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嘗謂末法衆生。

    罪深業重。

    如世人犯法。

    投托王家。

    亦可獲免。

    地獄衆生以苦逼。

    一稱佛名。

    得生淨土。

    何況現前禮敬。

    諸佛以同體大悲。

    感應加庇。

    故其出苦之要。

    無越忏悔一門矣。

    吳門某所集千佛忏法。

    祖梁朝之舊章。

    增未列之佛号。

    采教中之成言。

    叙披露之情悃。

    始終條貫。

    如出一轍。

    述而不作。

    無胸臆之論。

    觀其利濟之心。

    良亦勤矣。

    閑有議其非者。

    皆未原述者之心。

    亦未信夫自心者也。

    苟信自心是佛。

    為恒沙業垢之所障蔽。

    則禮恒沙之佛以消之。

    未見其多。

    法本是心。

    則何法而非妙行耶。

    幸無以佛多而生疲厭也。

    三千諸佛。

    皆吾本師開導。

    法味既同。

    而同一禮敬。

    則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來合。

    如鏡交光。

    互相攝入。

    實借多佛之慈光。

    消我多生之積罪。

    又奚止赫日消霜露哉。

    十日并出。

    大地焚燒。

    三千佛現。

    罪垢頓滅。

    不待求證。

    而必信無疑矣。

    觀者但自求出苦之心真。

    信禮佛滅罪之功大。

    而不必計作者之與否也。

    特序之。

    以為真修者勸。

     楞嚴接光錄序 如來始從鹿苑。

    終至雙林。

    四十九年所說一代時教。

    無非開示此心之指。

    以衆生惑有厚薄。

    根有利鈍。

    故設三乘之漸次。

    以十善而免三途之苦以明有。

    以谛緣而拔三界生死之纏以明定。

    以三觀而破定有之執以明中。

    然雖巧設多方。

    必以頓證法界一心為極則。

    故以楞嚴大定。

    為究竟圓滿歸趣。

    此我本師出世。

    一大事因緣。

    始終之化法也。

    是知三觀之設。

    散在五時。

    而教海汪洋。

    末法行人難究其趣。

    若夫廓法界一心。

    攝一代時教。

    揭三觀妙門。

    顯一心之旨。

    無尚此大佛頂首楞嚴一經矣。

    大哉頂法。

    真頓證一心之懸鑒也。

    以十二部經之廣演。

    而收于十軸之文。

    詳十法界之因果。

    而敷陳于六萬餘言之内。

    以無量行海。

    攝歸三觀妙門。

    以曠劫難成之佛。

    而圓滿于首楞嚴一定。

    可謂至簡至要。

    最深最奧之法門也。

    此經自入震旦。

    古今解者。

    不啻數十家。

    雖知見不一。

    而各有所長。

    或克文言。

    而昧其通途。

    或尚理觀。

    而略其文言。

    要之無非欲明佛意。

    惟佛智海。

    十地望洋。

    況居有漏乎。

    故探教者如飲海。

    魚龍蚊蚋。

    亦各盡己量。

    豈能盡海水耶。

    然一滴已具百川之味矣。

    予逸老匡山。

    閉關枯坐。

    四一授公。

    以所著楞嚴接光錄見示。

    且欲予一言以弁。

    愧予老矣。

    目已愦愦。

    智乏藻鑒。

    思不關微。

    安能發其幽奧。

    勉力一閱。

    則見其提掇首尾。

    指點血脈。

    批導文字。

    如遊刃焉。

    以公廓達之才。

    縱橫之筆。

    脫落畦徑。

    似不拘拘矩矱。

    若以楔出楔。

    亦從前所無。

    愚謂有便上智圓機。

    恐淺識者。

    重增翳膜也。

    是在觀者。

    别具超方之眼。

    獨得于文字之外。

    由此悟入。

    實非小緣。

    倘一言有當。

    如食金剛。

    功德又可思議耶。

     重刻六祖壇經序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

    乃雲未說一字。

    末後拈花。

    迦葉破顔微笑。

    于是有教外别傳之旨。

    西天四七。

    祖祖相傳。

    是為心印。

    達摩東來。

    直指一心。

    不立文字。

    六傳至曹溪。

    衣缽乃止。

    以其信心者衆矣。

    六祖得黃梅心印。

    以悟本來無一物。

    遂為的骨子。

    開法于曹溪。

    以無說而說。

    門人吠聲逐塊。

    緝之曰壇經。

    其所指示。

    雖般若一心。

    心外無法。

    則口說者。

    如天鼓音。

    空谷響耳。

    豈實法哉。

    餘蒙 恩于嶺外。

    幸作六祖奴郎。

    聊為料理廢墜之緒。

    因見經本數刻。

    多有改竄不一。

    蓋以後世聰明君子。

    将謂老盧本賣柴漢。

    目不識丁。

    怪其所說無文彩。

    故妄易之耳。

    嗟乎。

    大音希聲。

    至文無文。

    況闡無言之道。

    假舌相以宣。

    嗚乎。

    夫水流風動。

    皆演圓音。

    又何文之有。

    予偶得古本。

    乃為勘訂。

    其所記參差者。

    複為整齊。

    分為十品。

    以雅稱經名也。

    刻于山中。

    适大将軍張君樂齊。

    先開府于粵閑。

    訪予于山中。

    嘗以此經贈之。

    别十年。

    公歸林下。

    予過錢塘。

    公一見。

    歡若更生。

    談及此經。

    已重刻行。

    感公力能荷法。

    乃序之。

    以見公為禅将軍。

    其有以發見聞之勇猛于此事者勸。

     刻法寶壇經序(東海遺稿) 或謂吾佛四十九年。

    末後拈花。

    且道未談一字。

    達摩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不立文字。

    目為單傳。

    此經豈非文字乎。

    然殊不知此事。

    人人本來具足。

    不欠一法。

    不立一法。

    既本具足。

    是則佛未出世。

    塵塵刹刹。

    未嘗不熾然常說。

    祖未西來。

    物物頭頭。

    未嘗不分明直指。

    如是觀之。

    世尊終日直指。

    達摩九年說法。

    又何有教内教外。

    單傳雙傳耶。

    若人頓見自心者。

    則說與不說。

    皆戲論矣。

    此壇經者。

    人人皆知出于曹溪。

    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

    人人皆知經為文字。

    而不知文字直指自心。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一味平等。

    原無纖毫回避處。

    悲哉人者。

    觌面不知。

    知則谛信不疑。

    本來無事。

    無事則又何計佛祖出世不出世。

    說法不說耶。

    是則此刻。

    刻空中鳥迹耳。

     因明入正理論寐言序 原夫一切法界。

    統惟一真。

    了然而無諸相也。

    由迷之而成色心。

    執之而為我法。

    依佗妄起。

    種種遍計。

    有無之見橫生。

    圓成之性昧矣。

    故我世尊。

    特說三界惟心。

    萬法惟識。

    以直示之。

    是為宗極。

    大若标月之指耳。

    迨自金輪掩耀。

    玉毫收彩。

    不百年間。

    依然邪見參天。

    性相割據。

    爰有應真大士。

    龍樹陳那諸師蹶起。

    拔幟立論。

    摧邪顯正。

    其猶建瓴之勢。

    以大破之。

    既而商竭羅主。

    撮略諸論要義。

    提挈綱維。

    名曰因明入正理論。

    核實邪正。

    量定因果。

    三支绮互。

    一性圓成。

    務使離過絕非。

    因是以明正宗之楷式。

    可謂法界之關鑰。

    實相之神符也。

    得之可以辟幽扄。

    佩之可以禦大敵。

    諸法空座。

    非此不足以據之。

    慨夫東西異路。

    南北殊塗。

    且文略義深。

    即匠石斫額。

    嗟乎。

    斯人望洋之歎久矣。

    吾法兄雪浪恩公按辔先登。

    蘊樸愚公從而步武。

    萬曆庚寅秋。

    公挂錫薊門。

    一夕感夢金人名七。

    銀人勝十。

    告以遇田分介。

    身有官而注焉。

    覺即探即金勝二論。

    深窮力究。

    既而果遇界公新解。

    值虞公長孺。

    激發矢心。

    遂倚雙林而構思。

    斯兩月而述成。

    宛與夢符。

    诏曰寐言。

    蓋識夢也。

    噫。

    征夫那蘭紀歲。

    睹史質疑。

    由是觀之。

    愚公豈無謂哉。

    餘來自海上。

    公脫稿示予。

    予雖不敏。

    不能洞見玄微。

    彈花摘實。

    至謂異品無其所立。

    遮實自相相違。

    改品以釋是非。

    番我以明集聚。

    斯皆出過深潛。

    良是寤其幽寐。

    然因正因。

    不待全提緣了。

    思已過半。

    語固有之。

    因修者易。

    草創者難。

    且夫托雞鳴而過關。

    假弄丸而破敵者。

    談何容易。

    觀者若因是以明宗。

    由指而見月。

    直欲睹纖塵而知大地。

    窺一隙以見太虛。

    則于法界之功。

    匪直排布之方也。

    即隐幾據梧。

    将仰天而歎。

    豈可以呻吟沉酣者較哉。

     二十五圓通圖序(為王憲長弘台題) 毗盧遮那以法界為身。

    則根根塵塵。

    皆遍法界。

    于身舉一毛孔。

    遍則毛毛皆遍。

    在境則拈一微塵。

    遍則塵塵皆遍。

    于心則念包十世。

    古今劫念同時。

    則念念皆遍。

    如是。

    則無一法而非圓通。

    又何根塵識界七大之限量可局乎。

    惟此乃普眼大人之境界。

    豈劣解者可能入哉。

    是以楞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