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
即吾人本有靈明性耳。
吾心本來是佛。
即六祖所雲。
本來無一物。
若了此本來無物。
即頓見自心本來佛性。
是名成佛頓教法門。
此外非别有佛可成也。
言淨土者。
有二種。
謂事土理土。
在事則涉有相修為。
種種行門。
即龍舒淨土文所說。
乃接引中下根人之秘訣。
所言理土。
乃諸佛諸祖自受用之境界。
名常寂光。
言常則不變。
寂則不動。
光則不昧。
即吾人自性之本體也。
故雲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
又雲。
心淨則佛土淨。
又雲。
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此乃上上根人所證境界。
壇經淨土之旨。
蓋謂此也。
所雲修淨土者。
以念佛為主。
蓋淨自心之方法耳。
吾人日用萬苦交錯。
穢濁本心。
如污濁水。
若急流猛焰。
念佛一聲。
則五内清涼。
諸苦頓歇。
此即佛救衆生之苦也。
以念佛故。
心垢頓除。
一念清淨。
所遇之境無非極樂。
風聲月色無非真境。
觸目無非淨土。
舉念皆見彌陀。
又何待三寸氣消。
過十萬八千佛土之遠哉。
此種法門。
第一要決定志。
第二要放得下。
第三要随得緣。
然随緣即安命也。
第四要認得真。
即不惑也。
第五要厭苦切。
然厭苦心切。
則欲念自除。
不退屈也。
以此五訣。
單持一念。
如大将身陷重圍。
決志突出。
一人單刀與萬人敵。
勇決如此。
則生死怨賊。
衆苦魔軍。
不戰而自退。
此所謂真将軍也。
佛經雲。
與煩惱魔死魔共戰。
有大功勳。
出三界。
破魔網。
爾時如來一大歡喜。
此正所謂向空門而消豪傑之氣者也。
貧道自幼離俗。
即切志此事。
生平所遇魔壘甚多。
皆力戰而退。
然雖未出重圍。
今可自稱佛門上将。
不啻李廣飛騎。
此事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安敢向俗人道。
以此事。
臣不得獻于君。
子不得獻于父。
又安敢為世俗友人乎。
今足下猛然發此信心。
蓋宿種有在。
隻待時而發。
今見淨土一書。
蓋春雨也。
如膏之澤。
潤已蕉之芽。
此造化之機甚微。
是亦足下受福之始也。
貧道嘗謂。
吾人處世。
日用不過一飽食。
一安眠耳。
此外皆長物也。
今既不得飽食安眠。
且又拌死營營。
以求悅人之耳目。
以增自己之苦海。
此可稱智人乎。
既不得世閑受用。
而出世之樂。
又茫然不知。
誠可憫耳。
世閑事求之于人。
出世事求之于己。
在我所可必得者。
舍之而不為。
可為癡之至矣。
如所雲雲者。
皆貧道生平出家所證實到境界。
殆非常流口舌者比。
今計從十九歲出家。
至五十八歲。
四十年來。
皆此一念。
即今遭此大譴。
于大苦猛火烈焰之中。
得清涼地者。
非别有方法耳。
此事非足下有此大緣。
必不敢道。
恐掩口而笑耳。
隻如向來文字語言。
種種皆從此中流出。
自知就裡之妙。
亦不能言。
世人以文字目之。
特淺淺耳。
舉世法眼者稀。
貧道年來混俗和光。
此四字從小知妙。
生平力學。
近于十年之内。
苦心操切。
又今三年之内。
稍得相應。
可見涉世之難。
至人不易學。
不易至也。
此獨與足下道耳。
較之此事。
全在逆境中做出。
更見受用。
且功更大。
日劫相倍。
此須大力量人。
乃可為之。
昔人有言。
有将相之骨。
無出家之福。
此語不淺。
然出家之難。
亦非細事。
貧道生平之苦。
不啻足下萬倍。
然受苦之志則與足下霄壤矣。
貧道自出家以來。
凡所稱謂。
與人未嘗言兄弟二字。
何也。
其心志在于獨行獨步。
不與世俗為伍。
此乃向上出世志也。
今三年之内。
方與交遊。
稱兄弟。
正是混俗和光。
得力最初一步工夫。
是知菩薩應世之心。
妙在無方無住。
為最上乘。
六祖一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則頓悟本來。
曠劫生死苦輪頓息。
此豈小丈夫哉。
此則貧道自知。
向皆住于偏枯空寂之地。
即若世人住于煩惱海中。
無二緻也。
足下乃向住于有者。
與貧道住空無異。
今能翻然一蹋便破。
即頓超貧道三十年工夫。
可稱一超直入。
此非抛卻現前境界。
别求出路。
若舍卻目前。
别求解脫。
則非愚即狂。
永嘉雲。
棄有着空病亦然。
猶如避溺而投火。
正謂此也。
以與足下見面時難。
前劄蓋先已作。
臨封複讀足下來書。
感激過越。
乃對使據案草草。
不覺葛藤如許。
蓋慣曾為侶偏憐客耳。
足下發此無上心。
乃出世因緣也。
又安可以世俗泛泛而應。
故披瀝如此。
足下以此劄參之。
以消日月。
未必不為清涼散也。
又。
前得來書。
有歸心淨土之說。
足下猛利如此。
因而對使。
據案草草盈紙。
不知所雲。
大段極言。
勸足下着實在不如意中。
讨個安樂地。
所遇境緣難處。
就在難處中。
放下身心。
任他呼牛呼馬。
在我無可不可。
此段受用。
惟老子能之。
即夫子未得此法門。
未免處世為難。
及見老子之後。
被他痛處一錐。
直透到底。
當便得無量受用。
至若對門弟子說。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與夫空空如也。
此段皆了悟後的話頭。
決不是在前頭巾語也。
吾人心中不淨。
隻是者些人我是非。
執情放不下。
意必固我。
定要依我。
方是好事。
且我既要依我。
而人豈不要依他人乎。
此皆苦海穢土中事。
隻放下此心。
心中便幹幹淨淨。
快活無喻。
何為而不可。
坦坦蕩蕩。
即此便與佛心相應。
以此心念佛。
則心心皆彌陀。
念念皆淨土也。
又。
在省臨行。
種種夢事。
據其所述。
了然目前。
雖未盡信。
蓋于言外。
已得其微旨。
大為快事。
自古操行之士。
慮其人品未定。
罹患難者。
恐其功罪不明。
貧道今已兩得之。
幸之幸也。
即老死溝壑。
又何憾焉。
是故休老曹溪。
志願益堅。
傥徼六祖之靈。
借一掊土。
掩此枯骨。
更複何慕。
以此修崇之舉。
其功雖鉅。
不以歲月計其速成。
此心頗覺自寬。
且法門佛事。
如空中雲。
原無定相。
如亢陽禱雨。
以精誠之至。
無不克應。
天時人事。
其緻一也。
曉公天性敦笃。
忠實君子。
即名教中所難得者。
惜乎氣過于躁。
而心過于慈。
故于小人之言。
易動而無斷。
貧道感知己之遇。
且為地方作福。
橫身于百折之鋒。
而與生民除其害之大者。
幸亦催僅自免。
今區區力已竭矣。
而事方無涯。
安能以有限之精神。
泛無涯之毒海。
豈有智者所甘心耶。
去歲非貧道在。
則地方大有可畏者。
今秋極欲邀貧道往。
故力辭之耳。
貧道自視此身。
為法門所系。
将徼佛祖之靈。
托之以為萬世功德。
是大有過于此者。
敢不自愛。
今多方委曲。
始遂藏迹之計。
況自今以望。
故吾不遠。
豈忍蒙不潔。
又為淨土之污辱乎。
鳥不厭高。
魚不厭深。
曹溪将為邱隅也。
足下知我者。
以為何如。
承示念佛。
須持數珠。
此系念工夫最親切。
向日不敢言者。
恐足下有恥心在耳。
今既須之。
謹将自持伽南香珠一串奉上。
但把持已久。
香氣雖無。
而精神已滿。
知足下得此。
必能頓入歡喜藏也。
答楊元孺元戎 古人雲。
熱亂場中難當冷眼。
以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出入其中者。
靡不為其燒煮。
若從烈焰中。
覓得一片清涼地。
非冷眼人不能得。
苟能當下一念清涼。
頓見大地皆冰。
自不在身心世界中。
作歸宿也。
此從上大力量人。
遊戲生死場中。
能轉塵勞作佛事。
化煩惱作菩提者。
特仗渠一隻冷眼。
一片冷心腸耳。
更有何神通妙用哉。
此言甚易知。
甚難見。
且如佛祖單以諸法如夢一則語。
為出世要路。
而世之智愚。
例皆能言人生如夢耳。
其語雖似。
其意則非。
其實未曾真真實實。
一眼觀破人生如夢也。
若果觑透。
則自然能與一切榮辱利害。
得失是非關頭。
掉臂而去矣。
又誰敢撄其鋒哉。
其實就中無甚玄妙。
至于最初一步。
不無其方。
吾人處世。
先要将夢中事。
試舉向目前。
細細觀察。
定要的的。
看到不覺發一大笑處。
到此則頓覺尋常說如夢話頭。
迥然不同矣。
即将一同處。
一念轉将目前境界。
置向夢中細細觀察。
看到昏沉沉重颠倒時。
忽然猛覺來。
如此則回觀生平。
向來曆過一切種種境界。
谛實求之。
了不可得。
了不可得處。
即是諸佛祖師出生死第一關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五
即吾人本有靈明性耳。
吾心本來是佛。
即六祖所雲。
本來無一物。
若了此本來無物。
即頓見自心本來佛性。
是名成佛頓教法門。
此外非别有佛可成也。
言淨土者。
有二種。
謂事土理土。
在事則涉有相修為。
種種行門。
即龍舒淨土文所說。
乃接引中下根人之秘訣。
所言理土。
乃諸佛諸祖自受用之境界。
名常寂光。
言常則不變。
寂則不動。
光則不昧。
即吾人自性之本體也。
故雲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
又雲。
心淨則佛土淨。
又雲。
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此乃上上根人所證境界。
壇經淨土之旨。
蓋謂此也。
所雲修淨土者。
以念佛為主。
蓋淨自心之方法耳。
吾人日用萬苦交錯。
穢濁本心。
如污濁水。
若急流猛焰。
念佛一聲。
則五内清涼。
諸苦頓歇。
此即佛救衆生之苦也。
以念佛故。
心垢頓除。
一念清淨。
所遇之境無非極樂。
風聲月色無非真境。
觸目無非淨土。
舉念皆見彌陀。
又何待三寸氣消。
過十萬八千佛土之遠哉。
此種法門。
第一要決定志。
第二要放得下。
第三要随得緣。
然随緣即安命也。
第四要認得真。
即不惑也。
第五要厭苦切。
然厭苦心切。
則欲念自除。
不退屈也。
以此五訣。
單持一念。
如大将身陷重圍。
決志突出。
一人單刀與萬人敵。
勇決如此。
則生死怨賊。
衆苦魔軍。
不戰而自退。
此所謂真将軍也。
佛經雲。
與煩惱魔死魔共戰。
有大功勳。
出三界。
破魔網。
爾時如來一大歡喜。
此正所謂向空門而消豪傑之氣者也。
貧道自幼離俗。
即切志此事。
生平所遇魔壘甚多。
皆力戰而退。
然雖未出重圍。
今可自稱佛門上将。
不啻李廣飛騎。
此事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安敢向俗人道。
以此事。
臣不得獻于君。
子不得獻于父。
又安敢為世俗友人乎。
今足下猛然發此信心。
蓋宿種有在。
隻待時而發。
今見淨土一書。
蓋春雨也。
如膏之澤。
潤已蕉之芽。
此造化之機甚微。
是亦足下受福之始也。
貧道嘗謂。
吾人處世。
日用不過一飽食。
一安眠耳。
此外皆長物也。
今既不得飽食安眠。
且又拌死營營。
以求悅人之耳目。
以增自己之苦海。
此可稱智人乎。
既不得世閑受用。
而出世之樂。
又茫然不知。
誠可憫耳。
世閑事求之于人。
出世事求之于己。
在我所可必得者。
舍之而不為。
可為癡之至矣。
如所雲雲者。
皆貧道生平出家所證實到境界。
殆非常流口舌者比。
今計從十九歲出家。
至五十八歲。
四十年來。
皆此一念。
即今遭此大譴。
于大苦猛火烈焰之中。
得清涼地者。
非别有方法耳。
此事非足下有此大緣。
必不敢道。
恐掩口而笑耳。
隻如向來文字語言。
種種皆從此中流出。
自知就裡之妙。
亦不能言。
世人以文字目之。
特淺淺耳。
舉世法眼者稀。
貧道年來混俗和光。
此四字從小知妙。
生平力學。
近于十年之内。
苦心操切。
又今三年之内。
稍得相應。
可見涉世之難。
至人不易學。
不易至也。
此獨與足下道耳。
較之此事。
全在逆境中做出。
更見受用。
且功更大。
日劫相倍。
此須大力量人。
乃可為之。
昔人有言。
有将相之骨。
無出家之福。
此語不淺。
然出家之難。
亦非細事。
貧道生平之苦。
不啻足下萬倍。
然受苦之志則與足下霄壤矣。
貧道自出家以來。
凡所稱謂。
與人未嘗言兄弟二字。
何也。
其心志在于獨行獨步。
不與世俗為伍。
此乃向上出世志也。
今三年之内。
方與交遊。
稱兄弟。
正是混俗和光。
得力最初一步工夫。
是知菩薩應世之心。
妙在無方無住。
為最上乘。
六祖一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則頓悟本來。
曠劫生死苦輪頓息。
此豈小丈夫哉。
此則貧道自知。
向皆住于偏枯空寂之地。
即若世人住于煩惱海中。
無二緻也。
足下乃向住于有者。
與貧道住空無異。
今能翻然一蹋便破。
即頓超貧道三十年工夫。
可稱一超直入。
此非抛卻現前境界。
别求出路。
若舍卻目前。
别求解脫。
則非愚即狂。
永嘉雲。
棄有着空病亦然。
猶如避溺而投火。
正謂此也。
以與足下見面時難。
前劄蓋先已作。
臨封複讀足下來書。
感激過越。
乃對使據案草草。
不覺葛藤如許。
蓋慣曾為侶偏憐客耳。
足下發此無上心。
乃出世因緣也。
又安可以世俗泛泛而應。
故披瀝如此。
足下以此劄參之。
以消日月。
未必不為清涼散也。
又。
前得來書。
有歸心淨土之說。
足下猛利如此。
因而對使。
據案草草盈紙。
不知所雲。
大段極言。
勸足下着實在不如意中。
讨個安樂地。
所遇境緣難處。
就在難處中。
放下身心。
任他呼牛呼馬。
在我無可不可。
此段受用。
惟老子能之。
即夫子未得此法門。
未免處世為難。
及見老子之後。
被他痛處一錐。
直透到底。
當便得無量受用。
至若對門弟子說。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與夫空空如也。
此段皆了悟後的話頭。
決不是在前頭巾語也。
吾人心中不淨。
隻是者些人我是非。
執情放不下。
意必固我。
定要依我。
方是好事。
且我既要依我。
而人豈不要依他人乎。
此皆苦海穢土中事。
隻放下此心。
心中便幹幹淨淨。
快活無喻。
何為而不可。
坦坦蕩蕩。
即此便與佛心相應。
以此心念佛。
則心心皆彌陀。
念念皆淨土也。
又。
在省臨行。
種種夢事。
據其所述。
了然目前。
雖未盡信。
蓋于言外。
已得其微旨。
大為快事。
自古操行之士。
慮其人品未定。
罹患難者。
恐其功罪不明。
貧道今已兩得之。
幸之幸也。
即老死溝壑。
又何憾焉。
是故休老曹溪。
志願益堅。
傥徼六祖之靈。
借一掊土。
掩此枯骨。
更複何慕。
以此修崇之舉。
其功雖鉅。
不以歲月計其速成。
此心頗覺自寬。
且法門佛事。
如空中雲。
原無定相。
如亢陽禱雨。
以精誠之至。
無不克應。
天時人事。
其緻一也。
曉公天性敦笃。
忠實君子。
即名教中所難得者。
惜乎氣過于躁。
而心過于慈。
故于小人之言。
易動而無斷。
貧道感知己之遇。
且為地方作福。
橫身于百折之鋒。
而與生民除其害之大者。
幸亦催僅自免。
今區區力已竭矣。
而事方無涯。
安能以有限之精神。
泛無涯之毒海。
豈有智者所甘心耶。
去歲非貧道在。
則地方大有可畏者。
今秋極欲邀貧道往。
故力辭之耳。
貧道自視此身。
為法門所系。
将徼佛祖之靈。
托之以為萬世功德。
是大有過于此者。
敢不自愛。
今多方委曲。
始遂藏迹之計。
況自今以望。
故吾不遠。
豈忍蒙不潔。
又為淨土之污辱乎。
鳥不厭高。
魚不厭深。
曹溪将為邱隅也。
足下知我者。
以為何如。
承示念佛。
須持數珠。
此系念工夫最親切。
向日不敢言者。
恐足下有恥心在耳。
今既須之。
謹将自持伽南香珠一串奉上。
但把持已久。
香氣雖無。
而精神已滿。
知足下得此。
必能頓入歡喜藏也。
答楊元孺元戎 古人雲。
熱亂場中難當冷眼。
以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出入其中者。
靡不為其燒煮。
若從烈焰中。
覓得一片清涼地。
非冷眼人不能得。
苟能當下一念清涼。
頓見大地皆冰。
自不在身心世界中。
作歸宿也。
此從上大力量人。
遊戲生死場中。
能轉塵勞作佛事。
化煩惱作菩提者。
特仗渠一隻冷眼。
一片冷心腸耳。
更有何神通妙用哉。
此言甚易知。
甚難見。
且如佛祖單以諸法如夢一則語。
為出世要路。
而世之智愚。
例皆能言人生如夢耳。
其語雖似。
其意則非。
其實未曾真真實實。
一眼觀破人生如夢也。
若果觑透。
則自然能與一切榮辱利害。
得失是非關頭。
掉臂而去矣。
又誰敢撄其鋒哉。
其實就中無甚玄妙。
至于最初一步。
不無其方。
吾人處世。
先要将夢中事。
試舉向目前。
細細觀察。
定要的的。
看到不覺發一大笑處。
到此則頓覺尋常說如夢話頭。
迥然不同矣。
即将一同處。
一念轉将目前境界。
置向夢中細細觀察。
看到昏沉沉重颠倒時。
忽然猛覺來。
如此則回觀生平。
向來曆過一切種種境界。
谛實求之。
了不可得。
了不可得處。
即是諸佛祖師出生死第一關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