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四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書問
與栖霞懶庵師
吾師高卧煙霞。
燒松葉鬻鹿泉。
蓋三十餘年矣。
其視塵類。
如緣缽蟲耳。
況此瘴鄉逐客乎。
楞伽筆記。
蓋紅盔下。
驢前馬後生涯。
奉供山中諸大士。
聊以洩此中毒氣耳。
聚首想發一大笑也。
與密藏開公 昨日侵晨繞塔畢。
即抽身贊經。
及至奇哉是法華經藏。
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
此中可容無數分身諸佛。
是故遊戲林閑。
相與謦欬彈指。
必聲震大千。
但此中衆生。
不覺不知耳。
公法緣若畢。
可來共坐食頃。
若未畢。
當究竟真實。
無以疲勞生厭倦也。
法身不動。
于何不樂。
某和南。
與悟心首座 昔調達害佛。
佛以慈心三昧攝之。
竟以成就佛之忍力。
達磨初至少林。
中毒者五。
思大師以弘法被害者七。
此佛祖之概可見者。
況吾輩生末法。
道德愧不若佛祖。
其時又更遠。
何足怪哉。
但老人本心為曹溪祖庭。
生平切以六祖不欠汝命一語。
作如幻三昧。
觀其定業。
必欲酬償。
期于生死路上。
無少挂礙。
果若欠渠宿債。
亦任酬之而已。
若其不欠。
如以禮從人。
其人不受耳。
此中大光明藏。
纖塵不立。
方是真實大受用處。
子其安心。
勉力盡道。
與體玄小師 朽夫投身火宅。
真成毒海。
自非鐵石肝膽。
冰霜心地。
何以坐消白日。
諸所堪能。
惟浮漚脆質。
幻化死生。
不識可能苟存一息。
以待諸子。
掀髯長笑于高空明月閑否。
顧多劫塵習。
非此不足镕冶。
傥仗諸佛神力。
于此煅煉熏修。
使金剛種子。
脫體光明。
直令微細緣影。
蕩然淨盡。
成就最上因緣。
彌感 聖恩。
何惜一死。
公萬萬勿以常情。
為朽。
夫憂也。
寄無相禅人 佛言人身難得。
中國難生。
正信難發。
正法難聞。
今座下生塵勞中。
具此正信。
臨于晚年。
為佛弟子。
得遇善知識。
幸聞正法。
此難中之難。
蓋無量劫來。
善根種子熏發故。
遇緣而熟。
非偶然也。
今後将念佛話頭。
把作命根。
一息不可放過。
閑忙動靜。
一切不失。
乃至念得夢中純熟。
即于大限。
生死頭上。
少分相應。
切要從前一切世俗煩惱習氣。
一齊斬斷。
于二六時中。
切不可橫發。
縱然發時。
就要照破。
決不記憶。
再結生死業。
又作地獄種子也。
與龍華主人 嘗聞菩薩舍身喂虎。
割肉喂鷹。
臨當舍時。
實為難割。
乃作種種觀門。
所謂觀身如幻。
觀世如空。
百千方便而後舍者何也。
以其苦行難行耳。
今者賢師弟子。
舍此身肉手足。
喂諸菩薩之貪虎。
飼諸知識之餓鷹。
此身有限。
食者無窮。
且又歡喜無厭。
不假方便。
不生一念退堕之心。
若非賢師弟子。
以此求無上道。
即是來此末法。
酬償宿債也。
若酬之過當。
返征其剩。
是則将來諸方知識。
定作今之龍華主人。
而賢師弟子。
定作諸大知識也。
此乃諸佛誠言。
非虛語也。
唯海印一人。
怕結來生債。
時時思算。
現前酬償。
當願以法供養。
而準折對之。
所謂于食等者。
于法亦等。
此本懷也。
但此時法力未充。
貧于法财。
待積畜三年。
定箕踞龍華樹下。
作師子诟。
以謦欬之聲。
振動三千世界也。
是時譬如然香燒指。
無始宿債。
定要一時酬畢。
呵呵。
與月清上人 生滅去來。
聚散起止。
皆病眼空花。
苟幻翳未除。
不無颠倒見耳。
朽夫生平。
志向上事。
于徹骨冰雪中。
死者不一。
唯博得胸中無事。
此外更無所有。
将謂修行無靈驗。
及經此段因緣。
于痛徹骨髓處。
拶破從前關捩子。
于生死台前。
如入黃檗之室。
及遠投萬裡。
飲瘴煙面忍饑虛。
日坐屍陀林中。
唯披閱楞伽。
忽見從上佛祖。
不是恁般知見。
始知從前。
皆沈幻化光影門頭。
惟此足超三十年行腳。
看來古人出家了生死。
不是等閑事。
作真佛弟子者。
亦不是等閑人。
說禅道佛法。
亦不是兒戲。
朽夫所謂因王法而入佛法者。
是知諸佛神力。
調伏衆生。
不止一方便。
今日可謂。
将此身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也。
萬裡無可為信。
特此報公歡喜耳。
其佗複何所雲。
與印庵法師 臨行相視于圄中。
悲喜之狀。
宛然在目。
别來雖坐瘴鄉。
飲毒霧時。
複以此高懷。
消熱惱耳。
罪夫年來。
此中法味不少。
古人雲。
鐵輪旋頂。
定慧不失。
罪夫何敢有此。
蓋三十年中。
曆此工夫。
差亦可見。
公知我者。
諒不以為妄也。
與方山衲雲師 惟座下踞棗柏之室。
受天人之供。
挹性海之波。
運悲花之楫。
蓋已十年于方山石堀閑也。
其所享法樂。
過于四禅。
尚以智眼。
睹迷方之客乎。
不慧身臨瘴壑。
心入寒空。
遙聆梵音嘹喨。
幾堕無想。
若非座下聲震塵刹。
則是不慧耳聞十方也。
不慧堕此炎荒。
不減鐵圍。
昔聞菩薩亦向此中作大佛事。
而如來光照兩山黑暗之間。
皆成淨土。
此非諸佛大言也。
近于穹廬中。
所作公案。
聊持一葉。
奉供九會之衆。
想十方諸佛。
見此希有事。
亦再歎奇哉。
天南雁飛不到。
尺素難通。
獨有文殊右手。
可伸而至。
傥不舍有緣。
惟願攝之。
與幻一律師 古雲。
割發宜及膚。
剪爪宜親體。
蓋爪發疏。
而膚體親也。
憶下劣被罪之秋。
法門震蕩。
神鬼驚泣。
座下辟谷飲水。
再四周旋。
恨不得以身代之。
非有切于肌膚者。
又何以至此哉。
是所謂關心法門。
有同體之休戚者。
是以法為懷。
願以法謝。
楞伽一部。
是足以酬之。
與廬山圓通寺大衆 曹溪糞埽頭陀。
敬白廬山圓通合山大衆。
惟吾曹溪六祖大師法道。
由南嶽馬祖大唱于江西。
至有宋時。
最盛于廬嶽。
而圓通甲于諸刹。
為第一弘法之所。
讷師峻節。
大覺高風。
迄今五百餘年。
水鳥樹林。
溪聲山色。
不異當年諸老升堂入室時也。
況殿宇巍峨。
鐘鼓交參。
向來無恙。
惜乎聖人已遠。
此道無聞。
汝等諸人。
堕于流俗。
但知粥飯氣息。
不知有從前佛祖向上事黑業更深。
心光埋沒。
以緻龍天見怒。
回祿生嗔。
一旦遂為煨燼。
使琳宮梵宇。
委為荒榛。
是雖五運使然。
寔由汝等業火所燒。
變淨土而為火宅也。
汝等能知及此乎。
所幸佛祖有靈。
先得總持。
作汝等依歸。
心忘人我。
力合異同。
令汝等各舍貪癡。
共為一命。
從前法道盛時。
不過合千萬人如一身耳。
今既如此。
又何患叢林不重興。
祖道不再振耶。
苟從茲以往。
心心不退。
念念專精。
一直向前。
至死不二。
即可化穢邦成淨土。
變火宅為蓮池。
況片瓦根椽。
鹹出十方之力。
複何難哉。
所大患者。
心不等。
誓不堅耳。
總持長老來曹溪。
具述大衆懇意。
欲老夫權為汝等作導師。
此雖法門所當為吾徒分内事。
但老夫夙業未消。
罪根未拔。
安敢率意妄為。
重為法門笑具。
傥蒙佛祖冥資 聖恩浩蕩。
使老夫頭顱。
光爍此時。
第一瓣香。
以祝吾 皇聖壽。
第二瓣香。
以酬佛祖深恩。
第三瓣香。
則當供養南嶽廬山諸大知識。
定當熏及圓通。
是時汝等聞香。
悉知憨山老人。
降生出胎時節也。
汝等勉力。
幸勿遲疑。
珍重珍重。
與宗玄禅人 公靈根夙植。
不失正因。
閉關藏修。
屏絕外緣。
正是吾輩真實行履。
但不審曾蒙善知識開示。
得正修心法門否。
關中定非悠悠歲月者比也。
書中具雲。
因看老人金剛決疑。
夜夢通身骨肉。
俱被換卻。
但求換心不可得。
此是公夙習般若。
靈機渙發。
因公靜中。
妄念潛消。
不覺夢中。
現此境界耳。
雖是夢幻。
正是用心得力處。
若以此夢。
時時參究。
向心不可得處。
着力看觑。
觑來觑去。
久久自有真光獨露時也。
豈不見二祖侍達磨。
乞師安心。
磨雲。
将心來與汝安。
祖雲。
覓心了不可得。
磨雲。
與汝安心竟。
祖于言下大悟。
遂受西來衣缽。
公求老人換心。
正好與此公案同參。
即今老人。
問公将心來與汝換。
公又作麼生。
把作夢中語會耶。
不作夢中語會耶。
豈不見。
佛言生
燒松葉鬻鹿泉。
蓋三十餘年矣。
其視塵類。
如緣缽蟲耳。
況此瘴鄉逐客乎。
楞伽筆記。
蓋紅盔下。
驢前馬後生涯。
奉供山中諸大士。
聊以洩此中毒氣耳。
聚首想發一大笑也。
與密藏開公 昨日侵晨繞塔畢。
即抽身贊經。
及至奇哉是法華經藏。
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
此中可容無數分身諸佛。
是故遊戲林閑。
相與謦欬彈指。
必聲震大千。
但此中衆生。
不覺不知耳。
公法緣若畢。
可來共坐食頃。
若未畢。
當究竟真實。
無以疲勞生厭倦也。
法身不動。
于何不樂。
某和南。
與悟心首座 昔調達害佛。
佛以慈心三昧攝之。
竟以成就佛之忍力。
達磨初至少林。
中毒者五。
思大師以弘法被害者七。
此佛祖之概可見者。
況吾輩生末法。
道德愧不若佛祖。
其時又更遠。
何足怪哉。
但老人本心為曹溪祖庭。
生平切以六祖不欠汝命一語。
作如幻三昧。
觀其定業。
必欲酬償。
期于生死路上。
無少挂礙。
果若欠渠宿債。
亦任酬之而已。
若其不欠。
如以禮從人。
其人不受耳。
此中大光明藏。
纖塵不立。
方是真實大受用處。
子其安心。
勉力盡道。
與體玄小師 朽夫投身火宅。
真成毒海。
自非鐵石肝膽。
冰霜心地。
何以坐消白日。
諸所堪能。
惟浮漚脆質。
幻化死生。
不識可能苟存一息。
以待諸子。
掀髯長笑于高空明月閑否。
顧多劫塵習。
非此不足镕冶。
傥仗諸佛神力。
于此煅煉熏修。
使金剛種子。
脫體光明。
直令微細緣影。
蕩然淨盡。
成就最上因緣。
彌感 聖恩。
何惜一死。
公萬萬勿以常情。
為朽。
夫憂也。
寄無相禅人 佛言人身難得。
中國難生。
正信難發。
正法難聞。
今座下生塵勞中。
具此正信。
臨于晚年。
為佛弟子。
得遇善知識。
幸聞正法。
此難中之難。
蓋無量劫來。
善根種子熏發故。
遇緣而熟。
非偶然也。
今後将念佛話頭。
把作命根。
一息不可放過。
閑忙動靜。
一切不失。
乃至念得夢中純熟。
即于大限。
生死頭上。
少分相應。
切要從前一切世俗煩惱習氣。
一齊斬斷。
于二六時中。
切不可橫發。
縱然發時。
就要照破。
決不記憶。
再結生死業。
又作地獄種子也。
與龍華主人 嘗聞菩薩舍身喂虎。
割肉喂鷹。
臨當舍時。
實為難割。
乃作種種觀門。
所謂觀身如幻。
觀世如空。
百千方便而後舍者何也。
以其苦行難行耳。
今者賢師弟子。
舍此身肉手足。
喂諸菩薩之貪虎。
飼諸知識之餓鷹。
此身有限。
食者無窮。
且又歡喜無厭。
不假方便。
不生一念退堕之心。
若非賢師弟子。
以此求無上道。
即是來此末法。
酬償宿債也。
若酬之過當。
返征其剩。
是則将來諸方知識。
定作今之龍華主人。
而賢師弟子。
定作諸大知識也。
此乃諸佛誠言。
非虛語也。
唯海印一人。
怕結來生債。
時時思算。
現前酬償。
當願以法供養。
而準折對之。
所謂于食等者。
于法亦等。
此本懷也。
但此時法力未充。
貧于法财。
待積畜三年。
定箕踞龍華樹下。
作師子诟。
以謦欬之聲。
振動三千世界也。
是時譬如然香燒指。
無始宿債。
定要一時酬畢。
呵呵。
與月清上人 生滅去來。
聚散起止。
皆病眼空花。
苟幻翳未除。
不無颠倒見耳。
朽夫生平。
志向上事。
于徹骨冰雪中。
死者不一。
唯博得胸中無事。
此外更無所有。
将謂修行無靈驗。
及經此段因緣。
于痛徹骨髓處。
拶破從前關捩子。
于生死台前。
如入黃檗之室。
及遠投萬裡。
飲瘴煙面忍饑虛。
日坐屍陀林中。
唯披閱楞伽。
忽見從上佛祖。
不是恁般知見。
始知從前。
皆沈幻化光影門頭。
惟此足超三十年行腳。
看來古人出家了生死。
不是等閑事。
作真佛弟子者。
亦不是等閑人。
說禅道佛法。
亦不是兒戲。
朽夫所謂因王法而入佛法者。
是知諸佛神力。
調伏衆生。
不止一方便。
今日可謂。
将此身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也。
萬裡無可為信。
特此報公歡喜耳。
其佗複何所雲。
與印庵法師 臨行相視于圄中。
悲喜之狀。
宛然在目。
别來雖坐瘴鄉。
飲毒霧時。
複以此高懷。
消熱惱耳。
罪夫年來。
此中法味不少。
古人雲。
鐵輪旋頂。
定慧不失。
罪夫何敢有此。
蓋三十年中。
曆此工夫。
差亦可見。
公知我者。
諒不以為妄也。
與方山衲雲師 惟座下踞棗柏之室。
受天人之供。
挹性海之波。
運悲花之楫。
蓋已十年于方山石堀閑也。
其所享法樂。
過于四禅。
尚以智眼。
睹迷方之客乎。
不慧身臨瘴壑。
心入寒空。
遙聆梵音嘹喨。
幾堕無想。
若非座下聲震塵刹。
則是不慧耳聞十方也。
不慧堕此炎荒。
不減鐵圍。
昔聞菩薩亦向此中作大佛事。
而如來光照兩山黑暗之間。
皆成淨土。
此非諸佛大言也。
近于穹廬中。
所作公案。
聊持一葉。
奉供九會之衆。
想十方諸佛。
見此希有事。
亦再歎奇哉。
天南雁飛不到。
尺素難通。
獨有文殊右手。
可伸而至。
傥不舍有緣。
惟願攝之。
與幻一律師 古雲。
割發宜及膚。
剪爪宜親體。
蓋爪發疏。
而膚體親也。
憶下劣被罪之秋。
法門震蕩。
神鬼驚泣。
座下辟谷飲水。
再四周旋。
恨不得以身代之。
非有切于肌膚者。
又何以至此哉。
是所謂關心法門。
有同體之休戚者。
是以法為懷。
願以法謝。
楞伽一部。
是足以酬之。
與廬山圓通寺大衆 曹溪糞埽頭陀。
敬白廬山圓通合山大衆。
惟吾曹溪六祖大師法道。
由南嶽馬祖大唱于江西。
至有宋時。
最盛于廬嶽。
而圓通甲于諸刹。
為第一弘法之所。
讷師峻節。
大覺高風。
迄今五百餘年。
水鳥樹林。
溪聲山色。
不異當年諸老升堂入室時也。
況殿宇巍峨。
鐘鼓交參。
向來無恙。
惜乎聖人已遠。
此道無聞。
汝等諸人。
堕于流俗。
但知粥飯氣息。
不知有從前佛祖向上事黑業更深。
心光埋沒。
以緻龍天見怒。
回祿生嗔。
一旦遂為煨燼。
使琳宮梵宇。
委為荒榛。
是雖五運使然。
寔由汝等業火所燒。
變淨土而為火宅也。
汝等能知及此乎。
所幸佛祖有靈。
先得總持。
作汝等依歸。
心忘人我。
力合異同。
令汝等各舍貪癡。
共為一命。
從前法道盛時。
不過合千萬人如一身耳。
今既如此。
又何患叢林不重興。
祖道不再振耶。
苟從茲以往。
心心不退。
念念專精。
一直向前。
至死不二。
即可化穢邦成淨土。
變火宅為蓮池。
況片瓦根椽。
鹹出十方之力。
複何難哉。
所大患者。
心不等。
誓不堅耳。
總持長老來曹溪。
具述大衆懇意。
欲老夫權為汝等作導師。
此雖法門所當為吾徒分内事。
但老夫夙業未消。
罪根未拔。
安敢率意妄為。
重為法門笑具。
傥蒙佛祖冥資 聖恩浩蕩。
使老夫頭顱。
光爍此時。
第一瓣香。
以祝吾 皇聖壽。
第二瓣香。
以酬佛祖深恩。
第三瓣香。
則當供養南嶽廬山諸大知識。
定當熏及圓通。
是時汝等聞香。
悉知憨山老人。
降生出胎時節也。
汝等勉力。
幸勿遲疑。
珍重珍重。
與宗玄禅人 公靈根夙植。
不失正因。
閉關藏修。
屏絕外緣。
正是吾輩真實行履。
但不審曾蒙善知識開示。
得正修心法門否。
關中定非悠悠歲月者比也。
書中具雲。
因看老人金剛決疑。
夜夢通身骨肉。
俱被換卻。
但求換心不可得。
此是公夙習般若。
靈機渙發。
因公靜中。
妄念潛消。
不覺夢中。
現此境界耳。
雖是夢幻。
正是用心得力處。
若以此夢。
時時參究。
向心不可得處。
着力看觑。
觑來觑去。
久久自有真光獨露時也。
豈不見二祖侍達磨。
乞師安心。
磨雲。
将心來與汝安。
祖雲。
覓心了不可得。
磨雲。
與汝安心竟。
祖于言下大悟。
遂受西來衣缽。
公求老人換心。
正好與此公案同參。
即今老人。
問公将心來與汝換。
公又作麼生。
把作夢中語會耶。
不作夢中語會耶。
豈不見。
佛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