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陀志。

    護法真情。

    字字皆從光明藏中流出。

    貧道三複。

    不覺感激填心也。

    嗟乎。

    唯我 聖慈。

    一代弘誓。

    累劫津梁。

    非籍圓通手眼。

    幾乎沉埋佛祖矣。

    念此曹溪為祖庭重地。

    法海源流。

    惜乎荒穢寥寥。

    殆難舉目。

    海門居士攝南韶時。

    屬貧道纂其志。

    安得居士俯垂一機。

    擊塗毒鼓。

    使鍱腹降心。

    為祖道之光耶。

     與王念西太史 般若種子。

    在五蘊中。

    如玉在璞。

    珠在淵。

    任其埋藏深厚。

    光明自然發輝。

    昔與座下晤語祇園。

    真不減荊山合浦也。

    别來幻化如斯。

    在智眼觀之。

    了罔陳迹。

    然性海波瀾。

    惟遊泳者。

    識其深廣耳。

    山野年來。

    坐此無多增進。

    但于今事門頭。

    目前無異法耳。

    古人謂淨穢随心。

    苦樂在己。

    心外無法。

    真不吾欺。

    所入楞伽境界。

    殆非尋常恃佛法知見。

    可能湊泊。

    即山野生平行腳。

    到水窮山盡處。

    方見佛祖鼻孔。

    隻在衆生穿衣吃飯中也。

    寄入慧目。

    略見此番行腳。

    不敢辜 聖恩。

    負知己也。

    法華擊節。

    亦自偶爾。

    狹路相逢處拈來。

    蓋發前人所未發。

    雖出一己之見。

    實可諸佛之心。

    願座下試并披剝。

    傥有一得。

    幸廣法施。

    令一切見聞。

    頓入自心現量。

    徹諸法實相。

    則眉閑白毫相光。

    突出于座下一毛端頭也。

    此中生涯。

    具見于此。

    無餘蘊矣。

    勺原同處經年亦深用錐劄。

    雖識痛癢。

    猶未徹心酸鼻。

    大段佛性義。

    自有時節因緣耳。

    惟法界海慧。

    自他不隔。

    即此觌面無容贅談。

    第願以法資神。

    無忘度生事業。

    是所至禱。

     與徐明宇侍禦 連得手書。

    知信道之笃。

    其于安隐快樂之地。

    自得受用無量矣。

    歲除前二日。

    行腳僧自東海持尊翰到。

    知己還鄉。

    兼得中丞訃音。

    悲痛五内。

    既讀劄中語。

    知中丞末後一段光明。

    全在公柱杖頭。

    放出百千萬劫大事因緣。

    何幸于宰官身中。

    僅得再見。

    不覺化悲為喜。

    然此事雖是生平道力。

    亦重賴善友提攜。

    公念道情真。

    目前有此榜樣。

    足征佛法靈驗矣。

    昔歐文忠公問一僧雲。

    古人臨生死之際。

    有談笑脫去者。

    今何寂寥無有。

    僧雲。

    古人念念在定慧。

    臨終安得亂。

    今人念念在散亂。

    臨終安得定。

    文忠大驚。

    此語正吾人學道之标的也。

    承示平時頗自檢點。

    及至當境。

    習念又生。

    此正公念力真切處。

    方能見谛如此。

    夫子亦曰。

    性相近也。

    習相遠也。

    又曰學而時習之。

    此習字。

    豈但文字之學。

    所謂習于性耳。

    性本無物。

    清淨虛明。

    為物欲染習。

    故汩昏而不明。

    試思吾人自有知覺以來。

    以至今日。

    習于世故。

    染于物欲。

    日夜火馳。

    未嘗暫止。

    較自悔悟知非以來。

    念道工夫。

    比于欲習久近何如。

    生熟緊慢又何如。

    夫子嘗論弟子中。

    能三月不違者。

    獨顔子一人。

    其餘則日月至焉。

    由是觀之。

    以日月之工夫。

    敵多生欲習而欲勝之。

    是猶滴水救積薪之火。

    勢不能也。

    古人明言。

    學道無他伎倆。

    隻是生處要熟。

    熟處要生。

    久久純熟。

    打成一片。

    自然念念彌陀。

    頭頭極樂矣。

    來紙索書。

    謹錄淨土詩二首。

    願公留心淨土一門。

    倘肯于念佛公案得力。

    久久自有受用地。

    往時每到中丞公坐席中。

    見其銜杯之閑。

    念佛不離口。

    雖唾嗟談笑。

    不覺佛現舌端。

    足見此老生平。

    以此為秘密行。

    正當五欲烈焰中。

    投此一念。

    當下五内清涼。

    若甘露灑心耳。

    竊見近世學道之士。

    祗知貪求玄妙。

    不知向根本處下死工夫。

    平居無事。

    談論爽口。

    豈不為快。

    及臨榮辱禍患生死之際。

    便見手忙腳亂。

    此非他人誤己。

    乃自誤耳。

    此事一毫假借不得。

    正似鍮石真金。

    入火自見。

    惟公靈根宿植。

    今既秀發。

    願以念佛三昧水。

    時時灌之。

    久久純熟。

    開花結實。

    自有時節耳。

    感公見信貧道之真且笃。

    且恨良晤之難。

    不覺漏逗如許。

    貧道年逼六十。

    有漏之軀難堪。

    十年瘴煙埋沒。

    今須發浩然。

    無複故吾。

    休息之心。

    不離一念。

    但業繩未解。

    不敢高枕山林。

    且于曹溪有休老之志。

    欲借掊土掩此枯骨。

    以了此生。

    不知緣分何如。

    以是與公會晤更難。

    但有風便。

    不妨數數緻問也。

     又。

     往于海上有緣。

    幸得一接光容。

    睹其貌粹骨剛。

    心知為最上根器。

    第機緣未熟。

    徒有赤心一片。

    未敢遽然吐露。

    譬若宿種已深。

    特時節未至。

    必待時雨溉灌而後發。

    此必然之理也。

    自爾鄙人。

    以業力所使。

    不得自由。

    一堕瘴海。

    忽忽八年。

    時時私念。

    此生恐無複與公結出世緣。

    顧鄙人悲願習氣似深。

    凡遇具有般若種子者。

    一見即如磁石吸鐵。

    欲自解于心。

    必不可得。

    又安能忘于公乎。

    辛醜七月望後。

    馮王二生歸自都門。

    持手書至。

    不覺喜心倒劇。

    嗚咽沾襟。

    蓋以人生知己。

    會晤良難。

    至于道緣知識。

    尤其相遇之難。

    而信根難發。

    又難于遇知識也。

    以其知識固有。

    而求其大發真實信根。

    為生死事切。

    如公之痛懇猛利者。

    萬萬難得。

    然此般若種子。

    即吾人本有之心光。

    一旦迷之而為業識。

    纏綿于軀殼之中。

    從來止知有此血肉之身。

    而以種種聲色香味諸塵境界埋沒。

    如萬裡奔濤。

    杳無涯際。

    愈闊愈深。

    而愈見有味。

    安肯急流中猛省。

    回頭望彼岸乎。

    自古迷中倍人。

    未有不如此者。

    公既知己躬下本有的萬古靈明之性。

    是則此性在我本有。

    不假外求。

    又何懼其不能得。

    第恐信之不笃。

    見之不真。

    求之之心不切耳。

    功名富貴。

    求之于人。

    此個事求之在我。

    孔子所謂未之思也。

    夫何遠之有。

    雖然求之在己。

    第一先要認得真。

    說得透。

    看得破。

    方不錯用心。

    萬一知見不正。

    見理不真。

    不遇師友。

    将所疑之事。

    一一說得透。

    或目前人我是非。

    毀譽得失。

    計較之心不忘。

    或舊染習氣濃厚。

    不能頓淨。

    遇境觸發。

    都把作正經道理會。

    此便是堕疑網。

    生退屈的時節也。

    以我等本性原來清淨。

    隻是無量世來。

    生生惡習。

    染至于今。

    熟不由人。

    而留心此事。

    幾曾若今生自幼至今。

    讀書做事。

    及日用飲食男女聲色貨利之熟哉。

    故學道人。

    必定生處要熟。

    熟處要生。

    便是入門下手初步。

    其次消磨習氣。

    必定要念力為主。

    或古人話頭。

    或單提一咒。

    切切記心。

    時時在念。

    久久此念純熟。

    中心有主。

    則于遇境逢緣。

    内不出。

    外不入。

    中閑一念。

    炯炯孤明。

    一切應事接物。

    如鏡現像。

    不将不迎。

    來無所黏。

    去無蹤迹。

    此便是最初得力處也。

    若于微細情想。

    潛滋暗長。

    不自覺時。

    或己知己見。

    吝惜護痛。

    不肯一刀兩段。

    此便是因循軟暖。

    自恕自欺。

    處者裡最要吃緊着眼。

    決不可放過。

    亦不可被他瞞過。

    若輕放恕過。

    便是自欺。

    故孔子曰。

    毋自欺也。

    此便是教吾人行路。

    把手拖步一般。

    以吾人情昏智暗。

    一向隻在光影門頭。

    識神影子裡弄聰明。

    全于本地真實處不相幹。

    若者裡認得。

    便是披沙揀金。

    砂土若去。

    金體自純。

    不患不到精耀時節。

    公留心此事。

    較之他人更易。

    以其根利。

    而困橫已多。

    一切世念。

    已被不如意處消磨許多。

    已得便宜不少。

    世人以為失。

    公必以為得。

    如老子所謂去彼取此。

    是亦天之所造也。

    且如鄙人處瘴鄉八年于此。

    其實從前未證法門。

    參透許多。

    此難與俗人言也。

    其修行之方。

    諸經俱有。

    隻是不要作玄妙話會。

    若作話會。

    多一重障耳。

    六祖壇經。

    最為心地法門之指南。

    但中下根人。

    不能湊泊。

    以無工夫故耳。

    永嘉集一書。

    實是壇經注腳。

    若見解依六祖。

    用工夫如永嘉。

    何患不一超直入。

    隻恐作話會耳。

    楞伽最是直捷。

    隻是難看。

    獨此二書可為羽翼。

    願公留心念之。

     與陳劍南貳師 承示近日于楞伽壇經探讨。

    工夫頗進。

    此則大為足下慶幸。

    古人雲。

    生平無限傷心事。

    不向空門何處消。

    以諸苦皆生于有。

    故佛說三界苦趣。

    謂之三有。

    所言空門。

    非空無之空。

    乃刳空之空。

    龐居士雲。

    但願空諸所有。

    謂内空諸想。

    外空諸緣。

    内外皆空。

    心境俱泯。

    則諸苦自絕。

    此禅門出生死之捷徑也。

    所雲淨土文。

    此又出苦海之要津。

    安可以淺近視之。

    試為足下略言之。

    佛者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