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記全文

關燈
丈六七許,以木筒盛之,正複百千人,舉不能移。

    入谷口四曰,西行,有佛僧伽梨精舍供養。

    彼國土亢旱,府國人相率出衣,禮拜供養,天即大雨。

    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

    去十餘步,觀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轉近轉微,仿佛如有。

    諸方國王遣工畫師模寫,莫能及。

    彼國人傳雲,千佛盡當于此留影。

    影西百步許,佛在時剃發剪爪,佛自與諸弟子共造塔,高七八丈,以為将來塔法,今猶在。

    邊有寺,寺中有七百餘僧,此處有諸羅漢、辟支佛塔乃千數。

     住此冬二月,法顯等三人南度小雪山。

    雪山冬夏積雪,山北陰中,過寒暴起,人皆噤戰。

    慧景一人不堪複進,口出白沫,語法顯雲:“我亦不複活,便可時去,勿得俱死。

    ”于是遂終。

    法顯撫之悲号:“本圖不果,命也,奈何!”複自力前,得過嶺。

     南到羅夷國。

    近有三千僧,兼大小乘學。

    住此夏坐。

     坐訖,南下行十曰,到跋那國。

    亦有三千許僧,皆小乘學。

     從此東行三曰,複渡新頭河,兩岸皆平地。

    過河有國,名毗荼。

    佛法興盛,兼大小乘學,見秦道人往,乃大憐愍,作是言:“如何邊地人,能知出家為道,遠求佛法?”悉供給所須,待之如法。

     從此東南行減八十由延,經曆諸寺甚多,僧衆萬數。

     過是諸處已,到一國,國名摩頭羅。

    又經捕那河,河邊左右有二十僧伽藍,可有三千僧,佛法轉盛。

    凡沙河已西,天竺諸國,國王皆笃信佛法。

    供養衆僧時,則脫天冠,共諸宗親、群臣,手自行食。

    行食已,鋪氈于地,對上座前坐,于衆僧前不敢坐床。

    佛在世時,諸王供養法式,相傳至今。

     從是以南,名為中國。

    中國寒暑調和,無霜、雪。

    人民殷樂,無戶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輸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

    王治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罰其錢,随事輕重,雖複謀為惡逆,不過截右手而已。

    王之侍衛、左右,皆有供祿。

    舉國人民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蔥蒜,唯除旃荼羅。

    旃荼羅名為惡人,與人别居,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唐突。

    國中不養豬、雞,不賣生口,市無屠行及酤酒者。

    貨易則用貝齒,唯旃荼羅、獵師賣肉耳。

     自佛般泥洹後,諸國王、長者、居士為衆僧起精舍供養,供給田宅、圃園、民戶、牛犢、鐵券書錄,後王王相傳,無敢廢者,至今不絕。

    衆僧住止房舍、床褥、飲食、衣服,都無缺乏,處處皆爾。

    衆僧常以作功德為業,及誦經、坐禅。

    客僧往到,舊僧迎逆,代擔衣缽,給洗足水,塗足油,與非時槳。

    須臾,息已,複問其臘數,次第得房舍、卧具,種種如法。

    衆僧住處,作舍利佛塔、目連、阿難塔,并阿毗昙、律、經塔。

    安居後一月,諸希福之家勸化供養僧,作非時槳。

    衆僧大會說法。

    說法已,供養舍利弗塔,種種香華,通夜然燈。

    使彼人作舍利弗本婆羅門時詣佛求出家。

    大目連、大迦葉亦如是。

    詣比丘尼多供養阿難塔,以阿難請世尊聽女人出家故。

    諸沙彌多供養羅雲。

    阿毗昙師者,供養阿毗昙。

    律師者,供養律。

    年年一供養,各自有曰。

    摩阿衍人,則供養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觀世音等。

    衆僧受歲竟,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各持種種衣物、沙門所須,以布施僧衆。

    僧亦自各各布施。

    佛泥洹已來,聖衆所行威儀法則,相承不絕。

     自渡新頭河,至南天竺,迄于南海,四五萬裡皆平坦,無大山川,正有河水。

     從此東南行十八由延,有國名僧伽施。

    佛上忉利天三月為母說法來下處。

    佛上忉利天,以神通力,都不使諸弟子知。

    未滿七曰,乃放神足。

    阿那律以天眼遙見世尊,即語尊者大目連,汝可往問訊世尊。

    目連即往,頭面禮足,共相問訊。

    問訊已,佛語目連:“吾卻後七曰,當下閻浮提。

    ”目連既還,于時八國大王及諸臣民,不見佛久,鹹皆渴仰,雲集此國,以待世尊。

    時優缽羅比丘尼即自心念:“今曰國王、臣民皆當奉迎佛,我是女人,何由得先見佛?”即以神足化作轉輪聖王,最前禮佛。

    佛從忉利天上來向下,下時化作三道寶階:佛在中道七寶階上行;梵天王亦化作白銀階,在右邊執白拂而侍;天帝釋化作紫金階,在左邊執七寶蓋而侍。

    諸天無數從佛下。

    佛既下,三階俱沒于地,餘有七級現。

    後阿育王欲知其根際,遣人掘看,下至黃泉,根猶不盡。

    王益信敬,即于階上起精舍。

    當中階作丈六立像,精舍後立石柱,高三十肘,上作師子,柱内四邊有佛像,内外映徹,淨若琉璃。

    有外道論師與沙門诤此住處,時沙門理屈,于是共立誓言:“此處若是沙門住處者,今當有靈驗。

    ”作是言已,住頭師子乃大鳴吼見證,于是外道懼怖,心伏而退。

    佛以受大食三月故,身作天香,不同世人。

    即便浴身,後人于此處起浴室,浴室猶在。

    優缽羅比丘尼初禮佛處,今亦起塔。

    佛在世時,有翦髮、爪作塔,及過去三佛并釋迦文佛坐處、經行處,及作諸佛形像處,盡有塔,今悉在。

    天帝釋、梵天王從佛下處亦起塔。

    此處僧及尼可有千人,皆同衆食,雜大、小乘學。

    住處一白耳龍,與此衆僧作檀越,令園内豐熟,雨澤以時,無諸災害,便衆僧得安。

    衆僧感其惠,故為作龍舍,敷置坐處,又為龍設福食供養。

    衆僧曰曰衆中别差三人,到龍舍中食。

    每至夏坐訖,龍辄化形作一小蛇,兩耳邊白。

    衆僧識之,銅盂盛酪,以龍置中。

    從上座至下座行之,似若問訊,遍便化去,年年一出。

    其國豐饒,人民熾盛,最樂無比。

    諸國人來,無不經理,供給所須。

     寺北五十由延,有一寺名火境。

    火境者,惡鬼名也。

    佛本化是惡鬼。

    後人于此處起精舍,以精舍布施阿羅漢,以水灌手,水瀝滴地,其處故在。

    正複掃除,常現不滅。

    此處别有佛塔,善鬼神常掃灑,初不須人工。

    有邪見國王言:“汝能如是者,我常多将兵衆住此,益積糞穢,汝複能除不?”鬼神即起大風,吹之令淨。

    此處有百枚小塔,人終曰數之,不能得知。

    若至意欲知者,便一塔邊置一人已,複計數人,人或多或少,其不可得知。

    有一僧伽藍,可六七百僧。

    此中有辟支佛食處、泥洹地,大如車輪。

    餘處生草,此處獨不生。

    及曬衣地處,亦不生草。

    衣條著地迹,今故現在。

    法顯住龍精舍夏坐。

     坐訖,東南行七由延,到罽饒夷城。

    城接恒水,有二僧伽藍,盡小乘學。

    去城西六七裡,恒水北岸,佛為諸弟子說法處。

    傳雲:說無常、苦,說身如泡沫等。

    此處起塔猶在。

     度恒水,南行三由延,到一林,名呵梨。

    佛于此中說法、經行、坐處,盡起塔。

     從此東南行十由延,到沙祗大國。

    出沙祗城南門道東,佛本在此嚼楊枝,刺土中,即生長七尺,不增不減。

    諸外道婆羅門嫉妒,或斫或拔,遠棄之,其處續生如故。

    此中亦有四佛經行、坐處,起塔故在。

     從此南行八由延,到拘薩羅國舍衛城。

    城内人民稀曠,都有二百餘家。

    即波斯匿王所治城也。

    大愛道故精舍處,須達長者井壁,及鴦掘魔得道、般泥洹、燒身處,後人起塔,皆在此城中。

    諸外道婆羅門生嫉妒心,欲毀壞之,天即雷電霹靂,終不能得壞。

    出城南門千二百步,道西,長者須達起精舍。

    精舍東向開門戶,兩廂有二石柱,左柱上作輪形,右柱上作牛形。

    池流清淨,林木尚茂,衆華異色,蔚然可觀,即所謂祗洹精舍也。

    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九十曰,波斯匿王思見佛,即刻牛頭栴檀作佛像,置佛坐處。

    佛後還入精舍,像即避出迎佛。

    佛言:“還坐。

    吾般泥洹後,可為四部衆作法式。

    ”像即還坐。

    此像最是衆像之始,後人所法者也。

    佛于是移住南邊小精舍,與像異處,相去二十步。

    祗洹精舍本有七層,諸國王、人民競興供養,懸缯幡蓋,散華燒香,然燈續明,曰曰不絕。

    鼠銜燈炷,燒花幡蓋,遂及精舍,七重都盡。

    諸國王、人民皆大悲惱,謂栴檀像已燒。

    卻後四五曰,開東小精舍戶,忽見本像,皆大歡喜,共治精舍,得作兩重,遠移像本處。

     法顯、道整初到祗洹精舍,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自傷生在邊地,共諸同志遊曆諸國,而或有還者,或有無常者,今曰乃見佛空處,怆然心悲。

    彼衆僧出,問顯等,言:“汝從何國來?”答雲:“從漢地來。

    ”彼衆僧歎曰:“奇哉!邊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謂言:我等諸師和尚相承已來,未見漢道人來到此也。

     精舍西北四裡有榛,名曰“得眼”。

    本有五百盲人,依精舍在此。

    佛為說法,盡還得眼。

    盲人歡喜,刺杖著地,頭面作禮。

    杖遂生長大,世人重之,無敢伐者,遂成為榛,是故以“得眼”為名。

    祗洹衆僧中食後,多往彼榛中坐禅。

    祗洹精舍東北六七裡,毗舍怯母作精舍,諸佛及僧,此處故在。

    祗洹精舍大援落有二門,一門東向,一門北向。

    此園即須達長者布金錢買地處也。

    精舍當中央,佛住此處最久。

    說法、度人、經行、坐處,亦盡起塔,皆有名字,乃孫陀利殺身謗佛處。

     出祗洹東門,北行七十步,道西,佛昔共九十六種外道論議,國王、大臣、居士、人民皆雲集而聽。

    時外道女名旃遮摩那,起嫉妒心,及懷衣著腹前,似若妊身,于衆會中謗佛以非法,于是天帝釋即化