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三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書問 與達觀禅師 某鈍根下劣。

    屈于塵習。

    适特地走人間。

    自以無謂。

    不期錫杖落此。

    豈知吾師精進力所攝持耶。

    昨禮座下。

    辱法愛。

    連宵徹夜。

    真言密語。

    如咒病龍。

    心心在雲雨耳。

    即殑伽能領深恩矣。

    惟師一一辛苦中來。

    某一旦坐受其惠。

    竟何以報。

    想十方諸佛。

    定為此會生歡喜。

    發贊歎耳。

    此緣殊非小小。

    某愚癡。

    向謂琬公亦靈山會上人耳。

    匪蒙攜過雲居。

    親見肝膽。

    則某此生。

    幾不知此公矣。

    承命作複琬公塔院記。

    初不自量。

    将謂易易。

    遂莽鹵承當。

    及至雷音。

    睹其真迹。

    不覺氣縮。

    即以虛空為口。

    大地為舌。

    猶不能贊其功德。

    況方寸流注乎。

    因懇祈請法力加庇而為之。

    尤難措辭。

    馬上至潭柘。

    思已過半。

    及睹師手書二經。

    莊嚴妙麗。

    讀願贊則泮然具足矣。

    十五日暮歸慈壽。

    次日焚香禮禱。

    而後操觚屬草。

    剛完使者持法音至。

    諷誦數過。

    歡喜絕倒。

    勞法身特現塵中。

    蓋似慈悲太煞。

    使某何以當此。

    敬謝無量。

    塔記謹此報命。

    其文千二百餘言。

    但某心血止此。

    有則盡吐之矣。

    其間但欲點染虛空。

    自覺少光焰耳。

    願師印證。

    不吝郢削。

    無使琬公見屈。

    抑令觀者增深佛種。

    惟慈攝受之。

    某和南言。

     附達大師答書 真可和南。

    辱塔記。

    即率衆焚香頂禮訖。

    疾讀三四過。

    令人無地可以寄口舌贊歎也。

    苟非真得琬公之心骨之苦處。

    安能吐辭等刀鋸。

    剖痛情哉。

    甯惟使琬老朽骨生春。

    即某足賴之不朽矣。

    如是扶植法道。

    将何以報海印主人。

    咄。

    一棒分死活時。

    決不敢作世谛流布。

    某再和南。

     又。

     憨山大師侍者某。

    此回出山。

    諸人以為突出意外。

    那羅堀主。

    此回來燕。

    圓成無量功德。

    豈惟諸人慮不及此。

    即堀主。

    亦不意憨頭憨腦。

    闖入是非鬧藍。

    做許多好事。

    發古德之幽光。

    解衆人之紛糾。

    而道人亦得托不朽于寸管。

    是無上供養。

    慚何以消。

    怖懼怖懼。

    懷靜送經圓贊并小叙。

    謹奉命。

    即着如奇呈正。

    超如所持偈。

    不遑一為發揮。

    行恐觸境逢緣。

    終被物使。

    奈何奈何。

    道人行蹤。

    主人既還東海。

    即亦往石經矣。

    然再必一晤而别。

    尚有數語。

    似不可少者。

    某再和南。

     又。

     承慈遠問。

    悲欣交集。

    病病之心。

    知在法眼。

    望色決脈于十年前矣。

    惟神明之秘。

    久默斯要。

    今豈逃洞見肝膽耶。

    但今道人受病之原。

    初為客邪所幹。

    中傷真氣。

    以緻君火太盛。

    銷铄肺金。

    内外交攻。

    上下否塞。

    栀子益母不用。

    而用貝母。

    轉使大小便利不通。

    固結日甚。

    庸醫誤入肉寇。

    熱勢益增。

    幾悶緻死。

    賴甘草解之。

    而揀去肉寇。

    得椒通和。

    周身汗出。

    道人幸佐以軍姜得蘇。

    其同病者。

    竟誤中狼毒。

    良醫束手。

    幸元氣未損。

    必不傷生。

    須徐徐調理。

    但真陰水生。

    心火漸降。

    客邪消伏。

    真君泰然。

    則可保複元氣。

    全生性矣。

    感荷慈念。

    遠問受病之原。

    其狀如此。

    惟賴白毫遠照。

    自受病以來。

    雖大火猛焰炙身。

    而五内清涼。

    略無一念疲厭之心。

    其視三界牢獄。

    四生桎梏。

    端若天光雲影耳。

    向來所入海印三昧。

    俱成水月道場。

    空花佛事矣。

    幸得情關迸裂。

    識鎖頓開。

    時将長策象王。

    而逐金毛。

    回步旃檀之林。

    饑餐紫柏。

    渴飲曹溪。

    吾生之願。

    遂畢于此。

    更不敢勞移步毗耶。

    再施甘露。

    但願安隐那伽。

    深入無際。

    以待圍繞三匝耳。

    使回。

    謹此奉慰慈注。

     又。

     世相空花。

    翳目颠倒。

    已不足論。

    而成住壞空。

    往來代謝。

    有為如是。

    法性湛然。

    複何加損。

    第念法緣未溥。

    願力未周。

    向為智礙。

    今則從空霹靂一聲。

    種種幻化。

    雲翳蕩然。

    且幸而今而後。

    方為無事道人。

    此正火聚刀山。

    成就清涼如幻解脫。

    斯實 聖恩。

    于我不薄。

    其它一切是非。

    泯然殆盡。

    又何足道。

    若能成就無上道力。

    一切佛土。

    随願往生。

    又何區區拳石勺水間邪。

    知師同體之愛。

    愛逾骨肉。

    同心之憂。

    憂入肺腑。

    故敢以此奉慰。

    非妄語也。

    不慧出期不遠。

    傥幻緣有待。

    尚圖荷策雲山。

    優遊末歲。

    其法喜之樂。

    又當如何。

    此又天龍所遣。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也。

     又。

     不慧障緣深重。

    辱師同體慈力而攝受之。

    所勞神用。

    種種甚微細智。

    固超情表。

    豈容言喻。

    旅泊話别。

    挂[馬*凡]而西。

    以新正五日抵桐江。

    冒雪吊健齋。

    晤見台公。

    詢休郎動定。

    雲業已束裝明發。

    有九江之行。

    尋即遣書至吉水。

    邀過桐江。

    相聚舟中。

    歡然道故。

    宛若多生熟遊菩提分法人也。

    爾瞻聞之。

    即迎過鐵佛庵中相見。

    機語甚投。

    此君根器猛利。

    況得休郎為前茅。

    不一言之下。

    則向之堅壁旗鼓。

    不覺自偃。

    頓然翻案。

    大非昔日鄒君也。

    不慧過上元方行。

    休郎送至廬陵。

    會王性海。

    此君天然道骨。

    不意末法塵勞中。

    有此上根利智。

    将來成就法緣不淺。

    因留連二日而别。

    休郎即放舟東下。

    想見知忍。

    則可委悉因緣矣。

    不慧于二月三日過庾嶺。

    旅邸壁間。

    忽見師留題。

    恍對法身而臨寶鏡。

    歡喜踴悅。

    因書偈曰。

    君到曹溪我不來。

    我到曹溪君已去。

    來來去去本無心。

    誰知狹路相逢處。

    飽餐而去。

    六日至曹溪。

    禮六祖真儀。

    頃即出山。

    至五羊。

    谒總鎮王公。

    囚服見之。

    此公意氣甚高。

    親見降階釋縛。

    乃雲公物外高人。

    況為 朝廷祈福。

    緻此奇禍。

    何罪之有。

    吾輩正中心感重。

    豈可以尋常世法相遇。

    固讓不可。

    竟留款叙移時。

    齋食而退。

    且又遣力護送往戍所。

    途涉千五百裡。

    道殣相望。

    雖三尺童子。

    亦操戈挾刃。

    殊不辨其盜非盜也。

    至電白。

    其程猶半。

    迤南山林蓊郁。

    咫尺迷蹤。

    曠野高原。

    迥無煙火。

    窮日粒米不糁。

    終朝滴水不啜。

    雷地饑荒尤甚。

    業已四年。

    瘴疠大作。

    時疫橫行。

    毒氣熏天。

    炎蒸蔽日。

    枵腹罹災。

    死傷過半。

    悲慘之狀。

    大不可言。

    況複海岸腥風。

    岚煙烈日。

    觸鼻透心。

    神昏意醉。

    此為罪鄉。

    誠非虛設。

    私謂自非徹骨冰霜。

    何能消此酷毒也。

    仰庇諸所堪能調伏。

    無生忍地。

    即荷戈行伍。

    不異道場。

    但泉涸草枯。

    無薇可采。

    資非禅悅。

    何慮不為西山餓夫。

    惟不慧道愧先德。

    遭時過之。

    此業力所勝。

    死生又何置念。

    直以本願未酬。

    佛恩未報。

    為慚愧耳。

    竊念諸佛以不思議神力。

    調伏衆生。

    非以一方便而折攝之。

    欲其情枯智竭。

    須知極境窮源。

    冥益鈍根。

    真慈不淺。

    傥法緣有在。

    異日天假有緣。

    與師對談夢幻法門。

    豈不以今日因緣。

    為實證也。

    惟師智光圓照。

    天南萬裡。

    不隔纖毫。

    仰願無緣慈力。

    時以攝之。

     又。

     江頭一别。

    瞬息三年。

    無時不寄情霄漢間也。

    丁卯冬初覺音來。

    得奉手書。

    并荷慈惠。

    法寶盈箧。

    種種功德。

    真灑甘露于焦枯。

    布慈雲于火宅也。

    康祖贊。

    點開髑髅金剛正眼。

    讀之令人遍身毛孔熙怡。

    喜不可知。

    此非無緣慈力。

    何能至此。

    覺音雲。

    杖錫有遠遊之念。

    自爾不知所指。

    此心逐逐妄想。

    每與右武聚首。

    未嘗不對妙音色相也。

    右武真奇男子。

    前冬别時。

    頂門一針。

    渠自雲痛徹至踵。

    頓然翻案。

    不慧因贈之曰。

    覺非居士。

    今已大非昔人矣。

    此公别去。

    時複寥寥。

    所幸諸緣屏絕。

    四大輕安。

    無所損惱。

    得以閉門穹廬。

    究竟未了公案。

    楞伽幸已脫草。

    去夏攝引初機數輩。

    演法華于武場。

    以酬師之大願。

    有擊節數紙。

    此皆支離糟粕。

    殊非真知見力。

    但念此餘生。

    置身于無事甲裡。

    彌感 聖恩難報。

    聊複以此消磨歲月。

    且仗諸佛神力。

    持以洗污教之愆。

    故不惜世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