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唾掉臂。

    揚眉瞬目之際。

    拈匙舉箸之閑。

    頓顯自性無垢法身。

    是稱為得解脫人。

    即如空生悟般若時。

    涕淚悲泣對佛。

    自謂實無有得名阿羅漢也。

    一切世閑。

    所有諸法。

    豈有過此般若者哉。

    然般若非他。

    即吾人心鏡之光耳。

    永嘉雲。

    比來塵鏡未曾磨。

    今日分明方剖析。

    上人号曰鏡心。

    是以心為鏡耶。

    是以鏡照心耶。

    若以心為鏡。

    則老盧道。

    明鏡亦非台。

    非台則無鏡可寄。

    若以鏡照心。

    心本無相。

    又何從而照之耶。

    如此非心則非鏡。

    非鏡則非心。

    心鏡兩非。

    名從何立。

    如此則上人名是假名。

    名假則真亦非真。

    是則所讀之般若。

    又豈有文言字句。

    寄于齒頰之端耶。

    上人苟能悟此法門。

    則江光水色。

    鳥語潮音。

    皆演般若實相。

    晨鐘暮鼓。

    送往迎來。

    皆空生晏坐石室見法身時也。

    如此則東坡之所書棱伽。

    佛印之殺青災木。

    與老人今日荷三生之緣。

    重過此山。

    上人偶拈此卷以請益。

    莫道又是前身夢語也。

    經雲。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上人苟能不昧本因。

    當習氣橫發。

    試取此卷讀之。

    不覺妄想颠倒情塵。

    自然冰消瓦解矣。

     示歐生伯羽 嘗謂一切聖凡靡。

    不皆以志願成就世出世業。

    是知吾人有志于性命者。

    志出生死。

    有志于功名富貴者。

    志入生死也。

    吾師有言。

    廣大智海。

    變而為生死業海。

    寶明妙性昧。

    而為貪嗔癡慢生死之業性。

    由是觀之。

    吾人之性。

    真妄之源既已不二。

    苟知由貪嗔癡而入生死。

    即可用貪嗔癡而出生死矣。

    諺語有之。

    恨小非君子。

    無毒不丈夫。

    餘居常每念勾踐因會稽之恥。

    志複吳仇。

    乃卧薪嘗膽二十餘年。

    衣不重彩。

    食不重味。

    竟滅吳以霸。

    吾學道人。

    視曆劫生死。

    幽囚困辱于三界牢獄。

    豈直會稽之恥。

    貪嗔癡慢。

    奪吾妙性之光。

    破我涅盤之宅。

    豈直吳仇。

    吾人怡然如饴。

    而與之嬉戲遊宴于其閑。

    略無慚恥奮恨之心。

    可謂大不知本矣。

    其自視也。

    可稱大丈夫哉。

    伯羽有志于此。

    當為切齒。

     示馮生文孺(庚子) 學道人第一要發決定長遠之志。

    乃至盡此形壽。

    以極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生萬生。

    以至劫劫生生直是一定以悟為期。

    若不悟此心決定不休。

    縱然堕落地獄三途。

    或經爐胎馬腹。

    誓願不舍此決定成佛之志。

    亦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之信心。

    譬如有人發心。

    有萬裡之行。

    決定以所至之處為的。

    從今日出門發足一步。

    直至入彼所至之門。

    親彼所求之人。

    以至升堂入室。

    與之交歡浃洽。

    以極忘形而後已。

    如此方稱有決定志也。

    苟無此判然決定之志。

    隻說出門要去。

    回顧目前。

    種種所愛放不下。

    或因循延挨。

    口去心不去。

    或者幸有親朋大力之人。

    促發出門。

    及乎上了路頭。

    悠悠蕩蕩。

    或遇歌管隊裡。

    富貴場中。

    貪戀耳目近玩。

    忘卻未出門的念頭。

    邈然不知所向往。

    或中道緣差。

    撞遇惡友惡緣。

    弄得囊空資竭。

    加之疾病纏綿。

    進退回惶。

    生無量苦。

    或身體疲頓。

    久沐風霜不柰勞苦。

    便生退還之念。

    或将近及門。

    遇見一機一境一事之差。

    或訛言誤聽以為實。

    使其将見而不及見其人。

    臨門而不得入其室。

    如此者舉皆枉費辛勤。

    終無實到究竟之地蓋緣初發心時。

    無決定志耳。

    苟如此欲作世閑小小功名事業。

    亦不能成。

    何況無上佛道。

    了死生。

    證菩提乎。

    故曰。

    佛道長遠。

    久受勤苦。

    乃可得成。

    豈可取近效。

    求速就哉。

    雖然如是。

    有決定之志。

    更須要真實之見。

    若知見不真。

    志其所不當志行其所不當行。

    亦更枉用工矣。

    吾人求道既有此志。

    須要的信自心。

    當體是佛。

    本來清淨無物。

    本來光明廣大。

    如此所以日用現前不得受用者。

    隻為彼此幻妄。

    四大拘蔽。

    介爾妄想浮心遮障。

    難得透徹。

    過此生死關捩子。

    不啻若幹生萬劫之遠也。

    吾人既知此心。

    谛信不疑。

    今日發心。

    定要以悟為期。

    即從今日發心做工夫。

    便是出門第一步。

    今日親承善知識開導。

    便是促發之者。

    至其促發上路。

    途中種種境界。

    種種辛勤。

    種種遲回。

    留連不留連。

    退惰不退惰。

    皆在學人自己腳跟底本分上忖量。

    皆非善知識所可與也。

    馮生文孺。

    有志于此。

    剔起眉毛。

    且看腳跟下最初出門一步。

     示曾生六符(壬寅) 聖人用心如鏡。

    不将不迎。

    來無所粘。

    去無蹤迹。

    以其至虛而應萬有也。

    故老子有言。

    不出戶知天下。

    豈妄想思慮機變智巧揣摩所能及哉。

    所謂廓然大公。

    聖人之心也。

    古今智巧機變之士。

    自謂思無不緻。

    智不可及。

    故飾智自愚。

    是心光未透。

    本體未明。

    堕于無明妄想網中。

    而将以為智大。

    若持螢火而與赫日争光也。

    曾生志道。

    當以此自勉。

     示贊侍者 侍者真贊。

    寫餘小像。

    焚香作禮。

    請說法語。

    老人蓦拈拄杖趁之曰。

    爾朝夕執侍。

    尚不自知生尊重想。

    又何以紙墨畫像為師範乎。

    每親聞法教。

    如春風度耳。

    又何以紙上陳言為準則乎。

    爾自發心出家。

    求出離相。

    而不決志修遠離行。

    果真出家。

    實為生死乎。

    爾自心癡迷。

    向外馳求。

    不知頓歇狂心。

    為成佛秘要。

    區區執幻妄為真實。

    迷頭認影。

    了無出期。

    即老人坐向汝胸中。

    爾亦作熱病想耳。

    佛言。

    狂心不歇。

    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

    本非外得。

    果能如此。

    可稱坐參。

    不勞遍禮知識。

    自入無量法門也。

    是則名為随順覺性。

    又何以包裹老人為。

    爾自思惟。

    二六時中。

    除卻穿衣吃飯。

    迎賓待客。

    折旋俯仰。

    咳唾掉臂。

    雜談戲論處。

    如何是自己本來面目。

    者裡參透。

    許汝觑見老人一莖眉其或未然。

    對面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