衆。
戊申。
邑之壽昌。
乃西竺禅師所創也。
久頹。
衆請師居之。
舊傳有谶。
師與竺同鄉。
同姓。
鹹以師為竺再來雲。
師住壽昌。
不攀外援。
不發化主。
随緣任用。
數年之閑。
所費萬計。
道場莊嚴。
煥然鉅麗。
叢林所宜。
纖悉畢具。
不十年閑。
千指圍繞。
豈師以無作妙力。
而幻成者耶。
惟師之生也。
賦性直質。
氣柔而志剛。
心和而行峻。
雖邊幅不修。
而容儀端肅。
嚴霜加日。
不怒而威。
衲子一見失其故。
又随機善誘。
各得其宜。
每遇病僧。
必親調藥餌。
遷化則躬負薪茶毗。
凡叢林鉅細。
必自究心。
不謀而合度。
不擇淨穢。
必盡心力而為之。
胸次浩然。
耳目若無所睹聞者。
迨七旬。
尚混勞侶。
耕鑿不息。
必先出後歸。
躬率開田。
三刹歲入。
可供三百衆。
故生平佛法。
未離镢頭邊也。
四十餘年。
曾無一息以便自安。
雖臨廣衆。
未嘗以師道自居。
至于應酬。
偈誦法語。
川流雲湧。
誠所謂般若光明。
如摩尼圓照。
無思而應者耶。
自古傳燈諸老。
雖各具無礙解脫。
其不疲萬行者。
獨永明一人。
然未及其粗。
若師者。
可謂道契單傳。
心融萬法。
何發強精進之若此耶。
益王向師道德。
深加褒美。
因歎曰。
去聖時遙。
幸遺此老。
其見重若此。
丁巳臘月七日。
自田中歸。
語大衆曰。
吾自此不複砌石矣。
衆愕然。
除夕上堂曰。
今年隻有此時在。
試問諸人知也無。
誡語諄諄。
後雲。
此是老僧最後一着。
分付大衆。
切宜珍重。
戊午元旦三日。
示微恙。
遂不食。
雲。
老僧非病。
會當行矣。
大衆環侍。
欣若平昔。
衆不安。
以偈谕之曰。
人生有受非償。
莫為老病死慌。
七日以偈示博山。
次第寫寶方壽昌遺囑。
乃曰。
古人護惜常住如命根。
老僧不惜命根為安常住。
十四日寫書遠近道俗。
且勉進道。
十五日。
吉水蕭孝廉來參。
師開示。
但看個萬法歸一。
勉其力究。
十六日。
分付茶毗。
自作舉火偈。
命侍者徹宗唱偈舉火。
次辰。
取水漱口。
洗面拭身。
囑曰。
不必再浴。
費常住薪水也。
誡衆無得效俗變孝。
違者非吾弟子。
乃索筆大書。
今日分明指示。
擲筆端坐而逝。
萬曆戊午正月十有七日未時也。
茶毗火光五色。
心焰如蓮花。
其細瓣如竹葉。
頂骨諸牙不壞。
餘者其白如玉。
重如金。
文五色。
葬于某。
建窣堵波。
師生于嘉靖戊申。
世壽七十有一。
僧臘四十有奇。
得法弟子若幹人。
其上首元來。
今開法博山。
其餘守三山常住。
有三會語錄。
予向聞師風。
丙辰避暑匡山。
有門人持師圓相真者。
予展之。
即知師為格外人。
而恨未及見也。
因為之贊。
有突出大好山。
千裡遙相見之語。
博山見之。
以予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