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示明哲禅人 餘被放之四年。

    己亥夏。

    講棱伽新疏于五羊之青門旅泊庵。

    禅人不遠數千裡。

    參餘于瘴鄉。

    餘視其謹悫。

    命典齋食。

    且将令知三德而調六和。

    攝一心而修萬行也。

    禅人唯命是聽。

    勤力半載餘矣。

    适飲瘴煙浸染成疾。

    自視四大不支。

    難堪衆務。

    乃乞度嶺北。

    尋樂地以休養辭行。

    老人因而勉之曰。

    爾豈以苦樂為異地。

    死生有彼此哉。

    殊不知四大為假借。

    苦樂為幻場。

    死生為夜旦。

    亦不知心乃衆惡之源。

    身為衆苦之本也。

    原自迷心為識。

    執妄為身。

    颠倒死生。

    出沒苦道。

    曾不知幾千萬劫。

    譬如夢馳險道。

    怖畏張惶。

    求脫而不能。

    欲離而不得。

    憂愁悲楚。

    望救無門。

    疲頓精神。

    暫息無術。

    自謂終堕沉淪。

    爾乃甘心汩沒矣。

    又安知極力而呼。

    猛然勃跳。

    而大覺之。

    則向之悲楚辛酸。

    皆成笑具。

    以今既覺。

    與向之求脫。

    何異天壤哉。

    即爾而觀。

    今之病苦呻吟。

    作去就求脫之想。

    正若夢中事耳。

    不能自呼而覺。

    餘為大呼而汝猶不知。

    是薾然長夜。

    終無惺眼之時矣。

    柰何以幻妄而甘苦辛。

    認夢想而為真宅。

    今既遇呼而不覺。

    舍此而誰又呼之耶。

    嗟嗟。

    蒙冥颠倒長夜。

    欲求睹慧日之光。

    如今日之緣者。

    難之難矣。

    爾試思之。

    忽然猛省。

    回頭轉腦。

    生死情關。

    頓然迸裂。

    便是破夢宅出險道之時也。

     示舒中安禅人住山 舒中禅人。

    将誅茆南嶽。

    請益山居法要。

    老人因示之曰。

    夫道不在山。

    而居山必先見道。

    見山忘道。

    山即障根見道忘山。

    觸目随緣。

    無非是道。

    此古德名言。

    永嘉之谛訓也。

    子今志欲居山。

    是見道而後居耶。

    是居之而後見道耶。

    若見道而後居。

    居則有住。

    住則道非真道。

    若欲居山而後見道。

    道本無住。

    住則道不在山也。

    子将以何為道。

    而又何所居也。

    子徒以山為山。

    殊不知日用現前。

    身心境界皆山也。

    教雲。

    生老病死四山所逼。

    又雲五蘊山。

    又雲人我山。

    又雲涅盤山。

    然涅盤心也。

    人我境也。

    五蘊身心。

    乃生老病死之窟穴也。

    梵語涅盤。

    此雲寂滅。

    幻妄身心境界。

    總屬動亂。

    原其本緻。

    則真妄不二。

    動靜皆如。

    但以迷悟之分。

    故有聖凡之别。

    迷之則涅盤而成生死。

    悟之則生死而證涅盤。

    是知五蘊人我之山。

    元是涅盤安宅也。

    斯則一切聖凡出生入死。

    未嘗不居此山。

    而子之寝處長夜于此久矣。

    夫何今欲居之耶。

    若以欣厭取舍。

    為入道之資。

    是猶避溺而投火也。

    故曰。

    我欲逃之逃不得。

    大方之外皆充塞。

    又曰。

    狂心不歇。

    歇即菩提。

    入道之要。

    唯在歇狂心。

    泯見聞。

    絕知解。

    忘能所。

    息是非。

    寂滅此心。

    政不在逃形山谷。

    飽食橫眠。

    恣懶怠。

    長我慢。

    為道妙也。

    梵語頭陀。

    此雲抖擻。

    以其能抖擻客塵煩惱耳。

    但淨其心。

    是諸佛道。

    子其勉之。

     示極禅人(辛醜) 佛祖出世。

    但以本法示人。

    元無剩法。

    亦無實法。

    蓋欲令人人自知本有而已。

    即三藏十二部曆代祖師所指。

    無非欲人頓識本有。

    元不令向外馳求。

    以世人不知本分具足。

    将謂别有。

    乃于一切言教中求。

    公案上去參。

    紙墨文字上覓。

    以至種種伎倆。

    思惟計較。

    當作學佛法。

    把作參禅了生死。

    又作種種塵勞事業。

    當作出世功行。

    今日正眼看來。

    都沒交涉。

    何也。

    皆是以思惟妄想造作。

    如夢中事耳。

    以未離心識故。

    古人雲。

    損法财。

    滅功德。

    莫不由茲心意識。

    然無量劫來生死根株。

    栽向識情窠窟。

    且又滋之以愛水。

    培之以欲泥。

    熏之以無明之火。

    增長諸苦之芽。

    即有佛法知見。

    皆堕外道戲論。

    但增苦本。

    非出苦之要也。

    末法弟子。

    去聖時遙。

    不蒙明眼真正知識開示。

    往往自恃聰明。

    大生邪慢。

    不但以佛法知見淩人傲物。

    當作超佛越祖之秘。

    且複以世谛文言。

    外道經書。

    惡見議論。

    以口舌辯利馳騁機警。

    當作撥天關的手段。

    将謂閻老子定管束不得。

    亦不複知有世出世閑因果事。

    此蓋由不識自心。

    不知本法。

    于己躬腳跟下一步。

    了不幹涉。

    徒恃癡狂。

    增長夢中颠倒耳。

    禅人自出頭來。

    便解恁麼親師擇友。

    恁麼苦行。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是知本有而後發心耶。

    是不知本有。

    因發心後。

    由師友指示而求之耶。

    若知有而後發心。

    則不是恁麼行腳。

    若從師友指教而後知。

    則又不必如此。

    依然癡狂外邊走也。

    即今掩關書經的事。

    又作麼生。

    且雜華乃入法界之經也。

    且道以何為法界。

    又作麼生入。

    若能提起生鐵心腸。

    睜開金剛眼睛。

    一腳踢翻生死牢籠。

    如脫鎖獅子自在遊行。

    看他善财初發心時。

    乍見文殊。

    打破此關捩子。

    便解搖搖擺擺。

    南曆一百一十餘城。

    參見刹塵知識。

    然後毗盧老子。

    亦不柰見。

    便得與法界等。

    與虛空等。

    與毗盧等。

    與普賢行願等。

    若使渠最初不遇恁般人說破恁般事。

    将恐至今埋在一微塵中。

    牢牢緊閉。

    猶如大鐵圍山。

    又不止禅人今日之死關也。

    安能一生成辦曆劫因果。

    了卻從前冤債哉。

    禅人不信老夫之言。

    試向一毛端頭。

    拈起放下。

    橫來豎去。

    時親切着眼觑看。

    若果一眼觑透。

    方信老夫不欺汝。

    亦信毗盧老子不欺汝。

    曆代祖師亦不欺汝。

    即汝自信本心。

    亦不自欺也。

    其或未然。

    試聽末後句看。

     示宗遠禅人住山 餘竄海外之五年。

    庚子春。

    宗遠紹禅人。

    同慶堂福自南嶽來。

    時悟心融佛嶺幹二子。

    皆在伴。

    老人以食息相與。

    結夏壘壁将半。

    複移居東華。

    解制後各。

    辭去。

    宗遠稽首。

    乞一語為住山法要。

    老人揮汗以示之曰。

    夫入深山。

    住蘭若。

    此從上佛祖第一入道因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